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債的貨幣效應

公債的貨幣效應是公債的一種調節效應,一般指公債的貨幣供給效應。公債對貨幣流通量是否產生影響, 主要取決於它的認購者, 認購的資金來源及其與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債的貨幣效應
  • 套用學科:經濟學
  • 適用領域範圍:金融領域
  • 主要體現:公債的信用與貨幣擴張效應
公債的貨幣效應的體現,公債的信用擴張效應,公債的貨幣擴張效應,

公債的貨幣效應的體現

公債對貨幣供給的效應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公債的發行引起的信用擴張效應,另一方面是公債流通產生的貨幣擴張效應。

公債的信用擴張效應

公債是以國家稅收為經濟擔保,向社會和公眾負債的行為,只要國家存在就不會存在償還危機,而且其收益率一般不會低於社會平均水平。這使公債具備了與貨幣幾乎一樣的信用水平。因而公債的債權人在失去原有的貨幣資金使用權以後,又可以用公債作擔保或抵押取得銀行貸款或向其他主體拆藉資金,這樣,公債就成為一種極其重要的信用工具,被廣泛用於一般的金融信貸之中,其結果必然是加速資金周轉,導致信貸規模的擴張。
公債的發行和增長,某種狀況下還會突破金融系統原有的信貸平衡狀態。為了吸引足夠多的人們購買公債,除了在特殊情況下使用強制手段外,一般都是以其較高的信用水平和利率水平來吸引投資者。由於高利率和高信用的吸引,一部分未來要存入銀行的資金勢必會轉而流向公債,甚至會將原有銀行存款取出購買公債,其結果是使銀行的存款規模相對萎縮,原有的平衡狀況受到破壞。

公債的貨幣擴張效應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功能,事實上已經由國家的強制擔保賦予了公債券。因此,只有當國家明令禁止,而且可以完全禁止公債流通的條件下,才能保證公債的發行不導致貨幣擴張。然而,要完全禁止公債流通,在一般條件下是極難做到的。比如在1988年以前,我國的公債券既不允許上市交易,也不準流通使用,可實際上仍有不少人用國庫券買東西,10元抵8元,或10元抵5元不等。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公債在相應的貨幣之外充當了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事實上增加了流通中的貨幣量,這種情況不僅造成公債的流通成本較高,如果經濟出現波動,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也會高,所以公債規模越大,一旦出現通貨膨脹,對國家調控能力的影響就越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