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價格轉移

內部價格轉移

內部轉移價格又稱調撥價格,就是指企業內各部門之間由於相互提供產品、半成品或勞務而引起的相互結算、相互轉賬所需要的一種計價標準。

內部轉移價格與公司經營戰略和公司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相關。一般由進貨價格流通費用和利潤構成。內部轉移價格是“封閉市場價格”的一種形式,而“封閉市場價格”是指買賣雙方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形成的價格。當然制定內部轉移價格,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中心的經濟責任;測定各責任中心的資金流量;科學考核各責任中心的經營業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部價格轉移
  • 外文名:Internal transfer pricing
  • 又名:調撥價格
  • 構成:進貨價格、流通費用利潤
  • 特點:反映各利潤中心之間的經濟聯繫
  • 形式:市場/成本為基礎定價,協商價格
定義,原則,制定原則,作用,制定要求,形式,運用,解決措施,幾種常用形式,適應新形勢,案例分析,參考文獻,

定義

內部轉移價格,又稱"調撥價格"。就是指企業內各部門之間由於相互提供產品、半成品或勞務而引起的相互結算、相互轉賬所需要的一種計價標準。轉移價格廣泛地套用在企業決策制定、成本計算業績評價等方面。它與公司經營戰略和公司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相關。一般由進貨價格、流通費用和利潤構成。
其特點是只反映企業集團或公司內部各利潤中心之間的經濟聯繫,一般不直接與消費者發生聯繫;
不作為各種差、比價的依據和計算基礎。

原則

第一,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要有利於分清各責任中心的成績和不足;
第二,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要公平合理,避免主觀隨意性;
第三制定內部轉移價格要為供求雙方自願接受。
內部轉移價格的類型主要包括:實際成本法實際成本加成法標準成本法標準成本加成法市場價格法雙重市場價格法、協商價格法等。

制定原則

1.全局性原則。採用內部轉移價格的各單位從屬於一個企業,企業總利益是一致的。制定內部轉移價格,只是為了分清各單位的責任,有效的考核評價各單位的業績。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制定內部轉移價格,要從全局出發,使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協調統一,力爭使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
2.公平性原則。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應公平合理,防止某些單位因價格上的缺陷而獲得一些額外的利益或損失。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換是按等價原則進行的,高質高價、低質低價。如果制定的內部轉移價格不合理,就會影響到單位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3.自主性原則。高層管理者不應干預各個單位經理(廠長)自主決策。在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各單位有一定的自主權,如生產權、技術權、人事權和理財權等,制定的內部轉移價格必須為各方所接受。
4.重要性原則。鋼鐵企業需要制定的內部轉移價格的對象成百上千,甚至更多。如果事無巨細,都制定一個詳細、準確價格,不但不必要,而且很難實施。因此,制定內部轉移價格,可對那些價高量大,耗用頻繁的對象,儘可能地科學計算,從嚴定價;對一些價低量小,不常耗用的對象,可以從簡定價。

作用

(一)合理界定各責任中心的經濟責任。內部轉移價格作為一種計量手段,可以確定轉移產品或勞務的價值量。這些價值量既標誌著提供產品或勞務的責任中心經濟責任的完成,同時也標誌著接受產品或勞務的責任中心應負經濟責任的開始。
(二)有效測定各責任中心的資金流量。各責任中心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占用一定數量的資金。企業集團可以根據內部轉移價格確定一定時期內各責任中心的資金流入量和資金流出量,並可在此基礎上根據企業集團資金周轉的需求,合理制定各責任中心的資金占用量。
(三)科學考核各責任中心的經營業績。提供產品或勞務的責任中心可以根據提供產品或勞務的數量及內部轉移價格計算本身的“收入”,並可根據各生產耗費的數量及內部轉移價格計算本身的“支出”。

制定要求

內部轉移價格就是指企業內各部門之間由於相互提供產品、半成品或勞務而引起的相互結算、相互轉賬所需要的一種計價標準。
內部轉移價格系統在企業中能夠協調部門經理的自主權與整個企業的集中決策,促進行為的一致性;能夠與會計中的業績評價方法相一致,進行有效的業績考核;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各部門的責任和業績;能夠加強企業的經濟核算,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增強企業整體競爭能力
企業要充分發揮內部轉移價格的作用,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目標一致性。採用內部轉移價格的各部門同屬一個企業,總的利益是一致的。制定內部轉移價格,只是為了分清各部門的責任,有效的考核評價各部門的業績,根本目的仍是為了企業的整體利益。各部門經理應都選擇能使公司總體利潤最大的行動取向。制定內部轉移價格的目標,就是為了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使自主的部門經理作出有利於組織整體目標的決策。
二是準確的業績評價。沒有任何一個部門經理可以以犧牲其他部門的利益為代價而獲利。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應避免主觀隨意性,客觀公正地反映各部門的業績,進行準確的考核和相應的激勵,來調動各部門的工作積極性,促使各部門服從整體利益,並以最大努力來完成目標。
三是保持各部門的自主性。高層管理者不應干預各個部門經理的決策自由。在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各部門有一定的作出決策的自主權。公司高層直接干涉分部制定具體的轉移價格並不可取,但是,由它制定一些通用的指導方法是適宜的。

形式

目前,制定內部轉移價格的方法根據不同的計價基礎,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以市場為基礎的轉讓定價
在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一般採用市場價格。採用市場價格法可以解決各部門間可能產生的衝突,生產部門有權選擇其產品是內部轉移還是賣給外部市場,而採購部門也有權自主決定。
如果與市場價格偏離,將會使整個公司的利潤下降。市場價格比較客觀,能夠體現責任會計的基本要求,但市場價格容易波動,在我國現階段,信息處理能力較低,市場價格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受影響,甚至有些產品無市場價格作為參考,市場價格作為內部轉移價格有很大的限制。
成本為基礎的轉讓定價
它包括完全成本法成本加成法變動成本固定費用等方法。這裡的成本,不是採取公司的實際成本而是標準成本,以避免把轉出部門經營管理中的低效率和浪費轉嫁給轉入部門。這種方法套用簡單,以現成的數據為基礎,但標準成本的制定會有偏差,不能促進企業控制生產成本,容易忽視競爭性的供需關係。
還有一類是位於市場定價和成本定價之間,即採用協商價格。
協商價格是以外部市場價格為起點,參考獨立企業之間或企業與無關聯的第三方之間發生類似交易時的價格,共同協商確定一個雙方都願意接受的價格作為內部轉移價格。協商價格在各部門中心獨立自主制定價格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企業的整體利益和供需雙方的利益。
這種方法運用恰當,將會發揮很大的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存在質量、數量、商標、品牌甚至市場的經濟水平的差別使得與市場價格直接對比很困難。
同時它還有一些缺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由於一個部門經理通常擁有許多秘密信息,可能利用其他部門經理獲利;
二是業績指標可能由於部門經理的協商談判技巧而扭曲;
三是協商會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資源。

運用

我國資本市場比較薄弱,市場經濟水平不高,市場發展不完善,外匯管制也沒有完全放開。因此,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國外的情況和經驗,必須與我國特有的經濟水 平相關聯。
根據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企業自身的特點和管理部門的目標來選擇適當的內部轉移方法。目前,在內部轉移價格方面,國內採用的比較少,但也有運用比較成功的企業,比如我國鋼鐵行業中的邯鄲鋼鐵廠、攀枝花鋼鐵廠在過去就運用得很成功。
鋼鐵行業是多流程、大批量生產的行業,生產工藝環節實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企業所採用的內部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和責任會計模式具有明顯的行業特色。目前國內鋼鐵企業套用廣泛的是邯鋼模式,即採用“模擬市場價格、實行成本否決”作為半成品的轉移價格。
攀鋼從投產開始就制定了內部轉移價格。由於市場變化很快,攀鋼對內部轉移價格進行了多次調整。攀鋼現行轉移價格管理制度是在多年實踐基礎上,經過多次完善而逐步形成的,主要由四部分組成:產品(半成品)轉移價格,原材料、輔助材料轉移價格,備品備件轉移價格,勞務(收費)價格。其中,備品備件轉移價格按照採購成本進行結算,其餘由財務部門制定明確的價格。
可見我國企業在制定內部轉移價格時,不應照抄照搬,應該從企業的實際出發,完善和規範內部管理制度,促使內部各單位改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公司利潤最大化

解決措施

1.是完善內部管理制度
內部轉移價格制度將成為公司的基本管理規範。
公司應充分挖掘內部管理潛力,加大管理控制力度,制定和完善經濟責任制考核,強化監督,深化企業的科學管理。同時還應根據自身在本行業中所處的位置和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結合公司經營發展目標,制定和調整公司的政策。
2.加強以市場為基礎的內部轉移價格
公司應對影響生產經營的主要產品,如鋼鐵行業中的生鐵、能源及其他原材料的價格,根據市場價格編制企業內部轉移價格,並定期進行修訂,每次調整少數與市場價格差距較大的品種;
對於品種規格繁多、市場變化較快的小材料、備品備件則採取放開政策,讓內部各部門適應市場的變化。
這實質上是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調整內部轉移價格,並非實際意義上的以市場價格確定內部轉移價格,也不是完全按市場價格核算。
3.進行準確的業績評價
通過把產品成本、質量、資金占用、品種結構等因素納入完整的考核體系之中,給各部門更大的責任和壓力,使各部門在有限的決策權之下,有了一定的自主權,並進行準確的業績考核

幾種常用形式

一、市場價格
以市場價格定價相當於在企業內部引入市場機制,能夠較為客觀地評價各個利潤(投資)中心的經營成果
對於“出售”部門:按市場價格轉移半成品是其形成部門利潤的必要條件。
對於“購入”部門:易於計量其對企業整體利潤所做的貢獻,同時,也有助於半成品和勞務的內部轉移或外購的決策。
優點:“購入”的責任中心可以同向外界購入相比較,如內部轉移價格高於現行的市價,它可舍內而求外,不必為此而支付更多的代價;“出售”的責任中心也是如此,應使它不能從內部單位比向外界出售得到更多的收入。這是正確評價各個利潤中心經營成果的一個重要條件。換言之,也就是在企業內部引進市場機制,使其中每個利潤中心實質上都成為獨立機構,各自經營,促使其更好地發揮生產經營主動性,最終再通過利潤指標來評價與考核它們的經營成果。
二、以“成本”作為內部轉移價格
從企業整體的決策角度來說,轉移價格的制定應根據賣方的生產能力利用情況。如果賣方的生產能力沒有充分利用(閒置),可以按變動成本轉移;無閒置生產能力的賣方應以市場價格制定轉移價格。
變動成本作為轉移價格的主要問題是:
(1)這種轉移價格會使“購買”部門過分有利;
(2)由於對責任中心只計算變動成本,因而不能利用投資利潤率剩餘收益對該中心負責人進行業績評價,因而只能限用於成本中心
(3)如果簡單地將一個責任中心的變動成本轉移給另一責任中心,將不利於激勵成本中心經理控制成本
為此,可以採用“變動成本加一筆補償”的辦法來制訂轉移價格
可供選擇的成本定價有:以變動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價格、以完全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價格、以實際成本或標準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價格。
1.以完全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價格
缺點:採用完全成本制定轉移價格不一定會使公司利潤最大化。
優點:
(1)這些成本信息可從公司記錄中找到;
(2)它使賣方獲得貢獻毛益等於完全成本超過變動成本的差額,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鼓勵賣方進行內部轉移;
(3)與變動成本相比,如果轉移的產品需要開發、設計工作,而這些成本被包含在間接費用中,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完全成本能夠合理地計量到這些間接費用。
2.成本加成制定轉移價格
這裡的成本可以是變動成本,也可以是完全成本。在半成品無外界市場,或者無法及時取得中間產品的市場價格時,一般普遍採用成本加成的價格替代市場價格。
3.實際成本或標準成本
如果以實際成本作為轉移定價的基礎,賣方部門任何差異或低效率都會傳遞給買方部門。分離這些差異對買方部門是個複雜的問題。因此,在以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定價方法中,常常採用標準成本作為轉移價格定價的基礎。
三、雙重內部轉移價格
定義:所謂雙重的內部轉移價格,是指對產品(半成品)的供應和耗用單位分別採用不同的內部轉移價格作為計價基礎。
採用雙重內部轉移價格的原因:
必要性:當轉移價格的定價在交易過程中沒有給賣方部門帶來利潤時,轉移價格的定價將起不到鼓勵賣方部門從事內部交易的作用。因此,為了較好地滿足買賣雙方在不同方面的需要,激勵雙方在生產經營方面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採用雙重的內部轉移價格來取代單一的內部轉移價格。
可能性:轉移價格主要運用於業績評價和考核,因而雙方採用的價格無需一致,當然,在計算企業的總成果時,應扣除由雙重內部轉移價格之差所形成的“內部利潤”。
採用雙重內部轉移價格的具體辦法:
1.將以內部交易為主的賣方部門設計為一個成本中心。由於成本中心的經理一般只對成本,而不對收入負責。因此,轉移價格定價不影響對部門經理的業績評價。而買方部門則作為一個利潤中心
2.一個既有內部往來又有外部客戶的供應中心,當經理有定價權時,確定為利潤中心,當經理無定價權時,將其內部交易確定為成本中心。這樣,評價外部交易的業績時,可以把這箇中心看作利潤中心,評價內部交易的業績時,則將其看作成本中心。
採取雙重轉移價格定價方法的優點:能夠使賣方部門獲利而買方部門僅負擔成本,或者賣方部門以成本加一定的利潤作為內部轉移價格,而買方部門只支付該產品的成本部分,差額可以記錄在一個專門的集中核算的賬戶中。這種方法為買方部門留下成本數據,且通過轉移價格向賣方部門提供了利潤,這就會鼓勵內部交易活動。
四、協商轉移價格
定義:以正常的市場價格基礎,定期進行協商,確定一個雙方可以接受的價格,稱為協商的市場價格。
優點:協商的轉移價格可以使部門經理如同獨立公司的經理那樣從事管理,從而保留了部門經理的自主權。
缺點:(1)在協商過程中可能會浪費經理人員的大量精力,而衡量業績的最終價格也許取決於經理的協商能力,而不是從對公司最有利的角度考慮,從而達不到目標的一致性。(2)採用協商的轉移價格可能發生公司的最高管理當局直接干預轉移價格的定價情況。這將使部門經理喪失自主權,削弱分權管理的優勢。不過,當轉移價格的定價問題不經常發生時,直接干預的好處也許會超過其成本。
五、共同成本的分配
共同成本:主要指的是輔助生產部門為生產部門提供服務所發生的成本,這些服務使各生產部門,包括企業的管理部門共同受益。
傳統的共同成本分配方法的不足:
【案例分析】
某公司1月份實際發生維修成本21 000元,實際維修小時共20 000小時(為第Ⅰ生產部門和第Ⅱ生產部門各維修10 000小時)。據此,1月份分配給各有關生產部門的維修成本,可計算如下:
分配率=21 000÷20 000=1.05(元/時)
應分配給第Ⅰ生產部門的維修成本:
10 000×1.05=10 500(元)
應分配給第Ⅱ生產部門的維修成本:
10 000×1.05=10 500(元)
2月份實際發生維修成本19 000元,實際維修小時共16 000小時(其中為第Ⅰ生產部門維修10 000小時,為第Ⅱ生產部門維修6 000小時)。據此,2月份應分配給各有關生產部門的維修成本,可計算如下:
分配率=19 000÷16 000=1.1875(元/時)
應分配給第Ⅰ生產部門的維修成本:
10 000×1.1875=11 875(元)
應分配給第Ⅱ生產部門的維修成本:
6 000×1.1875=7 125(元)
採用上述方法進行維修成本的分配,不能明確區分經濟責任,正確評價和考核各有關部門的工作成果。
改用所謂“二重分配法”克服傳統分配方法的缺點,一律按預計分配率分配。

適應新形勢

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後,我國的公司及企業在面臨無限生機和機遇的同時,也遇到了來自國際市場競爭的嚴峻挑戰。
因此,如何制定公司內部轉移價格,探索並完善公司內部經濟核算制度,以充分挖掘內部潛力,降低成本及耗費,從而縮小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價格的差距,以物美價廉的產品,加入到國際競爭者的行列,是提高公司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這方面,邯鋼人於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不懈的改革與探索,並推出了以市場交易價格來制定內部轉移價格為核心內容的“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內部經濟責任制。鋼鐵行業屬多流程、大批量且生產高度計畫集中的行業,同時出於節能和節約成本的考慮,產品購銷活動往往由公司統一管理,公司中的主體分廠基本沒有對外採購銷售權利,因此,這些單位毫無疑問屬成本中心,從傳統意義上看,中間產品在其間轉移不具備以市價定價的客觀條件。
然而,邯鋼人則衝破傳統觀念束縛,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到分廠,在核算分廠的產品製造成本及中間產品轉移價格時,緊緊抓住市場脈搏,通過對分廠銷售收入及產品製造成本的比較,並扣除由其負擔的公司管理及財務費,得到各分廠內部利潤。如此以來,不但使分廠看到其做為獨立企業時的盈虧水平,感受到來自市場的壓力,而且也使得分廠在有限的決策權下,有了降低成本之外的增利手段,並一舉獲得成功,成為當時冶金行業的一枝獨秀,其經驗也在冶金行業得到推廣。邯鋼經驗的可貴之處在於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要求,勇於探索,尋找到一個既適合本公司自身要求和特點,又能促進公司整體發展的內部轉移價格及內部核算制度。

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國跨國公司的內部轉移價格運用 隨著跨國公司經營範圍的不斷拓展,跨國公司的內部轉移價格策略的影響也日益為人詬病。目前,我國已批准成立了40多萬家外企,相當數量的外企通過各種避稅手段轉移利潤,造成從賬面上看,外企大面積虧損,虧損面達60%以上,年虧損金額達1200多億元。按照稅法的規定,以後的盈利是可以彌補前年度的虧損,因此,我國每年要少征外企所得稅約300億元。由此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利用內部轉移價格為自身帶來的利益是相當大的,這也是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積極引進外資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國內現有的理論研究往往側重於如何防範外資企業通過內部轉移價格進行避稅的問題,但實際上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鼓勵我國的跨國公司走出去,充分利用內部轉移價格為自身謀取更多的利益。
一、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的概念、特點與形式
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Transfer Price),又稱調撥定價或轉移定價,是跨國公司內部,包括母公司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所實行的價格,通常稱為轉移價格,包括轉移高價和轉移低價兩種。
跨國公司採用轉移價格的目的是通過轉移價格來控制其設在國外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使它們服從該跨國公司集團的全球戰略目標,實現整個公司的利潤最大化。
這樣足可以表明轉移價格具有破壞性(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狀態)、隱蔽性(國際避稅和調節集團內部利潤分配)、壟斷性(高新技術或產品的轉移尤為明顯)和不完全競爭性(偏離市場正常交易價格和規避風險)等特點。轉移價格的運用形式也是花樣百出,主要有:。
①通過控制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交易價格來影響產品的成本;
②通過對子公司固定資產的出售價格或使用年限的控制來影響子公司的產品成本,實現母、子公司間利潤的轉移;
③通過對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轉讓收取的特許權使用費,轉移利潤;
④通過管理、諮詢、廣告等勞務費用來影響子公司的成本,轉移利潤;
⑤通過給予子公司的銷售機構以較高或較低的佣金、回扣來影響子公司的銷售收入;
⑥通過提供貸款和利息來影響子公司產品的成本費用,達到轉移利潤的目的;
⑦通過對研發(R&D)費用的分攤,影響子公司收入。
二、我國跨國公司運用內部轉移價格的依據
跨國公司運用內部轉移價格,其結果是雙重的。一方面,跨國公司通過內部轉移價格實現了利潤的轉移和稅收的減少。
國別政策和市場差異的存在為跨國公司獲取超額利潤提供的機遇。另一方面,相應的有關國家的利益卻遭受了損失。在總產出的既定的情況下跨國公司運用轉移價格獲得的額外利益,必定是某些國家的額外損失。這種雙重性的根本原因在於跨國公司與國家是不同的利益主體,它們追求的是不同的利益。
跨國公司內部價格的產生和運用,有著客觀的社會必然性。首先,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形成是轉移價格產生與發展的前提與基礎。作為一個由母公司及眾多海外子公司組成的統一經營實體,母公司與子公司及各子公司之間都存在著經常性的資金、商品、技術、勞務等往來,而交換總依賴於一定的價格作為核算的依據,由此轉移價格得以產生。伴隨著跨國公司經營業務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在國際市場存在結構缺陷(如貿易保護、智慧財產權等)和交易缺陷(如額外風險、市場差異等)情況下,必然導致公司內部分工細化,並相應帶來公司內部各項要素和產品流通規模的擴大。很明顯,僅僅依賴國際市場無疑會影響跨國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為此,最大限度地藉助於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成為其必然選擇。
其次,國際間的稅率差異使轉移價格成為可能。世界各國的稅率不統一,母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設在國外的子公司所在國的稅率差異,有效採用內部轉移價格,即提高或降低交易價格,調節公司內部利潤分配,對整個公司實現全球總稅負最小。同時,很多國家的稅制還不完善,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對於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及零部件,各國稅務當局越來越難於準確地確定跨國公司其集團內部間的這類交易的轉移價格,這些都使轉移價格轉移利潤成為可能。可以說,正是通過轉移價格這種方式,跨國公司具備了全球統一調配資源的能力,能最有效地使用人、財、物及技術,以達到全球經營一體化的效果。
最後,轉移價格是跨國公司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重要手段。由於轉移價格是一種公司內部價格,可以不受國際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它可以從貿易雙方共同利益出發和全球經營考慮,充分發揮其在許多國家設有子公司的優勢,利用轉移價格,把成本降至最低,取得最大利潤。
三、我國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的運用
1.減輕稅負
主要指減輕所得稅與關稅。目前世界上有許多“避稅天堂”,如巴哈馬、百慕達、中國香港、開曼和英屬維京群島等,因其所得稅極低而得名。跨國公司可通過其設在其避稅地的子公司低價收購,高價賣出,儘管貨物和款項均不經過避稅地,但賬面上的這次周轉就使銷售該批貨物的子公司因為“低價”出售而無盈利,而購買該批貨物的子公司則因“高價”購買亦無盈利,而設在避稅地的子公司則取得了雙方收益,從而實現了減輕整體稅負的目的。例如,甲國的子公司A欲將其產品銷售給其在乙國的子公司B,它可以先將貨物以低價銷售給設在某避稅地的子公司C,如在英屬維京群島,再由英屬維京群島的這一子公司C以高價賣給設在乙國的子公司B。儘管貨物實際上還是由甲國直接運往乙國的,但通過這一賬面周轉,便使甲國子公司A因低價銷售無盈利,乙國子公司B因高價購買無盈利,逃避了母國和東道國的公司所得稅,這一賤買貴賣,使其全球總稅負減少。在關稅方面,雖然任何一家公司都無法擺脫繳納關稅的義務,但如果運用得當,賣方對買方實行低價,則可以減輕稅負。例如,一件通常賣100英鎊的產品,由於關稅稅率為60%,他將要繳納60英鎊的關稅。如果發票價格變為80英鎊,則只要交48英鎊,從而可少納關稅12英鎊。
2.避開風險
跨國公司面臨的風險主要有:
(1)匯率風險——匯率的頻繁波動,致使跨國公司面臨貿易中的交易風險,也面臨資產的外匯風險,利用轉移價格可以使之降低;
(2)政治風險——其中被沒收或國有化是跨國公司最為擔心的,儘管它可以採取一系列方法將部分風險預先轉嫁,但在具體投資中,跨國公司常常採用轉移價格對子公司實行更高的銷售價格、索取高額技術轉讓費、壓低子公司出口商品價格等將投資利潤從東道國轉移出去,將風險降至最低;
(3)價格管制風險棗為維護本國市場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保護民族工業,東道國制定市場價格控制政策。為避免東道國傾銷等指控,跨國公司利用轉移價格提高成本以提高該產品價格,同時,為避開東道國的最終產品價格管制,跨國公司將產品或生產該產品的中間產品以高價轉嫁給子公司,形成高成本,提高產品售價,賺取高額利潤。在我國有不少外商雖然看好中國巨大的市場,但他們投資時總是非常謹慎,並總是設法將利潤早日轉移出去,希望通過轉移價格來降低可能存在的風險。
3.調撥資金
在國內資金和外匯相對短缺的情況下,許多國家都會採取一些外匯和利潤匯出的限制措施,特別是對外資企業的紅利匯出、股息支付等都有較嚴格的規定。此時,跨國公司往往通過轉移價格以高價向處於該國的子公司提供產品或勞務、低價從該國購進產品或勞務的方法實現資金的轉移。
4.控制市場
跨國公司母公司以較低的轉移價格向其子公司提供原材料等資源,可以降低子公司的成本,增強競爭力,有利於子公司打入並控制東道國市場。轉移價格是跨國公司獲得競爭優勢的致勝法寶。
跨國公司在海外新建子公司時,可以憑藉整個公司體系的資金等實力,運用轉移“低價”為新設立的子公司供應價格低廉的原料、產品和勞務,還可以高價買進子公司產品,幫助子公司迅速打開局面,樹立良好信譽,站穩腳跟;當跨國公司的某個海外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時,總公司以轉移低價,不惜血本,維持低價傾銷,集中財力、物力支持在那裡開拓市場的子公司,直至把對手擠垮,最終獨占市場。
5.調節利潤
跨國公司進入某個新市場,必然引起同行關注,它的失敗是前車之鑑,但成功卻是一個無聲的“指南針”:指引其競爭對手紛紛“搶灘登入”,參加對市場的重新劃分。此時,運用轉移價格,使得東道國的利潤降低(甚至在賬面上做成虧損),這樣就可以引開潛在競爭者對該市場的注意。同時,子公司的高利潤還可能會帶來一些麻煩:導致東道國政府重新談判跨國公司進入條件並制定更加苛刻的政策,分享利潤;合作夥伴可能會要求更多的分紅;可能會面臨工會的壓力,要求“成果共享”,增加工資福利開支。對此,跨國公司可能利用掌握的採購權和(或)銷售權,通過轉移價格降低子公司的賬面利潤,掩蓋實際經營業績,侵吞東道國的應得利益。
6.減輕配額限制
作為非關稅壁壘配額在國際市場上是普遍執行的國際貿易限制。如果配額是針對產品數量的,利用轉移價格可以改變產品進口成本;如果配額是針對產品價值的,那么配額一定時,跨國公司降低轉移價格,則可以增加產品出口量,進口子公司就可以加大產品實物的進口量,達到擴大生產,提高銷售額的目的。
四、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在我國運用的現狀及對策
在實踐中,我國跨國公司面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匯率的變動,以及東道國對跨國公司採取的種種限制,卻很少利用轉移價格來保護自己的利益,為跨國公司的經營目標服務。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未能充分認識內部轉移價格的作用。
目前,我國部分跨國公司已在避稅地設立子公司,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將利潤轉移到避稅地,但這僅是轉移價格策略的一個方面。我國跨國公司對轉移價格的使用僅僅還處於避稅層次上,很多公司並不了解更不會發揮轉移價格的其他作用。
2.未形成有效的跨國經營管理體制
一般來說,跨國公司內部各生產、銷售單位之間的產品劃撥和協作越緊密,業務往來越頻繁,內部轉移價格的運用也就越有效。而我國目前大多數跨國公司主要還是國內母公司的補充,只進行單一的分割式的經營,母公司對子公司不能實施有效的控制,其業務往來也較少,跨國公司未能形成國際化經營網路,也就是說,跨國公司內部幾乎不存在內部交易,公司的內部分工和合作體系尚未形成,嚴格來說還不具備成熟地運用轉移價格的條件。
3.缺乏快捷、便利的信息系統及有效的指導
快捷、便利的信息系統是促進內部轉移價格有效實施的條件之一。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跨國公司管理人員素質不高,有關人員對東道國的政策、法律不夠了解或了解得不夠透徹,加上沒有高水平的會計、稅務、法律等專家的協作,我國跨國公司很難得到外國投資環境的全面、詳細的信息資料,也就不能有效地運用轉移價格策略
有鑒於此,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加強學習與實踐,充分認識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的作用。我們要努力學習已開發國家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強公司)的經驗,合理、巧妙地利用各國家、各地區稅制不同,稅率差異,選擇稅收優惠地區進行投資,並通過內部轉移價格調整利潤,增加企業積累。根據美國學者對164家美國跨國公司的調查表明,在內部交易中採取正常交易價格的只占35%,而採用非市場價格的內部轉移價格是跨國公司普遍運用的方法。
2.加強一體化管理,構建跨國公司經營網路。國內母公司應對海外子公司實行有效控制,加強跨國公司內部調撥和專業化協作,促進內部貿易市場的發展,這樣能夠充分利用內部化優勢,減少海外投資的經營成本,從而使總公司的海外經營一體化,形成集團優勢。跨國公司為了實現全球戰略和協調公司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必須實行內部定價策略。在一個跨國公司各單位間的內部轉讓,表現出跨國公司的一項整體功能,反映了內部分工與合作的要求,只要有內部轉讓就有轉讓定價。例如,我國跨國公司可以同時利用甲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設立加工企業;利用乙國的資源優勢,設立原材料基地;利用丙國的市場優勢,設立配售企業,由此形成一條首尾銜接的跨國生產線,為內部轉移價格策略的實施創造條件。
3.建立適應內部轉移價格需要的信息系統,加快培養一批高級跨國經營人才。為了有效地利用內部轉移價格謀求全球利益,母公司必然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來進行決策管理,為此,建立快捷、便利的信息系統,隨時掌握世界各地金融網及經營狀況是實施轉移價格策略成敗的關鍵。
實施轉移價格合理規避管制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它需要有一定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而且熟悉當地法律和財會制度的人員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為母公司恰當運用轉移價格策略提供準確的信息。我國母公司向國外子公司輸出產品時,應當參照外部市場價格制定內部轉移價格,以免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反傾銷對象。

參考文獻

↑ 楊勇.企業內部轉移價格的實踐與探討[J].冶金財會,2009,(2) ↑ 童莉莉,鄭少鋒,吳萬盛.淺析企業集團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J].集團經濟研究,2006,(11) ↑ 吾超.合理使用內部轉移價格[J].理財,2005,(4) ↑ 王芳.論公司內部轉移價格及其選擇[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3,25(2) ↑ 王麗麗.淺談我國跨國公司的內部轉移價格運用[J].商場現代化,2005,(3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