蠙山是掘港的古名。掘港之地名來歷,說法不一。一曰古掘港地處海濱,少港口,人稱“缺港”,又以缺字不雅(或曰為權者所忌),故名掘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蠙山
- 別稱:掘港
- 建造時間:公元806-820年
- 所屬國家:中國
又一曰唐人李承築捍海堰,天降大雨,內河水漲而不得出,遂掘堰放水,海潮至輒復築之,循環往復,遂名掘港。掘港亦名蠙山,蠙者,蛼蛾也。蛼蛾即今所謂文蛤,灘涂貝類之一種,殼有花紋,味奇鮮,鄉人好之,食畢棄殼于海濱,堆積如山,遂名蠙山。
掘港地名初見於唐,日本僧人園仁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有“掘港庭沿海村”,“村內有國清寺”,又曰“聞道揚州掘港難過”,時為唐開成三年(公元838年)。國清寺,掘港名剎,始建於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屹立千年不倒而毀於文革,今雖復建,然亦一大憾事也。黃海中古有沙洲名扶海洲,其東段即為今掘港之地,秦漢先民於此捕魚燒鹽。南北朝時,沙洲與陸地相連,遂成今之陸地。
民間又傳貞觀年間薛仁貴跨海征東,紮營於掘港,掘港東營西井內遺有薛仁貴寶劍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