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

修道

修道,即非修道,只是假名為修道。因為不是我做主而修道,而是我無為而道自為之。任道自然運化於身中名為修道。《悟真篇》曰:“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入藥境》曰:"產在坤,種在乾,但至誠,法自然。"《道德經》曰:“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修道是人在入定中見性直至打成一片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修道
  • 外文名:Monasticism
  • 出自:《道德經
  • 定義:非修道,只是假名為修道
解釋,基本階段,著作記載,修行介紹,儒教修行,道教修行,佛教修行,伊斯蘭教,基督修行,亞斯德教,瑜伽修行,哈達瑜伽,勝王瑜伽,呼吸控制瑜伽,禪那瑜伽,羯磨瑜伽,巴克提瑜伽,三個階段,指南總結,靈教修行,道家術語,漢語辭彙,同名網頁遊戲,遊戲背景,遊戲簡介,遊戲攻略,新手指引,特色系統,

解釋

1.猶行道,謂實踐某種原則或思想。
2.特指道家修煉以求成仙。
3.指學習﹑實行宗教教義。
4.遵循某種原則﹑規律。

基本階段

綜觀修道歷史,上千年前自然衍生,修道源於對生命意義的渴望,它是一種通過修正自己行為的方式,來達到提升精神或神識力量的目的。古代道家通過修道方式,期望實現超脫生死,斬斷痛苦不以物累,最終實現不老不死,長生不死與天地同在,返璞歸真的境界。
‘修道’ 【中庸章句】 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易經繫辭傳】(上) 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太上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綜論) 陽:天、日、男、清、動、長、大、凸、明、外、善…。 陰:地、月、女、濁、靜、短、小、凹、暗、內、惡…。 ‘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則善惡亦是道,善惡源於人心當中。又‘中庸云:修道之謂教’。是故‘修道’為‘修心’矣。

著作記載

修道,至春秋時期形成了儒家道家兩大派。以孔子為首的儒家繼承和發揚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入世之法。其門徒曾子所著的《大學》,子思所著的《中庸》,闡述儒家的養生修身心法。曾子謂:“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子思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曾子的“止於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調適性情,使之處於中和、至善之地,有益於心身的健康。又如孟子所說的:“人有雞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養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養吾浩然之氣”。修道是古人希望長生久視,通過對生命理解和平常對自己身體的觀察,總結出的修煉方法。道家修道之人要看的典籍一般有《道德經》、《列子》、《文子》、《黃帝四經》、《亢倉子》、《莊子》等。
道家以老子為首,其《道德經》已成為道教之祖書。列禦寇的《沖虛經》、莊子的《南華經》、文子《通玄經》,庚桑子《洞靈經》、《河上公老子章句》、《老子指歸》、《周易參同契》,以及後來的“丹經、道書”,無不闡述發揚養生修道觀。老子之道其大則無所不包,其細則無所不入。生天地,育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道生“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提倡“虛無”或“無為”,虛中有實,無中生有,認為萬物從虛無中來,在養生上則是虛其心而實其腹,從而強其身而壯其骨。“無為”實是無不為,指存無為之心,而行有為之法 (或存有為之心,而行無為之法),即存無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現在有很多的網站也都在傳播《道德經》等著作,如中國網《道德經》全文、龍騰辟穀論壇道德經(第十五章)

修行介紹

代表性體系: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蘇非派基督教印度瑜伽等,其富含神秘和神話色彩。

儒教修行

經典:《大學》、《中庸》、《孟子》、《十三經注》、《正蒙》、《儒藏》、出土儒家簡帛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養為主要對象,其全體大用,均以心性為本。下手在此,了手補在此。佛家以“明心見性”為工夫,為頭腦,道家以“煉心煉性 ”為工夫,為頭腦,儒家以“存心養性”為工夫,為頭腦。《大學》提“正心誠意”,《中庸》提“率性盡性”,孟子除提 “存心養性”外,又提“盡心”。然此數者,以單提“存心養性”四字較為淺明,最切易入。
“存心”者,存其本心也;“養性”者,養其本性也,亦即養其天心天性也。人與天俱來之本來心性,無不純乎至善。故只須存養之勿失,勿為後天境地與乎物慾意念所轉,便自可入於聖地而與天合。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為盡心之本,養性為盡性之本。《中庸》除開宗明義標提“天命之謂之性,率性之謂道”外,其言以至誠盡性時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此明示人以如能修其率性盡性工夫,擴而充之,即可與天地參。這全是一套最簡要明白的“天人合一”工夫。
存心養性,不但為盡心盡性之本,且亦為煉心煉性與明心見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道家之煉心煉性,固須從存養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見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養之何以得見?且也,明之之後,猶須存之;見之之後,猶須養之,久而彌光。不然,修證工夫,於證得明見之後,固可立地成佛,然於明見之後,亦可立地失之。夫心性之存養,即於成聖成道成佛以後,仍不可有一時之失,不可有一念之動!稍一懈怠,此心一放,即爾敗之。故必須守而勿失,死而後已方可。歷來儒家中人,好剽襲佛家明心見性之旨以為用,庶不知儒門更有最上乘家珍在也!
心性原只是一件,分而言之,所以為方便說教也。舉心即性見,舉性即心存。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不但此也,天與命與心與性與理與道,要皆是一體。亦可以說,皆統於道。分於道而具異名,名異而體同也。“天地與我同體,萬物與我為一”。言理如是,論工夫則尤然。由靜極定篤中,自家心上,自可證到。大程子曾云:“ 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其實一也。”又云:“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又云:“性與天道,非自得之則不知;故曰:‘ 不可得而聞。”蓋只能默而識之,契而會之也。又程子論及心性時亦云:“自理言之謂之天,自凜受言之謂之性,自存諸人言之謂之心。”又云:“性之本謂之命,性之自然者謂之天,性之有形者謂之心,性之有動者謂之情。凡此數者,一也。聖人因事以制名,故不同若此。”嗣又倡“性即靜、“性即理”說。其實不但天、命、性、心、理,可打成一片,而統歸之於一道;即天下萬事萬物,均無不可打成一片,而統之以道。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又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又曰:“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故修聖,以修道為第一。
夫修聖人之道,貴先立乎其本!本立而道生。本者何?心是也。心為人之主宰,亦為宇宙天地萬物之主宰。故象山與陽明繼程、朱二子倡“性即理”說之後,力倡“ 心即理”。象山之“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及儒門“天地萬物人我一體”,與明道“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之說,較之佛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與“佛即眾生,眾生即佛”等心佛一體、佛與眾生一體之說,實深為高遠矣!惟欲真能達到宇宙與吾心一體及天地萬物人我一體之無上境界,不能說以會得此理、說得此理即能達到,須從心地上性地上切實作工夫,腳跟確實踏到;且能在工夫上契得“心與物冥、理與事冥、性與道冥、道與天冥”之神聖境界,渾然一片性光流行,心光流行;無內外,無將迎,無物我,無動靜;此則已至由太極而無極境界矣(按:非由無極而太極境界)!
夫人之求其成己、成人、成物、成務者,外求其道於天下萬事萬物,水世而不可得;反求之於吾心,便即得之矣。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故求其道於吾心,自可普萬事而無或遺。孔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足以為道。”《經》曰:“道在爾躬。”“道在爾心。”豈遠乎哉?余故常謂:“道外無心,心外無道。”用佛家語意說則“即心是道,即道是心”。故反求自心,當體即得。是故與其倡“心即理”、“性即理”,遠不若倡“心即道”、“性即道”也。理者,道之理也。一道備該萬理,萬理皆歸一道。自伏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以至孔子而迄孟軻止,聖聖相傳,皆言道而不言理,傳道而不傳理。所以然者,以舉道而理自在其中矣!宋儒之特舉理字,以立理學,除標新立異別開路徑而外,豈有他哉?韓愈力倡道統之說,宋儒意欲創“理統”以繼“道統”,井求之於禪釋;且後分裂道術,各執一端,而有程朱陸王之千古公案,紛爭不息,延及各家門人,亦復互相攻訐,又何其小哉?夫天下,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事,一經各立門庭,互逞口舌,反使道愈辯而理愈紛,理愈爭而道愈晦矣!此正所謂“無事生事”、“無爭生爭”者也。
夫道,寂然無物、無形、無名、無體、無象,遠存於先天之上,近存於一心之內,廣被萬物而無或遺,中應萬事而無不當。故天下萬變萬化,要皆備於吾心,一心不動,肆應鹹宜。孟子曰:“自求即得。”自求者,自求於吾心也。舉心,則性自在其中矣;舉性,則道自在其中矣;舉道,則天地萬物自在其中矣!故言孺家之道統聖脈,一是以存心養性為工夫為頭腦。
或問:“心性存養之道及其下手方法如何?”曰:“要亦靜而已矣。心之體本靜,性體亦然。感於物而動,緣於欲而動,動則失其本,而違於道矣。道不可須臾離,故心不可須臾動。天地萬物,生於靜而長於靜,失於動而亡於動。余故曰:‘靜罔不吉,動罔不凶。’此古哲之所以謂‘一動不如一靜’也。《大易》所謂‘寂然不動’者,所以存其本心,養其性體也。所謂‘感而遂通’者,在其寂然不動,則湛然無物;湛然無物,則洞然虛明;洞然虛明,則有感即應,應而遂通矣。其所以能應而遂通者,蓋洞然虛明,則靈覺不昧;靈覺不昧,則一神獨耀,則無知而知,無得而得,不能而能,不神而神。故能有感斯應,而應無不通也。”
茲為世人修聖人之道與成聖人之道之方便起見,特再將歷代聖哲所述聖人修養之聖脈心法,無論其言道、言德、言學、言理,凡可套用於靜坐中,以之為內修工夫煉養者,擇要簡述之,並明其條理體系,用為儒家中人修養內聖工夫之,準繩與典則。並免徒讓道佛二家聖哲專美於前也!故就散見於往古經籍中之聖言聖法,歸納之共為十二條目,以為儒家中人修持“超凡入聖”工夫之心法。且此十二條目,不必一一全修,擇其性之所近者,任修一條或二、三條,均可幾於聖地。亦非謂除所舉條目外,便無修持之法,惟大體說來,此即為內聖修養之最重要綱目。至其靜坐中之訣法,亦當儘量擇要簡為指出,以供學者之所取法焉!其須自契自證,非言語文字之所可得而傳者,亦惟有略之矣。良以“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語言中”。凡所述者,要亦不外古人之陳跡與糟粕耳!茲分別著錄如下:
一.守中法要 二.守一法要 三.守仁法要
四.存誠法要 五.養氣法要六.格物法要
七.修止法要 八.修靜法要 九.修定法要
十.修觀法要十一.修息法要十二.至命法要

道教修行

經典:黃帝四經黃帝內經道德真經沖虛真經南華真經、出土道家簡帛等。
代表人物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故須“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莊子曰:“心齋”,“坐忘”。心齋,即心念的止息。坐忘,即心失去對身體和宇宙的意識,便獲得對道的意識,最終與道合一。

佛教修行

經典:金剛經心經華嚴經涅盤經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大藏經》等。
基本要理在於:戒,定,慧。戒,藉助對世俗物的外在放棄,最終內在放棄對它的欲望。定,心念絕對止息。慧,完全證悟真理。
1.佛教精華《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一切多樣、有限和可滅的現象形式世界實乃幻相,完全是虛幻和虛假的。
2.《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宇宙中各種現象事物皆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暫時的組合,不是永久不變,所以叫無常。我們的享受、欲望、作為、看、聽、聞、嘗、觸、感覺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妄思想造作的。所經歷的一切生死、善惡、苦樂體驗都只不過是影子的體驗。如此體驗的一切都是虛假的。
3.淨土宗:念佛法門。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則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印光大師指歸淨土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誠然,的確)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1],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2]。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衡量)。(《無量壽經頌》序)
[1]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念佛眾生,果能懇到執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薰染自己業識妄心。熏之久久,業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全眾生心,成如來藏。(印光大師《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2]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該,即賅,包括,包含。徹,通。念佛眾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貫通了念佛眾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1],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權宜,變通)位菩薩。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致廣慧和尚書)
[1]十信後心:十信位的最後階段,如果再進一步破一分無明,即入圓教初住菩薩位而證法身,從此成為法身大士。
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較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興起[1]矣。《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歸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此之法門,何敢視作小乘?況善財已證等覺,海會悉證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習?豈但高豎慢幢,直是毀謗《華嚴》。欲張大乘之虛名,親造謗法之極禍。(《念佛懇辭》序)
[1] 興起:因感動而奮起。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xùn不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歷劫修證者,益(更加)宜(應該)挹其高風[1]。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如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2]。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3]。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於《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於《婆沙》。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匯三乘五性[4],總(全部,皆)證真常[5]。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印施《極樂圖》序)
[1]挹其高風:挹,這裡同揖yī,作zuō揖。對它的高風作揖,即仰慕它的高妙。
[2]得預補處:預,參加,加入。補處,一生補處的簡稱,菩薩階位的最高位,即等覺位。因經此生的系縛即可補佛位處,故稱一生補處。得預補處,即獲得加入到一生補處之位。
[3] 群萌:這裡指眾生。萌,民。
[4]三乘五性: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性,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性、無性(即一闡提,意譯為信不具、斷出世間善根之人)。
[5] 真常:真實常住,這裡指不生不滅的佛果。
念佛法門,以念止念,至於無念,即妄想離,而佛智現。即通過不斷地念記佛的實相、觀佛像、念佛名等,達到對現象界的忘記,對真理(佛)的記得。
印光大師開示: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舍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與徐福賢女士書)
然念佛法門,亦有多途,求其妥當,惟有持名。即如觀像、觀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觀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觀實相,則誰能徹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務為高遠,當事(奉行)實行也。緬甸一後生,念佛甚切,頗現淨妙境界,自以為得。光令但期一心,勿希境界,否則難免著魔。今年四月間來信,所有境界,極其險惡。光與彼書,當攝心靜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歡喜,惡勿怖畏,自可消滅。須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若到心佛相應之時,有境界無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應之時,妄欲即見勝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淨業社開示法語)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因茲(此)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云:“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繼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又至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復崇明黃玉如書)
觀想本佛所開示,但以世人每每不能徹底息滅妄想,以躁妄欲得之心修觀,則甚危險。古今來著魔者,多坐(因,由於)此故。故古德謂,境細心粗,觀難成就,或起魔事。非謂絕不許人修觀,亦非謂修觀通皆著魔也。今以馬君一人有效,遂並從上祖師真實為人之語而疑,可見汝與諸友,同皆在重今輕古之流派中。似此見解,必致見異思遷,以求所謂奇特玄妙者。異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餘法惑人,於少時間便成佛道之誑言,定當隨之而舍此修彼。(復慧昭居士書)
以上摘自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伊斯蘭教

經典:《古蘭經》,《伊姆-埃- 科希諾姆》,《蘇菲學說概論》,《蘇菲派經注》,《脫離迷誤》,《哈菲茲詩集》,魯米的《瑪斯納維》,《夏姆-埃-塔卜里茲》等。
伊斯蘭教要求信徒們履行一定的儀式,即伊斯蘭教“五功。”它們是:(1)念功:2)拜功(3)課功(4)齋功(5)朝功。 蘇非派主要是追求活潑地認識至高的主。對蘇菲派來說:“真主是支撐住所有現象的那獨一真實生命”。他是所有的一切,除了他再沒有任何其他事物。
蘇非派的修行方式分為肉體的和精神的兩種。肉體的修行指節食、苦行禁慾等。精神的修煉一般分為3個階段:教乘、道乘和真乘,即在履行法定功課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內心沉思冥想,淨化靈魂,達到“無我”精神狀態,與真主合一。
具體修行階段:1.懺悔;2.禁慾;3.捨棄;4.清貧;5.忍耐;6.信神;7.知足8.平靜;9.冥思;10.確信。
該派常念誦“迪克爾”,內容包括“清真言”、“作證詞”、《古蘭經》文及讚頌安拉、先知的詩文等,旨有“打開心靈之門,獲得真主的光明”。念誦“迪克爾”形式可分高念、低念和默念。有的教團將音樂、舞蹈、詩歌引入念“迪克爾”儀式,並伴以各種動作,以增強念誦者的宗教感情。據傳,該派最早使用贊珠(即蘇卜哈)。蘇非神秘主義者強調對真主聖名的虔誠禱告和反覆吟誦,達到全心全意集中注意於真主。

基督修行

經典:《聖經》。《七寶樓台》,《全德之路》,《登上嘉爾默羅山》 ,《心靈的黑夜》,《愛情的烈焰》,《未知之雲》等。
基督教的精髓即:信、望、愛。信――相信獨一之上帝;相信耶穌基督之救贖與真道。望――盼望今生與來生之真福。愛――愛上帝,愛人類。
核心是愛。“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它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進入永生。
基督教神秘主義是其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基督教神秘主義的實踐者,本質上有三個神秘體驗的階段:第一,淨化;第二,冥思;第三,(與神的)合而為一。實質上包括了至高的品德,心地純潔,對神的愛和證悟真理的渴望。

亞斯德教

經典:《阿維斯陀》,《達薩提爾》。
瑣羅亞斯德教在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波斯帝國的國教。經典主要是《阿維斯陀》,通稱《波斯古經》。教義:阿乎若·瑪茲達(Ahura Mazda)是瑣羅亞斯德教的最高神,又名歐馬茲特(Ormuzd)。阿乎若·瑪茲達在善惡二元論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與代表黑暗的惡神阿里曼(Ahriman)進行長期的戰鬥,最後獲得勝利。數千年前,瑣羅亞斯德以三個基本訓誡的形式給世人留下真理的精華——善念,善言,善行。把這些善念、善言、善行訓誡付諸實踐,看似容易做起難。
“善思”是指要篤信和崇敬阿胡拉馬茲達,不允許妄自尊大,不可褻瀆神明,不得心懷邪念。
“善言”是指要歌頌和讚美神主阿胡拉馬茲達,嚴守口戒,不得撒謊、行騙、爭吵、漫罵,不可妄行污衊和誹謗。
“善行”是指要虔敬諸神,嚴守教規,不犯戒律,勤事耕作,力行樂善好施、扶弱濟貧。
日常修行——祈禱:
1.時辰:將一天分為五個時辰,分由五位神祇保護。每一時辰都須祈禱,一日共五次,稱之為“班達吉”(意為“服侍”)。此為必盡之兩大基本義務之一早期的祈禱辭可能取自《迦他》或者用迦他語寫成的“真言”“咒語”之類。自瑣羅亞斯德死後,祭司創作了一本專門用於每月祈禱的經書,稱為《七章書》
2.信經:早期教徒還以“信經”形式表達基本信仰和宗教義務。《信經》共九節,迦他語寫成,當信徒入教時,都要作為誓詞整段念誦。每天祈禱也要念誦。

瑜伽修行

經典:《薄伽梵歌》,《奧義書》,《瑜伽經
正統的印度瑜伽包括哈達瑜伽、勝王瑜伽、呼吸控制瑜伽、禪那瑜伽、羯磨瑜伽、巴克提瑜伽六大體系。

哈達瑜伽

(Hatha Yoga)——苦行和身體苦修;

勝王瑜伽

(Raja Yuga)——通過抵制所有的欲望,在心理上達到自我克制;

呼吸控制瑜伽

(Pranayama)——它是肯定型的體系,包括喚醒空達里尼(Kundalini),和次第上升的靜心練習。空達里尼(kundalini)是高級身體裡的一種潛在能力。被喚醒時,它穿透六個氣輪或功能中心並且啟動它們。離開導師,空達里尼的喚醒不能把一個人在道路上帶很遠;這種不加鑑別或過早的喚醒充滿了自欺和誤用能力的危險。通過肯定型瑜伽體系的呼吸練習階段(Pranayama)而可能獲得的最高成就,是第五層面的客觀型覺照或者說半覺照。
這前三種瑜伽體系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強調身體(或者說意識的載體)的淨化與準備,而不是直接涉及意識本身的前進。瑜伽的作用類似於外科醫生的作用——切除影響身體內部器官的功能的病疾。
被喚醒的空達里尼本身不能把任何人帶到第七個層面。若是在一個大瑜伽師的指導下被喚醒與引領,它能給予很多罕見的體驗,這些體驗既有優勢又有劣勢。重要的是被喚醒的空達里尼僅僅在一定程度上有幫助,之後它則不能保證進一步的前進。它離不開對至師恩典的需要。

禪那瑜伽

知識之道,可以是對思辨哲學的追求,要么通過獨立思考,要么通過對現存哲學思想體系的研究。也可以通過把心和整個人格專注於迄今心智所領悟的真理來轉化之。這種對靈性實在的深度禪思旨在吸收其內在意義,使其脫離心智玩偶的範疇,成為浸潤並逐漸轉化求道者的最深核心的動力。最終從無知中解脫出來,達到神聖知識,與梵合一。

羯磨瑜伽

行動之道,一般可包括一生為人類服務,通過社會、政治或物質項目,致力於改善人類福利。在這種服務中,驅動因素一般是某種責任感,但它常常被權力、聲名或其它個人利益的欲望所腐蝕。不管怎樣,行動之道會帶來諸多快樂和諸多悲哀,許多歡欣和許多幻滅。它往往對靈魂製造進一步的束縛,還因工作者對具體結果的期待而充滿騷動不安。它更經常造成自我的擴張而非削減。另一方面,將同一個行動之道內在化,會使它變得純潔,安全和自發。在這種情況下,求道者可以仍然致力於人道工作,但該工作卻不再與個人野心糾葛。這種服務不是對某種責任感的機械反應,而是自發愛的自動表現。通過它,人逐漸地變得更純潔,並擺脫很多局限。隨著對行動結果的完全超然,他獲得存在之和諧。在內在認識的啟悟下,行動的生活有助於消除我心並加快達到真理意識的步伐。

巴克提瑜伽

巴克提瑜伽的要義在於忘記宇宙和念記超靈,放棄低級意識和進入高級意識。對宇宙的忘記和不體驗取決於對超靈的念記。根據對超靈的想念,心忘記宇宙。它越想念超靈,就越忘記宇宙。最忘記宇宙,最想念超靈時,它便達到超靈狀態。
修行須持續不斷地想神。通過連續默想阿瓦塔或至師的形象,或口念神名,崇拜者不用任何儀式之媒介,就能達到對神的專注。崇拜的藝術應該發自於內心。應該牢記,發自內心的崇拜首先需要極大的努力。不可能是心想事成。如果一個人決定實修真正的巴克提,他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獲得心的專注,因為相反的念頭很有可能幹擾他的心。因為普通人的心境不願意長時間地保持不變,所以不斷地努力激發奉愛是很關鍵的。相對而言,巴克提瑜伽涉及自忘,可以被每一個人所實修,其道路愉快容易而安全,因為它始終處在大師的悉心關照之下。
在I高級巴克提:一定程度的愛——外在讚美神(shariat)
在II更高級巴克提:更大程度的愛——內在讚美神(tariqat)
分離 —— 渴望與神結合(marefat)
在III最高級巴克提:結合(Wasla)——與神合一(Haqiqat)

三個階段

內在的直覺、靈感和確信
在這個展現知識的第一階段,有一種對靈性現實的更深確信,這是世俗人不可能通過正常認識所達到的。然而,即使這種確信也不是不可動搖的。它僅僅賦予輕微與搖移的神聖知識程度。行者才剛剛開始靈性旅程,還必須面臨很多考驗。在第一個階段,求道者逐漸脫離與物質行動領域的糾葛,並向能量領域上升。
在能量領域,個體接受神聖輻射的能力增加,這給予他一種更大的靈性能力感,更大的知識程度和更深的成就感,雖然這些仍然是間歇的和片斷的。
真正的覺照
神聖知識展現等同於真正的覺照(illumination),求道者獲得對過去、和將來的知識。他已牢牢確立於神聖道路,不復有“墮落”或失去真正覺照的任何危險。考驗依然很多,但他懷著深信、自信和決心來面臨它們。
求道者所體驗的自由,喜悅和覺照大幅度增加,因為心直接與超越的神聖意識交流。在這個更高領域所體驗的喜悅,勝過在物質或能量領域可能體驗的一切快樂。流自上帝的光明、能力、智慧和喜悅源源不斷地輻射而出,對這些輻射的直接注入絕對不再有抵制。個體的幸福是不可言喻的,其視見無遮蔽,能力無抑制,平靜無干擾,認識毫無削弱。他具足無缺,不斷地看見神的真相。在此階段,行者看見神是獨一實在,但他可能會專注於這個萬景之景,也可能會跨越最後的鴻溝,與神合一。
人神合一
在靈性旅程的最後及第三階段,即哈吉卡特(Haqiqat),人與作為無限真理的神合一。這種證悟是自給自足的。人的意識完全與有意識上帝的無限真理合一。個體化的靈魂已經徹底地超越了心,與神性成為一體,從而證悟到自己是無限愛、無限和平、無限喜悅、無限能力和無限知識的源頭。在成道狀態內,神被認識並體驗為唯一的實在。

指南總結

世俗人把引向真理的不同途徑看作差異巨大,或者甚至相互對抗;造成這種看法的個人因素在行道中被逐漸地超越。最終,不同的道路相匯合,其互依性被揭示給求道者。其看到每一條道路都是其它道路的補充。
巴克提或者說信愛通過感受,成為真理的表現。知識之道通過認識,成為對同一個真理的吸收。行動之道被視作受同一個真理所驅使的意志的結果。
在世俗階段,人因性格和環境的具體限制,更為某一條而非其它道路所吸引。隨著求道者逐步掙脫腦與心的具體限制,這些道路在道途中相互融合。即便是瑜伽士強加給自身的枯燥苦行,也會隨個體行內在道路時體驗神愛而開花。
遵循上述任何一條道路,都有可能失去個體心,低級我,又保留著完整的意識。然而只有通過內在道路達到頂點時這才成為事實。
失去有限我的最容易和最安全的道路是通過徹底臣服有意識地與真理合一的至師或神人(阿瓦塔)。個體的過去,將來淹沒於他們那裡;在絕對臣服大師期間,個體不再受那些行動——好的和壞的——所束縛。這種徹底的臣服本身就是徹底的自由。
不同的修行道路,比如道教、佛教、伊斯蘭教蘇非基督教、印度各大瑜伽體系,都提到道。道是一切的生物,包括人類,所面對的最大奧秘。除非且直到人有意識地與道合一併證悟自己與神為一,否則奧秘就不能被揭開或完成;神乃是造物主和造物界合一,在其無限存在中同時包含並超越了二者。
總括來說,修行或證悟神的本然真相,要求徹底放棄分別“我”的虛假個體性。一切的分別和二元感都僅僅是幻相,它由自我生活的業相(印象)所維繫,並表現為淫慾、仇恨和貪婪。通過無私的愛和服務之純潔生活,以及神或至師的恩典,就有可能擯棄這些局限性的業相。通過超越虛幻的分別性面紗,個體化的靈魂得以知道它與神——獨一實在——為一。成道——它在第一個旅行的最後階段的終點和在徹底超越了心領域的第七意識層面所達到——一切生命的目的,它是整個宇宙的意義。

靈教修行

本義
修行,非修行,是名修行。
修:亻,人群(人群、植物群、動物群的代表)。丨,目標(目標、起點、路線、行動、方法、傳承的代表)。反文,化文;用文字示現(規則,又或判斷標準)。彡,變化、變化、再變化;根據(用文字示現的輕重緩急的規律)調整(目標、起點、路線、行動、方法、傳承等)狀態。
行:雙人,人群(人群、植物群、動物群的代表)。一,領域;二,多重領域。豎溝,貫穿(領域)且見解獨道。故行可意為躬身多重領域,親力親為。
故,修行可意為或你、或我、或ta根據(用文字示現的輕重緩急的規律)調整(目標、起點、路線、行動、方法、傳承等)狀態,且躬身多重領域,且親力親為。

道家術語

悟道是修道的基礎,見性是悟道的最基本證明。道只可以自修自證自見自明,不修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也不可能相信的,即使是相信,也不過是迷信,唯有見性才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道的存在。
修道
血脈論曰: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六祖開示: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套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大通經》曰:靜為之性,心在其中矣;動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滅,心滅性現,如空無象,湛然圓滿。
一談到修道很多人就會想到道家,但事實上修道不是哪家哪派專有的,而是一切有自性的動物或非動物都可以有的,比如在我們華夏僧人得道叫得道高僧,而不是叫得佛高僧。
黃檗傳心法要曰: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漢語辭彙

修道:修築道路。
古漢語中解釋:修長的道路。
同義詞:修路。

同名網頁遊戲

遊戲背景

修道以中國仙俠文化為背景,偏重於人物養成,內外兼修,完美融入了五行八卦,奇門遁甲,煉丹養氣,推算天時和御使飛劍等道家傳統文化,使玩家可以體驗尋仙探秘,修真問道的玄幻之旅。
天地之間有靈氣,玩家可以通過經脈將天地靈氣轉化為自身的真氣,然後用真氣提升經脈和肉身等級,煉製法寶,修習劍法術數等提高自己的修為。完成築基之後,還可以煉製強化飛劍法寶提高實力,提升術數劍術修為把握先機,與其它玩家鬥智鬥勇,享受飛劍殺敵的戰鬥樂趣。後期玩家可以成就神妙仙法,開宗立派,修建仙府,鎮守一方,盡享超脫五行,縱橫三界的成就。

遊戲簡介

《修道》是一款大型web個人RPG網遊,畫面以水墨風格為主,素雅古樸,清新自然。遊戲內容五行八卦,風水算命,修仙問道,開宗立派無所不包,玩家扮演一名練氣士,可以培育人物與其它玩家對抗,後期修為提升之後更能臻劍仙之道,御劍飛行,暢遊四海。 更多驚喜等待您的發掘……
修道修道

遊戲攻略

任務頁面分為進行中任務和可領取任務兩欄。打開任務視窗時,默認顯示進行中的任務,包括名稱和坐標提示,在任務信息框中,顯示任務概要、完成情況、完成獎勵和任務描述。
在可領取系統列中,玩家可以直接點擊“接受”按鈕接受任務,也可以點擊任務名稱,打開任務信息框,再領取任務。此欄之顯示玩家當前可以領取的任務,若玩家不符合領取任務的條件,則將不會顯示出該任務。
一.境界任務
《修道》已經加入初步的新手任務系統,玩家可以通過新手任務來對遊戲的基礎玩法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1.新手任務
玩家在進入遊戲之後,即會彈出新手任務信息框,指引玩家完成任務,熟悉遊戲。在玩家完成所有新手任務之後,彈出境界任務的任務訊息框。
2.境界任務
修道中有以下9種境界,提升境界需要完成指定的任務鏈,只有在玩家脫離保護期之後才能領取境界任務(完成新手任務或十天后強制脫離新手保護),在玩家脫離保護期後,系統即會自動彈出境界任務的信息框。
“目前”境界將只開放至元嬰期。
金丹大道任務:
玩家接受此任務之後,會在人物界面多出一個金丹的選項,點擊可進入金丹頁面。玩家需要將十甲子真氣(一甲子為60年,十甲子真氣共2628000)凝聚成金丹,每次可凝結一甲子的真氣(結丹進度增加一成),共需凝結十次。
擊凝聚金丹按鈕,可進入凝聚金丹頁面。在對應的輸入框中輸入欲匯聚的真氣數量,點擊匯聚真氣即可將真氣注入。當玩家注入的真氣達到一甲子(262800)時,即可以選擇一種屬性進行凝聚,點擊開始凝聚後就會開始結丹。結丹需要占用一個真氣購入佇列,即,同時結丹數量最多為5。結丹時間由注入真氣的純度而定。如:需要凝聚金屬性的真元,若注入的真氣全部為金屬性,則結丹時間為8小時,若全都不為金屬性,則結丹時間為16小時。即,結丹時間=8小時×(注入金屬性真氣/262800)+16小時×(1—注入金屬性真氣/262800)。
不同本命屬性的人要結成十分精純的金丹結丹次數如下:
金屬性---金4木3土2水1
火屬性---火4金3木2土1
水屬性---水4火3金2木1
土屬性---土4水3火2金1
木屬性---木4土3水2火1
結成十分精純的金丹,可以增加丹田容量65000。若某種屬性的真元凝聚次數不夠,則金丹的純度會下降,增加丹田容量也會比例減少,如,某金屬性玩家結丹次數為:金5木2土2水1,則他的金丹純度為九分精純,只能增加丹田容量65000X0.9=58500。結丹完成之後,“凝聚金丹”按鈕會變為“開始天劫”按鈕,點擊之後此任務完成並自動開始下一階段任務。
二.普通任務
《修道》中的情節任務正在開發中,以第二人稱形式展開的情節宛如小說,不但能適度的表現遊戲。的內涵,也同時可以給玩家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和非凡的榮譽感。
1.百妖記
玩家開始遊戲之後,即可在“可領取任務”頁面領取到百妖記任務的第一回,此條任務鏈將貫穿玩家境界提升的過程,部分任務,要達到一定境界才能領取。領取之後,系統會在玩家身邊五格範圍內,刷出任務NPC。
2.調教任務
調教任務共有六個,在玩家脫離保護期後即可領取,最多只能同時領取一個,領取到任務之後,同類任務消失直到完成任務。此類任務可無限領取,完成之後即刻刷新。領取之後,系統會在玩家身邊五格範圍內,刷出任務NPC。
3.斬妖除魔
斬妖除魔任務共十個,此類任務中,每個任務每周只能領取一次,完成之後需要到七天后才會再度刷新。領取之後,系統會在玩家身邊五格範圍內,刷出任務NPC。
4.運鏢任務
玩家可以在村莊,小鎮和城池的鏢局老闆處領取運鏢任務,目標可選的為所有的州,選定要運往的州之後,系統會在該州隨機指定一處目標地點(村莊、小鎮或城池),玩家到底該處與鏢局老闆對話即可完成目標。運鏢的收益與起始地商業等級和運鏢距離有關。
5.物品任務
機緣遇寶:玩家在移動的過程中,有3%的機率可以在到達新的坐標時,觸發機緣遇寶事件,獲得道具“藏寶圖”。對“藏寶圖”直接使用,即可獲得寶物獎勵,藏寶圖可交易,使用後消失。
可獲得物品:天工開物、一煉紫金丹、二煉紫金丹、三煉紫金丹、四煉紫金丹、五煉紫金丹、一煉碧落丹、二煉碧落丹、三煉碧落丹、四煉碧落丹、五煉碧落丹、一煉微塵丹、二煉微塵丹、三煉微塵丹、四煉微塵丹、五煉微塵丹、一煉冰雪丹、二煉冰雪丹、三煉冰雪丹、四煉冰雪丹、五煉冰雪丹、一煉烈炎丹、二煉烈炎丹、三煉烈炎丹、四煉烈炎丹、五煉烈炎丹、一煉五行丹、二煉五行丹、三煉五行丹、四煉五行丹、五煉五行丹、【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山海經】、【搜神記】、【鏡花緣】、【封神演義】、【道德經】、【南華經】、【沖虛經】、青玉簡頁、夜明珠、了緣拂塵、雷音鐘。
天宮秘籙:集齊青玉簡頁、夜明珠、了緣拂塵和雷音鐘,可以將其拼成天宮秘籙。使用天宮秘籙,將直接開始“機緣遇寶(高級)”任務,系統在玩家身邊二格的範圍內,刷新出藏寶地點,玩家到達該地點後與NPC對話,即可完成任務獲得寶物,同時天宮秘籙消失。天宮秘籙可以進行交易。
可獲得物品:御劍飛行、奔雷勢、追風勢、流雲勢、萬壑勢、太乙神數、六壬神定、紫微斗數、奇門遁甲、【三皇內文】上、【三皇內文】中、【三皇內文】下、【五嶽真形圖】、【五嶽真形圖】、【五嶽神形圖】、【辟水訣】、【分水訣】、【避水訣】、十煉紫金丹、二十煉紫金丹、十煉碧落丹、二十煉碧落丹、十煉微塵丹、十煉微塵丹、十煉冰雪丹、二十煉冰雪丹、十煉烈炎丹、二十煉烈炎丹、十煉五行丹、二十煉五行丹、【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新手指引

【人物篇】:對遊戲“人物”中各項的概總,方便新手在修煉中取捨。
  • 經脈:
    經脈乃諸法之本,強大的經脈,充足的真氣產量才是持久戰之根本。單脈修真建議本系金脈蹲20點至P13(心動前最高13),而後開始P其他經脈,直至P10進城蹲點。此處注意,本命經脈在真氣和時間的修煉消耗上都是最少的。
    重要指數:★★★★★
  • 本體:
  • 名稱:意守丹田
    說明:丹田氣海乃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人的元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丹田者,無火能使百體皆溫,無水能使臟腑皆潤,關係全身性命,此中一線不絕,則生命不亡”。修煉丹田,可以提升真氣的容量
    重要指數:★★★★☆
  • 名稱:脫胎換骨
    說明:道家謂修煉得道,脫去凡胎而成聖胎,換易凡骨而為仙骨。脫胎換骨,可減少升級經脈所需時間
    重要指數:★★☆☆☆
  • 名稱:洞慧交徹
    說明:洞,空也。慧,靈也。交徹,互相螢而無微不照,無幽不燭也。道法妙用,存乎一心,溝通天地,則煉器通靈。洞慧交徹,可減少煉製法寶所需時間。
    重要指數:★★★☆☆
  • 名稱:養育群生
    說明:養育,受其裁成也。群生,兼人物言,而人之耳目口體,三元六府亦曰群生。此言道雖無形與聲,而涵天蓋地,群生莫不賴之也。養育群生,能夠減少修煉法術所需時間。
    重要指數:★★★★★
  • 名稱:包羅天地
    說明:至大莫如天地,然猶有可窮而道則無窮。包羅者,所謂道通天地有形外也。包羅天地,可以增加擁有法寶的數量上限。
    重要指數:★★★☆☆
  • 名稱:廣修萬劫
    說明:修,修持,即煉玄之功也。萬劫,言其修之多也。蓋煉玄之士,時時修奉、其數無窮,如萬劫之修累。廣修萬劫,可以使丹田隱藏更多的真氣,而不因受傷流失。
    重要指數:★★☆☆☆
  • 名稱:縮地成寸
    說明:古時異人有神術,能縮地脈,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復舒如舊也。修習此中法門,能夠增加移動格數。
    重要指數:★★★★★
  • 名稱:火眼金睛
    說明:道中奇術,因齊天大聖而名,修習此術,可使目力大進,天上地下,無所不觀,更可明辨真偽,洞察一切。修習此中法門,能夠增加視野範圍。
    重要指數:★★★☆☆

特色系統

法寶
在修道中,各類的人物都可煉製出自己的法寶,不同的法寶將在戰鬥中發揮莫大的作用。道友可鍛造出極品神兵,也可以煉製出金丹寶藥。
其中的淬鍊可以將相同品階的飛劍合二為一,大大增強戰鬥力。
任務
任務分為六大類,分別有:日常任務、斬百妖系列任務、消除隱患系列任務、調教劍客系列任務、境界提升任務以及道具觸發的特別任務。其中日常任務會在每天24:00自動全部刷新,任務獎勵也相對比較豐厚,包括:高額真氣恢復、普通仙石、附加仙石、極品飛劍、秘笈等。
打開任務框時會默認顯示進行當中的任務,包括名稱與坐標提示,在右側任務信息框中,也會顯示任務概要、完成情況、完成獎勵和任務描述。
道友可以在「可領取系統列」中直接點擊「接受」按鈕接受任務,若道友的條件不符合領取該任務時,該任務將不會被顯示出來。
地圖
在修道中,道友可以隨意在地圖上移動,移動的速度與地形有關,從益州至冀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沿途不僅可以欣賞神州大地的壯麗風光,也可以運運鏢賺銀兩,RP好的話還可以機緣遇寶得到藏寶圖。
門派
當道友達到一定的修為後,便可以自行建立門派,招收天下弟子,進行集體的修煉任務,互通有無,與其它門派同盟或敵對,既能享受門派大家庭的溫馨,也能體驗暢快淋漓的門派對決。
交易
在修道中,有完善的交易系統,由各種真氣至各類秘笈、飛劍、法寶、書籍都可以通過系統進行交易,輕鬆進行收購與拍賣。
運鏢
修道中的運鏢一直是道友們最喜愛的賺錢途徑之一,不僅能獲得大量銀兩,還可以遊歷於高山流水中,讓人無比的心曠神怡。有空多伸展一下筋骨,對修煉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喔。
請神香
民間自古就流傳著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通神方式,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則要數“請神香”,也是最正統成功率最高的一個請神方法。請神香看上去跟普通的香無異,是經過道行高深的上仙對其施放通連仙界的法術後煉製而成的,可以說是一種無價的寶物。
修道中的請神香分為三種:「請神香·文曲星」、「請神香·武曲星」和「請神香·財神」。都是通過藏寶圖開出,分別能補充真氣、提升武器品階以及真氣轉化為銀兩。
老君答題
《修道》中的老君答題系統不但是遊戲內一個放鬆身心的休閒模式,還可以為道友帶來豐厚的獎勵。無論是在艱苦的修行過程中輕鬆一下,還是在等待真氣的恢復中考驗一下自己的智力,都是個不錯的選擇喔!
野外BOSS
在修道的神州大地上,總會出現欺寧百姓的惡霸無賴,一直以來幸有道友們的行俠仗義,才撲滅了歪風邪氣。可是“最近”卻冒出一位名為李剛的惡人,他原為徐州城的捕快,雖武功高強但心術不正,屢屢勾結山賊打劫官銀。後因道友們多次使李剛的陰謀落空,李剛對各道源宗派已埋下仇恨的種子,並揚言殺盡天下道友。
BOSS會在每周三的下午15:00在大地圖上隨機刷新,李剛作為新登場的BOSS,其能力當然不容忽視,身邊還跟著小嘍囉,道友擊敗BOSS或小嘍囉後均可獲得一定的物品或仙石獎勵,其中BOSS掉落包括:100普通仙石、神秘飛劍、高級VIP卡等。
御劍飛行
修道世界之大,有一馬平川的廣闊平原,有萬木爭榮的蔽日森林,有拔地參天的獨秀青峰,也有奔流不息的浩浩洪流。一路上雖然景色各具風情如詩如畫,但道路斗折蛇行耗費大量的時間,而御劍飛行能打破地圖障礙零限制,讓你灑脫暢行隨心所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