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
遠方的新家
在
諾曼征服後的國破家亡之際,
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沒有放棄抵抗。在國內組織起義的同時,他們還在海外繼續奮戰,希望著能捲土重來,或者找到更好的出路。
大約在1090年,也就是諾曼征服的十幾年後。一批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盎格魯-
丹麥領主,組織了一支有350艘船的船隊,帶著4350人出海。他們就如同《
聖經》中的
以色列人出
埃及一般,離開了
英格蘭,並在海外建立了一個新英格蘭--Nova Anglia。
他們的頭目叫西瓦爾德。歷史學家認為,他就是歷史上的
格洛斯特郡大貴族--西瓦爾德·巴恩。根據《末日審判書》的記載,此人在英格蘭的8個郡共有21個莊園。但在1071年,在起事反抗諾曼人失敗之後,他被
征服者威廉關進監獄。最後在1086年獲得寬恕出獄,然後此君就消失在了英格蘭史料之中。也許他和其他的王國貴族一樣,選擇了自我放逐。
諾曼人也樂意看到這些危險分子主動離開。
根據薩迦史詩,他們遠涉千里,穿過
直布羅陀海峽,一路靠劫掠為生。當他們聽說拜占庭帝國正在被蠻族圍攻時,就在1090年來到了內憂外患的
君士坦丁堡。根據
安娜·科穆寧娜的《
阿萊克修斯傳》記載,這一年圍攻君士坦丁堡的
佩切涅格人,在海陸兩路上同時被拜占庭發動的外族軍隊擊敗。這海上的一路很可能就是這些遠道而來的盎格魯人。他們由此獲得了皇帝
阿萊克修斯一世的賞識。有一些人選擇向皇帝效忠,加入了著名的
瓦蘭吉衛隊。但多數人不甘寄人籬下,平庸地了此餘生。
他們應該知道,曾經來爭奪英格蘭王位的挪威國王哈拉爾德·哈達拉達(
哈拉爾三世),也曾流亡到拜占庭,並在瓦蘭吉衛隊服役。這位北方英雄,曾在
小亞細亞、
西西里和
北非征戰,並獲得了榮耀和財富。一直到27歲,才回到故鄉自立。他的傳奇故事在
西北歐廣為流傳。對於這些人而言,最重要的已經不是榮華富貴,而是屬於自己的榮譽和自由。雖然自立門戶有失敗的風險,但仍然是充滿榮耀的嘗試。
於是他們向拜占庭皇帝請願,希望皇帝賜給他們可以世襲的土地與官職,並且免交賦稅,條件是為皇帝提供軍隊。皇帝答應了他們的請求,賜給了
克里米亞半島南部,一片原屬於東羅馬的土地。
滿懷希望的英格蘭流亡者,在黑海上航行了6-7天后,來到了皇帝應允的封地。隨後通過一系列血戰和屠殺,清除了當地可能是
可薩人與
羅斯人一類的異教徒。最後,這個新國家被宣布為新英格蘭‘Nova Anglia’,以此懷念逝去的故國。東羅馬人稱他們為Orientale Anglia,意思是東方的英格蘭。其他材料也證明在1100年前後,東羅馬帝國恢復了對克里米亞南部的影響力。這有可能也是
盎格魯人參與其中的結果。
東方的新英格蘭
在新英格蘭建立後,阿列克休斯派出一名稅吏去當地徵稅,結果被當地人謀殺。出於恐懼,很多留在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魯-瓦蘭吉衛隊成員,嚇得逃到了新英格蘭避難。
後來皇帝承諾既往不咎,一些人才回到首都,官復原職。皇帝也減少了對他們的干涉。甚至還遣使
匈牙利,請來
天主教的神父與牧師,以幫助他們維持自己的信仰。此後,英格蘭流亡者在君士坦丁堡也有自己的教堂與教士,並與
羅馬教廷保持了聯繫。
根據《懺悔者愛德華薩迦》的描述,這個東羅馬的小小附屬,首都就叫Londnia——
倫敦。還有一座
約克城,以及其他與故鄉城市同名的城鎮。其領土主要位於克里米亞南端和
刻赤海峽附近。
在13--16世紀,
加泰羅尼亞西班牙人繪製的波多蘭海圖上,東方地區都出現了倫敦、薩塞克斯等英格蘭城市的名字。直到16世紀,一份由義大利人繪製的黑海商業地圖上,還清晰地標出了倫敦與薩賽克斯位於海峽以東,瓦蘭吉波利斯位於海峽以西。這些地圖從側面佐證了新英格蘭的存在。根據希臘人繪製的海圖描述,這片沿海土地上布滿了各種堡壘,防守十分嚴密。
這個小小的東方英格蘭,也讓讓留在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有了寄託。當地也在不停地為拜占庭提供兵源,即盎格魯-瓦蘭吉戰士。這份歸屬感,有助於幫他們保持某些民族特性和語言。當傳統的撒克遜戰術在英格蘭本土退出歷史舞台後,由於隔絕,標誌性的大戰斧被他們繼續沿用了幾個世紀。拜占庭人先稱這些精銳重步兵為持斧的
不列顛人,後來直接叫他們持斧的盎格魯人。戰斧是父子相傳的武器,也是傳統與忠誠的象徵。
在新英格蘭的戰士來到首都後,想成為瓦蘭吉戰士,就得先交一些入門費,並通過一些技能測試。
希臘人這么做是為了保證兵員的質量。只有武藝高強而且富足的貴族戰士,才能在支付旅費後支付加入費,並通過技能測試,最後登記為瓦蘭吉。沒有通過測試者,可以加入其它僱傭軍單位,或者成為貴族的私人護衛。
在職能上,有的戰士獲得了一等衛士的高級稱號。他們除了在戰時作為精銳步兵追隨皇帝出征,在重大節日和儀式上也要盛裝打扮,體現皇室的威儀。平時負責保衛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大皇宮等要地。
更重要的是,早期盎格魯人有自己的信仰,而且與
希臘貴族語言不通。所以他們還充任皇家偵探,秘密警察,監獄守衛。為皇帝粉碎陰謀,處決陰謀家和叛國者。皇帝對他們也比較放心。
活動
滋潤的生活
第一代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魯移民,可能是堅持族內通婚的。但是時間一長,就開始與
斯堪的納維亞與
羅斯人戰士的子女結婚。之後,還有與希臘人的通婚。這都是不可避免的。他們的混血後裔子承父業,可以繼續在瓦蘭吉衛隊效力。
在生活上,英格蘭瓦蘭吉戰士生活優越。他們軍餉豐厚,還有數目不等的戰利品。新皇帝繼位後,會讓衛士們象徵性地“劫掠”行宮來收買人心。平時,他們則可以品嘗葡萄酒和
地中海美食,逛高級妓院,觀看競技場的比賽等等。
在文化上,他們有自己的天主教神父與教堂,與羅馬教皇保持書信聯繫。這些人在說著略顯古樸的英語同時,還學會了希臘語。這就讓古英語,在11世紀的君士坦丁堡,成為街頭的多門語言之一。
一個有趣的例發生在1090年。一個名叫約瑟夫的
坎特伯雷僧侶,從
耶路撒冷朝聖的歸途中,在君士坦丁堡碰到了一群自己的老朋友。他們都是流亡到拜占庭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此時已經加入了瓦蘭吉衛隊,而且獲得了榮耀和很高的官職。在老朋友的引薦下,他見到了
聖安德魯的一塊骨頭。還通過他的英國移民朋友當翻譯,與希臘守衛交流,討論要出多少錢才能把這個聖物帶回英格蘭。
武德充沛
那幾百年里,盎格魯-撒克遜人持續不斷地為瓦蘭吉衛隊輸血。從11世紀末起,盎格魯戰士在拜占庭皇家衛隊中的比例,不斷上升。並見證了拜占庭帝國後期的一系列歷史變故。
阿列克休斯的繼任者
約翰二世,就帶著他的英格蘭持斧者們,參加了1122年對陣佩切涅格的扎戈伊之戰。當
法蘭克人、
佛蘭德斯和拜占庭的部隊攻擊敵方的大車陣失敗後,約翰二世派出了540名盎格魯瓦蘭吉戰士。雖然與對手的數量比是1:60,但悍勇的盎格魯人,依舊攻破了車營,扭轉了戰局。用手中的大戰斧,為全軍開路。
在1137年的安條克之圍里,他們與是自己世仇的諾曼裔騎士們對壘。
1155-1156年,安條克的雷諾-德-沙蒂倫(
沙蒂永的雷納德)帶人攻擊
賽普勒斯島。當時的島上,就有瓦蘭吉衛隊在負責防禦。1159年,瓦蘭吉衛隊參與了報復雷納德的行動,沙蒂永最後被瓦蘭吉衛隊按住,在
曼努埃爾一世面前下跪。隨後他們又追隨曼努埃爾進入安條克城。
在1176年的
密列奧塞法隆戰役中,有很多瓦蘭吉衛隊陣亡。但還是有盎格魯瓦蘭吉戰士幸免於難,並帶著曼努埃爾給
亨利二世的書信前往英格蘭,向英王亨利二世匯報戰役的情況。
1203年--1204年,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圍攻君士坦丁堡。城市中約有6000名丹麥和盎格魯瓦蘭吉戰士,成為保衛城市的主心骨。根據克萊利的羅伯特寫的《征服君士坦丁堡記》記載:
1203年7月17日的戰鬥里,在靠海的碉樓上,有勇敢的盎格魯戰士和丹麥戰士。他們堵在十字軍的攻城梯前,看上去駭人而強悍,並多次血腥地打退了
十字軍的登城。
在戰場上他們擒將殺敵,並生擒過十字軍騎士,押到
阿歷克塞三世面前。在
拉丁人與希臘人談判期間,他們也披掛著豪華的鎧甲,出現於宮殿里和各種外交場合中,奮力維持著帝國的顏面。
但這些勇士,仍然無法扶起傾倒的大廈。
阿歷克塞五世在逃跑前,還交代他們要繼續抵抗。但深知大勢已去的他們,要求希臘人還清欠下的軍餉才肯繼續作戰。在失去了效忠對象後,他們來到
法國人和
威尼斯人的營地,要求免於懲戒,獲得體面的對待。
他們的勇猛,的確贏得了新國家的認可。
拉丁帝國的鮑德溫一世,把他們編進了自己的瓦蘭吉衛隊。1204年,他還讓一個從英格蘭來的神父--約翰·布萊克,為他們主持
彌撒。1208年,教皇
英諾森三世寫信給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魯人,要求他們向拉丁主教繳納十一稅。
另一方,退居
尼西亞和
伊庇魯斯的拜占庭勢力,也有自己的瓦蘭吉衛隊。有的盎格魯衛士,晉升成為了步兵或騎兵的指揮官。在
尼西亞帝國光復君士坦丁堡後,盎格魯人繼承了以往的傳統,承擔了城門鑰匙持有者、秘密警察和寶庫守衛等任務。
在1264年與
保加利亞人的戰鬥中,瓦蘭吉衛隊被
保加利亞軍伏擊,困在了一座叫艾諾的小城裡。他們以交出他們俘虜的羅姆蘇丹艾茲丁為代價,換取保加利亞人的解圍。次日帥援軍趕到的
米哈伊爾八世就這樣失去了一個寶貴的人質。生氣之餘,皇帝讓他們換上女人的衣服,然後帶他們在君士坦丁堡遊街以示懲罰。不過他們依舊參與了13世紀末在
巴爾幹和
小亞細亞的許多戰役。
頑強的生存
在13-14世紀,雖然拜占庭帝國已經是四分五裂,但這個小小英格蘭依舊保持著獨立地位。克里米亞半島地形險要,中部又有陡峭的山地可以防禦北來之敵。在各路遊牧民族的虎視眈眈下,這個東方的小英格蘭,發展成了高度軍事化的社會。
1246-1247年,教皇
英諾森四世向蒙古大汗派遣使節。使團成員記載,在他們從西向東穿越庫曼尼亞時,右邊也就是庫曼尼亞南方的黑海邊,有一片撒克辛土地(Terra Saxi),居民是
基督徒。雖然使團認為他們是
哥特人,但其實是新英格蘭的撒克遜後裔。這片明顯區別於周邊蠻族的國土上布滿了堡壘。在一次與
韃靼人的戰役中,薩克遜人(Saxi)英勇地保衛城堡:
韃靼人用攻城器械攻擊城堡。但是守軍以牙還牙地打造了攻城器械,並用守城器械與韃靼人對射,讓他們不敢靠近城市。後來韃靼人試圖挖地道,然後在城裡放火。盎格魯人則有條不紊地一面派人滅火,一面阻擊進城的韃子,並發揮近戰特長將他們逐出城市。在留下了大堆屍體之後,這些侵略者只好無功而返。
正因為進行了如此勇猛的抗戰,成書於14世紀的《懺悔者愛德華薩迦》里才會說:
從那時起,也就是11世紀,盎格魯人就居住在那片土地上。換而言之,在14世紀,這個小政權依舊是獨立的。
14世紀的拜占庭文獻《官職之書》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在慶祝聖誕節的晚宴上,義大利城邦代表、來自愛琴海諸島和其他飛地的臣民們,依次向名不副實的羅馬皇帝獻上賀詞。在
比薩人道賀後,盎格魯人登場了。這說明在拜占庭人眼裡,他們還是一個有特性的族群。盎格魯-瓦蘭吉戰士們一邊大聲地敲打並揮舞著大戰斧,一邊用自己國家的語言,也就是
英語,向皇帝高呼萬歲。
到此時為止,重型戰斧裝備和英語,一直是他們特殊的身份標誌。
消亡
到了帝國末期,作為野戰力量的瓦蘭吉衛隊聲望大不如前。但由於與皇帝關係親密,盎格魯-瓦蘭吉戰士也承擔了更多的內務。比如監督僕人們上菜、收拾餐具、保護皇帝用膳,以防有人下毒。在任何時刻,他們都騎馬或者步行追隨皇帝。在皇帝帶上皇冠時,他們會圍成一個半圓保衛君主,有很榮耀的地位。
15世紀初期,盎格魯-瓦蘭吉戰士,最後一次出現於史書中。
威爾斯神父,也是編年史作者--阿斯克的亞當,在
羅馬見到了兩個代表拜占庭,尋求西方盟友的希臘使臣。當得知他從英格蘭來後,二人熱情地告訴亞當,他們對英格蘭有好感:
因為君士坦丁大帝就是在不列顛,被不列顛軍團擁立為
奧古斯都,而且他麾下有很多不列顛戰士。他帶著他們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盎格魯人會扛著大戰斧作戰,其他國家的人都不會這么做。
雖然這段評價混雜了真實歷史和刻板映像。但至少可以說明,在拜占庭的危難歲月里,還有持斧的盎格魯戰士,出現於拜占庭國土上。而且希臘人應該清楚,黑海邊的英格蘭與
西歐的英格蘭的關係。因為拜占庭與英格蘭君王一直有書信聯繫,而
曼努埃爾二世本人曾經到訪過英格蘭請救兵。
可見,直到15世紀初期,大戰斧已經成為了盎格魯瓦蘭吉深入人心的標誌,贏得了希臘人的敬佩。這些人和他們的混血後代,很可能作為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親衛,參加了1453年的最後一戰。有記載稱,一群使用戰斧的瓦蘭吉戰士,死守一座被包圍的塔樓。最後用勇猛,打動了雄心壯志的
奧斯曼帝國蘇丹。後者允許他們安全離開。
由於史料殘缺,人們對於黑海小英格蘭的結局沒有定論。盎格魯-瓦蘭吉衛隊是否有從
英國本土補充血液依舊存疑。我們只能推測,小英格蘭在最後的歲月里提供了不多的戰士,還與君士坦丁堡的盎格魯群體保持聯繫。但更多地受到了
熱那亞人的影響與控制。
1261年,米海爾和熱那亞人簽署《南菲宏條約》。熱那亞獲得
金角灣對岸的加拉塔區,作為貿易據點,從而扼住黑海海運的咽喉。隨後拜占庭皇帝的後院洞開。由於新英格蘭主要位於沿海地區,並占據了一些不錯的港口,巧取豪奪的熱那亞人不會坐視不管。他們極有可能通過艦隊封鎖與經濟訛詐等手段,慢慢吞併了東方的小英格蘭。
北方
金帳汗國的威脅,也時刻存在。已經控制克里米亞南部港口--卡法(
費奧多西亞)的熱那亞人,一度與金帳汗國合作,為
蒙古人提供了一支常備僱傭步兵。這支曾與俄羅斯民族英雄
德米特里及征服者
帖木兒血戰的歐式步兵里,也應該有盎格魯戰士的身影。到了15世紀,小英格蘭的土地基本上成了熱那亞的勢力範圍。內陸地區受到迪奧多羅公國的影響,可能皈依了
東正教。
1475年,隨著奧斯曼軍隊入侵克里米亞,這裡徹底歸於
伊斯蘭教的統治。這些不甘淪亡的撒克遜人的殘存血脈,最終融入了
克里米亞韃靼人、希臘人,甚至極少數
義大利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