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踏虎鑿花)

剪紙(踏虎鑿花)

剪紙(踏虎鑿花),湖南省瀘溪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踏虎鑿花是瀘溪縣特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因起源於踏虎村而得名,其源於苗族服飾的紋樣藍本,主要用刻刀鑿制完成。踏虎鑿花不僅套用於服飾裝飾,還廣泛出現在苗族地區的各種祭祀和婚喪儀式之中,它受盤瓠圖騰崇拜和苗巫鬼文化的影響,帶著神秘的色彩滲透到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踏虎鑿花刀法細膩、線條流暢、作品精巧、花樣繁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2008年6月7日,剪紙(踏虎鑿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紙(踏虎鑿花)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湖南省瀘溪縣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編號:Ⅶ-16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現手法,造型布局,紋樣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瀘溪縣誌》記載,瀘溪踏虎剪紙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的瀘溪踏虎鄉(即合水鎮踏虎村),並漸由剪紙向鑿花演變。藝人從民間鑿“喜錢”(人們春節時貼在門楣上的祭祀用品)的工序中得到啟發,將刀剪改為刀刻(即“鑿”)。當踏虎剪紙在工藝流程上有了獨特變化後,瀘溪當地人便把它稱作“鑿花”或“扎花”。早期的鑿花作品多為人們春節時貼在門楣上的“喜錢”,以及祭祀期間的裝飾物和辟邪物。
清朝末期,踏虎鑿花作品多與人們的生活需求相關聯,以民間刺繡、挑花的稿本而存在,如“頭巾花”“帽子花”“衣角花”“圍裙花”“荷包花”“鞋花”“褲腳花”等,作品具有簡潔粗狂的風格特徵。
剪紙(踏虎鑿花)
踏虎鑿花
20世紀50年代,瀘溪民間鑿花作品不僅滿足於生活的需求,也開始轉型反映現實生活,服務政治生活。鑿花作品風格從以前的傳統簡潔粗狂紋樣逐漸轉變為精緻細膩的裝飾畫,並在各種比賽中嶄露頭角,提高了踏虎鑿花的知名度以及人們對它的關注。
20世紀80年代以後,踏虎鑿花擺脫了政治意識形態對內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控制,題材和形式語言、套用範圍都呈現了多元化發展,這個時期的作品更多的是貼近生活接近民眾走進市場,多為描述民俗風景的大幅場景畫,為踏虎鑿花藝術的生存發展拓寬了空間。
2010年開始,瀘溪民間鑿花傳承人嘗試對傳統鑿花進行新的轉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多層“套色鑿花”,其線條豐富,層次分明,畫面精緻,立體感和藝術感染力更強,改變了踏虎鑿花傳統工藝單層紙張鑿刻成畫的格局。同時,踏虎鑿花作品也不斷向旅遊產品、商品外包裝、廳堂掛件、擺件、月曆等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關的領域拓展。

文化特徵

表現手法

踏虎鑿花常把不同季節、不同環境、不同物象組合在一起,放在一個平面上展開,對能體現物象美的部分,採用抽象的裝飾手法,使其圖案化、符號化,常以“寓意美”“形式美”“裝飾美”為法則。如以獅子、喜鵲、喜燈、蝴蝶為元素組合在一起的《四喜臨門圖》,以龍、鳳、石榴、蝴蝶、楓葉為元素組合在一起的《代代昌盛圖》。這些被鑿刻在一個平面上的物象,都有著各自的象徵含義,隱喻著人們對吉祥、平安、福壽的企盼,賦予了深切的情感內涵,從而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裝飾風貌。
剪紙(踏虎鑿花)
踏虎鑿花

造型布局

線條鑿刻在踏虎鑿花藝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用刻刀鑿刻出來的作品紋樣往往表現得更加圓潤和細膩,踏虎鑿花秉承古老的鏤刻遺風,以運用線條為主,結合點麵塑造物象,使作品呈現出富有生命律動的活力與秀逸瀟灑的神韻。踏虎鑿花多以塊面結合,還因多層的挫刻以及刀法與針法的結合,畫面呈現出浮雕般的立體效果。
踏虎鑿花作品在布局上尤其注重對稱與平衡,這裡的對稱是指一幅鑿花作品的上下、左右相互對應。鑿花手工藝者在鑿刻對稱圖形時,會先將紙對摺,然後畫出基本單元形,再在一半紙面上進行鑿刻,完成後原來一半的圖形便成了左右形狀相同、方向相反的兩面對稱的圖形。另外,還有四面對稱鑿花、中心對稱鑿花、部分對稱鑿花等形式。平衡與對稱不一樣,對稱形式上的相等有嚴謹、莊重感,而平衡則是通過一定形式的組合,使畫面產生一種“平穩”的感受。踏虎鑿花作品並不全是對稱的,尤其是在表現特定歷史畫面的題材圖案中,作者為了使畫面穩定、豐滿,一般通過“量感”來把握整幅作品。鑿花作品鏤空的位置較多,給人感覺“量感”不足,需要在布局上補充,這是形式上的要求。
湘西踏虎鑿花藝術家黃靠天的創作主張為:繁中求簡,簡中見繁,細膩而不見其假,粗狂而不失其真,並力求構圖嚴謹飽滿。很多鑿花創作者受黃靠天的影響,內部的細膩處多以陰刻為主,採用簡單的單元形進行合理布局,使畫面穩重有序而不凌亂。此外,踏虎鑿花藝人還善於運用點、線組合的形式,來傳遞富有個性特徵的面,並運用對比、重複、重疊等形式法則,巧妙營造畫面的意境,從整體上把握局部,做到不輕不重,繁簡得當,疏密有致。

紋樣特徵

踏虎鑿花的紋樣是根據瀘溪地域的民俗風情、宗教信仰、傳說故事、心靈意願所形成的,具有獨特的審美風格。如蝴蝶紋樣,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祖先崇拜意識;狗腦帽紋樣反映了苗族人民對盤瓠遠祖的懷念和崇敬;鴛鴦採蓮紋樣,反映了苗族人民對愛情生活美好的追求和祝福;儺神紋樣,顯示了巫儺信仰在廣大人民民眾的思想中並未完全消失。還有眾多吉祥紋樣,如福壽紋樣、龍鳳紋樣、喜慶紋樣等等都包含了瀘溪地域獨特的題材內容。儘管有些紋樣融合了漢族文化的某些觀念,但大部分紋樣都能顯示出湘西苗族人民在不同時代、不同時期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寄託和追求。
剪紙(踏虎鑿花)
踏虎鑿花

製作工序

畫稿:根據人們的願望和情感,把所要表達的意圖用“線”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線”的粗細變化,長短的組合,疏密處理,突出“陰線”與“陽線”的比較關係,使稿樣的紋樣達到和諧統一。
固定稿樣:稿樣確定後,將宣紙裁成與設計的稿樣一樣大小規格,整齊疊放在一起。用鐵針穿眼(打眼的部位應在刻去的地方),將紙釘(用生宣紙剪成三角形,捻搓成像鐵釘形的)穿進針孔並拉緊,用剪刀剪去兩頭多餘部分,用鐵錘將每一個紙釘打緊,這樣就算固定好了稿件。
鑿刻:固定稿件後,就可以在自製的蠟版上進行鑿刻,工具有蠟版、刻刀、剪刀、美工刀、磨刀石、石膏袋、釘錘、鐵針、訂書機,鑿放的規律一般是由里向外,從上至下,從繁到簡,從左到右的程式進行,較大的空白處留在最後。在製作的過程中,可採用陰刻法、陽刻法、陰陽混合刻法,陰陽分刻法四種方法。
裝裱:鑿花工藝品最後一個程式是裝裱,裝裱方法很多,有立軸式、鏡片式、冊頁式、壓塑式等。

題材作品

傳統踏虎鑿花的圖案題材大多貼近現實生活,反映了苗族人民熱愛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其內容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表現自然現象中的山川樹木、花鳥魚蟲;二是表現苗族故事傳說;三是驅邪避災、消除病痛、祭祀求福、喪葬等活動所用的題材。
剪紙(踏虎鑿花)
踏虎鑿花
現代的題材的踏虎鑿花豐富多樣,技藝傳承人從湘西地區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農業勞作和自然風貌等方面入手,通過鑿花的圖案樣式傳遞給客群。現代題材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是以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習俗為題材的作品,如《沖糍圖》《苗寨六月六》《哭嫁圖》等;二是以湘西地區苗族人民農耕文化為題材的作品,再現了人們的生產勞動情景;三是以表現湘西地區代表性的景觀建築為題材;四是以動物和苗族神話傳說為題材的作品。
而按照用途區分踏虎鑿花大致可分為六大類型:服飾類,如胸圍花、衣袖花、褲邊花、圍裙花等;鞋帽類,如狗腦帽花、八卦花、蓮花帽花、福壽幅花、麻草鞋花、嫁娘鞋花、亡人鞋花等;床上用品類,如帳檐花、帳檐飄帶花、被蓋堂心花、枕頭花等;生活用品類,如腰包花、煙荷包花、水袋花、褡鏈花、背裙花、門帘花等;婚嫁喜禮用品,如壽幛花、喜幛花、喜盤花、門窗花、喜字花等;祭祀用品類,如招魂幡花、神旗花、神像花、紙錢花、靈堂屏風花、壽棺蓋花等。
此外,按照苗族人的信仰意識劃分,踏虎鑿花又可以分為圖騰崇拜題材、生肖崇拜題材和自然崇拜題材三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踏虎鑿花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是歷代苗族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
踏虎鑿花藝術豐富了苗族地區廣大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提高了他們的審美品位,為西南民族地區民間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傳承狀況
剪紙(踏虎鑿花)
踏虎鑿花
隨著生活習俗的變遷,鑿花藝術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處於瀕危境地,迫切需要採取有力的保護扶持措施。
傳承人物
鄧興隆,男,出生於1949年10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剪紙(踏虎鑿花),湖南省瀘溪縣申報。
保護措施
瀘溪縣成立了瀘溪縣踏虎鑿花藝術研究室,經常開展踏虎鑿花調查研究、學術探討等活動。
瀘溪縣第一職業中學將踏虎鑿花引入美術手工課堂,任課教師為踏虎鑿花州級代表性傳承人鄧淑芳老師,校內還設有踏虎鑿花工作室。瀘溪縣第三國小也開設了踏虎鑿花興趣班,寒暑假期間還設有興趣培訓課程,免費對外開課。
瀘溪縣圖書館內設有踏虎鑿花傳習基地,傳習基地主要以傳承傳統踏虎鑿花技藝為目的,免費教學,甚至送教下鄉。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瀘溪縣踏虎鑿花傳習所獲得“剪紙(踏虎鑿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踏虎鑿花)項目保護單位瀘溪縣踏虎鑿花傳習所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4年10月10,踏虎鑿花在中國第三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展出。
2016年5月,踏虎鑿花在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中展出。
2018年5月,踏虎鑿花在深圳文博會中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