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溮河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發〔2012〕1號)、《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豫政〔2012〕25號)和省委、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及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深入推進河南省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結合我區實際,就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陽市溮河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
  • 內容:深刻認識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
  • 行政區域:信陽市溮河區
  • 目的: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
基本信息,詳細內容,

基本信息

信陽市溮河區人民政府
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
溮政〔2012〕28號
各鄉、鎮、辦事處,區政府各部門:

詳細內容

一、深刻認識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重要性
農業產業化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其主要特徵是以農業優勢資源為基礎,以若干涉農經營組織為主體,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支撐,以相關服務機構為輔助,以加工集聚地為核心,以輻射帶動的周邊區域為範圍,圍繞農業相關聯產業發展種養、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協作緊密、產業鏈相對完整、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綜合效益達到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群體。我區是個特色農業名區,農副產品資源豐富且具特色,區委、區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推進農業產業化,將農業產業化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撐來抓,不斷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我區茶產業被確定為全省三個產業集群試點之一。尤其是在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中,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目前全區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2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2家,市級39家, 2011年各級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1.29億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603家,帶動農戶7.5萬戶。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50元。在看到農業產業化取得成效的同時,也要看到還存在著產業化組織自身實力不夠強,帶動能力還較弱;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多呈點狀分布,連片集群發展不足等問題,給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帶來了壓力和挑戰。各級各部門要深刻認識到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對現代農業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將思想認識統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有利於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引導相關企業和機構在一定地域內集聚發展,能減少企業運輸物流、獲取市場信息等交易成本,提高公共資源利用率,加快技術傳遞與擴散,有利於做大做強農業主導產業,實現農業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引導區域內同質及相關農產品生產企業、供應商等微觀經濟體開展良性競爭和分工協作,將農業家庭生產經營方式與社會化大生產有效銜接起來,有利於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業產業集群,能夠使區域內相關企業之間形成“追趕效應”,促進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一些主要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享有相當高的知名度,有利於催生和塑造地域品牌。
(二)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和農民增收。隨著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生產銷售等網路不斷完善,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等環節逐步配套,企業和產業的生產能力和領域不斷擴展,競爭優勢顯著增強,可將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吸附在產業化鏈條上,進而提高農民收入。
(三)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有利於推進“三化”協調發展。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有利於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走出一條以農業產業化帶動新型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在農業產業集群建設過程中,由於農業相關產業不斷集聚,人口與資本等生產要素也不斷向產業區集中,有利於帶動農村地區交通運輸、金融保險、商業服務等其他產業發展,引導城市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村地區合理流動,提升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促進區域“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為主題,以強化農業基礎設施為支撐,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為著力點,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和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規模種養、就地加工、產銷銜接、品牌發展,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發展,爭當省、市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排頭兵。
(二)目標任務。從2012年到2015年,全區形成銷售收入2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集群1個,10億元的集群1個,30億元的集群1個,100億元的集群1個,銷售收入達到142億元以上;到2020年形成銷售收入30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集群 1個。
圍繞上述目標,按照“基地支持、龍頭帶動、流通服務、特色高效”的原則,選擇基礎條件好、比較優勢強、發展潛力大的主導產業進行培育,重點建設茶葉、蔬菜、林下經濟和水產品四大農業產業化產業集群。
1、茶葉產業集群。以五雲、文新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支撐,積極發展茶產業,第一階段(2012年—2015年)為創新發展期,即:到2015年,名優茶產量達到3萬噸,引入5家國內知名茶葉企業,發展壯大本土企業5家以上進入全國百強,實現茶葉產業集群穩步發展,初步形成產業鏈條完善、發展活力彰顯、崛起態勢強勁的茶葉產業體系,實現涉茶產業集群產值達到100億元。第二階段(2016年—2020年)為提升跨越期,即:到2020年,名優茶產量達到4萬噸,實現茶葉產業集群快速崛起,產業鏈條完善,競爭力明顯,10家以上本地茶企進入全國百強,引進10家以上國內外知名涉茶企業入駐園區,出口創匯億元以上,成為全國區縣中茶葉種植面積最大、涉茶產品質量最優、生態環境最美、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佳、茶文化氛圍最濃、遊客休閒體驗最嚮往的安全生態高效茶區,成為名副其實、獨具特色的中國茶都,實現涉茶產業集群總值達到300億元。
2、果蔬產業集群。以雙井辦事處豫豐蔬菜專業合作社、天亦圓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東雙河鎮豐收田野蔬菜專業合作社、春禾蔬菜專業合作社,五星辦事處琴豐園無公害蔬菜生產科普示範基地、禾牧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柳林鄉柳河翠蔬菜專業合作社,吳家店鎮出山店茶果公司,遊河鄉必果生態農業園、繼宏蔬菜專業合作社,十三里橋鄉興達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中和花卉蓮藕專業合作社、十三葉果蔬專業合作社、十三里橋鄉香草草莓專業合作社等14家規模化果蔬種植基地為龍頭支撐,到2015年,全區發展規模化果蔬產業集群2個,果蔬耕地面積發展到7.5萬畝,總產達到30萬噸,果蔬種植加工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帶動農戶1萬戶以上,果蔬產業化集群內的蔬菜加工增值率達到60%以上,果蔬產業集群內的生產加工型企業自建基地生產的原料或與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簽訂契約收購的原料,要占到生產加工原料的50%以上。
3、林下經濟產業集群。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林業生產方式和經濟現象,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託,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採集業和森林旅遊業,既包括林下產業,也包括林中產業,還包括林上產業。我區林下經濟產業集群總體規劃分為五項內容,一是鞏固板栗產業;二是培育油茶產業;三是發展林下種植產業;四是發展林下養殖產業;五是發展森林旅遊及林區農家樂產業。該五項產業涵蓋了全區的傳統產業及新興產業,是對全區森林資源的最大利用與最大發揮,到2015年實現林下經濟產值34.25億元。
4、水產品產業集群。根據我區目前水產養殖面積達3.8萬畝,水產品總量8000噸、生產引進魚苗2億尾,培育苗種1億尾,連片池塘商品魚基地養殖6000畝(50畝以上連片,畝均總產500公斤以上),水庫精養或半精養35座,面積3000畝;名特優水產養殖5000畝,魚塘改造8000畝,技術培訓0.5萬人次,水產業總產值達1.5億元的發展現狀和自然資源,考慮到今後的生產潛力及社會需求,到2015年養殖面積達4.5萬畝,水產品總量10000噸,水產業總產值達2億元。
三、建立完善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激勵保障措施
(一)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繼續抓好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設,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對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項目,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開展經營管理,鼓勵和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工投勞。二是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重點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低產田改造,擴大高產穩產、旱澇保收面積。三是加強以植樹造林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按照綠化及退耕還林等要求,突出抓好以沿路為重點的綠色長廊建設綠化,以環城、環鎮、環村為重點的城鎮綠化,完善農業生態屏障。四是要積極爭取上級投入,制定完善規劃,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五是要積極爭取國家穩定持續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大力加強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資金投入,科學做好農村電網發展規劃。通過農網完善工程,加大低電壓改造力度,有效提高農村電網供電質量,縮小城鄉供電服務差距,讓改革成果惠及廣大農村地區。
(二)完善用地政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周轉指標要優先用於產業化集群內加工型龍頭企業;對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及其他龍頭企業經營所需用地優先安排,優先審批,其農用地轉用、土地征(占)用各項費用,按國家重點項目用地標準底線執行。興辦飼養小區、養殖園區所占耕地,經區國土資源部門和農業部門認可,視作農業用地。沒有形成永久性建築的,可辦理臨時用地手續。形成永久性建築的,可以土地使用權出讓或鄉企占地形式供地,土地出讓金從低收取。
(三)完善用電優惠政策。支持產業化集群內供配電設施建設,優先保障產業化集群生產用電的需求;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用電給予支持,並嚴格按國家規定的電價計收電費。
(四)加大財政政策支持。積極爭取國家及省對我區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和項目的專項支持。對於涉農資金,按照統一規劃、集中使用、渠道不變、提高效益的原則,向農業產業化集群傾斜。對產業化集群內各級龍頭企業新增生產線貸款、投資新(擴)建畜禽養殖基地或投資新(擴)建種植原料基地項目的貸款,財政按實際貸款額給予貼息支持。對產業化集群內各級龍頭企業新建的水禽水產品等農產品質檢中心給予補貼。
(五)強化金融政策支持。加強涉農擔保體系建設,各級政策性投資擔保機構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放寬擔保條件,對龍頭企業融資項目,擔保費率在市場同等條件下給予10%的優惠;對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擔保額度超過全年業務總量10%的,區財政提高對其代償損失和風險準備金的補償比例。對集群內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戶收購農產品所需流動資金,協調有關銀行和信用社給予支持。鼓勵農村金融創新,擴大涉農小額信貸規模。支持有條件的保險機構在農業產業化集群開展政策性保險業務,區財政給予相應補貼。
(六)培育扶強產業化經營組織。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檔案精神,加大對龍頭企業在稅收、財政、金融、項目等方面的扶持,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鼓勵龍頭企業在與農戶簽定契約訂單中實行最低保護價,在種子、資金、技術等方面向農戶提供無償或低償等系列化服務,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同時,按照“自願互利、扶持基地、服務農戶”的原則,通過龍頭企業幫助改善生產基地的生產條件、發放預付定金、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服務等多種途徑,扶持原料基地和農戶。二是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聯合興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將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成立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加強監督管理,使各類中介組織真正成為連線農戶與龍頭企業、農戶與市場的橋樑與紐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三是探索建立行業協會。積極引導同類加工企業在自願的基礎上,建立各種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律,充分發揮其在技術開發、教育培訓、價格協調、市場行銷等方面的功能,切實保障行業內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七)鼓勵科技創新。龍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在農業產業化集群中的科技帶頭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研機構,開發新產品,採用新工藝,使生產技術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展多層次的聯合與協作,形成直面市場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強企業管理,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增強帶動產業發展的能力。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省馳名商標、名牌產品、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及制定國家標準、地方標準的龍頭企業,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獎勵。
(八)實施人才開發戰略。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員工培訓納入“陽光工程”、“雨露計畫”、“農村創業人才培訓計畫”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等人才培訓工程,在資金上給予適當傾斜。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高校建立長期的人才培養合作機制,採取多種形式培養適應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加強農業產業化集群人才隊伍建設,啟動企業管理人才培訓工程,有計畫地選擇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廠長、經理和企業中層管理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培養力度;根據市場發展需要,組織龍頭企業負責人到國內先進地區和國外進行考察,開闊視野;加強對龍頭企業統計、質檢、財會等專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企業規範化管理水平。引導成立相關農業行業協會,增強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技術、資金、信息等資源共享。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一)明確工作責任。成立溮河區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指揮部,由區委書記任政委,區長任指揮長,區四大家有關領導任副指揮長,區委農辦、農業局、發改委、財政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國土資源局、環保局、科技局、商務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林業局、農開辦、糧食局、畜牧局、農機局、統計局、供銷社、電業局、質監局等有關職能部門參加。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區農業局,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單位要按照本實施意見和職能分工,細化工作方案,制定具體落實措施。各鄉鎮、辦事處也要成立相應的辦事機構,協調解決區域內農業產業化集聚群建設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二)科學認定考核。我區農業產業化集群要具有龍頭企業集聚發展、主導產業突出、農產品加工能力較強、農業組織化程度較高、產業鏈條健全、配套服務完善、品牌優勢明顯、帶農惠農效果顯著的標誌。基本標準暫定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應以加工集聚地為核心,產業鏈相對完整,並帶動輻射一定的區域範圍。二是應有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由多家經營組織連片發展形成特色產業較為集中的區域。三是種植加工類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帶動農戶1萬戶以上;養殖加工類集群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帶動農戶5000戶以上。四是集群內的農產品加工增值率應達到60%以上。五是集群內的生產加工型企業通過自建基地或與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簽訂契約收購的原料,應占生產加工原料的60%以上。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產業化集群的標準將逐步進行完善(達標標準、考核辦法另行制定)。
(三)最佳化發展環境。各級各部門要樹立扶持農業產業化集群就是為“三農”服務的意識,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協調配合,形成合力,積極幫助集群內組織解決好資金信貸、基地建設、技術創新、市場開拓、信息交流等方面存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加強市場經濟環境綜合治理,對集群內的龍頭企業實行掛牌保護,杜絕對企業的亂收費、亂攤派行為,不斷最佳化促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加強輿論宣傳,及時總結各級各部門在扶持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進行示範推廣,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濃厚氛圍。
(四)嚴格獎懲措施。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對於實現產、加、銷一體化,提高農業產業化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產業集群建設工作,區委、區政府將嚴格進行督導檢查,定期通報情況,每年組織一次考評。對經濟效益好、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規模達到相關標準的龍頭企業,納入相關產業集群,區委、區政府進行認定並命名授牌,對有功單位、龍頭企業和人員進行表彰和獎勵。同時,對農業產業化集群實行動態管理,建立退出機制,未達標的不再享受優惠政策並摘牌。對因措施不力、服務不到位等原因造成集群發展緩慢的責任單位進行通報批評,並取消該單位年終評先評優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