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翎集/中國雜文》是從浩如煙海的名家名作中,精心收錄了多篇中國現代名家的精美散文。
基本介紹
- 書名:藍翎集/中國雜文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 頁數:164頁
- 語種:簡體中文
- 作者:藍翎|主編:劉成信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ISBN:755341140X
- 開本:16
基本內容
編輯推薦
文摘
“百家爭鳴”的方針是學術界人人歡迎的。作為一個想聽“鳴”者,我卻也有一點小小的呼聲。
在我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的確是百家在“爭鳴”。各家自由地著書立說,毫無顧慮和限制。雖然當時紙還沒有發明,大量的鉛字也沒鑄好,既沒有刊物和出版社,也沒有按某某氏分類法藏書的圖書館,更沒有錄音機把各家的“嗚”聲錄下來。但是,各家的“鳴”聲畢竟是傳下來了,不外是自己用拙笨的法子把著作用刀刻,或者用漆寫在竹板上,或者是由老師口授弟子,弟子再傳弟子,使幾千年後的我們,還能夠憑記錄想到當時的熱鬧情況。
現在,刊物、出版社、圖書館都有了,本來是應該更有利於傳播和保留各家的“鳴”聲的。但是,幾年來,文化界不知怎么一來,有了那么一條清規戒律,有人一被批評(有時這批評還不一定對,甚至根本錯誤),刊物就不願再登被批評者的稿子,出版社不願再出他的著作,書店也不願再賣他的書了。有的圖書館則乾脆抽去登記卡片,列入禁書。結果呢?被批評者沉默不言了,別人再也不提不理他了,一切都似乎蓋棺論定。讀者再想看被批評的著作,只能自恨無緣。
而且這實在也欠公平。譬如摔跤吧,三次才可決勝負,如果只看一方敗了一次,或稍一失腳,就被當作敗者趕出場,觀眾是不會心服的。何況,學術爭論又不同於摔跤,只看誰一被批評,就被當作敗者逐出場外,永不準再來,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又怎么可能繼續“爭鳴”呢?如果這風氣繼續存在下去,“百家爭鳴”前途是略可想見的,也許一開始是百家一哄而起,還沒等到“爭鳴”,就會先被這種清規戒律打得剩下九十九家、八十八家、七十七家……最後只剩下一家獨唱。
不打破這條清規戒律,是很難保證各家都能順利地拿出著作來長期地“爭鳴”的。即使哪一家真有頑強的意志,可以仿春秋戰國各家去刻書、漆書,而大量的刻字刀、竹板和上等漆,也未必那樣容易得到。因此,那些著作也就無法傳出去“爭鳴”。
這種風氣目前並沒有徹底打破。我這小小的呼聲看來還不是多餘的。
“高低貴賤”論
《人民日報》載:“中共青島市委機關日間託兒所辦了兩個,一個收托負責幹部的孩子,一個收托一般幹部的孩子。”對待兩個託兒所的孩子的照顧完全不一樣。於是作者質問道:“新中國的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為什麼要在他們中間劃出高低貴賤的等級呢?青島市委機關主管託兒所的同志應該挖一挖自己的思想深處究竟埋藏著什麼東西?”
這是一挖即出的。他的思想深處埋藏著封建的等級觀念的殘餘。
豈止如此么?
其實,“主管託兒所”的那位同志,權力也是有限的,至多只能在託兒所的孩子們“中間劃出高低貴賤的等級”而已。他並非“等級”論的創造者。
先有人自封自己的孩子為“高貴”,然後,有關的“主管”人才錦上添花地給孩子劃“高低貴賤”的等級,從此大大小小的事情才塗上“等級”色彩。否則,怎會如此順利?
在北京一個中學的家長會上,有一位“負責幹部的孩子”的家長傲慢地說:“高幹的孩子應該同一般的孩子兩樣看待。”學校當局點頭默認,其他家長聽了雖覺十分刺耳,但也未表示什麼意見。至於用公家小汽車接送子女以示“高貴”的行為,雖也不斷有人批評,但至今並未完全絕跡。
然而,要求把自己的孩子當作“高貴”者加以教育,未必能教育成真正高貴的人。因為,這種“高貴”論本身,在今天是並不高貴的。豈止是不高貴,簡直是卑下得很。
封建皇帝、貴族是等級制度的創造者,他們自命“高貴”,把子孫當作“高貴”者加以特殊的教育。結果呢,從其“高貴”、“等級”的地位看,是“一代不如一代”,“成事不足,壞事有餘”的“敗家子”層出不窮。
這是歷史的事實。不願同一般人共甘苦的“高貴”論者,十分需要在這事實面前冷靜一下。P1-4
目錄
“高低貴賤”論
漸入淨化境
論吹牛
了了錄(一)
了了錄(二)
讀余遐思
從神案前站起來
談歷史上的冤案
“一言堂”追根
詩人也曾尿過炕
“他日相呼”
“排外”外論
拉祖配
殘夢補記
“會海”余沫
西太后吃糖葫蘆
編輯異話
朝話夕改
學林偶思錄
人名歷險記
“打光棍”與“耍光棍”
何物“王子”?
直呼姓名好
小丑挑大樑
會外路議
呼喚一種書
“老爺”說的……
“打啥有啥”
毒草開奇花
悲劇“天問”
觀廟
無題雜文(一)
靠啥吃啥
通病與通感
旅途隨感
無題雜文(二)
文態三種
誰養活誰?
作者簡介
序言
人類的文學藝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隨著社會的推進、發展,其分門別類日益精細——從最初的歌曲、舞蹈、神話、故事等逐步演繹出詩、散文、小說、戲曲。直到上個世紀初,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融合,又有了電影、電視劇等。
有一種文學藝術雖然在中國問世兩千餘年,由於後人未給予“名分”,以致到二十世紀初,才從文學藝術譜系中分野出來,這就是古老而年輕的雜文。
人類和自然界大體都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萌芽、生長與消弭。兩千多年來,雜文本應與小說、詩、散文、戲劇、音樂、電影等姊妹藝術一道,繁花似錦、根深葉茂。然而,它沒有像先賢們渴望的那樣,而是纖弱,時生時滅,時有時無,同其他汗牛充棟的文學藝術作品相去甚遠。
二
時序到1915年,中華文學藝術寶庫迎來新曙光,一個精靈出現了——雜文在多災多難的中華大地,被一些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接受了!
雜文這個新成員一俟來到華夏,其特性便與眾不同——首先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它主張順應歷史潮流。它不重複生活,不還原歷史,不演繹過去,而最突出展示將來,預期社會走勢,判斷人間是非。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便告之,它嚮往和平、民主、科學、自由、平等、人道、富裕及真善美;雜文憎惡專制、昏聵、愚昧、野蠻、特權、貪婪、奴性、虛偽及假惡醜。雜文與其他文學藝術既相通又有自己的特性。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就融於文學大家族,與各種文學藝術形成天然的血肉聯繫。它不像小說刻畫人物,而是粗線條勾勒人與事;它不像詩、散文等那樣纖細、抒情,而是明白如話,開誠布公。但雜文能夠調動各種姊妹藝術如寓言、故事、說唱、戲曲、元雜劇等“為我所用”。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它就友好地“拿來”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多種文化元素。它不是政治學,但只有不迷失政治選擇,才能解析身邊社會的變數;雜文不是社會學,但只有掌握瞬.息萬變的時代脈搏,才能適應人間叢林法則;雜文不是歷史學,但人總應撥開歷史霧障,略知歷史長河的走向;雜文不是生理學不是心理學,但它能解剖人性、解讀人生、理順人際關係;雜文不是方法論,但它無處不閃爍思想方法光芒;雜文不是文藝學,但它評價文藝現象既深刻又形象;雜文不是美學,但每篇優秀雜文無不抨擊假惡醜,無不嚮往美、讚揚美……
理解雜文、認識雜文,才能與雜文為友,才懂得雜文的大愛。雜文真的是半部百科全書。
三
雜文打撈歷史風塵,知恥近於勇。雜文對於文化批判,社會批判,歷史批判,人性批判,世世代代惹來不知多少是非。
嫉妒雜文、討厭雜文者,甚至欲將雜文從百花園中斬草除根,所以,雜文往往難以長成大樹,多少代都不能像其他文學藝術那般枝繁葉茂。有人說雜文偏激,有人說雜文片面,有人說雜文招惹是非,更有人對雜文產生各種各樣的誤解。以致於把雜文稱之為烏鴉,恨不得把一切不祥之物都推到雜文身上。
雜文,曾為作者“惹”下多少禍根,有人曾因雜文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多少代雜文人曾為自己帶來難以洗清的污穢。
然而,實踐證明,雜文只能為民眾造福,世世代代多少志士仁人,曾為雜文洗刷了一切不實之詞,它為人們啟蒙越來越受人們歡迎。
四
本書作者總計三百八十位,分當代、現代、歷代。
我們試圖把1915年《新青年》“隨想錄”誕生前的雜文劃為歷代,1915年到1949年劃為現代,從1949年到當今劃為當代。
1915年“隨想錄”之前稱之為雜文,主要是根據作品性質、特點,而不是按劉勰在《文心雕龍》所談的“雜文”。
當代作家選五十位,每人一部雜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幾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現代作家二十位,每位五十篇雜文,七萬多字,另有四十多位雜文作家,十部合集;最後選七十多位歷代雜文作家,均為合集,每篇作品都有註解、題解、古文今譯。
當代五十位雜文作家大體是根據五點遴選的。
一、雜文創作時間超過二十年;二、曾創作有影響的雜文作品在三十篇以上;三、曾創作經典性雜文作品;四、作品強調思想傾向的同時,藝術性也不為之忽視;五、曾在國內組織帶領作家創作雜文卓有成就者。
二十多年來,我曾在助手們協助下選編各種版本雜文集五十餘部,選編如此大型雜文叢書,對我是一種嘗試,深知其難度。這部《中國雜文》(百部)整整花費我四年時間。雜文作品浩如煙海,讀數百冊雜文集、數百萬篇雜文作品,難免掛一漏萬,特別是這部大型叢書在國內尚無參照系,錯訛在所難免,恭請諸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