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丹集/中國雜文
基本介紹
- 書名:虞丹集/中國雜文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2013年5月1日)
- 開本:16
- 作者:虞丹|主編:劉成信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頁數:180頁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內容,編輯推薦,文摘,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基本內容
虞丹集/中國雜文
編輯推薦
《虞丹集/中國雜文》收入當代雜文作家虞丹五十篇左右的文學作品。本叢書遴選的雜文作家大致有以下特點:一、雜文創作時間超過二十年;二、曾創作有影響的雜文作品在三十篇以上;三、曾創作經典性雜文作品;四、作品強調思想傾向的同時,藝術性也不為之忽視;五、曾在國內組織帶領作家創作雜文卓有成就者。
文摘
張志新烈士就義之前,竟被割斷喉管。這本是一個大冤獄,又是一件大慘案。讀報時,使我悚然,訝然,木然,使我憤怒,震驚,焦慮。
如果這個大冤獄、這件大慘案,發生在無聲的舊中國,發生在黑暗的中世紀,我的反應,只有悚然和憤怒。但它發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生在人民共和國內,不得不使我在悚然之外,又訝然,又木然,它發生在以解決人們的世界觀問題為宗旨的,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中,不得不使我在憤怒之外,又震驚,又焦慮。
報上說,當時知情的幹警和民眾,抵制和反對這種斷喉的酷刑。他們指出:“這樣做太不人道,不是共產黨的刑法。”
說得完全對!這的確不是共產黨的刑法,確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刑法。那么,這是誰家的刑法呢?應該用歷史事實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據我所知,在中世紀的歐洲,在“神聖”的連微小的過失也沒有的教皇統治下,對思想犯、政治犯執行烈火焚身的·極刑之前,為了禁錮受害者發出譴責和抗議,採取的是縛舌之法。偉大的為真理而獻身的戰士布魯諾,在火焚之前舌尖就被縛住。
中國人民在封建專制主義下受的酷刑,比起中世紀歐洲人民,殆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處死思想犯、政治犯時,歐洲有縛舌,而中國則先有斷舌,後有斷喉。斷舌可能始於秦。《漢書·刑法志》記載連坐法時說,在族誅之前,“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所謂“誹謗詈詛”,譯成現代語言大約是“惡毒攻擊”了。總之,不僅在平時剝奪你說話的權利,就是到臨死時還要剝奪你呼籲的權利,申訴的權利,抗議的權利,吶喊的權利。斷舌比起縛舌已更殘酷,但還及不上封建社會後期的凌遲。凌遲也是用來鎮壓所謂誹謗朝廷之類“大逆不道”的人。這種酷刑行使時,先分割肢體,然後割斷喉管。正統的官方的史學家,對於凌遲也有微詞。《明史·刑法志》說:“凌遲非五刑之正。”
魯迅先生在揭露批判吃人的舊社會時,曾經極為沉痛地指出:“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F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母一考查(察),真教(叫)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
我原以為中國人民所受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荼毒的歷史,隨著末代封建王朝蔣介石政權的覆滅而永遠結束了。在今天,除了專門研究法學的人外,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人間會有這種酷刑,中年以上的人也記不起這種黑暗而又心酸的往事。但是,在我們記憶里消失的東西,林彪、“四人幫”卻重新搬出來。我真料不到“四人幫”竟會兇殘到這地步,用割斷喉管的酷刑來殘害堅持真理、為真理而鬥爭的張志新烈士。
“四人幫”割斷張志新烈士的喉管,是對真理之光的畏懼,是對正義之聲的畏懼,是對馬克思主義者張志新烈士的畏懼。“四人幫”念念不忘殺人,筆記、日記本中都寫上了。這一方面反映他們對革命人民的恨,另一方面又反映他們對革命人民的怕。就像兇犯害怕冤魂索命一樣,張春橋寫給餘黨的密信中說:“近年來,有時想,反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殺頭了。”凡是與人民民眾為敵的反動派,其本質都是又殘暴,又懦怯。林彪、“四人幫”的政治師父蔣介石就是如此。蔣介石對付共產黨有兩條格言,一條是:“我們將來總是要給人殺的,不如多殺。”一條是:“凡是可以殺的一律殺。寧可錯殺,不可錯放。”正因極其虛弱,所以極其殘暴。越是絕望,越是瀕臨滅亡,越要把慘無人道、慘絕人寰的酷刑重新搬出來,把革命人民推人血海中去。
記得有一個時期,提倡學一點兒歷史。學一點兒歷史是有益的。我希望有大善士,發大心愿,下大力氣,寫出幾部中國和外國的文網史、言禍史、酷刑史、黑獄史,給我們特別是年輕一代讀一讀,讓我們溫故而知新,使我們驚醒過來,判明林彪、“四人幫”搞的是哪一種性質的法西斯專政,動用的是哪一家的刑法,要把中國人民打人什麼樣的地獄中去。
前途是光明的,歷史不會倒退。但道路是曲折的,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慘劇有時卻會重演。這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教訓。斷喉酷刑的再出現,老劊子手的再登場,表明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歷史任務並沒有徹底完成。列寧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把肅清俄國中世紀制度的殘餘,比做打掃希臘神話中傳說的極其骯髒的“奧吉亞斯的牛圈”。我們有人民民主的法寶。我們相信,千百萬人民民眾的鐵掃帚一定能把“奧吉亞斯的牛圈”中積壓多年的糞垢打掃乾淨。
【原載1979年7月15日《解放日報》】
P4-7
如果這個大冤獄、這件大慘案,發生在無聲的舊中國,發生在黑暗的中世紀,我的反應,只有悚然和憤怒。但它發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生在人民共和國內,不得不使我在悚然之外,又訝然,又木然,它發生在以解決人們的世界觀問題為宗旨的,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中,不得不使我在憤怒之外,又震驚,又焦慮。
報上說,當時知情的幹警和民眾,抵制和反對這種斷喉的酷刑。他們指出:“這樣做太不人道,不是共產黨的刑法。”
說得完全對!這的確不是共產黨的刑法,確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刑法。那么,這是誰家的刑法呢?應該用歷史事實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據我所知,在中世紀的歐洲,在“神聖”的連微小的過失也沒有的教皇統治下,對思想犯、政治犯執行烈火焚身的·極刑之前,為了禁錮受害者發出譴責和抗議,採取的是縛舌之法。偉大的為真理而獻身的戰士布魯諾,在火焚之前舌尖就被縛住。
中國人民在封建專制主義下受的酷刑,比起中世紀歐洲人民,殆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處死思想犯、政治犯時,歐洲有縛舌,而中國則先有斷舌,後有斷喉。斷舌可能始於秦。《漢書·刑法志》記載連坐法時說,在族誅之前,“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所謂“誹謗詈詛”,譯成現代語言大約是“惡毒攻擊”了。總之,不僅在平時剝奪你說話的權利,就是到臨死時還要剝奪你呼籲的權利,申訴的權利,抗議的權利,吶喊的權利。斷舌比起縛舌已更殘酷,但還及不上封建社會後期的凌遲。凌遲也是用來鎮壓所謂誹謗朝廷之類“大逆不道”的人。這種酷刑行使時,先分割肢體,然後割斷喉管。正統的官方的史學家,對於凌遲也有微詞。《明史·刑法志》說:“凌遲非五刑之正。”
魯迅先生在揭露批判吃人的舊社會時,曾經極為沉痛地指出:“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F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母一考查(察),真教(叫)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
我原以為中國人民所受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荼毒的歷史,隨著末代封建王朝蔣介石政權的覆滅而永遠結束了。在今天,除了專門研究法學的人外,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人間會有這種酷刑,中年以上的人也記不起這種黑暗而又心酸的往事。但是,在我們記憶里消失的東西,林彪、“四人幫”卻重新搬出來。我真料不到“四人幫”竟會兇殘到這地步,用割斷喉管的酷刑來殘害堅持真理、為真理而鬥爭的張志新烈士。
“四人幫”割斷張志新烈士的喉管,是對真理之光的畏懼,是對正義之聲的畏懼,是對馬克思主義者張志新烈士的畏懼。“四人幫”念念不忘殺人,筆記、日記本中都寫上了。這一方面反映他們對革命人民的恨,另一方面又反映他們對革命人民的怕。就像兇犯害怕冤魂索命一樣,張春橋寫給餘黨的密信中說:“近年來,有時想,反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殺頭了。”凡是與人民民眾為敵的反動派,其本質都是又殘暴,又懦怯。林彪、“四人幫”的政治師父蔣介石就是如此。蔣介石對付共產黨有兩條格言,一條是:“我們將來總是要給人殺的,不如多殺。”一條是:“凡是可以殺的一律殺。寧可錯殺,不可錯放。”正因極其虛弱,所以極其殘暴。越是絕望,越是瀕臨滅亡,越要把慘無人道、慘絕人寰的酷刑重新搬出來,把革命人民推人血海中去。
記得有一個時期,提倡學一點兒歷史。學一點兒歷史是有益的。我希望有大善士,發大心愿,下大力氣,寫出幾部中國和外國的文網史、言禍史、酷刑史、黑獄史,給我們特別是年輕一代讀一讀,讓我們溫故而知新,使我們驚醒過來,判明林彪、“四人幫”搞的是哪一種性質的法西斯專政,動用的是哪一家的刑法,要把中國人民打人什麼樣的地獄中去。
前途是光明的,歷史不會倒退。但道路是曲折的,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慘劇有時卻會重演。這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教訓。斷喉酷刑的再出現,老劊子手的再登場,表明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歷史任務並沒有徹底完成。列寧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把肅清俄國中世紀制度的殘餘,比做打掃希臘神話中傳說的極其骯髒的“奧吉亞斯的牛圈”。我們有人民民主的法寶。我們相信,千百萬人民民眾的鐵掃帚一定能把“奧吉亞斯的牛圈”中積壓多年的糞垢打掃乾淨。
【原載1979年7月15日《解放日報》】
P4-7
目錄
駁“割一刀有什麼了不起”
縛舌、斷舌和斷喉
替管仲說幾句話
被民主遺忘的角落
孫冶方的風骨
怎樣對待先哲
釋“無為而治”
硬骨頭性格
史無前例與史有前例
糟粕中也有精華
毒登蠶和李達的一場爭論
兩個真實的故事
說梁漱溟
還魯迅以公道
念陳獨秀
梁啓超還債
話文風
批判的生命是謹嚴
“落後挨打論”質疑
“狗道主義”舉隅
善夫!黑格爾之言
假如孔子復生
朱元璋教子
有無屈原這個人?
姓“資”的有多少?
關於儒商
西門“大款”
鄧廣銘服善
“賄隨權集”
反對韓文公
列寧的豁達
關於惡
做官與做人
夏衍的感慨
黃摩西的創見
刑可上大夫
陳老總講“放風箏”
“芭蕉葉最大”
作官即不許發財
洗冤風
責鼠從寬
張恨水論高衙內
治吏
血書與悖論
向誰告別
老百姓都是老闆
抑巨室之難
孟嘗君諫父
周恩來說公私
告嚴復
誰主沉浮
莫當家族英雄
哲學家當皇帝
惲逸群恥為鄉愿
王夫之畫風派
讀《千年蟲》
於細微處見精神
防止公僕造反
我的憤慨
縛舌、斷舌和斷喉
替管仲說幾句話
被民主遺忘的角落
孫冶方的風骨
怎樣對待先哲
釋“無為而治”
硬骨頭性格
史無前例與史有前例
糟粕中也有精華
毒登蠶和李達的一場爭論
兩個真實的故事
說梁漱溟
還魯迅以公道
念陳獨秀
梁啓超還債
話文風
批判的生命是謹嚴
“落後挨打論”質疑
“狗道主義”舉隅
善夫!黑格爾之言
假如孔子復生
朱元璋教子
有無屈原這個人?
姓“資”的有多少?
關於儒商
西門“大款”
鄧廣銘服善
“賄隨權集”
反對韓文公
列寧的豁達
關於惡
做官與做人
夏衍的感慨
黃摩西的創見
刑可上大夫
陳老總講“放風箏”
“芭蕉葉最大”
作官即不許發財
洗冤風
責鼠從寬
張恨水論高衙內
治吏
血書與悖論
向誰告別
老百姓都是老闆
抑巨室之難
孟嘗君諫父
周恩來說公私
告嚴復
誰主沉浮
莫當家族英雄
哲學家當皇帝
惲逸群恥為鄉愿
王夫之畫風派
讀《千年蟲》
於細微處見精神
防止公僕造反
我的憤慨
作者簡介
虞丹(1920-)原名蔣文杰,安徽歙縣人,生長於武漢,高中未畢業。
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加入抗敵演劇第七隊,後擔任福建南平《南方日報》編輯、《東南日報》(南平版)編輯。
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擔任《東南日報》(上海版)編輯、南京《新民報》編輯,後去香港任《文匯報》(香港版)編輯。
解放後,先後擔任上海《新民晚報》總編輯、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報刊處副處長、市委辦公廳秘書、華東局宣傳部學習室副主任、文藝處副處長。“文革”後,擔任上海市委辦公廳政策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顧問,1986年離休。
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加入抗敵演劇第七隊,後擔任福建南平《南方日報》編輯、《東南日報》(南平版)編輯。
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擔任《東南日報》(上海版)編輯、南京《新民報》編輯,後去香港任《文匯報》(香港版)編輯。
解放後,先後擔任上海《新民晚報》總編輯、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報刊處副處長、市委辦公廳秘書、華東局宣傳部學習室副主任、文藝處副處長。“文革”後,擔任上海市委辦公廳政策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顧問,1986年離休。
序言
一
人類的文學藝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隨著社會的推進、發展,其分門別類日益精細——從最初的歌曲、舞蹈、神話、故事等逐步演繹出詩、散文、小說、戲曲。直到上個世紀初,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融合,又有了電影、電視劇等。
有一種文學藝術雖然在中國問世兩千餘年,由於後人未給予“名分”,以致到二十世紀初,才從文學藝術譜系中分野出來,這就是古老而年輕的雜文。
人類和自然界大體都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萌芽、生長與消弭。兩千多年來,雜文本應與小說、詩、散文、戲劇、音樂、電影等姊妹藝術一道,繁花似錦、根深葉茂。然而,它沒有像先賢們渴望的那樣,而是纖弱,時生時滅,時有時無,同其他汗牛充棟的文學藝術作品相去甚遠。
二
時序到1915年,中華文學藝術寶庫迎來新曙光,一個精靈出現了——雜文在多災多難的中華大地,被一些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接受了!
雜文這個新成員一俟來到華夏,其特性便與眾不同——首先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它主張順應歷史潮流。它不重複生活,不還原歷史,不演繹過去,而最突出展示將來,預期社會走勢,判斷人間是非。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便告之,它嚮往和平、民主、科學、自由、平等、人道、富裕及真善美;雜文憎惡專制、昏聵、愚昧、野蠻、特權、貪婪、奴性、虛偽及假惡醜。雜文與其他文學藝術既相通又有自己的特性。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就融於文學大家族,與各種文學藝術形成天然的血肉聯繫。它不像小說刻畫人物,而是粗線條勾勒人與事;它不像詩、散文等那樣纖細、抒情,而是明白如話,開誠布公。但雜文能夠調動各種姊妹藝術如寓言、故事、說唱、戲曲、元雜劇等“為我所用”。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它就友好地“拿來”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多種文化元素。它不是政治學,但只有不迷失政治選擇,才能解析身邊社會的變數;雜文不是社會學,但只有掌握瞬息萬變的時代脈搏,才能適應人間叢林法則;雜文不是歷史學,但人總應撥開歷史霧障,略知歷史長河的走向;雜文不是生理學不是心理學,但它能解剖人性、解讀人生、理順人際關係;雜文不是方法論,但它無處不閃爍思想方法光芒;雜文不是文藝學,但它評價文藝現象既深刻又形象;雜文不是美學,但每篇優秀雜文無不抨擊假惡醜,無不嚮往美、讚揚美……
理解雜文、認識雜文,才能與雜文為友,才懂得雜文的大愛。雜文真的是半部百科全書。
三
雜文打撈歷史風塵,知恥近於勇。雜文對於文化批判,社會批判,歷史批判,人性批判,世世代代惹來不知多少是非。
嫉妒雜文、討厭雜文者,甚至欲將雜文從百花園中斬草除根,所以,雜文往往難以長成大樹,多少代都不能像其他文學藝術那般枝繁葉茂。有人說雜文偏激,有人說雜文片面,有人說雜文招惹是非,更有人對雜文產生各種各樣的誤解。以致於把雜文稱之為烏鴉,恨不得把一切不祥之物都推到雜文身上。
雜文,曾為作者“惹”下多少禍根,有人曾因雜文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多少代雜文人曾為自己帶來難以洗清的污穢。
然而,實踐證明,雜文只能為民眾造福,世世代代多少志士仁人,曾為雜文洗刷了一切不實之詞,它為人們啟蒙越來越受人們歡迎。
四
本書作者總計三百八十位,分當代、現代、歷代。
我們試圖把1915年《新青年》“隨想錄”誕生前的雜文劃為歷代,1915年到1949年劃為現代,從1949年到當今劃為當代。
1915年“隨想錄”之前稱之為雜文,主要是根據作品性質、特點,而不是按劉勰在《文心雕龍》所談的“雜文”。
當代作家選五十位,每人一部雜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幾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現代作家二十位,每位五十篇雜文,七萬多字,另有四十多位雜文作家,十部合集;最後選七十多位歷代雜文作家,均為合集,每篇作品都有註解、題解、古文今譯。
當代五十位雜文作家大體是根據五點遴選的。
一、雜文創作時間超過二十年;二、曾創作有影響的雜文作品在三十篇以上;三、曾創作經典性雜文作品;四、作品強調思想傾向的同時,藝術性也不為之忽視;五、曾在國內組織帶領作家創作雜文卓有成就者。
二十多年來,我曾在助手們協助下選編各種版本雜文集五十餘部,選編如此大型雜文叢書,對我是一種嘗試,深知其難度。這部《中國雜文》(百部整整花費我四年時間。雜文作品浩如煙海,讀數百冊雜文集、數百7-篇雜文作品,難免掛一漏萬,特別是這部大型叢書在國內尚無參照系,錯訛在所難免,恭請諸位指正。
選編者2012年11月10日
於長春雜文選刊雜誌社
人類的文學藝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隨著社會的推進、發展,其分門別類日益精細——從最初的歌曲、舞蹈、神話、故事等逐步演繹出詩、散文、小說、戲曲。直到上個世紀初,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融合,又有了電影、電視劇等。
有一種文學藝術雖然在中國問世兩千餘年,由於後人未給予“名分”,以致到二十世紀初,才從文學藝術譜系中分野出來,這就是古老而年輕的雜文。
人類和自然界大體都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萌芽、生長與消弭。兩千多年來,雜文本應與小說、詩、散文、戲劇、音樂、電影等姊妹藝術一道,繁花似錦、根深葉茂。然而,它沒有像先賢們渴望的那樣,而是纖弱,時生時滅,時有時無,同其他汗牛充棟的文學藝術作品相去甚遠。
二
時序到1915年,中華文學藝術寶庫迎來新曙光,一個精靈出現了——雜文在多災多難的中華大地,被一些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接受了!
雜文這個新成員一俟來到華夏,其特性便與眾不同——首先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它主張順應歷史潮流。它不重複生活,不還原歷史,不演繹過去,而最突出展示將來,預期社會走勢,判斷人間是非。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便告之,它嚮往和平、民主、科學、自由、平等、人道、富裕及真善美;雜文憎惡專制、昏聵、愚昧、野蠻、特權、貪婪、奴性、虛偽及假惡醜。雜文與其他文學藝術既相通又有自己的特性。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就融於文學大家族,與各種文學藝術形成天然的血肉聯繫。它不像小說刻畫人物,而是粗線條勾勒人與事;它不像詩、散文等那樣纖細、抒情,而是明白如話,開誠布公。但雜文能夠調動各種姊妹藝術如寓言、故事、說唱、戲曲、元雜劇等“為我所用”。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它就友好地“拿來”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多種文化元素。它不是政治學,但只有不迷失政治選擇,才能解析身邊社會的變數;雜文不是社會學,但只有掌握瞬息萬變的時代脈搏,才能適應人間叢林法則;雜文不是歷史學,但人總應撥開歷史霧障,略知歷史長河的走向;雜文不是生理學不是心理學,但它能解剖人性、解讀人生、理順人際關係;雜文不是方法論,但它無處不閃爍思想方法光芒;雜文不是文藝學,但它評價文藝現象既深刻又形象;雜文不是美學,但每篇優秀雜文無不抨擊假惡醜,無不嚮往美、讚揚美……
理解雜文、認識雜文,才能與雜文為友,才懂得雜文的大愛。雜文真的是半部百科全書。
三
雜文打撈歷史風塵,知恥近於勇。雜文對於文化批判,社會批判,歷史批判,人性批判,世世代代惹來不知多少是非。
嫉妒雜文、討厭雜文者,甚至欲將雜文從百花園中斬草除根,所以,雜文往往難以長成大樹,多少代都不能像其他文學藝術那般枝繁葉茂。有人說雜文偏激,有人說雜文片面,有人說雜文招惹是非,更有人對雜文產生各種各樣的誤解。以致於把雜文稱之為烏鴉,恨不得把一切不祥之物都推到雜文身上。
雜文,曾為作者“惹”下多少禍根,有人曾因雜文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多少代雜文人曾為自己帶來難以洗清的污穢。
然而,實踐證明,雜文只能為民眾造福,世世代代多少志士仁人,曾為雜文洗刷了一切不實之詞,它為人們啟蒙越來越受人們歡迎。
四
本書作者總計三百八十位,分當代、現代、歷代。
我們試圖把1915年《新青年》“隨想錄”誕生前的雜文劃為歷代,1915年到1949年劃為現代,從1949年到當今劃為當代。
1915年“隨想錄”之前稱之為雜文,主要是根據作品性質、特點,而不是按劉勰在《文心雕龍》所談的“雜文”。
當代作家選五十位,每人一部雜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幾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現代作家二十位,每位五十篇雜文,七萬多字,另有四十多位雜文作家,十部合集;最後選七十多位歷代雜文作家,均為合集,每篇作品都有註解、題解、古文今譯。
當代五十位雜文作家大體是根據五點遴選的。
一、雜文創作時間超過二十年;二、曾創作有影響的雜文作品在三十篇以上;三、曾創作經典性雜文作品;四、作品強調思想傾向的同時,藝術性也不為之忽視;五、曾在國內組織帶領作家創作雜文卓有成就者。
二十多年來,我曾在助手們協助下選編各種版本雜文集五十餘部,選編如此大型雜文叢書,對我是一種嘗試,深知其難度。這部《中國雜文》(百部整整花費我四年時間。雜文作品浩如煙海,讀數百冊雜文集、數百7-篇雜文作品,難免掛一漏萬,特別是這部大型叢書在國內尚無參照系,錯訛在所難免,恭請諸位指正。
選編者2012年11月10日
於長春雜文選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