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哥特人是指那些留存在黑海周邊地區,特別是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哥特人部落。他們是最強大的,最知名的,而且幾乎是自相矛盾地,持續時間最長的哥特人社區。長期以來他們的存在就是很好的證明,還是沒人知道,作為一個獨特文化群體的克里米亞哥特人是何時消失的,一般來說,哥特人可能已經與周邊鄰居們融為一體了。根據16世紀的法國旅行家布斯貝克(Ogier Ghiselin de Busbecq,1522–1592)的描述,稱克里米亞哥特人是“如今居住在一些村莊裡好戰的人”,儘管公元5世紀的狄奧多里克大王(Theodoric the Great ,東哥特國王),未能喚起克里米亞哥特人來支持他在義大利的戰爭,但在當時,許多各種不同的日耳曼部落都習慣性地被稱之為“哥特人”,所以克里米亞的日耳曼人屬於哪個確切的部落還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後,在沒有被熱那亞人(Genoese)占領的拜占庭“赫爾松諾斯軍鎮”(Thema Khersonos,又叫Klimata軍鎮,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基礎上,形成了西奧多羅公國(The Principality ofTheodoro,又名哥特(Gothia)公國)。其人口是由希臘人,克里米亞哥特人,阿蘭人,保加爾人,欽察人和其它民族組成,信奉東正教。公國的官方語言是希臘語。境內最初一部分領土由特拉比松帝國(Empire of Trebizond,又譯為特拉布宗帝國/特拉比仲德帝國)控制。有很多克里米亞哥特人說的是希臘語,並且當時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統治者,組織了很多拜占庭人移居到被稱為“哥特人之地”(Gothia)的地區。多羅斯要塞(Doros,今克里米亞的曼古普Mangup)附近的哥特人公國—西奧多羅公國,繼續作為各種政治和民族勢力的附庸國,經歷了拜占庭人,可薩人,欽察人,蒙古人,熱那亞人和其它勢力,一直殘存到1475年,之後就被併入了克里米亞汗國(Khanate of Crimea)和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
有一種觀點認為,一些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役(Battle of Hastings)之後離開了英國,來到君士坦丁堡,並及時地幫助拜占廷人擊退了外敵的入侵,作為獎賞,拜占庭皇帝把一塊靠近亞速海(Sea of Azov)附近的土地賜給了他們,這塊賞地可能就在克里米亞半島(Crimean Peninsula)。
首次提到克里米亞哥特人信仰的,是公元850年左右,一位去哈扎爾人(Khazars,又譯為:可薩人)那裡傳播基督教的斯拉夫使徒西里爾教士(827–869,Saint Cyril,又名“哲者康斯坦丁”Constantine the Philosopher),他列舉了稱之為“哥特人”的人們,用他們的母語朗讀和讚美基督上帝。1606年,約瑟夫·朱斯特·斯卡里格爾(Joseph-Juste Scaliger)聲稱克里米亞哥特人讀的《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Oldand New Testament)都是用武爾夫字母(Wulfia's alphabet)書寫的。這是僅有的兩次提到克里米亞哥特人信仰的書面報告,但這同時也印證了他們的基督教信仰。雖然起初哥特人信奉的是基督教阿里烏斯派(Arian Christians,該派否認三位一體,並在325年的第一次基督教尼西亞會議上被判為異端),但在公元500年左右,克里米亞哥特人已經完全改信奉三位一體(Trinitarian)的羅馬教會(Roman Church)。後來東西方教會分裂後,這些哥特人繼續忠於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會。在公元8世紀,哥特人約翰(John of Gothia),一位東正教主教,領導了一次反抗可薩人統治的起義,但失敗了。
雖然在布斯貝克的報告中,多次提到了克里米亞哥特人的存在,但都缺乏對他們語言和風俗的詳細描述。對克里米亞哥特人最後一個已知的記錄來自1780年左右的斯坦尼斯瓦夫·博古什·塞斯崔恩采維奇(Stanislav Bogush Sestrentsevich),一位白俄羅斯莫吉廖夫的大主教(Archbishop of Mohilev),他於18世紀末期訪問了克里米亞,提到當地某個殘存的人群語言和風俗與周邊的鄰居們差異很大,所以他認為這些人必定就是“哥特人”。
幾乎沒有克里米亞哥特人存在過的跡象。據德意志第三帝國(the Third Reich)和希特勒聲稱,有倖存下來的哥特人與後來移民克里米亞的德國人通婚。在克里米亞的德國人社區構成了這個地區的本地居民。希特勒本打算重新在克里米亞移入德國人,並且把很多村鎮名字恢復到以前克里米亞哥特時代的名稱,比如在納粹占領克里米亞時期,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克里米亞半島最著名的港口城市)曾經被改名為“西奧德里希沙芬”(Theoderichshafen),也有據納粹官員傳說,第三帝國曾經想在柏林和克里米亞之間造一條高速公路,把克里米亞塑造成德國的直布羅陀(Gibral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