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史》是拜占庭帝國的約達尼斯創作的民族歷史。
該書主要取材於三部業已完全流失或嚴重缺損的著作:羅馬學者卡西奧多盧斯元老為東哥特國王提奧里克編寫的《哥特史》、拜占庭史學家普利斯庫斯編寫的《拜占庭與阿提拉的歷史》以及阿布拉比烏斯編寫的一部有關哥特人的史書。約達尼斯在書中多次提到這三位作家的名字,並加以讚揚和感謝。除此之外,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也給該書增添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哥特史
- 外文名稱:gotengeschichte
- 作者:【拜占庭】約達尼斯
- 作品體裁:民族歷史
- 字數:約13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創作意圖,藝術缺陷,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大體上可以被劃分為五個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約達尼斯首先描述了他當時一直的世界各地的概況。第3章描述了日耳曼人的發源地斯堪德扎島,第4章至13章則是哥特人離開斯堪德扎島,南下遷徙到東歐平原,建立家園、擴張領土的各類活動。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描述了哥特人與其他而耳曼民族及羅馬帝國的關係,以及哥特民族分裂的歷史。第14章是該書的核心篇章之一,記載了哥特人中地位最顯赫的阿馬爾王室成員的譜系。
在第三部分中,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匈人向他們發動了突然襲擊。繼東哥特王國崩潰後,西哥特人也被迫向羅馬帝國尋求避難。但因不堪忍受當地羅馬官商的聯合欺壓,西哥特人發動起義,在阿德里亞堡戰役中殺死了羅馬皇帝瓦倫斯。當提奧多西皇帝在位時,西哥特人與羅馬帝國言歸於好,並建立了同盟關係。但提奧多西一死,西哥特人便撕毀同盟條約,重新發動了戰爭。在阿拉里克國王的率領下,他們橫掃巴爾幹和義大利,並且攻占了羅馬城。阿拉里克在遠征北非的前夕突然病死,他的妹夫阿塔烏爾夫預被俘的羅馬公主普拉西迪婭結婚,然後率部前往高盧和西班牙,在那裡建立了新的西哥特王國阿塔烏爾夫的繼承人瓦里亞鞏固了西哥特人在高盧南部和西班牙的統治,並加強了與羅馬人的友誼。與此同時,汪達爾人在蓋瑟里克國王的領導下,也在北非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王國。
第四部分敘述了阿提拉帝國的盛衰,以及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歷史。
第五部分敘述哥特人與其他日耳曼民族瓜分西羅馬帝國領土,以及東哥特王國被拜占庭帝國吞併的歷史。
作品目錄
德文版引言 | 12 多瑙河 | 26 阿德里亞堡戰役 | 40 沙隆會戰 | 54 提烏迪米爾國王 |
哥特史 | 13 圖密善皇帝 | 27 提奧多西皇帝 | 41 戰鬥的結局 | 55 提烏迪米爾的征服戰爭 |
前言 | 14 阿馬爾家族世系 | 28 西哥特一羅馬同盟 | 42 阿提拉人侵義大利 | 56 提烏迪米爾與羅馬帝國 |
1 世界地理概況 | 15 馬克西明皇帝 | 29 同盟的終結 | 43 阿提拉入侵高盧 | 57 提奧多里克的即位 |
2 不列顛島 | 16 奧斯特羅哥塔國王 | 30 阿拉里克國王 | 44 提奧多里克國王 | 58 提奧多里克的政權 |
3 斯堪德扎島 | 17 格皮德戰爭 | 31阿塔烏爾夫與普拉希迪婭 | 45 歐里克國王 | 59 阿塔拉里克國王 |
4 哥特人的遷移 | 18 德基烏斯皇帝 | 32 瓦里亞國王 | 46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 60 東哥特王國晚期諸王 |
5 斯奇提亞 | 19 大瘟疫 | 33 蓋瑟里克國王 | 47 歐里克之死 | 結束語 |
6 中東 | 20 南征亞細亞 | 34 阿提拉的崛起 | 48 東哥特人與匈人 | 《羅馬史》節選(367-386節) |
7 高加索山區 | 21 君士坦丁皇帝 | 35 阿提拉的身世 | 49 阿提拉之死 | 附錄 |
8 亞馬孫人 | 22 汪達爾戰爭 | 36 抗匈聯軍的組建 | 50 匈人帝國的崩潰 | |
9 特勒福斯國王 | 23 埃爾馬納里克國王 | 37 阿提拉的備戰 | 51 小種哥特人 | |
10 哥特與波斯、馬其頓 | 24 匈人的入侵 | 38 兩軍的布陣 | 52 匈人帝國的遺產 | |
11 迪西紐斯的教學 | 25 西哥特人的逃亡 | 39 阿提拉的戰前演講 | 53 潘諾尼亞的東哥特王國 |
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在約達尼斯寫作《哥特史》和《羅馬史》之時,東羅馬帝國的軍隊正在義大利和東哥特軍隊激烈地交戰。這是一場持續了十數年的戰爭,史稱“哥特戰爭”。哥特戰爭爆發於535年,由於東哥特政權內部的不和,與東羅馬帝國保持良好關係的攝政太后阿瑪拉宗塔被和她一同共治的東哥特王提奧達哈德及其手下給謀害了。根據普羅柯比的說法,查士丁尼皇帝為了懲罰這種不義的行為,便派遣將軍蒙都斯和貝利撒留分別從陸路和海路對東哥特人進攻。這只是表面上的官方措辭。
實際上,高舉“復興羅馬帝國”旗號的查士丁尼在收復了北非之後,理所當然地要將矛頭指向義大利。哥特戰爭開始於535年結束於554年。在戰爭前期,在貝利撒留將軍的領導下,東羅馬帝國的軍隊一路北上,在陸續攻克了羅馬和米蘭等義大利重鎮之後,最終在540年占領了東哥特政權的首都拉文納,迫使東哥特政權投降。東哥特王維提吉斯作為戰俘被送往君士坦丁堡,並且受到查士丁尼皇帝的優待。但是,東哥特的殘餘勢力並沒有就此堰旗息鼓,而是在伊爾迪巴德和埃拉里克等人的領導下繼續抗爭。542年托提拉成為東哥特王之後,東哥特勢力又逐漸在義大利發展壯大起來。540年代,在托提拉的率領下,東哥特軍隊自北向南逐漸收復了義大利的失地。544年,由於義大利局勢緊迫,查士丁尼不得不派遣貝利撒留重返義大利指揮東羅馬軍隊。在哥特戰爭過程中,義大利各地受到嚴重的破壞。羅馬城輪番被東哥特和東羅馬軍隊攻陷,一度成為一座空城,元老們紛紛逃往君士坦丁堡避難,還有一些則被迫作為托提拉的人質隨著東哥特的軍隊輾轉各地。到了551年左右,東哥特軍隊在托提拉的率領下占領了科西嘉島和撒丁島,成功地收復了大部分義大利的領地。不久,查士丁尼皇帝派遣將軍納爾澤斯率領一支大軍前往義大利增援,由此而逐漸扭轉了東羅馬軍隊的頹勢。在552-v553年間,東哥特首領托提拉及其繼任者特亞相繼戰死,東羅馬帝國的軍隊也逐漸重新占領了義大利各地。到了554年8月,查士丁尼皇帝頒布《應教宗維吉利的請求的國事詔書》,具體規定了哥特戰爭後義大利所需要遵守的各項制度,實際上也宣告了東羅馬帝國終於獲得對義大利地區的有效統治。
寫作年代
約達尼斯開始寫作的年代並不難推測。在《羅馬史》中,約達尼斯提到他寫作的年代是“在查士丁尼皇帝統治的第二十四年”。查士丁尼於527年8月即位,據此推算,約達尼斯開始寫作《羅馬史》的時間應該是550年。另外,在《哥特史》中,約達尼斯在描述羅馬歷史上的一場大瘟疫的時候提到過:“就像我們9年前所遭受過的那樣。”在541-542年間,君士坦丁堡爆發過一場著名的瘟疫,因此《哥特史》可能也是在大約同一時間和《羅馬史》一起撰寫的。同樣地,約達尼斯成書的年代也基本上可以確定。在《羅馬史》開頭的“序言”中,約達尼斯說他已經把《羅馬史》和《哥特史》整合到一起獻給了他的友人。因此,這篇“序言”可能是作者在完成這兩部著作後加上的。而《羅馬史》最後的結語中,約達尼斯提到:“查士丁尼皇帝現在已經統治了二十四年。”由此推測,約達尼斯大約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便完成了這兩部著作,而時間應該是551年前後。
寫作材料
作者使用的最主要材料,是他那個時代最著名的人物——弗拉維烏斯·馬格努斯·奧爾利烏斯·卡西奧多盧斯元老——所寫的內容豐富、文筆出眾的《哥特史》。卡西奧多盧斯出身於羅馬名門,他在學術界的聲譽和他在政界的聲譽一樣高。他親身經歷過東哥特人對義大利的統治,曾是提奧多里克大王的一位能說會道的座上客,直到公元537年為止,都在提奧多里克及其繼承者的東哥特王國政府內擔任頗具影響力的顯要職務。當維提吉斯國王的政權悲慘地覆滅之後,他於公元540年出家為僧侶,並回到他在布魯提爾(Bruttii)地區建立的修道院,直到公元570年左右,才以高壽去世。按照提奧多里克的指示,他寫了由12卷組成的《哥特史》,其原先的題目可能和約達尼斯的這本書完全一致。和卡西奧多盧斯所有的著作一樣,這部書的寫作用意也在於為那位偉大的哥特王和阿馬爾家族歌功頌德。遺憾的是,它現在已經遺失了。與此相反,他的另一本對斷代史很有意義的書,本來是當語法範文用的文選Variarum LibriⅫ,卻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據約達尼斯自己說,他只是請卡西奧多盧斯當年的一位管事花了三天時間,為自己把《哥特史》通讀了一遍,就把這當作了他作品的主要材料來源。他又補充說,本書“開頭和結尾,更多的是中間”部分出自他自己的知識。尤其有意義的是他關於公元526年以後歷史的描述,因為他自己親身經歷了那些事件。
作品鑑賞
創作意圖
學者們對約達尼斯的撰史意圖並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這些研究者主要都集中於從《哥特史》解讀約達尼斯的意圖,然而《哥特史》中約達尼斯的觀點似乎是十分模糊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一方面,約達尼斯在《哥特史》中並不吝惜對哥特人歷史的讚美,甚至是美化。在描寫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的起因時,約達尼斯說,哥特人最初是作為難民前來羅馬帝國避難的,他們願意做羅馬帝國的臣民。當時的皇帝瓦倫斯欣然允許這些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不過,負責接待哥特人的羅馬軍官們卻趁機向這些正處於饑荒中的哥特難民們敲詐勒索,向他們高價兜售糧食,迫使哥特人不得不賣兒鬻女以換取食物。此後,羅馬的軍官們還試圖在一次宴會上殺死哥特人的首領,所以哥特人才會被迫奮起反抗羅馬人的軍隊。而且,在約達尼斯看來,瓦倫斯皇帝在阿德里安堡戰役中兵敗被殺的主要原因在於他信奉了阿里烏派的異端,所以理所當然會遭到上帝的懲罰,而且哥特人殺死他也純屬無意。而在記述410年哥特人洗劫羅馬城的事件時,約達尼斯認為哥特人對義大利並沒有進行任何破壞,而是羅馬將軍斯提利科對哥特人的偷襲首先激起了哥特人的敵意。而且,哥特人在洗劫羅馬城的時候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破壞,只是拿走了一些財物,也十分尊重教堂等人們避難的場所。
在描述東哥特政權的建立者狄奧德里克時,約達尼斯筆下的狄奧德里克是一位忠心耿耿為羅馬帝國效力的將軍。在《哥特史》中,哥特人的歷史隨著貝利撒留的軍隊對東哥特王國的征服而結束了。約達尼斯將維提吉斯的投降看作哥特人歷史結束的標誌,並且在《哥特史》中如此評價道:“由此,一個著名的王國和無比英勇的民族在延續了將近兩千零三十年之後,被諸多民族的征服者查士丁尼皇帝通過他最忠誠的執政官貝利撒留征服了。”這樣的評價似乎也是對哥特人歷史的讚美。
另一方面,一旦涉及與他那個時代哥特戰爭有關的內容,約達尼斯的論述則與當時羅馬帝國東部的官方立場非常相似。對於剛結束不久的汪達爾戰爭,約達尼斯評論道:“由於之前皇帝們的懦弱和將領們的不忠,(非洲)長期以來被從羅馬帝國中割裂了出去,如今由英明的君主和忠誠的將領恢復了它,現在那裡欣欣向榮。”這番論述幾乎和汪達爾戰爭結束後查士丁尼頒布的整頓阿非利加行省的法令在口徑上完全一致,都是通過強調前代羅馬皇帝們的無能來彰顯查士丁尼收復非洲的業績,突出了過去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如今羅馬帝國的“復興”。而《哥特史》的結語顯然也能夠被看作是為查士丁尼皇帝歌功頌德的:“這個光榮的族群臣服於一位更加光榮的君主,一位更加英勇的領袖,獲得勝利而凱旋的查士丁尼皇帝和貝利撒留執政官將被稱為汪達爾人的征服者、非洲人的征服者、哥特人的征服者……即便如此我也不會將所有關於他們(哥特人)的記載寫出來,也不會把他們的業績說得和他們的征服者一樣光榮。”
如果僅僅從《哥特史》來看,可以說約達尼斯似乎並沒有特別偏向哥特人或者羅馬人的任何一方,也可以說他同時偏向了羅馬人和哥特人,很難從中判斷出他到底有何意圖。
藝術缺陷
約達尼斯加工資料的方法,不少地方有待改進。他確實在努力理解希臘語和拉丁語;但是,以他的學識和能力來說,他還遠遠未達到那個時代應有的語言水準。他對拉丁語外行的運用水平,他組織材料時的無能表現,他對重點篇章低劣的總結和把握能力,實際上都應該阻止他進行寫作。但他對自己的要求其實也非常低,並不掩飾自己的能力缺陷。
該書的缺點也較為明顯:長期以來,約達尼斯的文筆一直受到學者們的廣泛批評。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儘管哥特人有自己的文字,但該書用拉丁文寫成的,而拉丁文並不是約達尼斯的母語。他大概很晚才開始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而直到本書完成為止,他對這兩種語言還都不是很精通。他似乎無法完全讀懂卡西奧多盧斯的《哥特史》,或者至少閱讀速度過慢。因此,本書的結構顯得不盡合理,敘事次序顛三倒四,語法錯誤連篇,文風呆滯死板,詞句不斷重複,很多地方讀來令人費解。所有行文流暢的地方,幾乎全都是約達尼斯對其他作家著作不加修改的摘抄。
除了文筆問題以外,受當時的政治環境和民族感情影響,約達尼斯在該書中極力歌頌哥特人和拜占庭當局,為此不惜篡改史實的做法,也廣受非議。
作品影響
公元375—568年,被成為歐洲歷史上的民族大遷徙時代。在此期間,眾多以日耳曼人為主的蠻族部落入侵羅馬帝國,並將其摧毀。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先後建立起了數十個日耳曼人的“民族國家”,給歐洲未來的政治版圖打下了基礎。這段歷史上乘羅馬帝國,下啟中世紀,因而具有極其獨特的重要性。但由於文化落後,各日耳曼民族很少寫作歷史文獻。拜占庭帝國神職人員約達尼斯編寫的《哥特史》,就一起保存完整、內容豐富、許是詳細等眾多優點,備受後世學者的青睞,成為日耳曼人史、羅馬帝國史以及民族大遷徙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必備參考書。
瑕不掩瑜,也因為卡西奧多盧斯的《哥特史》及其他同題材著作的流失,自中世紀以來,約達尼斯的《哥特史》一直受到西方史學界的廣泛重視,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18世紀的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他的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里,就曾大段的摘譯或簡述了該書中的許多段落。
作者簡介
約達尼斯是阿拉諾維亞慕提斯之子,帕里亞(Paria)之孫,後者曾在第一個帶領斯基爾人(Sciri)、薩達伽里人(Sadagarii)和阿蘭人遷移到莫伊西亞(Moesia)的康達克(拜占庭)約達尼斯著;羅(Candae)手下擔任書記。對他自稱哥特人的懷疑,是沒有什麼理由的。像蒙森(Mommsen)所推測的那樣,他是斯基爾人、薩達伽里人和阿蘭人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