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變
1953年,隨著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畫的實施,薛城人民銀行按照“統收統支”的管理辦法,編制全區信貸收支計畫,將存款金額上繳總行,貸款額度由總行審批。薛城正式建立起綜合信貸計畫制度。
1956年,薛城人行根據上級有關規定,對全區信貸計畫實行了年度最高餘額和年末餘額控制的辦法,擴大了地方信貸計畫許可權。1958年,根據存款分成的辦法,薛城銀行系統將部分存款上繳總行,部分留作地方信貸基金。1959年,又按照“存款下放,計畫包乾,差額管理,統一調度”的“全額信貸”管理辦法,將區內中央財政、中央企業存款上劃總行,其餘地方性存款均在轄區內自行調節,擴大了地方性貸款能力。
1963年2月,按照人民銀行總行《關於信貸計畫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重新實行了高度統一的信貸計畫管理體制,採取“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辦法,將信貸計畫編制與審批實行主管部門與銀行部門“雙線管理”,從而迅速消除了全區信貸計畫中“信貸不實”的現象。
1979年2月,人民銀行總行實行了“統一計畫,分級管理,存貸掛鈎,差額控制”的信貸計畫管理體制。到1980年,薛城區才轉入到這種管理體制中去。 1981年,按照總行信貸差額包乾的管理辦法,全區信貸計畫又實行了差額包乾管理。1984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其中,信貸管理體制從1985年1月1日起實行“統一計畫,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管理辦法。一直到1990年底,薛城區信貸管理仍實行這種辦法。
1979年實行了“統收統支”或稱“統存統貸”的高度集權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1979年至1984年改為“統一計畫、分級管理、存貸掛鈎,差額包乾”的體制。
1985~1993年,伴隨著中央銀行體制建立,信貸資金管理體制演變為“統一計畫、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1994年改為“總量控制,比例管理,分類指導,市場融通。”
1998年進一步改為“計畫指導,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調控”。
弊端
1、信貸計畫與市場機制資源配置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2、金融市場發展,金融工具多樣化和金融機構自主權的增強致使信貸計畫和限額管理的政策效力趨於喪失。
3、信貸計畫的執行與監督的操作難度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