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事
李愬安撫唐隨鄧士卒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正月,李愬代
袁滋就任唐隨鄧(今河南泌陽)
節度使。時軍中屢為
淮西(今河南汝南)兵所敗,士氣不振,不願再戰。李愬欲乘虛襲擊淮西,先示以柔弱,使淮西兵懈怠。遂親巡軍營,安撫傷病將士,不言攻戰進取。淮西將自以屢敗官軍,認為李愬名位低微,軍政不肅,遂不為備。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正月,
憲宗以
淮西(今河南汝南)、
成德(今河北正定)兩處用兵伐叛,糧草不繼,遣鹽鐵副使
程異赴江淮督征財賦。異至江淮,核查諸道上供錢米,得供軍錢一百八十五萬貫。六月,憲宗以
程異有功,詔代
王播為
鹽鐵使。
遣回紇摩尼僧歸國
元和元年(八0六),回紇摩尼僧隨回紇使者入貢來長安(今陝西西安)。摩尼僧人往來長安西市,與商賈為好。十二年二月,回紇請婚未許,命宗正少卿
李誠出使回紇,因遣摩尼僧等歸國。
出內庫錢物供軍
自德宗貞元(七八五至八0四)以來,
藩鎮在兩稅上供以外,以“羨餘”為名,屢有進奉,皆入皇帝私人庫房——內庫。時
憲宗以淮西(今河南汝南)、
成德(今河北正定)兩處用兵討亂,國用不足,屢出內庫錢以供軍。元和十年(八一五)十一月,詔出內庫繒絹五十五萬匹供淮西行營諸軍。十一年十月,出內庫錢五十萬貫供軍。十二年二月,出內庫絹布六十九萬段、匹,銀五千兩,付度支供軍。九月,出內庫羅綺、犀玉、金帶之類,送度支估價供軍。十三年六月討淄青(今山東東平西北)
李師道,出內庫絹三十萬匹、錢三十萬貫,付度支供軍。九月,出內庫絹十萬匹供給淄青行營諸軍。
敕京城居民五家相保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二月,淄青(今山東東平西北)
李師道、
成德(今河北正定)
王承宗欲阻朝廷對成德和淮西(今河南汝南)用兵伐叛,遣人折斷唐帝陵廟門戟,焚燒京城積存芻草,用流箭將恐嚇信射入京城,製造混亂。十日,敕京城居民五家相保,搜查賊黨,以防不測。次年平定淄青,得淄青文書,其中有賞蒲城、潼關吏案卷,方知關吏受賄容奸。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二月,鄂岳(今湖北武漢)觀察使
李道古率軍出
穆陵關(今湖北麻城西北),討伐淮西(今河南汝南)
吳元濟。廿四日,道古進攻
申州(今河南信陽),克其外城;又攻子城,城中守將趁夜黑出兵襲擊,道古士卒無備驚亂,大敗而歸,死者甚眾。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初,唐隨鄧(今河南泌陽)節度使
李訴赴任後,安撫部卒,乘淮西(今河南汝南)無備,遂決意用兵。二月,奏請朝廷增兵,憲宗命昭義(今山西長治)、河中(今山西永濟東)、鄜坊(今陝西富縣)以步騎二千人撥給。七日,愬遣十將
馬少良率十餘騎巡邏,擒
吳元濟驍將丁士良。士良感不殺之恩,願盡死以報。愬命還其衣服器甲,署為捉生將。三月廿八日,愬用丁士良計,擒
吳元濟大將吳秀琳及其部將
李憲,憲有勇力,恕改其名為忠義,用為部將。四月二日,擒
吳元濟將柳子野。五月二日,擒
吳元濟朗山(今河南確山)守將梁希果。愬厚待吳秀琳,與之商議襲取
蔡州。秀琳以為取
蔡州非
李佑不可。
李佑時為淮西騎將,有勇有謀,守興橋柵(今河南汝南西北)。愬命部將史用誠以計擒佑,待以客禮。李佑遂降。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三月,征討淮西(今河南汝南)官軍與敵隔
溵水安營,諸軍顧望不進,忠武(今河南許昌)節度使
李光顏命兵馬使
王沛率五千人馬強渡溵水。於是,河陽(今河南沁陽)、宣武(今河南開封)、河東(今山西太原南)、
魏博(今河北大名)等軍相繼渡河,進逼郾城(今屬河南)。廿七日,
李光顏大敗淮西兵三萬人,敵將張伯良率殘兵逃亡。官軍圍青陵(今河南項城西南),斷郾城退路。四月六日,郾城令董昌齡與守將鄧懷金舉城降,光顏率軍入據郾城。
罷河北行營
元和十一年(八一六)正月,
憲宗詔發河東(今山西太原南)等六鎮十萬兵馬征討
成德(今河北正定)
王承宗。時行營不置統帥,命各鎮自行進兵征討。各路兵馬相去甚遠,難以配合,以致二年無功。百姓千里供軍饋運,牛驢死者甚眾。幽州(今北京)兵攻取
成德武強縣(今屬河北),屯兵不進,度支每月支給軍費十五萬緡。朝廷財政困窘,難於負擔。十二年五月,宰相
李逢吉等奏請罷河北兵,集中兵力征討淮西(今河南汝南),待淮西平定,再乘勝回取
成德。
憲宗猶豫甚久,十七日,詔罷河北行營,令六鎮兵馬各歸本地。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初,唐隨鄧
節度使李愬擒淮西(今河南汝南)吳元濟數將,盡知敵軍虛實,遂與淮西降將
李佑、李忠義密議奇襲
蔡州,部將恐佑詐降,勸阻李愬,愬不聽。行營諸軍皆不滿,言佑假降朝廷,為吳無濟內應。愬恐行營諸軍以此言先上奏朝廷,因將
李佑綁送京城,密奏與李佑等商議襲擊
蔡州之事,聲言若朝廷殺佑,則無以成功。憲宗知情,詔釋
李佑以還愬。愬見
李佑大喜,署為散兵馬使,令其佩刀巡警,出入
節度使帳中。愬與佑密議通宵達旦,往往留宿帳中。時唐隨鄧親兵三千人,號為六院兵馬,愬又以佑為六院兵馬使。五月二十六,李愬遣兵攻淮西朗山(今河南確山),淮西遣兵救援,愬軍失利。諸將遺恨不已,訴獨歡欣,言於諸將曰:“此吾計也!”於是,召募敢死士卒三千人,號為“突將”,每日親自訓練,使常為行裝,準備襲擊
蔡州。
自元和九年(八一四)冬,憲宗發兵征討淮西
吳元濟,歷經四年,百姓饋運糧草,疲弊不堪。十二年七月,憲宗與宰相商議平淮西事,
李逢吉等認為兵疲財竭,意欲罷兵。
裴度認為,
吳元濟眾叛親離,但以官軍諸將心不齊一,故至今未降。若臣親往前線,諸將恐分其功,必爭先殺敵。因請赴淮西行營督戰。憲宗大悅,詔以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度奏請
刑部侍郎馬總為宣慰副使,右庶子韓愈為行軍司馬,嘉王傅高承簡為都押牙。臨行前,
裴度言於憲宗:若滅
吳元濟,則回朝有期;若元濟仍在,則歸朝無日。憲宗感動涕流。八月三日,
裴度赴淮西行營,憲宗親往通化門送行,命
禁軍神策軍三百人隨行護衛。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八月廿七日,淮西宣慰處置使
裴度至郾城(今屬河南),以該城為駐所。此前,諸道兵馬皆有中使(
宦官)監陣,干擾軍將指揮。度奏請罷之。諸將由此始專軍事,遂有戰功。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九月,淮西降將
李佑建議唐隨鄧
節度使李愬襲擊
蔡州。
李佑認為,淮西精兵皆駐屯時曲(今河南漯河南)及四境要塞拒抗朝廷官軍,
蔡州守兵皆老弱病殘。避實就虛,可率軍直抵蔡州城下,活捉賊魁
吳元濟。
李訴採納其策。十月八日,密派掌書記鄭澥到郾城請示
裴度,度日:“兵非出奇不勝。”同意李愬襲擊
蔡州的作戰方案。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十月,唐隨鄧
節度使李愬採納淮西吳元濟降將
李佑的建議,密謀襲擊
蔡州(今河南汝南)。十五日,李愬命馬步
都虞候史旻率兵留鎮文城(今河南遂平西),命
李佑、李忠義率突將三千人為先鋒,李進誠率三千人為後衛,自與監軍率三千人為中軍,整裝出兵。行六十里,天黑至張柴村(今河南遂平東),盡殺淮西守兵及烽卒,占領敵軍營。愬令將士略作休整,留五百人鎮守,切斷淮西時曲(今河南漯河南)守兵退路。然後率軍繼續東進。時大風雪,旌旗凍裂,將士急行七十里,抵蔡州城下。附近有鵝鴨池,愬令擊鵝鴨以掩行軍聲響。自貞元二年(786)
吳少誠為
淮西節度使,割據三十餘年,官軍從未至
蔡州,故淮西士卒麻痹無備。十六日夜,
李佑率突將先登入城,殺城上守卒,開門迎接李愬。拂曉,李愬入居
吳元濟外宅。元濟正熟睡,聞李愬軍令聲,慌忙率隨從登牙城拒戰。時
吳元濟大將
董重質率精兵萬餘人屯守時曲,李愬厚待其家眷,派其子赴時曲送信招降。重質遂單騎回城受降。愬將李進誠攻打
蔡州牙城,蔡州百姓紛紛取柴草助官軍焚燒城門,十七日傍晚,克牙城,
吳元濟降。十八日,李愬將
吳元濟解送長安,並向
裴度告捷。是日,淮西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二州及各處守卒二萬餘人皆降,淮西平定。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十月,李愬率軍奇襲
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吳元濟,派人向
淮西宣慰處置使
裴度告捷。廿四日,
裴度派副使
馬總先入蔡州慰問官軍,隨後,率淮西降卒萬餘人赴蔡州。
裴度不顧部下勸阻,以
淮西降卒為親兵,以安撫士心,降卒無不感動流涕。度又除去
吳少陽、吳元濟父子禁止百姓夜半點燈、喝酒議論等苛政,惟禁盜賊,百姓往來不限晝夜,蔡州人始知有生人之樂。
吳元濟被殺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十月,李愬率軍奇襲
蔡州,活捉吳元濟,押送京城。十一月一日,斬於獨柳樹下。
吳元濟,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前
淮西節度使吳少陽長子。初為攝
蔡州刺史。元和九年閏六月,少陽卒,元濟匿喪不報,擅為留後,以大將
董重質為謀主,遣兵焚掠舞陽(今屬河南)等地。憲宗在宰相
李吉甫、
武元衡和御史中丞
裴度等人的支持下,發諸道兵征討,歷經四年,終於平定。死年三十五歲。
以宦官為館驛使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十一月七日,憲宗詔命宦官為館驛使。此前制度,是以
監察御史監理館驛,亦稱館驛使。左補闕裴潾認為,
宦官、朝官各有職份,不宜以宦官侵朝官之職。憲宗不聽。
韓愈、李愬爭《平淮西碑》事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十月,唐朝官軍平定淮西(今河南汝南)
吳元濟叛亂,群臣奏請勒石以紀其功,憲宗命韓愈撰寫碑文,韓愈遂作《平淮西碑》。韓愈以平定淮西,系由宰相
裴度主持朝政,故碑文多歸功於度。李愬自以率軍奇襲蔡州,活捉
吳元濟,功居第一,頗不能平,因其妻為
唐安公主之女,出入宮禁,向
憲宗哭訴碑文不實。憲宗遂令磨去碑文,由
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刊刻。宋政和(一一一一至一一一七)中,知蔡州事
陳珦又磨去段文,再刻韓文。韓文見《昌黎集》卷三十,段文載《唐文粹》五十九。
元和十二年(八一七),
李肇由
監察御史入
翰林院為學士,撰成《翰林志》一卷。此書較全面地記述了唐代翰林學士制度的沿革,及學士的職掌、待遇,
學士院設施等有關方面事宜。南宋時,
洪邁將此書收入《翰苑群書》。
通鑑記載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中之下元和十二年(丁酉,公元八一七年)
李愬至
唐州,軍中承喪敗之餘,士卒皆憚戰,愬知之。有出迓者,愬謂之曰:“天子知愬柔懦,能忍恥,故使來拊循爾曹。至於戰攻進取,非吾事也。”眾信而安之。愬親行視,士卒傷病者存恤之,不事威嚴。或以軍政不肅為言,愬曰:“吾非不知也。袁尚書專以恩惠懷賊,賊易之,聞吾至,必增備,故吾示之以不肅。彼必以吾為懦而懈惰,然後可圖也。”淮西人自以嘗敗高、袁二帥,輕愬名位素微,遂不為備。
回鶻屢請尚公主,有司計其費近五百萬緡,時中原方用兵,故上未之許。二月,辛卯朔,遣
回鶻摩尼僧等歸國,命宗正少卿
李誠使回鶻諭意,以緩其期。
李愬謀襲
蔡州,表請益兵,詔以昭義、河中、鄜坊步騎二千給之。丁酉,愬遣十將馬少良將十餘騎巡邏,遇
吳元濟捉生虞候丁士良,與戰,擒之。士良,元濟驍將,常為東邊患,眾請刳其心,愬許之。既而召詰之,士良無懼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釋其縛。士良乃自言:“本非淮西士,貞元中隸安州,與吳氏戰,為其所擒,自分死矣。吳氏釋我而用之,我因吳氏而再生,故為吳氏父子竭力。昨日力屈,復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又生之,請盡死以報德!”愬乃給其衣服器械,署為捉生將。
己亥,淮西行營奏克蔡州古葛伯城。
丁士良言於李愬曰:“吳秀琳擁三千之眾,據文城柵,為賊左臂,官軍不敢近者,有陳光洽為之謀主也。光洽勇而輕,好自出戰,請為公先擒光洽,則秀琳自降矣。”戊申,士良擒光洽以歸。
鄂岳觀察使
李道古引兵出
穆陵關。甲寅,攻
申州,克其外郭,進攻子城。城中守將夜出兵擊之,道古之眾驚亂,死者甚眾。道古,皋之子也。
淮西被兵數年,竭倉廩以奉戰士,民多無食,采菱芡魚鱉鳥獸食之,亦盡,相帥歸官軍者前後五千餘戶。賊亦患其耗糧食,不復禁。庚申,敕置行縣以處之,為擇縣令,使之撫養,並置兵以衛之。
戊辰,賜程執恭名權。
戊寅,
王承宗遣兵二萬入東光,斷白橋路。
程權不能御,以眾歸滄州。
吳秀琳以文城柵降於李愬。戊子,愬引兵至文城西五里,遣唐州刺史李進誠將甲士八千至城下,召秀琳,城中矢石如雨,眾不得前。進誠還報:“賊偽降,未可信也。”愬曰:“此待我至耳。”即前至城下,秀琳束兵投身馬足下,愬撫其背慰勞之,降其眾三千人。秀琳將李憲有材勇,愬更其名曰忠義而用之,悉遷婦女於
唐州,入據其城。於是唐、鄧軍氣復振,人有欲戰之志。賊中降者相繼於道,隨其所便而置之。聞有父母者,給粟帛遣之,曰:“汝曹皆王人,勿棄親戚。”眾皆感泣。
官軍與淮西兵夾
溵水而軍,諸軍相顧望,無敢渡
溵水者。陳許兵馬使王沛先引兵五千渡涼水,據要地為城,於是河陽、宣武、河東、
魏博等軍相繼皆度,進逼郾城。丁亥,
李光顏敗淮西兵三萬於郾城,走其將張伯良,殺士卒什二三。
己丑,李愬遣山河十將董少玢等分兵攻諸柵。其日,少玢下馬鞍山,拔路口柵。夏,四月,辛卯,山河十將
馬少良下
嵖岈山,擒淮西將柳子野。
吳元濟以蔡人董昌齡為郾城令,質其母楊氏。楊氏謂昌齡曰:“順死賢於逆生,汝去逆而吾死,乃孝子也;從逆而吾生,是戮吾也。”會官軍圍青陵,絕郾城歸路,郾城守將鄧懷金謀於昌齡,昌齡勸之歸國,懷金乃請降於
李光顏曰:“城人之父母妻子皆在
蔡州,請公來攻城,吾舉烽求救,救兵至,公逆擊之,蔡兵必敗,然後吾降,則父母妻子庶免矣。”光顏從之。乙未,昌齡、懷金舉城降,光顏引兵入據之。吳元濟聞郾城不守,甚懼。時
董重質將騾軍守洄曲,元濟悉發親近及守城卒詣重質以拒之。
李溵山河十將媯雅、田智榮下冶爐城。丙申,十將閻士榮下白狗、汶港二柵。癸卯,媯雅、田智榮破西平。丙午,游弈兵馬使王義破楚城。五月,辛酉,李愬遣柳子野、李忠義襲郎山,擒其守將梁希果。
六鎮討
王承宗者兵十餘萬,迴環數千里,既無統帥,又相去運,期約難壹,由是歷二年無功,千里饋運,牛驢死者什四五。
劉總既得武強,引兵出境才五里,留屯不進,月給度支錢十五萬緡。
李逢吉及朝士多言“宜併力先取淮西。俟淮西平,乘其勝勢,回取恆冀,如拾芥耳!”上猶豫,久乃從之。丙子,罷河北行營,各使還鎮。
丁丑,李愬遣
方城鎮遏使李榮宗擊青喜城,拔之。愬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愬厚待吳秀琳,與之謀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
李祐不可,秀琳無能為也。”祐者,淮西騎將,有勇略,守興橋柵,常陵暴官軍。庚辰,祐帥士卒刈麥於張柴村,愬召廂
虞候史用誠,戒之曰:“爾以三百騎伏彼林中,又使人搖幟於前,若將焚其
麥積者。祐素易官軍,必輕騎來逐之,爾乃發騎掩之,必擒之。”用誠如言而往,生擒祐以歸。將士以祐向日多殺官軍,爭請殺之。愬不許,釋縛,待以客禮。時愬欲襲蔡,而更密其謀,獨召祐及李忠義屏人語,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預聞。諸將恐祐為變,多諫愬。愬待祐益厚。士卒亦不悅,諸軍日有牒稱祐為賊內應,且言得賊謀者具言其事。愬恐謗先達於上,己不及救,乃持祐泣曰:“豈天不欲平此賊邪!何吾二人相知之深而不能勝眾口也。”因謂眾曰:“諸君既以祐為疑,請令歸死於天子。”乃械祐送京師,先密表其狀,且曰:“若殺祐,則無以成功。”詔釋之,以還愬。愬見之喜,執其手曰:“爾之得全,社稷之靈也!”乃署散兵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或與之同宿,密語不寐達曙,有竊聽於帳外者,但聞祐感泣聲。時唐、隨牙隊三千人,號六院兵馬,皆
山南東道之精銳也。愬又以祐為六院兵馬使。舊軍令,舍賊諜者屠其家。愬除其令,使厚待之。諜反以情告愬,愬益知賊中虛實。乙酉,愬遣兵攻朗山,淮西兵救之,官軍不利。眾皆悵恨,愬獨歡然曰:“此吾計也!”乃募敢死士三千人,號曰突將,朝夕自教習之,使常為行備,欲以襲蔡。會久雨,所在積水,未果。
閏月,己亥,
程異還自江、淮,得供軍錢百八十五萬緡。
諫議大夫韋綬兼太子侍讀,每以珍膳餉太子,又悅太子以諧謔。上聞之,丁未,罷綬侍讀,尋出為
虔州刺史。綬,京兆人也。
吳元濟見其下數叛,兵勢日蹙,六月,壬戌,上表謝罪,願束身自歸。上遣中使賜詔,許以不死,而為左右及大將
董重質所制,不得出。
秋,七月,大水,或平地二丈。
初,國子祭酒
孔戣為華州刺史,
明州歲貢蚶、蛤、淡菜,水陸遞夫勞費,戣奏疏罷之。甲辰,嶺南
節度使崔詠薨,宰相奏擬代詠者數人,上皆不用,曰:“頃有諫進蚶、蛤、淡菜者為誰,可求其人與之。”庚戌,以戣為嶺南
節度使。
諸軍討淮西,四年不克,饋運疲弊,民至有以驢耕者。上亦病之,以問宰相。
李逢吉等競言師老財竭,意欲罷兵。
裴度獨無言,上問之,對曰:“臣請自往督戰。”乙卯,上復謂度曰:“卿真能為朕行乎?”對曰:“臣誓不與此賊俱生!臣比觀吳元濟表,勢實窘蹙,但諸將心不壹,不併力迫之,故未降耳。若臣自詣行營,諸將恐臣奪其功,必爭進破賊矣。”上悅,丙戌,以度為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義節度使,仍充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又以
戶部侍郎崔群為
中書侍朗、同平章事。制下,度以
韓弘已為都統,不欲更為招討,請但稱宣慰處置使,仍奏
刑部侍郎馬總為宣慰副使,右庶子韓愈為彰義行軍司馬,判官、書記皆朝廷之選,上皆從之。度將行,言於上曰:“臣若賊滅,則朝天有期;賊在,則歸闕無日。”上為之流涕。八月,庚申,度赴淮西,上御通化門送之。右神武將軍
張茂和,茂昭弟也,嘗以膽略自炫於度。度表為都押牙,茂和辭以疾,度奏請斬之。上曰:“此忠順之門,為卿遠貶。”辛酉,貶茂和永州司馬。以嘉王傅高承簡為都押牙。承簡,崇文之子也。
李逢吉不欲討蔡,翰林學士
令狐楚與逢吉善,度恐其合中外之勢以沮軍事,乃請改制書數字,且言其草制失辭。壬戌,罷楚為中書舍人。
裴度過襄城南白草原,淮西人以驍騎七百邀之。鎮將楚丘曹華知而為備,擊卻之。度雖辭招討名,實行無帥事,以郾城為治所。甲申,至郾城。先是,諸道皆有中使監陳,進退不由主將,勝則先使獻捷,不利則陵挫百端。度悉奏去之,諸將始得專軍事,戰多有功。
九月,庚子,淮西兵寇溵水鎮,殺三將,焚芻藁而去。
初,上為廣陵王,布衣張宿以辯口得幸。及即位,累官至比部
員外郎。宿招權受賂於外,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李逢吉惡之。上欲以宿為
諫議大夫,逢吉曰:“諫議重任,必能可否朝政,始宜為之。宿小人,豈得竊賢者之位!必欲用宿,請先去臣乃可。”上由是不悅。逢吉又與
裴度異議,上方倚度以平蔡。丁未,罷逢吉為東川節度使。
甲寅,李愬將攻
吳房,諸將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戰,宜出其不意。彼以往亡不吾虞,正可擊也。”遂往,克其外城,斬首千餘級。餘眾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還以誘之,淮西將孫獻忠果以驍騎五百追擊其背。眾驚,將走,愬下馬據胡床,令曰:“敢退者斬!”返旆力戰,獻忠死,淮西兵乃退。或勸愬乘勝攻其子城,可拔也。愬曰:“非吾計也。”引兵還營。
李祐言於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
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比賊將聞之,元濟已成擒矣。”愬然之。冬十月,甲子,遣掌書記鄭澥至郾城,
密白裴度。度曰:“兵非出奇不勝,常侍良圖也。”
上竟用張宿為諫議大夫,
崔群、
王涯固諫,不聽;乃請以為權知諫議大夫,許之。宿由是怨執政及當時端方之士,與
皇甫鎛相表里,譖去之。
裴度帥僚佐觀築城於沱口,
董重質帥騎出五溝,邀之,大呼而進,注弩挺刃,勢將及度。
李光顏與
田布力戰,拒之,度僅得入城。賊退,布扼其溝中歸路。賊下馬逾溝,墜壓死者千餘人。
辛未,李愬命馬步
都虞候、隨州刺史史旻等留鎮文城,命
李祐、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自與監軍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誠將三千人殿其後。軍出,不知所之。愬曰:“但東行。”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及烽子。據其柵,命士卒少休,食乾Я,整羈靮,留義
成軍五百人鎮之,以斷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將五百人斷洄曲及諸道橋樑,復夜引兵出門。諸將請所之,愬曰:“入
蔡州取吳元濟!”諸將皆失色。監軍哭曰:“果落
李祐奸計!”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鵝鴨池,愬令驚之以混軍聲。自
吳少誠拒命,官軍不至蔡州城下三十餘年,故蔡人不為備。壬申,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愬、李忠義䦆其城為坎以先登,壯士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愬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曰:“官軍至矣!”元濟
尚寢,笑曰:“俘囚為盜耳!曉當盡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聽於廷,聞愬軍號令曰:“常侍傳語!”應者近萬人。元濟始懼,曰:“何等常侍,能至於此!”乃帥左右登牙城拒戰。
時
董重質擁精兵萬餘人據
洄曲。愬曰:“元濟所望者,重質之救耳。”乃訪重質家,厚撫之,遣其子傳道持書諭重質。重質遂單騎詣愬降。
愬遣李進誠攻牙城,毀其外門,得
甲庫,取其器械。癸酉,復攻之,燒其南門,民爭負薪芻助之,城上矢如?胃毛。晡時,門壞,元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且告於
裴度。是日,申、光二州及諸鎮兵二萬餘人相繼來降。自元濟就擒,愬不戮一人,凡元濟官吏、帳下、廚廄之卒,皆復其職,使之不疑,然後屯於鞠場以待
裴度。
己卯,淮西行營奏獲吳元濟,光祿少卿
楊元卿言於上曰:“淮西大有珍寶,臣能知之,往取必得。”上曰:“朕討淮西,為人除害,珍寶非所求也。
董重質之去洄曲軍也,
李光顏馳入其壁,悉降其眾。庚辰,
裴度遣
馬總先入
蔡州慰撫。辛巳,度建
彰義軍節,將降卒萬餘人入城,李愬具橐鞬出迎,拜於路左。度將避之,愬曰:“蔡人頑悖,不識上下之分,數十年矣。願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度乃受之。李愬還軍文城,諸將請曰:“始公敗於郎山而不憂,勝於
吳房而不取,冒大風甚雪而不止,孤軍深入而不懼,然卒以成功,皆眾人所不諭也,敢問其故?”愬曰:“朗山不利,則賊輕我而不為備矣。取
吳房,則其眾奔蔡,並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風雪陰晦,則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軍深入,則入皆致死,戰自倍矣。夫視元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計細,若矜小勝,恤小敗,先自撓矣,何暇立功乎!”眾皆服。愬儉於奉己而豐於待士,知賢不疑,見可能斷,此其所以成功也。
裴度以蔡卒為
牙兵,或諫曰:“蔡人反仄者尚多,不可不備。”度笑曰:“吾為彰義節度使,元惡既擒,蔡人則吾人也,又何疑焉!”蔡人聞之感泣。先是吳氏父子阻兵,禁人偶語於塗,夜不然燭,有以酒食相過從者罪死。度既視事,下令惟禁盜賊斗殺,餘皆不問,往來者不限晝夜,蔡人始知有生民之樂。
甲申,詔
韓弘、
裴度條列平蔡將士功狀及蔡之將士降者,皆差第以聞。淮西州縣百姓,給復二年;近賊四州,免來年夏稅。官軍戰亡者,皆為收葬,給其家衣糧五年;其因戰傷殘廢者,勿停衣糧。
十一月,丙戌朔,上御
興安門受俘,遂以吳元濟獻廟社,斬於獨柳之下。
初,淮西之人劫於
李希烈、
吳少誠之威虐,不能自拔,久而老者衰,幼者壯,安於悖逆,不復知有朝廷矣。自少誠以來,遣諸將出兵,皆不束以法制,聽各以便宜自戰,故人人得盡其才。
韓全義之敗於溵水也,於其帳中得朝貴所與問訊書,少誠束而示眾曰:“此皆公卿屬全義書,雲破
蔡州日,乞一將士妻女為婢妾。”由是眾皆憤怒,以死為賊用。雖居中士,其風俗獷戾,過於夷貊。故以三州之眾,舉天下之兵環而攻之,四年然後克之。官軍之攻元濟也,
李師道募人通使於蔡,察其形勢,牙前
虞候劉晏平應募,出汴、宋間,潛行至蔡。元濟大喜,厚禮而遣之。
晏平還至鄆,師道屏人而問之,晏平曰:“元濟暴兵數萬於外,阽危如此,而日與仆妾遊戲博奕於內,晏然曾無憂色。以愚觀之,殆必亡,不久矣!”師道素倚淮西為援,聞之驚怒,尋誣以他過,
杖殺之。
舊制,御史二人知驛。壬辰,詔以宦者為館驛使。左補闕裴潾諫曰:“內臣外事,職分各殊,切在塞侵官之源,絕出位之漸。事有不便,必戒於初;令或有妨,不必在大。”上不聽。
甲午,恩王連薨。
裴度以馬總為彰義留兵。癸丑,發
蔡州。上封二劍以授
梁守謙,使誅吳元濟舊將。度至郾城,遇之,復與俱入
蔡州,量罪施刑,不盡如詔旨,仍上疏言之。
十二月,壬戌,賜裴度爵晉國公,復入知政事。以馬總為
淮西節度使。
初,
吐突承璀方貴寵用事,為淮南監軍。
李鄘為節度使,性剛嚴,與承璀互相敬憚,故未嘗相失。承璀歸,引鄘為相。鄘恥由
宦官進,及將佐出祖,樂作,鄘泣下曰:“吾老安外鎮,宰相非吾任也!”戊寅,鄘至京師,辭疾,不入見,不視事,百官到門,皆辭不見。
庚辰,貶淮西降將
董重質為
春州司戶。重質為吳元濟謀主,屢破官軍。上欲殺之,李愬奏先許重質以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