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年
歷史大事
宰相李石遇刺受傷
開成三年(八三八)正月五日晨,宰相
李石自親仁里宅第騎馬入朝,突遇盜賊行刺,流矢擦傷其身。石馬驚,馳歸其宅。盜賊伏於坊門,揮刀砍石,斷其馬尾。文宗聞訊大驚,命神策六軍遣兵三十人衛從宰相,敕京城內外捕盜,竟無所獲。京城大恐,數日不安。次日,百官入朝僅九人而已。石知為左神策
中尉仇士良所忌,故遣盜刺殺,因上表稱病辭位。文宗深知其故,亦無可奈何。十七日,以
李石為
荊南(今湖北江陵)
節度使。
開成三年(八三八)二月,宰相
楊嗣復欲援進
李宗閔,恐
鄭覃阻止,於是,先通於
宦官,使其言於文宗。文宗亦有此意。七日,臨朝議政,文宗對宰相說:“宗閔流貶數年,宜授一官。”
鄭覃、
陳夷行皆以為李宗閔前以朋黨亂政,不可擢任。
楊嗣復、
李珏奏稱
李德裕與李宗閔於太和九年(八三五)同時貶官,德裕已移任淮南(今江蘇揚州)
節度使,而宗閔仍在貶所,實為不公。雙方互相詆訐以為朋黨。
文宗以為可援宗閔一州刺史。
鄭覃等退。九日,以
衡州司馬李宗閔為杭州刺史。
靈武
節度使王晏平貪贓,七千餘緡,文宗以其父王智興有功於國,免其死罪,流放
康州(今廣東德慶)。晏平密請河朔三鎮節度使上表救援。文宗不得已,開成三年(八三八)六月十六日,改貶永州司戶。
殷侑卒
殷侑,
陳州(今河南淮陽)人。貞元(七八五——八0四)末,以五經登第,精通經學及歷代沿革禮,擢
太常博士。元和八年(八一三),出使
回紇;十年,奉詔宣慰
成德(今河北正定),皆有功,遷
諫議大夫,屢上章言朝政得失,出為
桂管(今廣西桂林)
觀察使。寶曆元年(八二五),轉江西(今江西南昌)
觀察使。太和四年(八三0),平
李同捷,授滄齊德(今河北滄州東南)
觀察使,與士卒同甘苦,招集流民,勸課農桑,兩年後,請罷度支給賜。六年,移為天平(今山東東平西北)
節度使。此鎮自元和末收復,賦不上供,侑請自次年起,上供兩稅,得朝廷嘉獎,加檢校右僕射。歷山南東(今湖北襄樊)
節度使、東都(今河南洛陽)留守。開成二年(八三七)出鎮忠武。三年七月卒,年七十二歲。
山南東等六道水災
開成三年(八三八)八月,山南東(今湖北襄樊)、鄂岳(今湖北武漢)、蘄黃(今湖北蘄春北)、陳許(今河南許昌)。鄭滑(今河南
滑縣)、曹濮(今山東東平西北)等道大水為災,堤防潰決,田稼漂盡。十二日,詔遣
給事中盧弘赴陳許、鄭滑、曹濮等道宣慰,刑部郎中崔瑨赴山南東、鄂岳、蘄黃等道宣慰。
史孝章,字得仁,奚族後裔,
魏博(今河北大名)節度使
史憲誠之子。憲誠擅權割據,孝章涕泣極諫,文宗聞訊,擢為
魏博節度副使。太和(八二七—八三五)初,橫海(今河北
滄州東南)李同捷叛亂,憲誠密以糧餉助援,孝章切諫,請出兵討伐,遂率軍協助官軍平定橫海,以功加
禮部尚書,授相衛(今河北安陽)
節度使。未及赴鎮,魏博軍亂,轉右
金吾衛將軍。歷鄜坊(今陝西富縣)、鄭滑(今河南滑縣)、
邠寧三鎮節度使。開成三年十月(八三八)卒,年三十九歲。
日本國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
開成三年(八三八)七月二日,日本國第十八次遣唐使藤原常嗣一行三十餘人入唐,抵揚州海陵縣境。隨後,經揚州至長安,貢珍珠絹等物。次年乘新羅船歸國。此為日本國最後一次遣唐使團。
日僧圓仁隨遣唐使入唐
開成三年(八三八)七月二日,日僧圓仁及其弟子惟正、惟曉,隨從丁雄萬四人隨遣唐使藤原常嗣入唐,抵揚州
海陵縣(今江蘇泰州)境。圓仁欲往台州(今浙江
臨海)國清寺拜師以決佛理疑難,未得準許,因滯留揚州開元寺,訪巡諸寺,並與
淮南節度使李德裕會見敘談。
文宗集群臣議廢太子
太子永之母
王德妃無寵,為
楊賢妃進讒言誣告致死。太子頗好游宴,昵近小人,
楊賢妃屢進言詆毀。開成三年(八三八)九月七日,文宗特開延英殿,召集宰相、
中書門下兩省及
御史台五品以上官、尚書省四品以上官集議,欲廢黜太子。群臣皆以為太子年少,當容其改過;國本至重,不可輕動。
御史中丞狄兼謨論之尤切,以至涕泣。次日,翰林學士六人,神策六軍軍使十六人再上表諫止。文宗怒意稍息。當日晚,始遣太子歸
少陽院。如京使
王少華、判官袁載和及
宦官、宮人數十人因罪貶官流放。
義武(今河北定縣)節度使張墦在鎮十五年,頗為幽州(今北京)、
成德(今河北正定)兩鎮所懼。開成三年(八三八)九月,張墦因病請入朝,並戒其子元益舉族歸朝,不得仿效河朔藩鎮世襲。十六日,張墦病卒,軍中欲立元益為留後,觀察留後李士季以為不可,眾殺士季,又殺大將十餘人。十七日,詔以易州(今河北易縣)刺史李仲遷為
義武節度使。十月,義武監軍奏稱軍中不納李仲遷,請以
張元益為留後。宰相商議發兵討伐,文宗以為,義武惟易、定二州,地狹人貧,軍資有一半靠朝廷贍濟,不如四面設備以待其內部生變。因以
張元益為
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不久,義武軍中果有異議,上表以李仲遷不便為辭,朝廷因罷仲遷。十一月壬申,以
蔡州刺史韓威為
義武節度使。元益歸朝,次年七月,授任左驍衛將軍。
詔神策軍將吏遷官皆先奏聞
自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
甘露之變以後,
宦官專權,
神策軍將吏遷官,多不奏請皇上,由神策
中尉直接下達中書省,令其奏請施行,以至神策軍將吏遷官頻仍,幾無虛日。開成三年(八三八)九月廿八日,始詔
神策軍將吏遷官,皆須首先上奏,由禁中將其奏狀宣付中書省,然後檢核任命。
吐蕃贊普達磨立
吐蕃彝泰贊普在位近三十年,身體多病,委政大臣。其勢已衰,故久不入犯。開成三年(八三八),
彝泰卒,其弟達磨繼位。達磨嗜酒好畋獵,國人不附,災害相繼,
吐蕃益衰。
敕進士舉人歲限三十人及第
開成三年(八三八)五月一日,敕禮部,貢院進士舉人,歲限放三十人及第。
澄觀卒
開成三年(八三八),華嚴高僧澄觀卒(一說卒於次年)。澄觀,俗姓夏侯,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出家,依寶林寺霈禪師。及長,學無常師,學綜內外,博習經史子籍、五明密咒。曾就天竺山詵法師學華嚴宗,後入五台山撰《華嚴隨疏演義鈔》四十卷。貞元四年(七八八)於大華嚴寺講經,七年,講於河東(今山西太原南)崇福寺,名震京國。八年入京,奉詔於
終南山草堂寺撰新譯《華嚴後分疏》,成十卷以進。元和五年(八一0),授任
僧統,號清涼國師。卒年約七十歲。遺著四百餘卷,現存一百六十四卷。擅長詩文,與
武元衡、
李吉甫、白居易、韓愈、
權德輿等人結交為友。
史料記載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下開成三年(戊午,公元八三八年)
春,正月,甲子,
李石入朝,中塗有盜射之,微傷。左右奔散,石馬驚,馳歸第。又有盜邀擊於坊門,斷其馬尾,僅而得免。上聞之,大驚,命神策六軍遣兵防衛,敕中外捕盜甚急,竟無所獲。乙丑,百官入朝者九人而已。京城數日方安。
丁卯,追贈故齊王湊為懷懿太子。
戊申,以鹽鐵轉運使、戶部尚書楊嗣復,戶部侍郎、判戶部
李珏並同平章事,判、使如故。嗣復,於陵之子也。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李石,承甘露之亂,人情危懼,
宦官恣橫,忘身徇國,故
紀綱粗立。
仇士良深惡之,潛遣盜殺之,不果。石懼,累表稱疾辭位。上深知其故而無如之何。丙子,以石同平章事,充
荊南節度使。
陳夷行性介直,惡
楊嗣復為人,每議政事,多相抵斥。壬辰,夷行以足疾辭位,不許。上命
起居舍人魏謨獻其祖文貞公笏,
鄭覃曰:“在人不在笏。”上曰:“亦甘棠之比也。”
楊嗣復欲援進
李宗閔,恐為
鄭覃所沮,乃先令
宦官諷上。上臨朝,謂宰相曰:“宗閔積年在外,宜與一官。”
鄭覃曰:“陛下若憐宗閔之遠,止可移近北數百里,不宜再用。用之,臣請先避位。”
陳夷行曰:“宗閔向以朋黨亂政,陛下何愛此纖人!”
楊嗣復曰:“事貴得中,不可但徇愛憎。”上曰:“可與一州。”覃曰:“與州太優,止可洪州司馬耳。”因與嗣復互相抵訐以為黨。上曰:“與一州無傷。”覃等退,上謂
起居郎周敬復、舍人
魏謨曰:“宰相喧爭如此,可乎?”對曰:“誠為不可。然覃等盡忠憤激,不自覺耳。”丁酉,以
衡州司馬李宗閔為杭州刺史。李固言與
楊嗣復、李珏善,故引居大政以排
鄭覃、
陳夷行,每議政之際,是非鋒起,上不能決也。
三月,牂柯寇涪州清溪鎮,鎮兵擊卻之。
初,太和之末,
杜悰為鳳翔節度使,有詔沙汰僧尼。時有五色雲見於岐山,近法門寺,民間訛言佛骨降祥,以僧尼不安之故。監軍欲奏之,悰曰:“雲物變色,何常之有!佛若果愛僧尼,當見於京師。”未幾,獲白兔,監軍又欲奏之,曰:“此西方之瑞也。”悰曰:“野獸未馴,且宜畜之。”旬日而斃。監軍不悅,以為掩蔽聖德,獨畫圖獻之。及
鄭注代忄宗鎮鳳翔,奏紫雲見,又獻白雉。是歲,八月,有甘露降於紫宸殿前櫻桃之上,上親采而嘗之,百官稱賀。其十一月,遂有金吾
甘露之變。及悰為
工部尚書、判度支,河中奏騶虞見,百官稱賀。上謂悰曰:“
李訓、
鄭注皆因瑞以售其亂,乃知瑞物非國之慶。卿前在
鳳翔,不奏白兔,真先覺也。”對曰:“昔河出圖,
伏羲以畫八卦;洛出書,大禹以敘九疇,皆有益於人,故足尚也。至於禽獸草木之瑞,何時無之!劉聰桀逆,黃龍三見;
石季龍暴虐,得蒼麟十六、白鹿七,以駕芝蓋。以是觀之,瑞豈在德!玄宗嘗為
潞州別駕,及即位,潞州奏十九瑞,玄宗曰:‘朕在潞州,惟知勤職業,此等瑞物,皆不知也。’願陛下專門以百姓富安為國慶,自餘不足取也。”上善之,他日,謂宰相曰:“時和年豐,是為上瑞;嘉禾靈芝,誠何益於事!”宰相因言:“《春秋》紀災異以儆人君,而不書祥瑞,用此故也!”夏,五月,乙亥,詔:“諸道有瑞,皆無得以聞,亦勿申牒所司。其臘饗太廟及饗太清宮,元日受朝奏祥瑞,皆停。”
初,靈武
節度使王晏平自盜贓七千餘緡,上以其父智興有功,免死,長流
康州。晏平密請於魏、鎮、幽三
節度使,使上表雪己。上不得已,六月,壬寅,改永州司戶。
八月,己亥,嘉王運薨。
太子永之母王德妃無寵,為
楊賢妃所譖而死。太子頗好游宴,昵近小人,
賢妃日夜毀之。九月,壬戌,上開延英,召宰相及兩省、御史、
郎官,疏太子過惡,議廢之,曰:“是宜為天子乎?”群臣皆言:“太子年少,容有改過。國本至重,豈可輕動!”
御史中丞狄兼謨論之尤切,至於涕切。給事中
韋溫曰:“陛下惟一子,不教,陷之至是,豈獨太子之過乎!”癸亥,
翰林學士六人、神策六軍軍使十六人復上表論之,上意稍解。是夕,太子始得歸
少陽院。如京使
王少華等及
宦官、
宮人坐流死者數十人。
義武節度使張璠在鎮十五年,為幽、鎮所憚。及有疾,請入朝,朝廷未及制置,疾甚,戒其子元益舉族歸朝,毋得效河北故事。及薨,軍中欲立元益,觀察留後李士季不可,眾殺之,又殺大將十餘人。壬申,以易州刺史李仲遷為義武節度使。義武馬軍都虞候何清朝自拔歸朝,癸酉,以為儀州刺史。
朝廷以義昌
節度使李彥佐在鎮久,甲戌,以
德州刺史劉約為節度副使,欲以代之。
開成以來,神策將吏遷官,多不聞奏,直牒
中書令覆奏施行,遷改殆元虛日。癸未,始詔神策將吏改官皆先奏聞,狀至中書,然後檢勘施行。
冬,十月,易定監軍奏軍中不納李仲遷,請以張元益為留後。
太子永猶不悛,庚子,暴薨,謚曰莊恪。
宰相議發兵討易定。上曰:“易定地狹人貧,軍資半仰度支。急之則靡所不為,緩之則自生變。但謹備四境以俟之。”乃除
張元益代州刺史。頃之,軍中果有異議,乃上表以不便李仲遷為辭,朝廷為之罷仲遷。十一月,壬戌,詔俟元益出定州,其義武將士始謀立元益者,皆赦不問。
以義昌節度使
李彥佐為天平節度使,以劉約為義昌節度使。
庚午,上問翰林學士
柳公權以外議,對曰:“郭旼除
邠寧,外間頗以為疑。”上曰:“旼,尚父之侄,太后叔父,在官無過,自金吾作小鎮,外間何尤焉?”對曰:“非謂旼不應為節度使也。聞陛下近取旼二女入宮,有之乎?”上曰:“然,入參
太皇太后耳。”公權曰:“外間不知,皆雲旼納女後宮,故得
方鎮。”上俯首良久曰:“然則奈何?”對曰:“獨有自南內遣歸其家,則外議自息矣”是日,
太皇太后遣中使送二女還旼家。上好詩,嘗欲置詩學士。
李珏曰:“今之詩人浮薄,無益於理。”乃止。
河東節度使、司徒、
中書令裴度以疾求歸東都,十二月,辛丑,詔度入知政事,遣中使敦諭上道。
鄭覃累表辭位,丙午,詔:三五日一入中書。
是歲,
吐蕃彝泰贊普卒,弟達磨立。彝泰多病,委政大臣,由是僅能自守,久不為邊患。達磨荒淫殘虐,國人不附,災異相繼,
吐蕃益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