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慶陽剪紙)

剪紙(慶陽剪紙)

剪紙(慶陽剪紙),甘肅省鎮原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慶陽剪紙雛形早在漢代就已出現;而在6世紀到10世紀的隋唐時代,它就在全國率先興起了。後來經過宋、元、明、清幾代的不斷發展並逐漸走向了成熟。慶陽剪紙與當地民俗、生活聯繫緊密,其作者大都是勞動婦女。它有前塬和山川兩種主要風格。山川剪紙造型古樸,剪法粗放,內容上沿襲了原始圖騰的紋飾圖樣,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早期的文化藝術符號和陰陽哲學思想;前塬剪紙講究工整對稱,線條細膩流暢,作品以歷史傳統內容和生活裝飾圖案為主,現實性較強。

2008年6月7日,剪紙(慶陽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紙(慶陽剪紙)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甘肅省鎮原縣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16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慶陽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其雛形早在漢代就已出現;而在6世紀到10世紀的隋唐時代,它就在全國率先興起了。後來經過宋、元、明、清幾代的不斷發展,逐漸走向了成熟。
1930年,慶城縣胡仙川剪的《五福捧壽圖》在《波蘭畫報》上發表,使慶陽剪紙第一次走出了國門。
1942年,陝甘寧邊區政府組織專業人員對慶陽剪紙進行了初步蒐集和整理。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古元借鑑慶陽剪紙創作了許多珍貴的木刻,這些木刻也影響了慶陽剪紙,使慶陽剪紙煥發出一種新氣象。
1959年,慶城縣編印了《慶陽民間剪紙》一書,既展示了慶陽剪紙的藝術魅力,也為學者研究慶陽剪紙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985年,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王光普的《隴東民俗剪紙》一書,給世人了解慶陽剪紙提供了又一個視窗。

文化特徵

慶陽剪紙與當地民俗、生活聯繫緊密,其作者大都是勞動婦女。它有前塬和山川兩種主要風格。山川剪紙造型古樸,剪法粗放,內容上沿襲了原始圖騰的紋飾圖樣,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早期的文化藝術符號和陰陽哲學思想;前塬剪紙講究工整對稱,線條細膩流暢,作品以歷史傳統內容和生活裝飾圖案為主,現實性較強。
慶陽剪紙的顏色以紅為主、輔以綠色,通常有單色、套色、染色之分。紅色熱烈、奔放,有莊嚴、肅穆、喜慶的視覺效果,可以增強剪紙藝術的青春感,給觀眾一種鮮活的生命感,同時,也能營造一種歡樂喜慶的祥和氣氛,所以藝人們用紅色來剪輯那些表示喜慶福壽、用來求吉納福的題材,如“三羊開泰”“抓髻娃娃”“雙魚嬉蓮”“五穀豐登”“二龍戲珠”等,訴說著數千年來漢民族對紅色的喜愛與崇拜。與紅色相配的是綠色,綠色是自然界中草原和森林的顏色,有生命永久、理想、年輕、安全、和平之意,給人以清爽之感,像“鹿鶴同春”“群獸鬧春”等表現春天題材的剪紙就用綠色,而用的更多的則是與紅色套剪,或紅花配綠葉,或用綠色做底色,都表達了藝人們對自然生命的理解。在民俗剪紙中,用的比較多的色彩還有白色。白色是雪的顏色,是萬物枯萎、生命凋謝的表征,象徵死亡、凶兆、災難,是中國文化中的禁忌色,體現了中國人精神上的擯棄和厭惡,所以在喪葬祭祀禮儀中藝人們多用白色造型,如白人、白馬、白花等等。總體而言,紅色與白色是慶陽剪紙中的主體色彩,也是中國剪紙的主體色彩,這一紅一白正好體現了人類撲朔迷離的生死觀,表達了人類對生的希冀和對死的恐懼。

製作工序

常用的工具
常用的剪紙工具主要有剪刀、紙、鉛筆、大頭針等。剪刀的刀尖要尖、長、齊,刀背要薄,較口要鬆緊適宜。鉛筆是起稿,即在紙上畫圖樣用的。以前的人們為了保留紋樣,會將剪好的紋樣襯在新紙上,然後舉到油燈的油煙上去熏,新紙上就會留下需要的紋樣。這種方法叫熏樣。大頭針是在多張紙同時剪刻時為固定紙的位置用的。
剪紙的程式
剪紙的程式一般分為三步:先是起稿,然後是單剪或折剪,最後是染色或拼貼等。具體流程是起稿、折剪、折剪原理、剪紙、刻紙、鑿紙。
剪紙的剪法
慶陽剪紙的技法非常靈活,通常有陽剪、陰剪和陰陽剪三種方法。其中,陽剪指留下造型部分,把多餘的紙剪掉;陰剪就是把造型部分的紙剪掉,留下其他部分的紙;陰陽剪就是把陰剪和陽剪技法結合起來的方法。採用哪種剪法,要視創作的題材而定。

題材作品

慶陽剪紙取材非常廣泛,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鳥獸、故事傳說都是可選的素材,尤其是現實生活中的娃娃、牛羊騾馬、豬狗貓兔、瓜果蔬菜,因為天天見,對它們的觀察比較深透,因而成了婦女們剪刀下永不褪色的題材。根據用途,慶陽剪紙可以分為禮儀剪紙、祛病剪紙、生活剪紙、福壽剪紙、婚禧剪紙、生殖剪紙、喪葬剪紙、圖案剪紙和底樣剪紙等種類。這些剪紙大都有底樣,是從祖輩那裡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細心的婦女們把底樣夾在雜誌書籍中,視為傳家寶代代相傳。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慶陽地區是遠古文化的巨大寶庫,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蘊藏著得天獨厚的遠古文化。慶陽剪紙既揭示了遠古文化的奧秘,又承傳著遠古文化的信息,是不可多得的遠古文物的“紙化石”。
慶陽剪紙顯示出鮮明的藝術性、廣泛的民眾性和實用性,它反映著隴東農耕文化的人文歷史特徵,具有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在文化交流中起著紐帶作用。
傳承狀況
受市場經濟和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與慶陽剪紙形影相隨的窯洞民居逐漸消失,導致當地社會生活中對剪紙的需求大大減少。當下許多優秀的慶陽剪紙傳人已相繼去世,年輕人對這門古老的藝術缺乏熱情,慶陽剪紙的傳承面臨斷裂的危險,急需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鎮原縣文化館獲得“剪紙(慶陽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慶陽剪紙)項目保護單位鎮原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7年10月24日,中華民俗節日剪紙藝術作品展在福州福建省海絲藝術館開幕。展會上展出了慶陽剪紙作品。
2011年04月13日,“第二屆全國紅色運動會”由國家體育總局、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甘肅省體育局、甘肅省旅遊局、慶陽市人民政府承辦,北京體育大學協辦。“第二屆全國紅色運動會”表演項目為“慶陽剪紙”和“慶陽繡荷包”,以“紅色南梁、紅運慶陽”為主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