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天廟

則天廟

則天廟位於山西省文水縣城北5公里處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清水秀的名勝地。廟於坐北向南,規模不大,中軸線上從北到南有正殿、樂樓、雕像、山門;兩翼建築有偏殿、配殿、碑廊、魚池、回音亭等30多間殿宇,占地面積約26000平方米。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以武則天的特定身份名揚中外,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則天廟
  • 地理位置:山西省文水縣城北5公里處的南徐村北面
  • 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
  • 原建時代:唐代
簡介,結構,建築風格,布局,正殿,景觀,由來,傳說,武則天,

簡介

則天廟位於山西省文水縣城北5公里處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清水秀的名勝地。
則天廟則天廟
廟於坐北向南,規模不大,軸線上從北到南有正殿、樂樓、雕像、山門;兩翼建築有偏殿、配殿、碑廊、魚池、回音亭等30多間殿宇,占地面積約26000平方米。
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以武則天的特定身份名揚中外,成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內有武則天政績陳列,武則天家族史料陳列,中國與武則天有關的名勝古蹟陳列。
遊客在此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封建時代傑出女政治家的不朽業績,還可以看到她留在中國的文化遺產。

結構

則天廟正殿是廟內建築的中心。它原建於唐代,現存結構是金皇統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內與頂部仍保存了一對唐代金柱與部分唐瓦唐磚。
則天廟則天廟
殿內梁架建造中,採用了三角形組合與槓桿原理分散了頂部對大梁的壓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經800多年承受壓力而未見彎曲,整座建築被專家評為唐宋建築中的傑作。
結構規整,手法蒼老: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它用料粗壯,外觀雄偉,柱頭有卷剎,斗拱作雙昂,用料粗大,造型奇特,類似五台山佛光寺的構造。
在營造法式上採用減柱造,殿內只有兩根柱子巧妙地用在神龕後側,梁架,斗拱以及檐下門窗,門墩石雕等,全為金代原制。板門上部“金皇統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

建築風格

武則天時代,建築技術空前前進步。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建成明堂,名曰通天宮,高294尺,方300尺,圓錐狀的頂部,共分三層:底層正方形,莊嚴穩重;第二層12邊形,雍容華美;第三層24邊形,玲瓏瑰麗。
則天廟則天廟
中國歷史上截至目前還沒有一處如此高大壯麗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明堂是皇帝祭天、布政的殿堂,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要建而未建成,武則天實現了他們的遺願。
殿內與頂部仍保存了一對唐代金柱與部分唐瓦唐磚。

布局

武則天廟位於山西省文水縣城北 5公里處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清水秀的名勝地。
中軸線上從北到南有正殿、樂樓、雕像、山門;兩翼建築有偏殿、配殿、碑廊、魚池、回音亭等30多間殿宇,占地面積約 26000平方米。

正殿

聖母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殿明間設板門,次間置直欞窗,柱頭卷剎明顯,檐柱均砌入壁內。
則天廟則天廟
柱頭斗栱鋪作雙下昂,里轉雙抄,耍頭直承乳栿
殿內後槽二金柱,巧妙地安置在神龕兩側,使殿內空間寬敞。梁架結構簡明,四椽栿對前後乳栿用三柱,乳栿後尾墊柁墩置於四椽栿上,四椽栿上置鴛鴦交首栱與金槫、平梁交構,平樑上置侏儒柱、駝峰、叉手、丁華抹頦栱共承脊槫。
殿內神龕裝飾彩繪富麗,內奉則天聖母像。大殿板上部有“金皇統五年”重建題記。大殿內梁架、斗栱、門窗、門墩等均屬金代原制。
廟內碑廊現存明、清碑刻10餘通。

景觀

現存武則天廟正殿為金代皇統五年(1145)的建築,是廟內建築群的中心,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
它用料粗壯,外觀雄偉,柱頭有卷剎,斗拱作雙昂。在營造法式上採用減柱造,殿內只有兩根柱子巧妙地用在神後側,使大殿顯得寬敞舒適。頂部坡度平緩,出格較大,保存了唐代建築的風格。
則天廟則天廟
正殿內神龕屬宋金時代的構件。前部斗拱製作華美,神龕上方有一條懸塑走龍。它頭小頸細,舉步向前,回頭顧後,造形生動優美,正是武則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稱帝的典型象徵
在古代八卦中,乾為天坤為地。推演於家庭中,父為乾,母為坤。武則天稱帝為真龍天子,但她又是個母親,位占坤地,所以這裡塑的是一條在地上行走的真龍。
武則天彩塑像頭戴金色鳳冠,身穿雲紋霞帔,懷抱如意,端坐龕中。寬額廣頤,面目慈祥,一副含蓄的表情,像在與民同樂。
則天廟舞台是一座卷棚頂式的明清建築。在舞台內壁上保存了清代後期至民國初年戲劇演出題記71條。他們出自演員之手,字跡潦草,章法也差,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晚清到民國初期這一地區戲劇活動的真實面貌。從這些題記中可以知道,當時在山西省中部的汾陽祁縣、太谷、平遙、清源、文水、介休、孝義八縣中,至少有34個戲劇團體,演出劇目最少有71個。這些題記是研究地方戲劇史的珍貴資料
舞台南面正對山門的是武則天雕像。該雕像取中年女政治家的身態,不穿袞袍,不戴冠,鳳冠與龍釵都是縮小了比例的象徵性頭飾,以顯露其面部與體態美,總高已5米,台高4米,台基邊長9.9米。
雕塑台正面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的題字“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已成為武則天廟的獨特的新景點,倍受遊人青睞。

由來

武則天廟的始建在唐天寶七年( 747)之前,清朝初年,被改名為“水母廟”。為何改名?究其原因有兩個:其一,宋代以後至明清統治者對武則天謾罵最甚,斥為“牡雞司晨”,故官方把她的廟改掉以示貶責與除滅;其二,武則天與水有關。南徐村東南有條小河稱為泌水,是從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來澆灌農田數百頃,造福一方。因此,人們把這一井泉稱為神福泉 ,認為是則天聖母賜給家鄉的福水 ,所以改武則天廟為水母廟 ,或稱“ 則天水母廟”。到宣統元年,才恢復了“則天皇后廟”的名稱。

傳說

相傳,則天廟原計畫建於徐村東南的泌水源頭,正當人們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時,一夜大,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見此情景驚恐萬狀,知縣看後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時,走來一位老翁,他說:“神皇一朝天,修廟該占乾。”在場人等如夢方醒,於是決定齋戒三日,就地建廟,即則天廟現址。地處南徐村西北,正當乾位。

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1歲)。唐高宗時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時為皇太后(683年—690年),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
武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本名不詳,14歲入後宮為才人,唐太宗賜名媚,人稱“武媚娘”。高宗時上尊號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曌。稱帝後上尊號“則天順聖皇帝”,退位後改尊為“則天順聖皇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