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輝縣剪紙)

剪紙(輝縣剪紙)

剪紙(輝縣剪紙),流傳於河南省輝縣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輝縣剪紙起源於農耕社會,題材內容反映了農村社會和農民生活,散發出鄉土氣息。是以陽刻為主,構圖樸實飽滿,造型生動逼真,刀法精細流暢,色彩對比強烈。以人物、禽獸、花木、昆蟲為表現內容,形象表達祛邪祈福之意。

2008年6月14日,剪紙(輝縣剪紙)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Ⅶ-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紙(輝縣剪紙)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南省輝縣市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項目編號:Ⅶ-16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輝縣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在舞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了銀箔鏤空刻花,便是輝縣剪紙的雛形。從刀耕火種的年代所使用的甲骨,到戰國春秋時的鏤刻。人們一直都在尋求一種既能記載各種符號又輕便實種既能記載各種符號又輕便實用的特殊軟體。造紙術的發明,使得已有的文明得到廣泛的傳播,另一種紙的藝術也同樣肩負著傳遞民族文化的使命,這就是民間剪紙工藝。
輝縣剪紙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離輝縣市沙窯鄉、薄壁鎮的五十多個村莊內。
輝縣剪紙,來源於毗鄰的山西省,輝縣西部山區和山西只有一個山頭之隔,兩地人民交往密切,剪紙風格受到山西剪紙的影響,是典型的中原風格,屬於北方流派。

文化特徵

輝縣剪紙是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的,是輝縣民間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剪紙技法多為陰剪、陽剪相結合。既體現陽刻的流暢清新。又有陰刻的厚里結實。輝縣剪紙在構圖和造型上不受形式的限制,自由靈活。
輝縣剪紙的題材源於當地農民的日常生活及生活觀念,造型形象主要用紅色來表現,內容廣泛。
第一類是生活中具體的事物。譬如,人物、動物、風景、花卉等以及農村生活、生產場景,如象徵“福運”的蝙蝠、象徵‘福祿”的葫蘆、象徵“牡牝相和”的“魚戲蓮”以及表現生產場景的掰玉米、碾麥子等。
第二類是民俗觀念的傳達。譬如神話傳說、孝悌倫理、婚嫁禮俗等,如輝縣剪紙傳承人李愛榮所創作的《新二十四孝》。
輝縣剪紙的造型語言偏重寫意,不拘泥於嚴謹的比例、透視與結構,形象誇張生動、簡練概括。這些形象常藉助比喻、象徵、雙關、諧音、擬人等手法表達祈福、勸勉、娛樂等寓意。總體上,輝縣剪紙表現出濃厚的鄉土氣息,表達了當地人勤勞、樂觀的精神,具有稚拙、粗獷的審美特徵。

製作工序

製作工具
輝縣剪紙製作工具有剪刀、紙,輔助工具有刻刀、蠟盤、錐子、尺子、糨糊。
製作步驟
1、繪製畫稿;2、下料;3、雕刻;4、裝裱。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輝縣剪紙以它生動的構圖、細膩的刀法、考究的用料、精細的包裝,傳神的表現力獨樹一幟,具有較的藝術價值,在世界剪紙藝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輝縣剪紙是農耕社會的縮影,對於研究中國農耕社會的生產發展,以及民俗風情、意識形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輝縣剪紙發展受阻,日益衰落,剪紙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以用作藝人謀生的唯一手段。輝縣剪紙老藝人越來越少,後繼力量青黃不接,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樣式正面臨人亡藝絕的嚴峻形勢,亟待搶救。
傳承人物
李愛榮,女,漢族,輝縣市薄壁鎮潭頭村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剪紙(輝縣剪紙),申報地區為河南省輝縣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輝縣市文化館獲得“剪紙(輝縣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輝縣剪紙)》項目評估合格,輝縣市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數字藏品
2022年4月26日,《輝縣剪紙》首批數字藏品在摩點平台發布。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李愛榮的繪畫作品入選“尊紙2017·中國當代藝術澳洲展”。2017年11月3日至12月12日,她的系列繪畫作品持續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國際機場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