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 是唐代詩人施肩吾的作品,寫作者同諸位山中歸隱者夜登四明山的情景,意境幽遠深邃,頗有意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施肩吾
- 字數:28字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1)
半夜尋幽(2)上四明,手攀(3)松桂觸雲行。
相呼(4)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5)吹一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四明山:在浙江省寧波市西南,為天台山支脈。
(2)尋幽:探訪幽隱之處。
(3)攀:緊緊地抓住。
(4)相呼:相呼應和。
(5)簫——是一種樂器。
白話譯文
追尋清幽雅致的環境夜半登上四明山,雙手緊抓松樹桂樹緊挨著雲端行走。
相呼應和已經到了沒人的境地,不知何處傳來一聲吹玉簫的悠悠空洞之音。
作品賞析
首句“半夜尋幽”四字,讓人產生一種好奇心理;“上四明”三字,就更使人覺得神秘而不可捉摸:這些人究竟要乾什麼?深更半夜為什麼去登四明山?倘若讀者懂得“隱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產生的就不會是重重的疑問,而會是一種興趣,一種對這些隱者奇特性格與志趣的濃厚興趣。隱者,一般說來都是一些有一定才能的知識分子,他們厭棄塵世的惡俗與平庸,孤高自許,傲世獨立,寄情于山水或放浪形骸,興趣與常人不同。這首詩寫的“諸隱者”就屬於這類人。或許是突如其來的興致,興之所至,身之所至,所以相約一同夜登四明山。前兩句寫登山的艱險。手攀松桂枝,身與浮雲齊,慢慢地終於到了頂峰。
三、四句寫深夜四明山萬籟俱寂的情景。眾人登上山頂,你呼我應,空山寂靜,傳響不絕,以為“已到無人境”;突然不知從哪兒傳來玉簫的奏響,劃破夜空,眾人屏氣靜聽,卻再無聲息。寫來逼真而有意趣。因為是“夜登”,又是“同諸隱者”,所以此詩反映的是作者平靜淡泊的心志、寄情山水的雅趣,別無他意。
本文還採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四明山的高:本詩第二句寫手攀松桂在浮雲中行走,側面表現了四明山山高的特點。用以聲襯靜的手法寫出四明山的幽靜:本詩三四句寫在‘無人境’聽到不知何處傳來的一聲簫鳴,反襯出山的幽靜
作者簡介
施肩吾(780-861),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進士,今浙江省富陽市洞橋鎮賢德村人,字希聖,號東齋,入道後稱棲真子。 為唐代著名詩人、道學家、民間開發澎湖第一人。歷憲宗、穆宗、敬宗、文宗諸朝。施肩吾參加殿試,被欽點為狀元。習《禮記》,有詩名。趣尚煙霞,慕神仙輕舉之學。詩人張籍稱他為“煙霞客”。公元821~824年(長慶年間)中,隱於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學仙(或說“文宗太和中,乃自嚴陵入西山訪道”)。他在《與徐凝書》中自謂“仆雖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棲心玄門,養性林壑。賴先聖扶持,雖年迫遲暮,倖免龍鐘,其所得如此而已”。又在《述靈響詞序》中稱“慕道年久”,覽《三靜經》而行“三靜關”法,以公元838年(開成三年)正月一日“閉戶自修,不交人事”,後“此三者皆應”。著有《西山集》十卷、《閒居詩》百餘首。《全唐文》收有《養生辨疑訣》(或作《辨疑論》)等,《全唐詩》也收入其詩作。其養生之說亦見於《道樞》。施肩吾還是杭州地區第一位狀元(杭州孔子文化紀念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