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奧略王朝

巴列奧略王朝

巴列奧略王朝是拜占庭帝國的,也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王朝(1261年7月25日-1453年5月29日)。巴列奧略家族(希臘語:Παλαιολόγος)麥可八世熱那亞共和國的幫助下於1259年奪取尼西亞皇位,與約翰四世一起成為共治皇帝。1261年7月25日他奪取了君士坦丁堡,推翻拉丁帝國,恢復了拜占庭帝國自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始中斷的統治。同年他廢黜了約翰四世,成為最高統治者。

巴列奧略王朝是拜占庭帝國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也是最後一個王朝,這時期拜占庭帝國已是日薄西山,國內封建割據,內訌不已。此外在帝國的安納托利亞,接受伊斯蘭教土耳其人有了征服和入侵異族的熱誠,因此在不斷蠶食帝國的安納托利亞中心領土,亦令拜占庭糧食和人力資源出現短缺(大批希臘語居民成為奧斯曼蘇丹的屬民)。14世紀起,帝國屢遭奧斯曼土耳其入侵,國勢日衰,國土不斷縮減。最後帝國的領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附近地區和摩里亞兩地。

儘管如此,巴列奧略王朝時期卻是拜占庭文化最興盛的時段之一,見證了拜占庭藝術最後一次蓬勃的發展,這是緣於拜占庭畫家和義大利畫家增加了的文化交流。拜占庭藝術家開展了繪畫關於田園風光和地貌的興趣,而傳統的馬賽克畫作亦漸漸讓路予精細的敘事壁畫,從摩里亞米斯特拉斯的教堂群落即可見一斑。

1453年5月29日,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與奧斯曼帝國的總決戰中陣亡,君士坦丁堡陷落。隨著1460年奧斯曼帝國征服摩里亞,1461年征服特拉布松,拜占庭帝國正式滅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列奧略王朝
  • 外文名:Palaiologos dynasty
  • 又名:帕里奧洛格斯王朝
  • 時期:拜占庭帝國晚期
  • 建立時間:1259年或1261年7月25日
  • 滅亡時間:1453年5月29日
  • 開國君主麥可八世
  • 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世
歷代皇帝,拜占庭的起源,王朝簡介,帝國簡介,中國文獻,

歷代皇帝

皇帝列表
1.麥可八世,1259年 - 1282年,約翰四世的攝政,後廢帝自立
2.安德洛尼卡二世,1282年 - 1328年,米海爾八世之子
3.麥可九世,1294年 - 1320年,安德洛尼卡二世之子,與父親共治
4.安德洛尼卡三世,1328年 - 1341年,米海爾九世之子,安德洛尼卡二世之孫
5約翰五世,1341年 - 1376年,安德洛尼卡三世之子
6約翰六世,1347年 - 1354年,約翰五世的岳父,與約翰五世共治
7.安德洛尼卡四世,1376年 - 1379年,約翰五世之子,推翻了自己的父親
8.約翰五世,1379年 - 1390年,第一次復位
9.約翰七世,1390年,安德洛尼卡四世之子,推翻約翰五世
10.曼努埃爾二世,1391年 - 1425年,約翰五世之子,安德洛尼卡四世之弟
12.約翰八世,1425年 - 1448年,曼努埃爾二世之子
13.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年 - 1453年5月29日,曼努埃爾二世之子,約翰八世之弟

拜占庭的起源

拜占庭之名原起於一座靠海的古希臘移民城市,公元 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為羅馬帝國的陪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於連線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扼制海陸商業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公元395年1月17日,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庭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覆侵襲之後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拜占庭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實際上他們一直以純正羅馬血統自居。

王朝簡介

面對塞爾柱突厥人的進攻,危在旦夕的拜占廷只好向信奉同一個上帝的羅馬教皇和西歐各國君主求助。從1095年起,由羅馬教皇支持組織的西歐十字軍陸續抵達地中海東岸地區。但十字軍的到來,不但沒有改變拜占廷的危困局面,反而對其生存構成新的威脅,加速了帝國的衰敗過程。
1204年,西歐十字軍在威尼斯商人的唆使下,竟悍然進攻君士坦丁堡,屠城數日,掠奪財富,消滅了短命的安傑洛斯王朝(1185-1204)。西歐十字軍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建立起拉丁帝國(1204年-1261年7月25日),下轄帖撒羅尼迦、雅典、亞細亞和色雷斯四個公國。十字軍的行徑遭到希臘人的強烈反抗,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反拉丁帝國的頑強鬥爭,並逐漸形成小亞細亞西北部的尼西亞帝國、黑海南岸的特拉布松帝國和希臘西北的伊庇魯斯公國三個中心,其中以尼西亞帝國的實力最強。在威尼斯的宿敵熱那亞人的幫助下,尼西亞帝國於1261年7月25日奪回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巴列奧略王朝(1261年7月25日-1453年5月29日),重新恢復了拜占廷帝國的統治。
復國後的拜占廷疆域大為縮小,國基更為不穩。
1261年7月25日尼西亞皇帝巴列奧略家族的麥可在熱內亞人的支持下攻占君士坦丁堡,推翻拉丁帝國,恢復了拜占庭帝國,稱麥可八世(1259~1282在位)。帝國恢復後,領土較前大為縮小,只包括尼西亞、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色雷斯與馬其頓部分地區,以及沿海部分島嶼。其他各地仍處於割據狀態。1267年麥可八世準許熱內亞人在君士坦丁堡對岸加拉太地方定居,並和威尼斯人一樣享有廣泛商業特權。帝國元氣始終未能恢復。大封建主的殘酷剝削和掠奪,激起人民多次起義,其中1342~1349年的吉洛特起義規模較大。人民起義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同時新興的塞爾維亞以及奧斯曼帝國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主要威脅,邊境危殆。土耳其人乘拜占庭軍力集中在巴爾幹和小亞細亞防守空虛之機,於1326年奪取布魯撒,1331年占領尼西亞,14世紀前半期全部吞併了小亞細亞。在外敵入侵的威脅下,封建主的內訌愈演愈烈。安德羅尼卡二世(1282~1328在位)與其孫小安德羅尼卡之間進行的長期內戰(1321~1328),又稱“兩安德羅尼卡之戰”,使國家遭到極大的破壞。1328年小安德羅尼卡迫使其祖父遜位,繼承王位稱安德羅尼卡三世(1328~1341在位)。1341年安德羅尼卡三世之子約翰五世(1341~1376,1379~1391在位)沖齡即位。坎塔庫尊的約翰(即約翰六世,1347~1354在位)在封建貴族的支持下與約翰五世爭奪帝位,內戰再度爆發,此事又被稱為“兩約翰之戰”,交戰雙方均向外敵求援。塞爾維亞乘機占領了馬其頓;土耳其人首次進入歐洲,建起立足點,對拜占廷的壓力愈來愈大。14世紀中葉以前,奧斯曼人主要是以“聖戰”的名義,募集大批穆斯林戰士,蠶食拜占廷帝國在小亞細亞的領土。而後,又開始侵占帝國在東南歐的屬地,阻斷了拜占廷與巴爾幹諸國的聯繫。1372年,拜占廷被迫向奧斯曼土耳其稱臣納貢,奧斯曼又進而於1389~1393年征服了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拜占庭帝國被壓制於君士坦丁堡和巴爾幹半島南端一隅,無力加強國防。
1402年7月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在安哥拉與帖木兒帝國交戰,大敗被俘。帖木兒鉗制了土耳其的力量,使拜占庭得以苟延殘喘半個世紀。15世紀中葉,土耳其人又恢復進攻。拜占庭帝國皇帝約翰八世(1425~1448在位)以同意東、西方教會合併為條件,親赴義大利尋求西歐的援助,但遭到大部分希臘人的反對。1444年11月10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在瓦爾納戰役擊敗由波蘭國王兼匈牙利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匈牙利將領亞諾什·匈雅提率領的匈牙利和瓦拉幾亞聯軍後,西方各國基本放棄了拯救拜占庭帝國的希望,個別君主派出的小股援軍也只是杯水車薪,1453年5月29日,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約翰八世之弟,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1453年5月29日在位)戰死,經過千年風雨的拜占廷帝國終於消失在歷史的雲霧之中。

帝國簡介

拜占庭帝國(公元395年1月17日-1453年5月29日)
拜占庭帝國(希臘語:Βυζαντιν? αυτοκρατορ?α 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又被稱為東羅馬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1月17日羅馬帝國東西分裂直至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儘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么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中國文獻

拂蘇國是中國中古史籍中對拜占庭帝國的稱謂。古代亦稱大秦或海西國。隨歷史時期之不同,此名有時也指苫國(今敘利亞)等地中海東岸地區。宋、元時代又用以稱呼塞爾柱突厥人統治的小亞細亞。
此名在《魏書?高宗紀》、《顯祖紀》作“普嵐”。《北史?西域傳》作“伏盧尼(Fūrūmi)”。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剌斯國條所附西方諸國作“拂懍”,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職貢圖》作“拂懍”,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拂臨”,杜環《經行記》、《隋書》、《舊唐書》等均作“拂?”,各種異譯都是伊蘭語族的Frwm(粟特語作Frōm)、Purum(安息語作Prom)、Hrōm 或Hrūm(中古波斯語)等的漢字對音。19世紀末在蒙古高原和碩柴達木地區發現的8世紀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學者們多方考定,以上各種叫法,都出自東羅馬帝國的名稱Rum。
杜環《經行記》和兩唐書西域傳對拂?國的物產、建築、民俗等情況有詳細記載,但兩唐書中的記載據認為有一部分系從唐代長安情況類推而來。在唐代,長安與拂?之間,西突厥汗廷與拂?之間都有頻繁的使節和商旅交往,特別是西突厥曾與它聯合對抗薩珊朝波斯,爭奪絲綢轉運貿易的控制權。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當自該地傳來。《元史》卷一三四愛薛傳有“弗林”、“拂林”,戴良《九靈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據學者考證,此“拂林”當是Farang 一詞的音譯,乃阿拉伯、波斯人對歐洲的稱謂,亦即《明史》之佛郎機,非北魏、隋唐時期的拂?。
《明史》中有朱元璋會見拜占庭商人的詳細記載,即大秦國,稱拂菻,但又提到《宋史》說以前這個國家從來沒有來朝貢過,懷疑該國不是漢晉說的大秦。
原文如下:元末,其國人捏古倫入市中國,元亡不能歸。太祖聞之,以洪武四年八月召見,命齎詔書還諭其王曰:“自有宋失馭,天絕其祀。元興沙漠,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隕絕其命。中原擾亂十有八年,當群雄初起時,朕為淮右布衣,起義救民。荷天之靈,授以文武諸臣,東渡江左,練兵養士,十有四年。西平漢王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粵,戡定巴、蜀,北定幽、燕,奠安方夏,復我中國之舊疆。朕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於今四年矣。凡四夷諸邦皆遣官告諭,惟爾拂菻隔越西海,未及報知。今遣爾國之民捏古倫齎詔往諭。朕雖未及古先哲王,俾萬方懷德,然不可不使天下知朕平定四海之意,故茲詔告。”已而復命使臣普剌等齎敕書、彩幣招諭,其國乃遣使入貢。後不復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