《牧惠集/中國雜文》是一本2013年5月吉林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牧惠集/中國雜文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2013年5月1日)
- 頁數:164 頁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牧惠|主編:劉成信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ISBN:7553411426
- 開本:16 開
基本內容,編輯推薦,文摘,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基本內容
牧惠集/中國雜文
編輯推薦
雜文作家牧惠曾在中山大學中文系讀過兩年,戰亂時期,他放棄學業加入了抗戰隊伍,打過兩年游擊,後從基層逐級調到中央《紅旗》雜誌。搞過基層民眾工作,編過學習小報,當過政治經濟學講師,然後當編輯,搞文藝創作,還寫小說、文學評論等。這本《牧惠集》收錄的就是他的雜文作品,總計32篇,包括:《烤鴨的片數與凌遲的刀數》、《說說維辛斯基》、《良心的扭曲和代價》等。
文摘
華表的滄桑
在北京住了那么些年,經常路過天安門,也就總見著豎在金水橋前的華表。可這華表到底是代表怎么回事呢?從來也沒有想到過要打聽。後來讀《史記》,才終於曉得,這華表原來大有來歷。
據說,在唐虞盛世,“聖君”們很重視接受民眾的監督,注意聽取各種意見。除了在朝庭里設有史官、諫官之外,對來自民間的意見也很重視,“士傳言諫過,庶人謗於道,商旅議於市”,知識分子、平民百姓、做生意的人,都可以公開議論政事。堯又是其中一個很得人心的聖君。他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有一項措施是,樹一根有一條橫木像個“午”字那樣的“表”在外頭,叫做“誹謗之木”,讓人們把他在政治上的缺失寫在上面。這“誹謗之木”,相當於意見箱、意見簿之類。它就是華表的前身。
這“誹謗之木”如何一步步演化成華麗的裝飾品華表呢?照我看,大概同“誹謗”這個詞的含義的變遷有著很密切的聯繫。
如果我們細心地分析一下,確實可以找到不少這樣的現象:一個詞,本來的意思是好的、褒的,由於種種原因,它開始同它本來的含義區別、分開甚至鬧到對立起來,變成一個壞的、貶的意思。例如“辯論”這個詞,按照字典的解釋,按照過去的理解,應當是持不同意見的各方互相討論,分清是、非、真、假的意思。討論問題的各方面應當是平等的,討論的方法應當是說理的。然而,曾幾何時,“辯論”這個詞兒卻變得有點可怕。“辯他一辯”、“這個人挨辯論過”,這話給人的印象,是這個人犯了非同小可的錯誤,最少挨批判過。“造反”這個詞,在封建社會、在解放前,等同作惡;解放後,明白“造反”其實就是革命;後來,又被林彪、“四人幫”把它搞成同搗亂、破壞一樣意思。諸如此類,例子不少。“誹謗”這個詞,同樣有過這種經歷。
現在我們講“誹謗”,那意思,同歪曲、造謠、誣衊之類的詞義是相同或接近的。其實,在最先,“誹謗”只是非議的意思。對政事有什麼非議,你就寫在“誹謗之木”上頭,如同今天寫在意見簿上一樣。既然是非議,是意見,粗分起來,最少有兩種:一種是符合事實的,正確的;一種是不符合事實的,錯誤的。為什麼後來“誹謗”就只剩下後一種含義呢?一種可能是,“誹謗之木”老是寫著一些造謠誣衊的謊言,因而慢慢把“誹謗”這個詞敗壞得如同造謠;一種可能是,那上頭寫的其實是一些實實在在的值得聽聽的意見,統治階級不喜歡,把一切非議都說成是壞的,得定罪的,慢慢地也會把“誹謗”同惡毒攻擊混同起來。看來,在封建社會,後一種可能性要大些。誹謗變成惡毒攻擊,“誹謗之木”給塑上龍鳳,成為擺設,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這也不純是靠推理。大家都曉得,秦始皇那時就是不歡迎提意見的。劉邦數秦的罪狀,說它“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只要非議一下秦始皇,就有滅族之禍。賈山給漢文帝上書,也講到秦所以失敗得那樣快,就是由於他“縱恣行誅,退誹謗之人,殺直諫之士”。從這裡看,在漢那時,“誹謗”兩個字還並沒有等同造謠誣衊;但是,秦始皇卻早已經把它看成是很壞很壞的字眼了。也許在秦那時“誹謗之木”就早成為阿房宮前面的華表了吧?
在封建社會,一些開國的皇帝,一些比較清醒的政治家,多少懂得設立這個意見牌之類的必要性。唐太宗李世民的納諫且不去講了。朱元璋也是個開國皇帝,他設了一個通政使司,就頗有點豎“誹謗之木”的味道。按規定,“凡四方陳情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可以密封交到通政使司,然後直接送到朱元璋那裡。洪武十年,他任命曾秉正當通政使,對曾“訓諭”一番。意思說,政治好比水,得經常流通,使下情容易上達,天下才得太平,所以管這個單位叫“通政司”。朱元璋讓人民有機會直接向皇帝非議政事,這個制度應當說是好的。
但是,封建皇帝到底不可能同人民民眾有真正的“流通”,更多的時候是堵塞,搞“誹謗者族”。朱元璋自己當政時都未必通,他才死不久,一切更是告吹。不要說來自民間的非議他的子孫聽不進,因為進諫而被皇帝下令廷杖至死的,多得難以統計。到後來,好幾個皇帝索性根本不同大臣照面。當了十幾年皇帝見過一次大臣,就被歌頌為“盛事”了。僅僅因為諫阻正德皇帝老是去遊玩,就有數以百計的大臣罰跪午門,關人囚獄,廷杖至死。如此這般,昏昏噩噩地過了一百六十多年。
於是,明朝永樂皇帝修建的宮殿在,華表在,而明朝的江山卻被這些未必懂得華表的作用的子孫斷送了。豎立在那裡的華表,就成了這一切的見證。
1980年1月
P1-4
目錄
華表的滄桑
海瑞墓前的沉思
“皮”“毛”之論
“族誅”小考
造神運動的終結
烤鴨的片數與凌遲的刀數
自由、寬容及其他
《柏楊雜文選》編外記
不該忘掉的血淚
明朝的自宮熱
老都管的天下太平論
民謠與謠言
自投文網
諫的條件和藝術
觀念落後也要挨打
官心雕龍
說說維辛斯基
《朱元璋傳》的兩種版本
兩種“大樹特樹”
誰來管好她?
為潘金蓮翻案
馬南郵的藥方
從艮岳到魏祠
魏收、秦檜與修史
文天祥之死
別怨諾貝爾
我讀藍英年
“文革博物館”從這裡開始
“人”的位置
墮落的必然
良心的扭曲和代價
瞎折騰
作者簡介
牧惠原名林文山,我國當代著名雜文家。1928年3月出生於廣西賀縣,1946年考入廣東中山大學文學院,1947年參加革命,1949年入黨,曾任游擊隊交通站長、武工隊員,中共粵西地委宣傳部理論科副科長等職。1961年至1969年在《紅旗》雜誌做編輯,後到五·七幹校學習,歷任廣東省委《上游》雜誌社編輯、廣東《學術研究》雜誌副主編,《紅旗》雜誌科教文編輯室副主任、主任。
1988年12月離休。
2004年6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序言
一
人類的文學藝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隨著社會的推進、發展,其分門別類日益精細——從最初的歌曲、舞蹈、神話、故事等逐步演繹出詩、散文、小說、戲曲。直到上個世紀初,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融合,又有了電影、電視劇等。
有一種文學藝術雖然在中國問世兩千餘年,由於後人未給予“名分”,以致到二十世紀初,才從文學藝術譜系中分野出來,這就是古老而年輕的雜文。
人類和自然界大體都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萌芽、生長與消弭。兩千多年來,雜文本應與小說、詩、散文、戲劇、音樂、電影等姊妹藝術一道,繁花似錦、根深葉茂。然而,它沒有像先賢們渴望的那樣,而是纖弱,時生時滅,時有時無,同其他汗牛充棟的文學藝術作品相去甚遠。
二
時序到1915年,中華文學藝術寶庫迎來新曙光,一個精靈出現了——雜文在多災多難的中華大地,被一些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接受了!
雜文這個新成員一俟來到華夏,其特性便與眾不同——首先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它主張順應歷史潮流。它不重複生活,不還原歷史,不演繹過去,而最突出展示將來,預期社會走勢,判斷人間是非。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便告之,它嚮往和平、民主、科學、自由、平等、人道、富裕及真善美;雜文憎惡專制、昏聵、愚昧、野蠻、特權、貪婪、奴性、虛偽及假惡醜。雜文與其他文學藝術既相通又有自己的特性。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就融於文學大家族,與各種文學藝術形成天然的血肉聯繫。它不像小說刻畫人物,而是粗線條勾勒人與事;它不像詩、散文等那樣纖細、抒情,而是明白如話,開誠布公。但雜文能夠調動各種姊妹藝術如寓言、故事、說唱、戲曲、元雜劇等“為我所用”。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它就友好地“拿來”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多種文化元素。它不是政治學,但只有不迷失政治選擇,才能解析身邊社會的變數;雜文不是社會學,但只有掌握瞬息萬變的時代脈搏,才能適應人間叢林法則;雜文不是歷史學,但人總應撥開歷史霧障,略知歷史長河的走向;雜文不是生理學不是心理學,但它能解剖人性、解讀人生、理順人際關係;雜文不是方法論,但它無處不閃爍思想方法光芒;雜文不是文藝學,但它評價文藝現象既深刻又形象;雜文不是美學,但每篇優秀雜文無不抨擊假惡醜,無不嚮往美、讚揚美……
理解雜文、認識雜文,才能與雜文為友,才懂得雜文的大愛。雜文真的是半部百科全書。
三
雜文打撈歷史風塵,知恥近於勇。雜文對於文化批判,社會批判,歷史批判,人性批判,世世代代惹來不知多少是非。
嫉妒雜文、討厭雜文者,甚至欲將雜文從百花園中斬草除根,所以,雜文往往難以長成大樹,多少代都不能像其他文學藝術那般枝繁葉茂。有人說雜文偏激,有人說雜文片面,有人說雜文招惹是非,更有人對雜文產生各種各樣的誤解。以致於把雜文稱之為烏鴉,恨不得把一切不祥之物都推到雜文身上。
雜文,曾為作者“惹”下多少禍根,有人曾因雜文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多少代雜文人曾為自己帶來難以洗清的污穢。
然而,實踐證明,雜文只能為民眾造福,世世代代多少志士仁人,曾為雜文洗刷了一切不實之詞,它為人們啟蒙越來越受人們歡迎。 四
本書作者總計三百八十位,分當代、現代、歷代。
我們試圖把1915年《新青年》“隨想錄”誕生前的雜文劃為歷代,1915年到1949年劃為現代,從1949年到當今劃為當代。
1915年“隨想錄”之前稱之為雜文,主要是根據作品性質、特點,而不是按劉勰在《文心雕龍》所談的“雜文”。
當代作家選五十位,每人一部雜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幾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現代作家二十位,每位五十篇雜文,七萬多字,另有四十多位雜文作家,十部合集;最後選七十多位歷代雜文作家,均為合集,每篇作品都有註解、題解、古文今譯。
當代五十位雜文作家大體是根據五點遴選的。
一、雜文創作時間超過二十年;二、曾創作有影響的雜文作品在三十篇以上;三、曾創作經典性雜文作品;四、作品強調思想傾向的同時,藝術性也不為之忽視;五、曾在國內組織帶領作家創作雜文卓有成就者。
二十多年來,我曾在助手們協助下選編各種版本雜文集五十餘部,選編如此大型雜文叢書,對我是一種嘗試,深知其難度。這部《中國雜文》(百部)整整花費我四年時間。雜文作品浩如煙海,讀數百冊雜文集、數百7)-篇雜文作品,難免掛一漏萬,特別是這部大型叢書在國內尚無參照系,錯訛在所難免,恭請諸位指正。
選編者2012年11月10日
於長春雜文選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