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海洲
- 簡介:本是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的稱謂
- 經度:東經120。70,~121。15
- 建築特色:街長200米,占地10畝余
地理位置,建築特色,歷史沿革,歷史典故,
地理位置
扶海洲為長江口最早出現的一塊卵形沙洲,漢時東西長約80里,南北寬約40里。如東縣境內湯園鄉曾挖掘出一巨大獨木舟,經碳14測定為三國年間之物,說明當時扶海洲沿未與大陸連線。《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西漢時“扶海洲”為東經120。70,~121。15,,北緯32。13,~32。37,與今如東縣城地域正好相符。清人李琪《崇川竹枝詞》一百首之開篇兩句“淮南江北海西頭,中有一泓扶海洲”,確指了這一方位。而如東縣境內在地層淺表常挖到很厚的貝殼層,當地俗稱“(wai)兒龍”;又縣城古稱“蟲賓山”,即“土人棄貝殼於此成山”,均是古代此地為海和沙洲的佐證。由於海岸線不斷向外淤張,在東晉年間,沙洲終於匯入大陸。
扶海洲
建築特色
掘港西南方有一條仿古街,名“扶海洲”。街長200米,占地10畝余。街內秀閣巧院,雕欄玉砌;磚塔涼亭,飛檐斗角;牌樓高聳,楹聯醒目。“扶海洲”,市井繁榮,街面興旺。茶館酒肆,高朋滿座;書店畫廊,顧客如雲。騷人墨客多會於此。品酒吟詩,潑墨揮毫。“扶海洲”街北去300米有公園。園內建3層樓閣一座,名“扶海閣”。登閣則聞枝頭珍禽鳴叫,窗前橫笛悠揚。推窗憑欄,引頸眺望,老街石道,串場河水,蟲賓山晨曦,碧霞夕照盡收眼底,令人頓發思古之幽情。
歷史沿革
《崇川竹枝詞》中有首專寫扶海洲的詞:“淮南江北海西頭,中有一泓扶海洲。扶海洲邊是儂住,越謳不善善吳謳。”這首竹枝詞的前兩句準確地寫出了扶海洲的地理位置:“淮南”是淮河之南,“江北”是長江之北,“海西頭”就是黃海的西岸.這“扶海洲”正是我們如東。所以史志里說,如東古稱“扶海洲。”
詞的三四句說,住在扶海洲的人都“善吳謳”。“謳”是唱歌。“善吳謳”就是愛唱會唱吳歌。唱吳地一帶的民歌,為什麼住在江北的如東人當時喜歡唱吳歌呢?原來,如東古屬吳地,但如東人大多是移民,土生土長的很少。移民中又以同屬吳地的江南人為多。千百年後,許多如東人已不再會說江南話了,但悠揚,輕快的江南吳歌仍然可從今日如東民歌中尋覓到它的裊裊餘韻。
街、閣名“扶海”,取物換星移而古韻猶存之意。古“扶海洲”地域即今之如東縣,原為海中沙洲,歷經滄海桑田,演變至今。洲之成陸可遠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清《揚州府志》載:“秦漢時州(泰州)東百里有長洲澤,又東有扶海洲。”《嘉慶一統志》中載有“掘港在縣東江中沙洲上”。又據《後漢書》記載,廣陵郡為劉邦侄吳王濞之封地,“扶海洲上有草名師,其實食為如大麥,從七月稔熟,民斂獲至冬乃訖”,說明“扶海洲”已列入牌版圖吏治,且日漸發達。
“扶海洲”的開發是歷代勞動人民長期努力的結果,先人們為此付出了鮮血和汗水。掘港原有一廟,廟門東開,面對大海,匾額上題有“辟我草萊”4個大字,意即披荊斬棘,開闢荒灘。傳說古代有兄弟三人,來到這茫茫沙洲。他們不畏海風肆虐和海水侵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這裡留下了先人的第一行足跡,收種了洲上的第一茬作物。後人敬仰他們的開拓精神,立廟祭祀,永誌不忘。
歷史典故
西漢時,吳王劉濞領三郡五十城(扶海洲在其境內),“東煮海水為鹽”,開了淮區煎鹽的先河,於是扶海洲便有了第一批“鹽丁”。江淮的鹽利曾為國家大宗收入,漢武帝時亦曾將鹽的課入作為國防費用。三國時期,戰禍頻仍,北人避亂南徙,其中不少人來到“扶海洲”。《宋書。州郡志》載:“三國時江淮為戰爭之地,其間不居者各數百里。今揚通州縣三國俱為隙地。”此時扶海洲與大陸之間有長江北泓(古稱橫江)阻隔,是世外桃源。現今居民存留的一些族譜中沿有“為避戰亂,卜居於此”的記載。此後,“扶海洲”上五方雜醜,外來者帶來了內地先進的農耕技術,加上當地魚鹽之利,扶海洲的經濟不斷崛起,後來又由於洲與陸成為海防口岸。宋人孫覺《過掘港營寨》詩句“海口來屯數百兵”、“石炮聲疑霹靂聲”,描寫了當時的情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防止和抵禦倭寇入侵,在掘港建“備倭營”,設東營和西營,派重兵把守。掘港遂成揚州門戶,海防要塞。外來人口及軍士的增加,使交通便捷,商業興旺,市井繁榮。不久,經營筆墨紙張與茶煙鍋席的徽商、經營釀造業的晉商以及經營竹木、油漆的浙商紛至沓來,漸在市場獨領風騷,形成流派。以海鮮為主料,具淮揚風味的餐飲業更為發達,有“十家三酒店,一日兩潮鮮”之說。明朝中期以後掘港也因其商賈雲集、百業興旺而被譽為“小揚州”。自東晉義熙七年(411)設定如皋縣後,原扶海洲長期為其轄地。其間,或撤縣,或復置,均未嘗分離。直至1940年如皋縣劃治為二,其東部即原扶海洲部分單設為今天的如東縣。 扶海洲從一淺海沙洲逐漸成陸並與大陸接壤,前後約歷3000年。3000年來,這裡演繹了無數轟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故事,先人們勤勞勇敢、百折不撓、征服自然、抵禦外侮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今人。人們建街建閣、開店興業,總喜歡以“扶海洲”命名,撫今追昔,不忘先人,其意均在傳承文明,開拓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