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莒縣過門箋)

剪紙(莒縣過門箋)

剪紙(莒縣過門箋),山東省莒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莒縣過門箋是莒地剪紙藝術的代表作,這種特殊的剪紙形狀像縮小的門帘,是過年時用來貼在門楣上的裝飾刻紙。春節粘過門箋是莒縣流傳已久的習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莒縣過門箋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同時具有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構圖美觀、色彩鮮明等藝術特點,是一種優秀的民間藝術形式。

2008年6月7日,剪紙(莒縣過門箋)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紙(莒縣過門箋)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東省莒縣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編號:Ⅶ-16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藝術特色,造型特徵,色彩特徵,紋樣裝飾,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莒縣過門箋的淵源雖無文字可查,但從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朝元宮時壁畫所見,即有貼過門箋的民舍畫面。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宮居漏卮湖東高阜之上,雖創建年代不詳,然明代就已有之,如壁畫為明代所繪,那么莒縣貼過門箋的習俗最晚於明代就已在民間盛行。
剪紙(莒縣過門箋)
莒縣過門箋
莒縣過門箋的製作,在清代多為村中巧婦剪制,開始在彩紙上剪上小花或穗頭,增添了花樣。
民國初年,莒縣過門箋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模式,開始有能工巧匠打製成各種刀具,設計出圖案刻成模版,用刀具和模版刻制出帶圖案和吉祥語言的過門箋。
中國解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莒縣過門箋得到了很大發展,湧現出一大批民間藝人,他們把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融入創作題材中,創作出大量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點和生活情趣的作品。
莒縣過門箋在封建社會時期主要是用來祈福的一種彩符,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隨著社會的發展,莒縣過門箋逐漸由過去的祈福演變成了喜慶、祝福、祝願,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藝術品。

文化特徵

藝術特色

莒縣過門箋是莒地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獨特的文化歷史環境中形成的頗具特色的剪紙藝術,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民和農村居住特點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莒縣過門箋的形成與發展,充分體現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它融剪紙、木刻、國畫於一體,用象徵、諧音、寓意等手法表現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具有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構圖美觀、色彩鮮明、古樸典雅等藝術特點。

造型特徵

莒縣過門箋外形簡單,但整體結構和諧美觀,它一般呈長方形,長約一尺左右,寬約七寸左右,上有表達主題的主紋樣,中間為鏤空的字或圖案,鏤空部分的上、左、右部分有框線,起到保護鏤空部分的作用,底部有穗子,這是莒縣過門箋區別於其他剪紙造型的重要元素。
剪紙(莒縣過門箋)
莒縣過門箋
莒縣過門箋的尺寸式樣繁多,一般按實際需要由藝人自行設計,大門口張貼的一般為長29厘米、寬16厘米的大過門箋,其內容為“萬事如意”“萬象更新”等。堂屋張貼的一般為長26厘米、寬16厘米的中型過門箋,其內容一般為“恭喜發財”“福祿壽禧”等。臥室張貼的一般為長16厘米、寬9厘米的小型過門箋,其內容為“喜氣盈門”“生活美滿”等。廚房以及豬圈張貼的一般為小型過門箋,其內容為“五穀豐登”“豐衣足食”“六畜興旺”、“牛羊滿圈”等。

色彩特徵

莒縣過門箋的用色具有鮮艷、明快的特點,多用純度較高的色彩,可以營造出熱烈喜慶的氣氛。五色是美術作品中常用到的顏色,五原指青、赤、黃、白、黑,因在喜慶的民俗中人們忌諱黑、白二色,所以莒縣過門箋把五色定為大紅、粉紅、黃、綠和紫,其順序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粉紅)、五紫(取“五子登科”意)。

紋樣裝飾

莒縣過門箋的形式多樣,藝人常用象徵、諧音、寓意等手法表現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莒縣過門箋的紋樣通常帶有吉祥寓意,比較常見的裝飾紋樣有萬字紋、魚鱗紋、水波紋、花瓣紋、蝙蝠紋、孔錢紋、菱形紋、格線紋等。除了紋樣外,莒縣過門箋的文字也體現出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如“萬事如意”“萬象更新”“恭喜發財”“福祿壽禧”“喜氣盈門”“生活美滿”“五穀豐登”“豐衣足食”“年年有餘”“六畜興旺”和“牛羊滿圈”等。

製作工序

材料工具
製作模版的用具:繪稿紙、筆、尺子、刻刀、牛皮紙、薄紙板、厚紙、袋子皮等。
剪紙(莒縣過門箋)
莒縣過門箋
製作蠟盤的材料:木板、石蠟、鋸末。
刀具:大板刀、小板刀、羊鼻、梅花筒、刻刀等。
紙:過去用薄白紙自己刷色,後來購成品彩紙和蠟光紙。
其他工具:案子、裁紙刀、木槌、錐子、紙捻子等。
主要工序
清代以前,莒縣過門箋只剪出穗頭和花樣,製作相對比較簡單。民國初年至,莒縣過門箋多由民間藝人照模板刻制而成。後來,莒縣過門箋製作以“借古開今”為原則,先按定好的尺寸設計出圖案,而後以牛皮紙、紙板、厚紙或袋子皮刻成模板,再根據圖案的線條找工匠打制出各種刀具,用木板、石蠟和鋸末做成一個蠟盤,按尺寸裁好彩紙,將模板放在彩紙上,最後再放在蠟盤上,用各種刀具刻制,有時也用木槌敲擊刀具砸刻。過門箋的加工可分單色、多色和套色幾種工藝,其中套色法是將各色彩紙疊在一起,置於蠟盤上按刻,刻完後調換紙的顏色、位置、紋樣,以實形填補虛形,謂之“換膛子”。背面則用紙片貼上住,使色彩更加豐富有序。

題材作品

傳統作品:“子孫滿堂”“天下太平”“人財兩旺”“福祿壽禧”“星聯福壽”“梅開五福”“竹報平安”“年年有餘”“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三羊開泰”“五福臨門”“一門吉慶”“二字平安”“三多九餘”“四喜齊來”“五穀豐登”“六契約春”“雲現吉祥”“吉慶有餘”“國泰民安”等。
20世紀50—60年代作品:這一時期的作品體現了勞動人民熱愛和平、擁護黨和領袖、熱愛勞動的滿腔熱情,如“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和平世界”“勞動光榮”“為人民服務”“農業學大寨”“勤儉節約光榮”等。
剪紙(莒縣過門箋)
莒縣過門箋
新時代作品:“迎新春”“福滿門”“全家樂”“喜盈門”“人增壽”“慶佳節”“合家歡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恭喜發財”“金雞歡笑”“喜鵲報春”“松鶴獻壽”“紅梅迎春”“跨越時代”“開拓進取”“和諧進步”“祝福新年好”“恭賀新年快樂”“歡度新春佳節”“鴻福禧臨門”“祝您萬事如意”以及套色作品“農、林、牧、副、漁”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莒縣過門箋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各個時期的作品無不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濃縮了各個時期的價值觀,體現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程,承載著諸多歷史文化信息,對於研究社會發展和民俗風情,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參考價值。
美學價值:莒縣過門箋是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和藝術創造,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藝術成就、藝術審美觀和優秀的創作才能,它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無論內容、構圖還是色彩都具有較高的美學意義。
民俗學價值:莒縣過門箋產生的背景、題材和內容,都是當時淳樸濃厚的民風民俗的體現,是民俗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實物資料。

傳承狀況

從前莒縣當地過門箋製作的從業人員眾多,從業者比較集中的地方,藝人往往連續傳承四五代以上。隨著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速,莒縣已有不少人住進樓房,貼過門箋的習俗日漸淡化。受環境影響,過門箋的製作也不斷市場化、商品化,致使一些傳統圖案變化或消失,原汁原味的作品越來越難以尋覓。加上莒縣當地的年輕人大多不願學習和繼承過門箋這門古老的民間手工藝,過門箋刻制技藝後繼乏人,瀕臨滅絕,已到了搶救的關鍵時刻。
剪紙(莒縣過門箋)
莒縣過門箋

傳承譜系

保護措施

2015年7月13日,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剪紙技藝培訓班開班儀式于山東工藝美院千佛山校區舉辦,莒縣過門箋傳承人於紅女士受邀參加了此次培訓。
莒縣大柏林村建立了過門箋博物館,展示了各式各樣的過門箋作品。
莒縣當地的中國小設定了手工藝課程,邀請藝人史龍江教孩子們製作過門箋。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莒縣文化館獲得“剪紙(莒縣過門箋)”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莒縣過門箋)項目保護單位莒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8年10月12日,莒縣過門箋在第七屆山東文博會日照展館中展出。
2019年6月,莒縣過門箋在日照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展出。
2020年1月,莒縣過門箋在“冬遊齊魯·首屆山東省非遺年貨大集”中展出。
重要活動
2020年1月,日照市莒縣大柏林村開展了過門箋大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