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樓(陝西澄城縣樂摟)

樂樓(陝西澄城縣樂摟)

樂樓,原名城隍廟神樓,位於陝西澄城縣西大街。肇建於唐代(公元797年),是澄城縣唯一的木結構建築,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載入了《中國名勝詞典》。被縣委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樓
  • 原名:城隍廟神樓
  • 位置:陝西澄城縣西大街
  • 所含:三座古樓
  • 肇建年代:唐(公元797年)
概述,歷史沿革,建築特色,文物遺存,

概述

樂樓,原名城隍廟神樓,位於陝西澄城縣西大街。三座古樓,坐北面南,飛檐重檐,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築群。主樓高大宏偉。東西二側樓玲瓏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壯觀,是陝西省關中地區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蹟。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載入了《中國名勝詞典》。它是澄城縣唯一的木結構建築,被縣委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歷史沿革

據《澄城縣誌》載,邑城隍廟在西門外,肇建於唐負元中(公元797年), 廟前舊有神樓兩座,俗稱鐘、鼓樓、後震毀其一。獨存其右者,變凋邑幾傾。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知縣暢孟樂率民增修為三樓。始為現貌。此後雖屢經修繕,但仍保持明代建築原有風貌。

建築特色

三座古樓並排矗立,以中間主樓最為高大,通高17米,占地140平方米, 用32根柱子架梁疊木建成,為琉璃重檐三滴水歇山頂,面闊五間,有平座欄桿。二側樓務周14根柱子架梁疊木建成,為琉璃重檐方形樓閣。飛檐斗拱,四桃角掛鈴,各占地40平方米,主樓在所有樓梯,人們登梯上樓可觀四方,山景一目了然。
澄城縣樂樓澄城縣樂樓
這個樂樓由三部分組成,中間樂樓為主體建築,兩邊為鐘鼓樓。樂樓系通柱式木架結構,由前檐兩邊石柱四根,木柱兩根,後檐木柱四根,中平柱兩排各兩根,兩邊石制山柱各六根撐起梁架,均用素覆盆式柱礎。上部為重檐三滴水歇山頂,琉璃筒瓦覆蓋,釉彩牡丹置脊,龍頭獸吻高翹兩端。頂部兩邊有琉璃山花,垂魚縣空,一腸上部懸置斗八藻井,水粉彩繪一新。樓上層四面枋上承有三踩雙昂斗拱五輔作,中殿四面承置兩踩雙昂斗拱五輔作,一層為一踩斗拱六輔作,枋內均為卷頭。各層四角角梁遠出,與垂柱及角拱相接,翹起角檐。一、二兩層四周建有廊房,中間為樂庭。系奏樂演戲酬神之所。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主樓東側有樓梯,有人可以登樓觀望,遠山近景一目了然。樓頂樣式為琉璃重檐三滴水歇山頂,飛檐斗拱,四挑角掛鈴。東西二樓為方形亭式樓閣,各用14根柱子架梁疊木建成,樓頂樣式為琉璃二重檐十字歇山頂,飛檐斗拱,四挑角掛鈴。三座樓頂屋面山花均用琉璃瓦、龍、鳳、套角獸和武士俑等琉璃配件裝飾而成。同時,樂樓內還保存陳列著唐代陀羅尼經幢、金代大鐘和一些重要碑石,深受中外遊客讚賞。城隍廟樂樓規模宏大,構造精巧,風格獨特,圖像逼真,藝術超群,她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古代建築的藝術傳統,又具有地方藝術特色。特別是1999年國家投入巨資對古建築進行了油漆彩繪,使這一古老建築更加光彩奪目。樂樓已成為陝西乃至西北地區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蹟之一,具有相當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文物遺存

樂樓下保存和陳列著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歷代重要文物數件。如:唐代佛經幛石刻造象碑和三尊大石佛,距今約一千二百年。北側懸掛一口金大掛,通高2.35米,重約4噸。 鐘身鑄有1075字銘文。其中有簡化漢字205個,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簡化漢字。 鐘體還有鑄有“梵書準提神咒”、“智炬如來心破地獄真言”,二者均為梵漢合體為研究梵書文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它如:元代大醮盆、明代大鐵燈、清代振威將軍石生玉墓志銘、辛亥革命紀念碑、馮玉祥將軍施政碑等碑石 、墓誌都有一定歷史的文物價值,深受中外遊客及廣大觀眾讚賞。通過參觀遊覽樂樓、會使廣大人民民眾受到一次生動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2001年7月17日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