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亞帝國

尼西亞帝國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西歐騎士和威尼斯人聯合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從君士坦丁堡出逃的拜占廷貴族建立了三個希臘人主導的拜占廷流亡政權,分別是伊庇魯斯專制君主國、特拉布松帝國尼西亞帝國

尼西亞帝國的核心區在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是原拜占廷帝國人口最密集、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扼守黑海海峽通道)和資源使尼西亞帝國比其他拜占廷的繼承國更富有,並逐漸成長為原拜占廷帝國疆域內最強大的國家,最終尼西亞軍隊於1261年收復君士坦丁堡,光復了“拜占廷帝國”。

除了主要被拉丁人和保加利亞人控制的色雷斯地區,尼西亞帝國領有原拜占庭帝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因此尼西亞帝國能夠召集多達20000人的軍隊,帝國同十字軍國家多次戰爭的記錄確認了這一數字的可靠性。尼西亞軍隊延續了原科穆寧王朝軍隊的一些特點,但尼西亞帝國沒有科穆寧朝諸帝那樣多的資源,因此其軍隊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遠遠達不到科穆寧王朝鼎盛期(曼努埃爾一世皇帝或更早)軍隊的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尼西亞帝國
  • 英文名稱:Empire of Nicaea
  • 所屬洲:亞洲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國家領袖提奧多雷一世·拉斯卡利斯等五代
  • 建立時間:1204年
  • 滅亡時間:1261年
建立,擴張,對外戰爭,文化與意識,歷任皇帝,

建立

1204年4月,十字軍攻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五世(濃眉-穆茲菲烏斯)出逃;拉斯卡利斯家族的君士坦丁被部分守軍推舉為皇帝,但君士坦丁無力組織抵抗,和他的兄弟塞奧多利(前皇帝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女婿)分路出逃到了比塞尼亞的尼西亞城。
按照分贓協定,十字軍和威尼斯瓜分了拜占廷帝國,但建都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羅馬尼亞”帝國)實力並不強大、無力控制全部前拜占庭領土,在伊庇魯斯、特拉布松和尼西亞先後建立了拜占廷流亡政權。其實,特拉布松帝國(由前皇帝安德羅尼克斯一世的孫子們建立)在君士坦丁堡第二次陷落(1204年4月)前幾周就已經自立。尼西亞帝國由於距離拉丁帝國最近,占據了光復帝國的最有利位置。
拉丁帝國開始分兵“接收”拜占廷帝國的土地,1204-1205年皇帝鮑德溫一世的弟弟佛蘭德斯的亨利在小亞細亞半島西北部的Poimanenon(伯曼農)、Prusa(普魯薩或布爾薩)以及Adramyttium(今天土耳其的埃德雷米特)先後打敗拉斯卡利斯兄弟,在最後一戰中(1205年3月19日),君士坦丁·拉斯卡利斯戰敗失蹤。但之後不久的1205年4月14日,保加利亞沙皇卡洛揚在亞得里亞堡戰役中打敗拉丁帝國軍隊,俘獲了鮑德溫皇帝,亨利只得趕回君士坦丁堡(1206年亨利正式接替哥哥,加冕為拉丁帝國第二任皇帝)。塞奧多利得以趁機擊敗特拉布松帝國以及其它獨立勢力(包括非拉鐵非城周圍地區的塞奧多利·曼卡法斯、大門德雷斯河流域的Manuel Maurozomes等),鞏固了尼西亞政權在安納托利亞西北部的地盤。1206年,塞奧多利稱帝並邀請流亡的君士坦丁堡牧首John X Kamateros前往尼西亞,但牧首於1206年四五月間去世,未能去尼西亞給他加冕;塞奧多利另立Michael IV Autoreianos為牧首,後者在1208年三月為他正式加冕
在原拜占庭帝國疆域內,拜占庭流亡政權、拉丁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和科尼亞的魯姆蘇丹國(塞爾柱人)頻繁對戰,當然也根據形勢變化不時停戰、結盟和解盟。1211年,在大門德雷斯河上的安條克戰役中,塞奧多利擊敗妄圖支持阿列克修斯三世重新奪權的塞爾柱軍隊(據說戰役的勝負最後取決於塞奧多利與塞爾柱蘇丹的對決,皇帝親手擊殺凱庫斯老一世Kaykhusraw I)。但是,這一戰役的慘重傷亡使得尼西亞人在RhyndacusRiver敗於拉丁帝國,並在隨後的南菲宏(Nymphaeum)條約(註:1214年尼西亞和拉丁帝國的和約)喪失了大部分密細亞(Mysia)地區和馬爾馬拉海岸。1212年,隨著特拉布松帝國大衛·科穆寧的死亡,尼西亞帝國吞併大衛在帕弗拉戈尼亞(Paphlagonia)的土地,得以補償損失給拉丁帝國的土地。
尼西亞皇帝塞奧多利一世的第一位皇后安娜·科穆寧·安吉麗娜1212年去世;1214年他續娶第二位皇后亞美尼亞公主菲麗帕,但兩人的婚姻於1216年解除(儘管他們育有一位皇子君士坦丁)。1216年,拉丁皇帝佛蘭德斯的亨利駕崩無嗣,其皇位歸於妹夫庫爾特耐的彼得(二世),但彼得在趕赴君士坦丁堡的途中,被伊庇魯斯統治者塞奧多利·科穆寧·杜卡斯(Theodore Komnenos Doukas)俘獲;拉丁帝國由鮑德溫和亨利的妹妹約蘭達女皇(彼得的妻子,Yolanda of Flanders)攝政,這時拉丁帝國謀求與尼西亞帝國的聯盟,於是1219年,塞奧多利·拉斯卡利斯迎娶約蘭達的女兒庫爾特耐的瑪麗亞,同一年塞奧多利一世也和威尼斯締合。1221年11月年塞奧多利一世駕崩,帝國由其女婿約翰三世·瓦塔基斯John III Ducas Vatatzes繼承。
(1219年,拉丁女皇約蘭達駕崩,由兒子庫爾特耐的羅伯特繼位(1219-1228年在位),1228年羅伯特駕崩,其幼弟鮑德溫二世繼位,鮑德溫二世當時年僅11歲,瑪麗亞曾攝政拉丁帝國八個月。)

擴張

以首席大貴族(至尊獨裁者)伊薩克和阿列克修斯·拉斯卡利斯為代表的拉斯卡利斯家族成員(這兩位都是先帝塞奧多利的兄弟)在拉丁帝國支援下挑戰約翰三世的皇位,1224年初(或1223年底)約翰三世·瓦塔基斯在伯曼農戰役戰勝了他們的聯軍,鞏固自己的皇位並奪回了拉丁帝國掌控的幾乎所有亞洲領土。
之後約翰三世又收復了愛琴海上的一些島嶼,如萊斯博斯島希俄斯島羅得島等,並攻入色雷斯,但遭到另一拜占廷流亡政權伊庇魯斯的對抗。1224年,伊庇魯斯第二代統治者塞奧多利·科穆寧·杜卡斯消滅拉丁人建立的塞薩洛尼基王國,自封為皇帝。但是伊庇魯斯政權的輝煌是短命的,1230年科洛克尼察(Klokotnitsa)戰役中伊庇魯斯軍隊被保加利亞沙皇伊凡·阿森二世摧毀,塞奧多利·科穆寧·杜卡斯被俘並遭瞽目,其領地大部分被保加利亞人奪取。伊庇魯斯、尼西亞、拉丁帝國和保加利亞在拜占廷帝國歐洲部分領土上形成了複雜的四角關係(特拉布松已經失掉黑海南岸的很多領地,和尼西亞不再接壤,而且軍事力量不足,退出了帝國正統的爭奪),而尼西亞帝國成為最有實力的拜占庭繼承國。
此時巴爾幹最強大的勢力是伊凡·阿森二世統治下的保加利亞,拉丁帝國的皇帝鮑德溫二世同意和伊凡·阿森二世的女兒聯姻,從而滿足後者成為君士坦丁堡“攝政”的野心(鮑德溫未成年)。但沒有伊庇魯斯的威脅後,拉丁帝國撕毀與伊凡·阿森二世訂立的契約,鮑德溫二世迎娶前耶路撒冷國王布里安的約翰的女兒瑪麗亞,而由布里安的約翰出任拉丁帝國攝政王。憤怒的伊凡·阿森二世轉而和尼西亞帝國聯合,公元1235年雙方簽訂協定,在既定事實的基礎上互相承認對方的權力。僅僅一年之後,不願為他人做嫁衣伊凡·阿森二世回頭又與拉丁帝國聯合,奪取尼西亞帝國在巴爾幹的領地。但就在此時,保加利亞首都特爾諾沃毫無徵兆的發生一起瘟疫,伊凡·阿森二世認為這是上帝對他的出爾反爾政策的懲罰。便撤回軍隊,於次年(公元1237年)再次與尼西亞訂立契約。
1241年6月,伊凡·阿森二世於首都特爾諾沃病死。其子科洛曼·阿森(Koloman Asen,1241-1246)即位,第二保加利亞王國由盛轉衰。
1242年蒙古人入侵安納托利亞東部,在克塞山戰役(1243年六月)重創塞爾柱人的魯姆蘇丹國,魯姆蘇丹淪為蒙古附庸,1246年凱庫斯老二世死後更一分為三,這暫時消除了塞爾柱人對尼西亞帝國東部的威脅。
1245年,約翰三世(皇后伊琳妮·拉斯卡利斯已於1239年去世)迎娶霍亨斯陶芬皇室公主康斯坦絲(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女兒,後改名為安娜),與神聖羅馬帝國結盟。1246年,約翰進攻保加利亞,光複色雷斯和馬其頓的大部分地區,收復了塞薩洛尼基。1248年,約翰再次擊敗保加利亞人,並且包圍了拉丁帝國。此後直到1254年約翰駕崩,他全力在巴爾幹擴張,做好了光復君士坦丁堡的準備。

對外戰爭

約翰三世的兒子塞奧多利二世繼位,他打敗了保加利亞人的入侵,進一步擴張了尼西亞帝國在巴爾幹的領地(吞併了都拉佐和希臘的Servia城),但塞奧多利二世患有癲癇症,在位四年就駕崩了(1258)。皇子約翰四世7歲登基,大貴族米海爾·帕列奧列格發動政變,殺死原攝政王、塞奧多利的髮小喬治·穆扎倫,成為新的攝政王,並於次年成為共治皇帝。已淪為尼西亞附庸的伊庇魯斯專制君主國,趁機反叛,並聯合西西里國王曼弗雷德和拉丁人的亞該亞侯國;但1259年佩拉岡尼亞戰役,米海爾八世率領的尼西亞軍隊決定性的打敗了他們的聯軍。
此後,米海爾八世致力於光復君士坦丁堡,為此他和熱那亞簽訂了1261年的南菲宏條約(授予熱那亞人貿易特權以換取海軍支持);1261年7月拜占廷將軍Alexios Strategopoulos率領800名巡邏部隊在色雷斯前線偵查保加利亞人的動靜,在完成任務返回本國的途中,他們在君士坦丁堡希臘居民的支持下混入城中,隨即火焚了威尼斯人居住區;由於當時拉丁帝國為數不多的軍隊都外出作戰,拉丁皇帝鮑德溫二世無法組織抵抗,只能乘船逃走,於是尼西亞帝國意外的光復了首都,8月15日米海爾八世舉行了入城典禮,並由牧首阿森紐斯正式“加冕”;同年12月,米海爾廢黜並刺瞎幼小的約翰四世,拉斯卡利斯王朝被帕列奧列格王朝取代。

文化與意識

一些學者認為,尼西亞帝國的統治標誌著“希臘”民族和國家意識的興起;但是他們也指出,這種民族意識的興起並沒有對官方的“帝國”意識形態產生影響。傳統的看法(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並未改變,這一點可以從尼西亞皇帝們的子民“Rhomaioi”的稱呼中得以說明。尼西亞帝國的官方意識形態是再征服運動和軍國主義(這些在14世紀後半期巴列奧略王朝的修辭中就見不到了),以君士坦丁堡的持續榮耀和光復君堡的希望為特徵,強調君士坦丁堡類似於舊約中上帝給予選民的“應許之地”而不是訴諸於政治上的普世主義或希臘民族主義;這段時期的皇帝們被頻繁的比作摩西或所羅巴伯(巴比倫之囚後帶領猶太人回歸故土的領袖),甚至是指引上帝子民去往應許之地的“火柱”,如在一篇尼基塔斯-侯尼亞迪斯(尼西亞帝國時期的歷史學家)獻給塞奧多利一世的獻辭中中(表現的那樣)。
這期間的文辭也採用舊約之外的意象來讚美帝國的光復戰爭;尼基塔斯-侯尼亞迪斯在對塞奧多利一世的頌詞中,把尼西亞帝國與塞爾柱蘇丹的戰鬥描繪成基督教與伊斯蘭之間的戰爭(儘管這一戰鬥中原來的拜占廷皇帝阿列克修斯三世在塞爾柱人一方參戰),並且把塞奧多利在手刃塞爾柱蘇丹的戰鬥中所受的傷比做十字架上耶穌受的苦難。Dimter Angelov認為西方十字軍的理念已經影響了尼西亞的再征服運動,同一時期牧首Michael IV Autorelanos在戰鬥前對尼西亞軍隊提供了全面的赦罪,這和西方十字軍全面赦罪很相像。但是這種可能受十字軍影響的赦罪行動存在時間很短暫,1211年之後就漸漸消失。
十三世紀的拜占廷人也發現了(1204年之後)帝國的境遇和古典時期希臘的類似之處,這加強了一些學者(如A.E.Vacalopoulos)的觀點,他們認為這種類比及對拜占庭”古典”的再評價,是希臘民族主義的起源。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帝國的境遇被認為類似於被野蠻人包圍的(古典時期)“希臘人”。侯尼亞迪斯就把塞奧多利殺死的塞爾柱蘇丹(凱庫斯老一世)比作薛西斯,牧首Germanus II (1223–1240)將約翰三世的勝利視作另一場馬拉松或薩拉米斯大捷。類似的,塞奧多利二世則將他父親的勝利比作亞歷山大大帝的事跡,並且讚美了同時代“希臘人”的赫赫武功。
另外,在拜占庭人的語言中,這一時期“希臘人Hellene”一詞的意義似乎已經有所改變。(自基督教成為國教)到這一時間點為止(十三世紀之前),“希臘人”一詞指“異教”,是貶義詞(源出聖經)。而從尼西亞帝國時期開始,“Graikoi”和“Hellenes”開始作為宗教和民族的自我認同形式,進入帝國的外交用語中,反映了 將帝國及其子民同拉丁人區分開的殷切期望。
牧首Gemanus II特別論證了這一新的民族和宗教身份。他在信件中將完美的出身等同於希臘血統的純潔,強調他希臘修辭和希臘民族背景重於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並蔑視那些沾沾自喜於竊取君士坦丁堡的拉丁人。(現在)學者還在爭論“希臘人”一詞含義轉移的確切時間,如Roderick Beaton認為,十二世紀“希臘人”一詞的套用,說明這一辭彙的意義在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就已得到重新評估。此外,不像Vacalopoulos,Beaton認為這一時期僅僅存在萌芽狀態的(希臘)民族意識,主要是基於語言認同,還稱不上希臘民族主義。
拜占廷學家安戈爾德(Michael Angold)指出,這段時期帝國的意識形態變化,顯示出拜占庭人對於政治上的流亡、動盪和文化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但是帕列奧列格朝的米海爾八世光復帝國之後,拋棄了絕大部分尼西亞帝國發展的思想意識,帝國在思想上回到了早期狀態。

歷任皇帝

提奧多雷一世·拉斯卡利斯(1204年-1222年)
約翰三世·杜卡斯·瓦塔基斯(1222年-1254年)
提奧多雷二世·拉斯卡利斯(1254年-1258年)
約翰四世·拉斯卡利斯(1258年-1261年)
麥可八世·巴列奧略(1259年-1261年)(共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