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如分治
- 也稱:兩如分縣
- 類型:術語
- 分為:如皋縣西鄉與東鄉
分治始末,理解誤區,後續發展,
分治始末
如東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縣治。說她古老,因為約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即已由海中沙洲逐漸成陸,始名“扶海洲”(見《後漢書 郡國志》);說她年輕,則因他獨立建縣僅在上世紀40年代,迄今不過60多年。
古扶海洲於西漢時期屬海陵郡(今泰州)領館。冬晉太元七年(382)。洲與大陸完全接駁。東晉義熙七年(411)設定如皋縣,原扶海洲地區便為其轄地。人稱“如皋東鄉”或“皋東”其後1500多年,雖朝代更迭,如皋縣或更名,或撤縣,或重置,但如東地區始終為其一部分而未嘗分離過。
光陰流逝,斗轉星移。新四軍東進後,皋東地區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1940年10月,新四軍指揮部命令第三縱對挺進通、如(皋)、海(門)、啟(東)、按照黨的指示,在馬塘和平接管國民 黨如皋縣政府。11月以通揚運河為界,原如皋縣治一分為二,河東為如皋縣,河西為“如皋縣西南行政公署”(是如皋城為日寇占領)1941年3月,“如皋縣西南行政公署”升格為“如西縣”政府,兩縣在行政建制方面正式分離。1945年抗日勝利後,處於西部的如西縣復名“如皋縣”而處於東部的如皋縣則易名“如東縣”至今。
回顧當年的建縣經過,可以看出民主政權建立的艱辛。更可以體現黨的領導、武裝鬥爭和統一戰線“三大法寶”的無比威力。
自抗日戰爭爆發,淞滬淪陷,至新四軍東進通如海啟這三年多時間裡,如皋東鄉出現了極其尖銳複雜的鬥爭局面。1938年3月17日,日寇在南通登入,國民黨軍隊一槍未發便棄城而逃。同一天,日機轟炸如皋城,國民政府的如皋縣長李承霖也帶頭逃跑。第二天(3月18日),日寇在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奪取了如城。整個通如地區處於極端混亂的無政府狀態。而潰逃的國民黨軍隊散兵游勇則竄入鄉間,趁火打劫,占山為王。一些原國民黨的軍官政要以及地方頭領,乃至幫會頭目、地痞流氓都渾水摸魚,個霸一方。
其時日寇尚未到達如皋東鄉,局勢相對平穩,加上當地物產豐富,成了各種勢力的首選要地。如原國民黨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頭目丁維潘的特務總隊,駐紮於掘南、華豐、石港一帶;原保全司令部常備團團長張星炳盤據栟茶一帶;原如皋縣保全大隊長薛承宗則率對撤退到豐利、馬塘一線。當時全國抗日救亡呼聲激烈,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因而各派勢力一般也都標榜抗日,吸收和容納了一些抗日進步青年參加隊伍。在當時國共合作的前提下,一批參加過南通地區早期革命活動的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如力俊民、吳天石、史白、理明、馬世和、顧爾鑰等先後加入了“特務總隊”,成為抗日宣傳的骨幹。中共江北特委領導成員陳偉達、吳佐成、洪澤等人也加入該部並開展黨的活動。因此,該對逐步成為一支抗日武裝力量,其中一些大隊和中隊的武裝基本上已掌握在共產黨手中。
另一方面,原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看到通如海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每年有2000多萬稅收,在江南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也派心腹敖子民帶一個團進駐掘港,派吳衛久率抗戰支隊進駐馬塘。當時馬塘正是中共江北特委的活動中心,又是如皋縣政府所在地(日寇占領如城, 國民黨政府被迫遷馬塘),各派力量均匯集於此。吳衛久部既曰“抗戰支隊”不得部吸收一批進步青年參加政訓和宣傳工作,其政訓部主任即為梁靈光同志。當時的中共江北特委積極利用這一合法條件,大力開展黨的地下活動。中共江蘇省委也陸續從上海派來一批共產黨員和青年學生,利用梁靈光的關係深入到農民、漁民中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和組織工作。
由於馬塘地位的特殊,國民黨“中統”和“軍統”特務機關也在此設立了分支,專門從事蒐集、偵查和監視共產黨的活動。而國民黨CC派控制的江蘇省第四區黨務辦事處和國民黨如皋縣黨部亦設在馬塘。雖然各派組織之間派系林立,明爭暗鬥,互相排擠,但反共的目標還是一致的。中共江北特委面臨險惡的政治環境,鬥爭異常激烈。但是, 國民黨的所作所為已經為廣大民眾所厭惡和痛恨,越來越喪失民心。人民民眾普遍嚮往共產黨,寄希望於全力抗日的新四軍。中共江北特委在軍隊和地方上所開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經為如東的新生播下了種子。
在如東建立明主政權的過程中,不能不提到的一個人物便是薛承宗。薛率部轉入豐、馬一線後,吸收了一部分在當地有聲望的知識分子。薛也曾率部與日寇交火過幾次,在民眾中有了一定影響。鑒於其有抗日的願望,一批早期在通如地區參加革命的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如葉胥朝、俞銘璜、徐靜漁、何晴波等人先後來到薛部負責政訓和抗日宣傳工作。政訓班中一些同志不久都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薛承宗後來又籌劃創辦了邱陞中學,自認校長,在校內地下黨的宣傳發動下,先後也有一大批青年學生加入了共產黨,參加到革命鬥爭的行列。但薛承宗又有其反共的一面。在國民黨反共的影響下,受韓德勤的指使,他也與共產黨方面製造摩擦,先後幾次進攻過新四軍。
1940年初,薛承宗在馬塘接任如皋縣縣長。這樣一個人物,如能爭取其中立,對於化解矛盾,減少摩擦,壯大抗日力量,都是大有好處的。經過多次接觸和多次反覆,薛在一場挑釁中被新四軍打掉一個主力團,而其上司韓德勤則在黃橋決戰中被殲主力11000多人。薛承宗終於迫於壓力,同意聯合新四軍共同抗日。1940年10月,季方、陳同生、鐘民、梁靈光等在葉胥朝的陪同下與薛承宗方面在馬塘召開會議。會上,薛承宗全盤接受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提出聯合抗日的條件。其它部隊見薛承宗接受新四軍指導,也紛紛派員與新四軍接恰,表示願意合作抗日。接著,陶勇同志奉命率新四軍三縱隊“東進”,未費一槍一彈,解放了通如海啟全境。
新四軍東進後,在行政上立即接管了當時的如皋縣政府,並按照“三三制”原則,對舊ZF進行改造,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抗日民主政權。11月,葉胥朝、吳天石等6人在馬塘城隍廟(原如皋縣政府所在地)內,接過了如皋縣政府大印,正式接管國民黨如皋縣政府。葉胥朝為首任名主政府縣長。當時對於舊ZF300多名工作人員全部予以留用,起了穩定人心、鞏固抗日名主政權的作用。
戰爭中誕生的民主政權也在戰爭中經受了考驗。不久, 國 民黨 頑固派徐承德趁我新四軍主力西開海安之際,率部隊圍攻掘港,遭到張震東將軍指揮的新四軍留守部隊的迎頭痛擊,最後敗逃江南。隨後,日寇又對如東地區進行了多次大“掃但”,先後侵占了雙甸、岔河、馬塘、掘港等沿串場河集鎮,並建立了偽證權。為適應游擊戰爭需要,名主政府進行了改組,人員更加精幹,同時深入敵後領導人民堅持鬥爭。縣、區抗日名主政權在抗戰中也不斷得到鞏固。
理解誤區
後續發展
建國前期,如東因受抗戰影響較小,發展得比較好,但到了之後,如皋的發展迅速起來並超越了啟東穩居江北第三,而如東則落後了許多。交通方面,如皋1996年擁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沿江高速,2005年擁有第二條高速公路——沿海高速,2010年又擁有了第三條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坐擁兩個樞紐,火車也於2001年擁有寧啟鐵路,並於2016年開通了動車;而如東2015年才擁有一條通洋高速,江海高速東段也將開始修建,屆時擁有一個樞紐,2014年擁有了海洋鐵路。如東綜合起來落後如皋許多,兩如之間的交通融合也在不停地發展,而社會上也出現了兩如合併想法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