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8年

公元838年,戊午年(馬年);唐開成三年;南詔保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四年;日本承和五年;渤海國鹹和八年。本年發生了日本國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日僧圓仁隨遣唐使入唐、文宗集群臣議廢太子等歷史紀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838年
  • 外文名:838 AD
  • 中國紀年:戊午年
  • 對應朝代:唐朝
歷史紀事,文化紀事,過世人物,

歷史紀事

日本國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
開成三年(八三八)七月二日,日本國第十八次遣唐使藤原常嗣一行三十餘人入唐,抵揚州海陵縣境。隨後,經揚州至長安,貢珍珠絹等物。次年乘新羅船歸國。此為日本國最後一次遣唐使團。
日僧圓仁隨遣唐使入唐
開成三年(八三八)七月二日,日僧圓仁及其弟子惟正、惟曉,隨從丁雄萬四人隨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抵揚州海陵縣(今江蘇泰州)境。圓仁欲往台州(今浙江臨海)國清寺拜師以決佛理疑難,未得準許,因滯留揚州開元寺,訪巡諸寺,並與淮南節度使李德裕會見敘談。
文宗集群臣議廢太子
太子永之母王德妃無寵,為楊賢妃進讒言誣告致死。太子頗好游宴,昵近小人,楊賢妃屢進言詆毀。開成三年(八三八)九月七日,文宗特開延英殿,召集宰相、中書門下兩省及御史台五品以上官、尚書省四品以上官集議,欲廢黜太子。群臣皆以為太子年少,當容其改過;國本至重,不可輕動。御史中丞狄兼謨論之尤切,以至涕泣。次日,翰林學士六人,神策六軍軍使十六人再上表諫止。文宗怒意稍息。當日晚,始遣太子歸少陽院。如京使王少華、判官袁載和及宦官、宮人數十人因罪貶官流放。
義武軍亂
義武(今河北定縣)節度使張墦在鎮十五年,頗為幽州(今北京)、成德(今河北正定)兩鎮所懼。開成三年(八三 八)九月,張墦因病請入朝,並戒其子元益舉族歸朝,不得仿效河朔藩鎮世襲。十六日,張墦病卒,軍中欲立元益為留後,觀察留後李士季以為不可,眾殺士季,又殺大將十餘人。十七日,詔以易州(今河北易縣)刺史李仲遷為義武節度使。十月,義武監軍奏稱軍中不納李仲遷,請以張元益為留後。宰相商議發兵討伐,文宗以為,義武惟易、定二州,地狹人貧,軍資有一半靠朝廷贍濟,不如四面設備以待其內部生變。因以張元益為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不久,義武軍中果有異議,上表以李仲遷不便為辭,朝廷因罷仲遷。十一月壬申,以蔡州刺史韓威為義武節度使。元益歸朝,次年七月,授任左驍衛將軍。
詔神策軍將吏遷官皆先奏聞
自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甘露之變以後,宦官專權,神策軍將吏遷官,多不奏請皇上,由神策中尉直接下達中書省,令其奏請施行,以至神策軍將吏遷官頻仍,幾無虛日。開成三年(八三八)九月廿八日,始詔神策軍將吏遷官,皆須首先上奏,由禁中將其奏狀宣付中書省,然後檢核任命。
吐蕃贊普達磨立
吐蕃彝泰贊普在位近三十年,身體多病,委政大臣。其勢已衰,故久不入犯。開成三年(八三八),彝泰卒,其弟達磨繼位。達磨嗜酒好畋獵,國人不附,災害相繼,吐蕃益衰。
公元838年
公元838年

文化紀事

敕進士舉人歲限三十人及第
開成三年(八三八)五月一日,敕禮部,貢院進士舉人,歲限放三十人及第。
山南東等六道水災
開成三年(八三八)八月,山南東(今湖北襄樊)、鄂岳(今湖北武漢)、蘄黃(今湖北蘄春北)、陳許(今河南許昌)。鄭滑(今河南滑縣)、曹濮(今山東東平西北)等道大水為災,堤防潰決,田稼漂盡。十二日,詔遣給事中盧弘赴陳許、鄭滑、曹濮等道宣慰,刑部郎中崔瑨赴山南東、鄂岳、蘄黃等道宣慰。
宰相李石遇刺受傷
開成三年(八三八)正月五日晨,宰相李石自親仁里宅第騎馬入朝,突遇盜賊行刺,流矢擦傷其身。石馬驚,馳歸其宅。盜賊伏於坊門,揮刀砍石,斷其馬尾。文宗聞訊大驚,命神策六軍遣兵三十人衛從宰相,敕京城內外捕盜,竟無所獲。京城大恐,數日不安。次日,百官入朝僅九人而已。石知為左神策中尉仇士良所忌,故遣盜刺殺,因上表稱病辭位。文宗深知其故,亦無可奈何。十七日,以李石為荊南(今湖北江陵)節度使。
楊嗣復、李珏拜相
宰相李固言與楊嗣復、李珏相好,故薦引二人為相以排擠鄭覃、陳夷行。開成三年(八三八)正月九日,詔以鹽鐵轉運使、戶部尚書楊嗣復,戶部侍郎、判戶部事李珏並同平章事,仍判,便如故。
李宗閔為杭州刺史
開成三年(八三八)二月,宰相楊嗣復欲援進李宗閔,恐鄭覃阻止,於是,先通於宦官,使其言於文宗。文宗亦有此意。七日,臨朝議政,文宗對宰相說:“宗閔流貶數年,宜授一官。”鄭覃、陳夷行皆以為李宗閔前以朋黨亂政,不可擢任。楊嗣復、李珏奏稱李德裕與李宗閔於太和九年(八三五)同時貶官,德裕已移任淮南(今江蘇揚州)節度使,而宗閔仍在貶所,實為不公。雙方互相詆訐以為朋黨。文宗以為可援宗閔一州刺史。鄭覃等退。九日,以衡州司馬李宗閔為杭州刺史。
王晏平貪贓貶永州司戶
靈武節度使王晏平貪贓,七千餘緡,文宗以其父王智興有功於國,免其死罪,流放康州(今廣東德慶)。晏平密請河朔三鎮節度使上表救援。文宗不得已,開成三年(八三八)六月十六日,改貶永州司戶。
公元838年

過世人物

澄觀卒
澄觀,開成三年(八三八),華嚴高僧澄觀卒(一說卒於次年)。澄觀,俗姓夏侯,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出家,依寶林寺霈禪師。及長,學無常師,學綜內外,博習經史子籍、五明密咒。曾就天竺山詵法師學華嚴宗,後入五台山撰《華嚴隨疏演義鈔》四十卷。貞元四年(七八八)於大華嚴寺講經,七年,講於河東(今山西太原南)崇福寺,名震京國。八年入京,奉詔於終南山草堂寺撰新譯《華嚴後分疏》,成十卷以進。元和五年(八一0),授任僧統,號清涼國師。卒年約七十歲。遺著四百餘卷,現存一百六十四卷。擅長詩文,與武元衡、李吉甫、白居易、韓愈、權德輿等人結交為友。
殷侑卒
殷侑,陳州(今河南淮陽)人。貞元(七八五——八0四)末,以五經登第,精通經學及歷代沿革禮,擢太常博士。元和八年(八一三),出使回紇;十年,奉詔宣慰成德(今河北正定),皆有功,遷諫議大夫,屢上章言朝政得失,出為桂管(今廣西桂林)觀察使。寶曆元年(八二五),轉江西(今江西南昌)觀察使。太和四年(八三0),平李同捷,授滄齊德(今河北滄州東南)觀察使,與士卒同甘苦,招集流民,勸課農桑,兩年後,請罷度支給賜。六年,移為天平(今山東東平西北)節度使。此鎮自元和末收復,賦不上供,侑請自次年起,上供兩稅,得朝廷嘉獎,加檢校右僕射。歷山南東(今湖北襄樊)節度使、東都(今河南洛陽)留守。開成二年(八三七)出鎮忠武。三年七月卒,年七十二歲。
史孝章卒
史孝章,字得仁,奚族後裔,魏博(今河北大名)節度使史憲誠之子。憲誠擅權割據,孝章涕泣極諫,文宗聞訊,擢為魏博節度副使。太和(八二七—八三五)初,橫海(今河北滄州東南)李同捷叛亂,憲誠密以糧餉助援,孝章切諫,請出兵討伐,遂率軍協助官軍平定橫海,以功加禮部尚書,授相衛(今河北安陽)節度使。未及赴鎮,魏博軍亂,轉右金吾衛將軍。歷鄜坊(今陝西富縣)、鄭滑(今河南滑縣)、邠寧三鎮節度使。開成三年十月(八三八)卒,年三十九歲。
公元83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