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歷史,起源,民族性格,生活方式,居住,服飾,飲食,禮節,風俗,宗教,交往忌諱,迷信與忌諱,“新俄羅斯人”,姓氏,權力象徵,平民姓氏,時代變革,成就,歷史名人,列寧,加里寧,高爾基,赫魯雪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莫洛托夫,華西列夫斯基,蘇斯洛夫,布哈林,基洛夫,布柳赫爾,
人口
俄羅斯人是歐洲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約有1.4億人。其中約1.16億生活在俄羅斯,約2000萬人生活在俄羅斯的鄰國。約300萬人生活在世界其它地區,主要在美洲、西歐,此外還有東歐、亞洲和其它地區。
歷史
17世紀它打敗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反擊。
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
彼得堡舉行起義(即12月黨人起義),被鎮壓。
1861年2月俄國廢除農奴制。
1990年6月12日,俄第一次人代會通過《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
1991年12月21日,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
哈薩克斯坦首都
阿拉木圖決定,蘇聯在
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由俄羅斯繼承。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
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
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
起源
現代俄羅斯民族是從過去東斯拉夫人中不同部落所組成的南北兩個民族混合組成的。基因分析證明現代俄羅斯人與
波蘭人或
烏克蘭人沒有多少區別(因為父系都被
瑞典人換過血)。北歐的俄羅斯人和芬蘭-烏戈爾人也有許多基因類似處(現代
芬蘭人也是原始芬蘭人跟瑞典人的
混血)。芬蘭-烏戈爾人曾經在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中北地區生活,在斯拉夫人北遷的過程中他們有些被同化。
除考古發掘外859年以前對俄羅斯前人的歷史所知甚少。《
往年紀事》是從859年開始的。估計約於600年斯拉夫人在語言上分裂為南、西和東三個分支。東斯拉夫人居住在
西布格河和
第聶伯河之間,也就是今天的
烏克蘭。從1世紀到10世紀他們不斷和平地向
波羅的海地區發展,同化當地的人,在波羅的海地區形成了不同的斯拉夫部落。後來
白俄羅斯人和南俄羅斯人又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分支和民族。
另一群斯拉夫人從6世紀開始從
波美拉尼亞向東北波羅的海遷徙,他們遇到了瓦蘭結亞人並設立了重要的地區中心
大諾夫哥羅德。這些斯拉夫人也在今天的
特維爾州和
別洛焦爾斯克地區定居。他們和芬蘭-烏戈爾人混合,形成了後來的北俄羅斯人,說北俄羅斯方言。他們擴展到
羅斯托夫附近,在數世紀後與其他被分隔開來的斯拉夫人又聯繫上了。但是在文化、傳統和方言上南北俄羅斯人依然有明顯的區別。南北俄羅斯人之間的區別甚至於大於南俄羅斯人與白俄羅斯人之間的區別。因此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把他們看作不同的民族。處於南北交界處的
莫斯科和使用一些北部方言和一些南部方言成分的書面語言產生了統一的俄羅斯民族。
民族性格
俄羅斯人天性特性及形成原因
19世紀墨客丘特切夫說:“用理性不能明白俄羅斯,用通常準則無法權衡他,在他那處存在的是格外的器材。”(1)大眾知道,天下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度結果成立在這裡,而且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建整日下超等大國與美國抗衡、
爭霸天下;而上世紀末,在沒有外力作用的狀況下這座社會主義大廈卻隆然坍塌、自動崩潰;在處置和治理重大國際題目的團結國集會上,俄羅斯總是面臨百般壓力卻能英勇地站起來說“不”。總之,俄羅斯時常會以始料不足的行動使國際社會和眾人驚詫不已、狐疑不解。顯然,俄羅斯人的天性特性很難用一句話來概述。
固然,他們不像
漢人的能幹、日本人的努力、
法蘭西人的浪漫、
德意志人的無誤和
美國人的幻想等特性這樣昭著,而現實上,在俄羅斯人的性格中既有能幹和努力、浪漫和幻想,尚有英勇、剛強、直率、熱情好客、幽默感和寬裕憐憫心等多重性。
(性格)英勇堅強和氣戰;兩面性突出;文雅水平較高;勞動體式格局極度。
英勇堅強和氣戰
彼得大帝引導元首****軍民通過二十年的北方戰爭,擊敗了瑞典幾十萬雄師,為保住勝利果實都門從莫斯科遷到了聖彼得堡,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打開了通向歐洲的“窗戶”。(2)1812年,拿破崙率六十萬雄師侵犯俄羅斯,結局屁滾尿流,被趕出****,並虧損了大局部隊伍,導致以後的跨台。在他的追思錄中寫道:“還從未遇到過這樣堅強的隊伍,在莫斯科近郊的戰役再現最英勇而取得的成績卻最小。”(3)在二戰中,無論是在
列寧格勒(聖彼得堡)被圍的900個日晝夜夜裡,照舊在莫斯科保護戰、
史達林格勒戰役中,俄羅斯人的寧為玉碎、堅強戰鬥的精力讓天下為之咋舌。總之,到了要害時候,額外是國度生死和成長的重要關鍵,俄羅斯人都能絕不遲疑地自告奮勇,再現出大喪膽的精力。二戰時蘇軍總司令
朱可夫說:“這個民族具有很強的凝集力,不被其他民族所壓垮,卻要壓倒仇人。”
兩面性突出的特性昭著
平常與俄羅斯人打過交道的都有同樣的意會:他們很熱情、慷慨,但時隔不久又會讓你對他發生一種不相信感。通常狀況下,首次相見就能感觸到一種真摯的交情,與你握手時不把你的手握疼了不撒手;與你擁抱時不把你擠得喘不外起來不鬆手;與你攀談時不把你讚揚一番不開場,然後即是同意。無論在個體交遊中,照舊在事宜性配合中,俄羅斯人最拿手的便是滿口答應,事過之後並不由於沒有實現而覺得汗顏,而是劈面認錯,並尋覓百般原由草率,乃至還會做出新的答應。俄羅斯的****家們時常民俗於空頭同意。1989年,當民眾質問
戈巴契夫什麼時刻能轉變商品緊缺狀況時,他說:“給我兩年時間”。可兩年後,當人們再次問他什麼時刻旋轉經濟逆境時,他居然還說:“再給我兩年時間
勞動體式格局極度
去過俄羅斯的人都知道,一個個體的小市肆在12:01,即放工時間去買器材,會被規矩地見告放工了(這在中國會被以為神經有問題,有錢不掙不是傻瓜嗎?)但在俄羅斯這很正常,由於時間觀點差別。在火車觀光中,俄羅斯人會拿出自己的酒和食品與你共享,但在停車場,那怕你存車超出了一兩分鐘,一樣要收一個小時的用度。一個開飯館的中國好友通知我,她的雇員出去買四十瓶酒,返來時會打開四個箱子,從一數到四十。而不像中國人直說,“四箱,每箱十瓶,一瓶不少”。教他們幾回再三,固然每次都說下次這樣,但到時刻仍然從一數到四十,小心謹慎。別的,就五十年月的中蘇相干而言。新中國建立之後,蘇聯對我國舉行了一百多個大型產業項目標救助,那種慷慨救助的範圍和力度在國際相干史上是很稀有的。但是,在認識形態範疇出現了分裂之後,蘇聯人很快就撤走了悉數的專家,撕毀悉數的項目條約,使中國遭受了龐大的虧損,中國五十年月末出現了
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許多人,自然災害是一個原因,蘇聯的背約棄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個國度能在幾年那么慷慨地救助你,幾年之後又能那樣撕破臉皮周旋你,這種左右搖盪、乍寒乍熱的性格真叫人
捉摸不透細、平原住
原因
一是器材方文化身份難以界定;二是社會汗青成長的結局。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文化的組成部分。
俄羅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獨特的位置,因此俄羅斯人在居住、服飾、飲食、禮節、迷信和忌諱等方面的生活方式也與眾不同。
居住
1、民宅俄羅斯的森林資源豐富,所以傳統的俄式民宅以木材為建築材料,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由圓木搭建的,這種木屋十分堅固;另一種是由木板蓋成的,這種木屋精緻美觀。
俄式傳統木屋的屋頂呈“人”字形,因為俄羅斯的冬季降雪豐富,“人”字型的屋頂斜度大,便於積雪下滑。這種木屋有的有煙囪,有的沒有煙囪。木屋上部建有閣樓,供儲物或小孩居住玩耍用。木屋的地下還有半層,深約一人多高,主要用來儲存食物,蔬菜和酒,還有防潮保濕的作用。木屋的門前是長方形的門廊,門廊下一般有四五級台階。要想進入木屋,首先要走上台階,經過門廊,才能進門。屋內一般有三四個房間,面積十幾、二十幾平方米不等,分別為起居室、臥室、餐廳和廚房,房間寬敞,地上鋪著木地板。木屋的窗戶一般朝南,窗框上裝飾有三角楣飾或流水圖案,窗戶上還留有通氣用的小氣窗,窗台寬大,擺著一盆盆鮮花。正房旁建有側房,用來存放家具或作倉庫。木屋四周的院子用木柵欄圍著,院內有菜園。
傳統民宅中的爐子、條凳和上座別具一格。爐子又高又大,既可供暖,又可烤東西和燒飯,上面還可以躺人。條凳固定在牆邊,供數人合坐。現在,這種俄式傳統木屋在俄羅斯仍然存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多數家民住進了2-4戶的2層住宅,配有公共設施,每戶居民有一片宅邊地,可以種植瓜果蔬菜。
城市裡,居民的住房非常緊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兩代、三代“同堂”的大有人在。50年代,
赫魯雪夫上台後為緩解住房矛盾建造了大批火柴盒式的5層簡易樓房,現外觀已
破舊不堪,面臨推倒重建的命運。近年來,為了合理使用土地,適應城市居民大幅增多的形勢,修建了一批以12-19層以上的高層建築群為主體的小區。小區有食品店、郵電部、儲蓄所、幼稚園、學校、電影院等
公共服務設施。同時,也儘可能恢復和保存城市裡有價值的古建築。
2、別墅
所謂別墅是俄羅斯人的郊外私人住宅。蘇聯時期,市政府為每個幹部職工提供0.06公頃的土地供建別墅用。這種在地多人少的地理環境下出台的政策造就了一種特殊的建築。
俄式別墅一般建在郊外的山坡上、林邊、水旁。建造別墅的地區多由國家劃定,並提供輸電。人們習慣上把這些地方稱為別墅村。俄式別墅多為木結構的房屋,有大有小,小的只有十幾平方米,大的有套間,一般內部陳設簡單,方便搬動。外部塗著鮮艷奪目的色色彩,飾有各種圖案。
夏天,每逢周末, 俄羅斯人開著小轎車或乘坐郊區的電氣列車來別墅度假。輕鬆、閒適的
別墅生活解除了快節奏城市生活帶來的緊張和不適。他們還在別墅的園地里種菜,既可放鬆身心,又可彌補城市供應的不足。夏天一過,這裡便一片寧靜,別墅主人只是偶爾去看看,冬天,這些別墅是閒置的。
蘇聯解體後,經濟蕭條,生活困難,居民在別墅的菜園裡種植土豆,以供全年食用。另外,有些老人把市內的住房出租收費,以解生活之難,而自己則住在簡陋的別墅里。
俄羅斯人愛洗澡。城市裡往往有許多公共浴室。
俄羅斯的農村里,人們愛洗蒸氣浴。他們認為蒸氣浴能健身、消除疲勞,還能治病。在俄羅斯歐洲部分的北方和西伯利亞各民族居住區,黑澡堂是民間常見的浴室。這種澡堂一般蓋在住房旁的院角里,以木結構居多,夏天用作儲藏室。為了保暖,澡堂里的爐子沒有煙囪,木柴燃燒冒出的黑煙散發在澡堂里,時間一長,澡堂的板壁和屋頂都被熏成黑色,故稱之為黑澡堂。
服飾
俄羅斯的民族服裝色彩鮮艷,寬大,這和
俄羅斯民族的生產、生活有關,也體現了俄羅斯人豪邁的性格。
俄羅斯男子的民族著裝是這樣的:上身斜領的粗麻布襯衫,襯衫的領口和下擺有繡花,外罩
粗呢大衣,或罩一件長衣並系腰帶;下身穿
瘦腿褲,腳蹬皮靴或皮鞋,頭戴呢帽或毛皮帽子;冬天時,外罩羊皮短外套或羊皮大衣。
俄羅斯女子的民族著裝是這樣的:上身也是粗麻布襯衫,襯衫的領子不開口,
衣領有褶,襯衫有刺繡,鑲肩,衣袖肥大; 俄羅斯南方女子穿毛織裙子,北方女子穿薩臘范,不穿長褲;腳穿皮鞋或皮靴;夏天,頭戴花頭巾,秋冬季頭戴呢帽或皮帽,冬天時也穿羊皮外套。
在民族服裝中, 俄羅斯女子的裝飾品主要有披肩和腰帶。披肩有兩種樣式:三角形和正方形,上面印著鮮艷的大花圖案。除披在肩頭外,俄羅斯女子還常把披肩包在頭上,作為頭巾使用。 俄羅斯人認為腰帶不僅能保暖,還能保佑平安,因為腰帶象徵太陽光的圓環狀。在民間,未來媳婦送給公婆的第一件禮物就是腰帶,所以俄羅斯女子從少女時代便學習刺繡和縫製腰帶。
如今,在城市中穿民族服裝的俄羅斯人已很少見了。只有在農村,或是在重大節日時,人們才換上傳統的民族服裝。
現代俄羅斯人的服裝特色是整潔、端莊、大方、和諧。按俄羅斯的傳統習慣,婦女必須穿裙子,特別是在公眾場合和正式場合。而今,俄羅斯婦女仍保持著這一傳統。但70年代以來,俄羅斯女青年爭相仿效西方的時尚,穿起了牛仔褲,這曾引起俄羅斯社會輿論的關注。
近年來,俄羅斯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俄羅斯人的服飾也受到了影響。1990年以前,俄羅斯男女服裝以西裝套服和套裙為主,很少有人穿牛仔裝,女子穿長褲的也很少見。隨著與各國貿易的增多,與世界時裝潮流接軌,俄羅斯人的服裝中出現了中國的郵差綠羽絨服、豬皮夾克、針織拉絨腈綸帶檐帽、歐式長方形毛料格披巾、義大利的皮靴、法國的碎花長裙、土耳其皮夾克和光皮加最長大衣、牛仔服裝、各牌休閒服和
運動裝等等。
飲食
俄羅斯人在飲食習慣上,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們講究烹調,因此俄式大菜
聞名於世。
1、麵包
自古以來,俄羅斯就以麵包為主食。麵包的品種很多,按原料分有:
白麵包、
黑麵包、黑麥精粉麵包和玉米粉麵包。白麵包的消費量很大。但俄羅斯人也愛食黑麵包,甚至超過白麵包。黑麵包的主要原料是黑麥粉,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營養價值很高。黑麵包有一股
麥香,入口時略帶酸味,咀嚼一會後,又有一股甜味。按開頭分有:大圓麵包,它直徑可達40厘米,麵包上有花紋;麵包圈;掛鎖形麵包;小圓麵包,它的大小開頭類似中國的饅頭,可把它切開,中間夾肉、乳酪做成三明治;麵包乾;8字形小
甜麵包;長方形麵包;橢圓形麵包等等。
俄羅斯還有一種食物,它被稱為俄羅斯人的“第二麵包”,這就是土豆。俄羅斯人十分愛吃土豆。據統計,俄羅斯每年人均消費土豆100多公斤,與糧食的消費量差不多。在俄羅斯土豆的吃法有很多種: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用土豆做的小扁餅、用做牛排、烤雞等菜的配菜等等。
2、一日三餐
俄羅斯人一日三餐中的主食除麵包、土豆外,還有牛肉、豬肉、羊肉、牛奶、蔬菜、黃油、乳酪等。俄羅斯人用餐的特點是肉、奶量多,蔬菜量少。
俄羅斯人的進餐方式是一道一道地吃。上菜時一般先上冷盤,如沙拉、火腿、魚肉魚肉凍、涼拌生菜、酸黃瓜等;然後再上主菜,主菜有三道,第一道是湯,如鮮魚湯、清雞湯、肉雜拌湯、肉丸豌豆湯、紅菜湯等。俄羅斯人特別愛喝紅菜湯,也稱
羅宋湯。這種湯的做法是:把肉切成小塊,把紅菜頭、圓白菜、土豆、洋蔥、胡蘿蔔切成絲放進水裡,加上鹽、糖等調料一起煮,煮熟後再澆上優酪乳油,有時裡面還加上蘑菇和李子乾,味道鮮美。俄羅斯人喝湯時可以吃麵包,這和西方人不同。而且,餐桌上除白麵包外,還要有一碟黑麵包。第二道菜是肉菜,如煎牛排、烤牛肉塊、炸雞、炸肉餅等配上土豆條、圓白菜、甜菜。第三道也是最後一道是甜食,一般是煮水果、果子凍、冰淇淋、點心、果汁、茶或咖啡等各種飲料。在宴席上,一般還有
魚子醬,它是菜餚中的上品,有黑魚子醬和紅魚子醬兩種。吃法是:先在白麵包上抹一層黃油,然後把紅或黑的魚子醬沾在黃油上。
俄羅斯人做菜很講究調料。他們的觀點是調料不僅能調味,還能增加菜的營養價值。他們常用的調料有蔥、姜、蒜、胡椒和芥末,此外經常在菜中放月桂葉、丁香、茴香籽、用橄欖油、雞蛋黃和香料攪拌成的沙拉油。
由於俄羅斯夏短冬長,
日照不足,所以一年四季以土豆、圓白菜、胡蘿蔔、洋蔥為主,新鮮的時令蔬菜和水果很少,也很難儲存。
3、飲料
俄羅斯人喜愛的飲料有含酒精的飲料如伏特加、啤酒、葡萄酒、香檳酒;不含酒精的飲料如茶;清涼飲料如克瓦斯等。
俄羅斯人以好酒出名,每逢節假日、生日,大家都開懷暢飲。在各種酒精飲料中,他們最喜歡伏特加。伏特加幾乎成為俄羅斯的代名詞。俄羅斯的伏特加是於1428年由義大利的
熱那亞傳入的,但當時執政的
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禁止飲用伏特加以保護本國的傳統名酒--蜜酒生產者的利益。
伊凡雷帝首次在莫斯科開設“皇家酒苑”,但不久之後,他下令除自己的禁衛軍外都不準飲用伏特加。直到烏克蘭併入俄羅斯後,伏特加才在民間傳開。彼得大帝還把伏特加視為國庫的主要的財源。伏特加的做法是先將酒精經過活性炭處理,除去不純正氣味,然後加上水,到酒精含量達到36%-60%時便算製成。市場上出售的伏特加多為42度。用糧食配製的伏特加,口感清冽,餘味悠長。“首都”牌伏特加為此類酒中之上品。
香檳酒是俄羅斯各種喜慶宴席中不能缺少的開鑼戲,之後由伏特加擔綱。列.戈利岑是俄羅斯的香檳酒之父。
俄羅斯人喝酒時善講
祝酒詞,祝願相會,祝願健康,祝願孩子,祝願和平,祝願友誼,一套接一套的。酒至酣處,便
載歌載舞。第一杯通常要喝乾,然後各人隨意,按規矩不勸酒。第三杯酒常為在座的女士而乾,男士要起身,喝乾,女士則不用起身,且不一定要喝完。如在主人家作客,最後:一杯要敬主婦,以感謝她的烹飪技術和辛苦。俄羅斯人不講究下酒菜,喝酒也無節制,有多少喝多少,常常是一醉方休。因此俄羅斯酒鬼很多,災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酗酒使犯罪率上升,離婚率增加,車禍增多,勞動生產率下降,男人的壽命縮短等等。
除飲酒之外,俄羅斯人還有飲茶的嗜好。俄羅斯人偏愛
紅茶,平均每個每年消500克。俄羅斯只在南部的
索契出產少量茶葉,因此主要依靠進口。中國的茉莉花茶、印度的紅茶深受俄羅斯人喜愛。每一下午5點-6點是俄羅斯人的飲茶時間。長期以來,俄羅斯人形成了獨特的飲茶習俗:
(1)他們好喝甜茶,即在茶里放糖、果醬或蜂蜜,還要吃一些甜食,如自製的蛋糕、
甜點心、餅乾糖果等。
(2)喜歡用
茶炊煮茶。茶炊是俄羅斯特有的燒開水用的水壺,傳統的由銅製成,現在常見的則是不鏽鋼的,結構類似於中國北方燒木炭的銅火鍋。壺的下部配有一個空心圓筒,用來燒木炭,也可燒刨花和松果。俄羅斯人幾乎家家都備有銅製或不鏽鋼制的茶炊,現代化的家庭使用電茶炊。好客的主婦們常邀請親朋好友來喝茶,並用自製的點心招待客人。喝茶時,女主人先將瓷茶壺裡沏好的釅茶倒進客人的茶杯,然後將茶杯端到茶炊前續水。茶炊和喝茶是人殷勤好客的標誌。
除飲酒喝茶之外,俄羅斯人夏日的傳統飲料是克瓦斯,這是一種有薄荷、麵粉或黑麵包乾、葡萄乾、漿果和其他水果加上白糖發酵製成的清涼飲料。近幾十年來,在大小會議上,礦泉水已成為主要飲料。
禮節
俄羅斯人是一個注重禮節的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上都保持著該民族特有的傳統禮節。
俄羅斯人是比較注重禮貌的。“
您好”、“你好”、“早安”、“
日安”、“
晚安”、“萬事如意”、“謝謝”、“請原諒”、“再見”、“請”等等禮貌語言,人們不但在外面經常掛在嘴上,就是在家裡親人間也離不開口。
相識的人相遇總是互相問好。就是不相識的人,如果在人不多的地方迎面相遇,也習慣於打個招呼。農村人少,農民在路上見到陌生人時總是熱情地問好。問好的時候,手插在口袋裡的總是把手抽出來,嘴上叼煙的也暫時把煙取下。男子總是先向婦女問好,這時戴帽子的還把帽子提一提,戴有色眼鏡的也把眼鏡摘下一會兒。晚上,在一起的人各自就寢前,都要向旁人說一聲“
晚安”。平時,有人打噴嚏,旁邊的熟人就會對他(她)說:“祝您(你)健康!”見面握手時,既不能過於用力,也不能過於無力。握的時間不要太長,不能搖對方的手。如是男女握手,男人不能先伸手,男人如戴手套應在握手前脫下,婦女卻不用脫。年輕人與年長者握手,也須等年長者先伸手。
親友久別重逢或互相告別時,不論在家裡或
大庭廣眾之下,俄羅斯人有擁抱接吻的習慣。
男人之間一般只擁抱,或者同時還挨一下或兩下(左右臉各一次)臉頰。婦女之間常常顯得更親熱些,互相接吻。親友間。長輩吻晚輩一般吻臉頰,常常連吻三次,還常常吻額頭;晚輩吻長輩也一般吻臉頰,通常連吻二次。非親屬的男女之間接吻比較慎重,如果關係一般,男子頂多只輕吻女子臉頰。只有在復活節那天,在教堂內外,人們可以跟碰到的任何人接吻,年輕的男子當然也可與姑娘們接吻。
沙俄時代還流行男子吻女子的右手背,這種吻手禮現在只在少數隆重場合才偶爾可以見到。那時還吻被視為神聖崇高的人物的手、衣襟、甚至腳,現在有些虔誠的教徒對某些神甫還如此。
俄羅斯人對人說話,如果對方是長輩、不相識的人、不親密的人、被認為重要的或須尊重的人,就須稱“您”,語氣含有純事務、客氣、莊重或尊敬的意味。對
平輩或晚輩的家裡人、很熟的人、不須客氣或尊重的人,則稱“你”,語氣含有隨便、無拘束、親熱、友好的意味。
俄羅斯人的姓名很長,一個人的全稱由名、父名和姓組成。如小說《怎么辦》的作者的全稱是尼古拉·加甫利洛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其中第一部分尼古拉是名,第二部分加甫利洛維奇是父名(意為:加甫利爾之子),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姓。加林娜·謝爾格耶夫娜·烏蘭諾娃(蘇聯著名
芭蕾舞女演員)這個全稱中加林娜是名,謝爾格耶夫娜是父名(意為
謝爾蓋之女),烏蘭諾娃是姓。從名、父名和姓,都可看出這個人是男是女。婦女的姓名一般末尾都含有a音,名字如
安娜、葉蓮娜、阿克西尼亞、
薇拉、加
麗雅等等,父名如
伊萬諾夫娜、
西蒙諾夫娜、馬克西諾夫娜等等;男女同一姓,女的姓末尾也加a,如列寧原姓馬里揚諾夫,他的姐妹就姓烏里揚諾娃。婦女結婚後一般隨夫姓,現在也有繼續用原姓或夫姓原姓並用的。
這么長的姓名,怎么稱呼呢?在莊重嚴肅的場合和公文中用全稱,名、父名和姓都用。有時也稍簡化一點。略去父名,只用名和姓。平時,對長輩、同輩或上級,為了表示尊敬,就稱呼名字加父名,如“符拉季米爾·伊里奇”、“伊萬·
伊萬諾維奇”;對已婚婦女也這么叫。學生對教師也稱呼其名和父名,不叫老師。教師對學生則直呼其姓,有時也可直呼其名以示親切。兒媳對公婆,女婿對岳父母,如果覺得叫爸媽還不習慣,也可叫其名和父名。長輩對晚輩、熟悉的同輩之間,平時叫名字,簡單些。
但名字(即全稱的第一部分)卻又有正式名、小名、愛稱、暱稱等不同形式,這又使事情複雜起來。正式名用於一般正式場合。小名用於長輩對
幼輩、平輩親屬間、愛人間、親密的同伴、同學、同志、朋友間,含有親昵意味,愛稱含有的親熱愛撫意味比小名還多。
暱稱是一種隨便的稱呼,在親密朋友間使用時表現出不拘禮節,在不親密的人間使用則常帶有輕視的意味,構成方法比較自由,大都是在名或小名後加個“卡”音。
俄羅斯人姓名的繁複多變,增加了俄語的表現力,使俄語更為豐富多彩,但外國人記憶和運用起來卻比較困難。我們中國人讀俄羅斯小說,不是常常覺得書中的人物姓名難記難分嗎?
俄羅斯人到別人家拜訪,一般都預先通知主人。邀請別人到自己家來作客,一般也都預先提出邀請,不約而來或突然請客,被認為不大禮貌,除非是很親密的友人。客人進門後,須先向女主人問好,再向男主人和其他人問好,因為俄羅斯人也與西方國家人一樣在公共場所和交際場合實行“婦女優先”的原則。客人坐的地點應按主人指定,不能坐在床上,也不能坐在有婦女坐的沙發上。如果一次來了幾位互不相識的客人,主人介紹時也先從
女客開始,男客被介紹給女客時要站起身來。吸菸應先徵得女主人或女客同意。談話時一般不能打斷別人的話,不要打聽別人的工資、婦女的年齡。男子不能把同來的婦女丟在一邊自己另與別人談話,除非婦女已另與別人談話。初次拜訪不要坐長久。俄羅斯人喜歡送花,花店很多,人們作客時常常送給女主人一束鮮花,送的花須是單數(雙數的花祭祀亡者),還不能是黃色的(黃色表示不忠誠);送給主人家的孩子一些玩具或文具,也很受歡迎。主人如接到客人送給的蛋糕水果糖果,應即擺到桌上,讓大家看見。
在家裡請客吃飯或吃茶點,被認為比在飯館更親切友好。請客時一定要擺上桌布,一般用棉布,通常是帶花色的,更講究些則用白色的。漆布和塑膠布被認為不大講究,只在沒有客人或請親密的親友時才用。請客時桌上一般都擺一瓶鮮花。正式的餐桌是長方形的,以兩端為上座。客人夫婦分開,男主人坐在女客人身旁,女主人坐在男客人身旁。客人如是一對戀人,則坐在一起。預先為每位進餐者擺好一份餐具:一個大食盤(吃菜用),一個中盤(放麵包,放在大盤左);一把叉(放在大盤與中盤之間)、一把刀、一把匙(放在大盤右);大小玻璃酒杯二三個(放在盤前)。左手持叉,右手用刀、匙。用刀
從公盤中取食物,用叉送入口,不能用刀吃東西。麵包應撕成小塊送入嘴中,木應大塊啃。餐桌上不能吸菸。主人不時對客人說:“請為健康而吃”,相當於中國人說:“請隨便吃”,“請多吃點”。客人要等女主人離桌後才起身。
俄羅斯在公共場所一般都能做到不大聲喧譁,講話的聲音很輕;不隨地吐痰,不邊走邊吃東西,不亂扔菸頭果皮等;不當人面
伸懶腰、打呵欠、搔癢、摳鼻、
挖耳;不用手指點不相識的人;不注視殘廢人畸形人;走路、上下公共車輛都主動讓老人、婦女在前,在車上給他們讓坐。開會、觀劇等都注意按時到場。個別人觀劇遲到,他們也是靜悄悄地臉朝同排觀眾進入座位。總的說來,俄羅斯人的公共道德風尚是比較好的,講究文明禮貌。
(1)、問候
俄羅斯人常用的問候語是“
您好”、“你好”。俄羅斯人認為,兩人相遇時,一定要問好;在咖啡館或飯店裡用餐時,也要與同桌和先進來的人問好,然後再入座;問路時,也要先問好。在俄羅斯的農村,人們至今還保持著向陌生人問好的習慣。
(2)、親吻
親吻也是俄羅斯的一種傳統禮節。在隆重的場合,國家領導人見面時,為表示尊敬和友好,一般擁抱親吻,吻對方的臉頰三次,先左後右再左。在比較隆重的場合,有時男士彎腰吻女士的右手背,表示尊重。好友相見時,婦女一般擁抱,有時親吻,男人則只是擁抱。親兄親姐妹重逢或分別時,要擁抱親吻。
(3)、送禮品
逢年過節或喜慶日時,俄羅斯人講究向親朋好友贈送禮物。禮物可因人而異,他們認為最好的禮物是鮮花。贈送鮮花時要注意,鮮花的枝數只能是單數,因俄羅斯人認為單數吉利,偶數不吉利,只有在有人去世時才送枝數為偶數的花束。常送的花有康乃馨和鬱金香。
選擇禮物時須注意:不要給朋友送刀,俄羅斯人認為刀會切斷友誼。若要接受朋友送的刀,須象徵性地給一點錢;不要送空錢包,因為空錢包被認為是一貧如洗的象徵,如要送,一定要在錢包里象徵性地放一點錢,意思是祝願對方永遠有錢。
(4)、尊重婦女
俄羅斯人有尊重婦女的美德,上公共汽車、上下樓梯、過時出房間時,男士要讓女士先行,並為其開門,即使對不認識的女士也要如此。在劇院的衣帽間裡,男士要為女士脫穿大衣,入場時為女士開路並找座位,而且女士不落座男士也不能坐。男女同行時,男士空手,而讓女士拎重物是不允許的;並且男士要走在女士的左側,對她進行保護,讓她處在最安全的位置;女士橫穿馬路時,男士要送。
(5)、在公共場合
在公共場合,如在影劇院中,俄羅斯人不大聲喧譁,也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觀眾一般都準時入場,安靜地觀看節目,如有人遲到,要面對同排的觀眾悄悄入座,並向對方致歉,背對著同排的觀眾擠進去是不禮貌的。在公共場合不能挖鼻孔、伸懶腰、抓癢、大聲咳嗽,如要咳嗽,須用手帕捂住嘴,小聲咳。交談時不宜用食指指點對方和他人;不宜當著其他人與某人用別人聽不懂的語言說話。乘坐公共汽車、捷運時應主動為老人、病人、殘疾人、孕婦和兒童讓座。
(6)、用餐禮節
俄羅斯人進餐時,採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刀叉的擺放位置是:叉子在盤碟的左邊,刀和羹匙在右邊,酒杯在盤碟的前面,用餐者應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後,將刀叉並排放在盤上把兒朝右,服務員會把它們收走。如果下一道菜還要使用刀叉,盤子左右沒有備用的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
在正式的宴會上,每吃一道菜要換一副刀叉,一般所有的刀叉都先擺在盤子的兩側和上方,吃飯時按由外及里的順序使用,有多少副刀叉就說明有多少道菜。吃不同的食物用不同的叉,吃魚用三齒叉,其他用四齒叉,吃冷盤的叉比較小,吃熱菜的叉比較大。
用餐時須注意的是,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吃法:麵條、魚、雞蛋、布丁和果凍不能用刀切後食用。
吃麵條時要右手拿
餐叉叉起兩三根麵條,然後旋轉餐叉,將麵條卷在餐叉上再送入口中,不要用嘴吸麵條,更不要發出聲響;吃魚時,左手拿一塊麵包按住魚塊,右手拿餐叉剔除魚刺後再吃;吃煮雞蛋時,不能將雞蛋在桌子上敲醉,而要用羹匙先將雞蛋大頭的蛋殼敲碎,剝下這一部分的蛋殼,然後用羹匙挖著吃;吃煎雞蛋時,煎得嫩的用羹匙吃,煎得老的用餐叉吃;喝湯時,要用羹匙的尖正對著嘴,把湯送入口中,不能用嘴直接從
湯盤中喝,更不能發出響聲,羹匙要一直放在湯盤中,直到喝完;吃肉排時,要將餐叉的齒朝下叉住肉排,再用餐刀切一塊吃一塊,也可一次將肉排切成數塊,然後用餐及吃,切記不可極不雅觀地在盤中轉來轉去地切;吃雞鴨時要刀叉並用,只有平時在家中才可以用手拿著吃;麵包不必用刀切,可用手掰著吃。
就餐時不要大聲談笑,切忌手持刀叉做手勢:舉杯飲酒時套用右手,嚼東西時要閉嘴,不能嚼出聲來;在宴席上,男人應照顧自己旁邊的婦女;飯後,如女主人請客人喝咖啡或茶時,客人應將杯子遞過去。
風俗
俄羅斯人交際時通常在三種情況下使用“你”:1、對16歲以下的兒童;2、近親之間與同事之間(年輕人之間);3、年輕人對年輕人。對老年人、陌生人(兒童除外)和領導人則稱“您”。對兒童可直呼其名,而對老年人、陌生人和領導人則應呼其名字加父稱。目前在俄羅斯“先生”、“同志”、“公民”三種稱呼並存。一般在商業機構、新聞媒體和官方機構中人們習慣相互稱“先生”;以前在蘇聯時期普遍使用的“同志”,現在仍然在國營企業、軍隊、內務部門使用;而“公民”通常在公共場所使用,比如:火車站、商店等。在公開發言時,一般在發言人的姓後面加上“先生”、“同志”或其相應職稱“教授”、“工程師”等,比如:“現在請扎羅夫教授講話”。在寫公函時,一般寫收件人名字加父稱;在非常正式的信函中收件人的姓前面應加上“先生”或其相應職稱。大部分俄羅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時間才去餐館。遇有喜慶或舉辦婚禮時,俄羅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館舉行,由邀請人付費。朋友聚會一般在家庭環境下進行。客人通常都帶給主人小禮品(蛋糕、酒)和鮮花。
宗教
俄羅斯約63%的居民自稱信奉
東正教。其中大多數屬於
俄羅斯正教會,該教會在俄羅斯民族感形成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其它國家裡的俄羅斯人則歸屬當地的東正教會。這些教會或者直接與俄羅斯正教會相連(比如烏克蘭),或者歷史上有聯繫(比如美國的東正教會)。
即使不信教的俄羅斯人在文化上也把他們自己與東正教聯繫到一起。少數俄羅斯人信仰
舊禮儀派,這個從東正教中分裂出來的派別拒絕17世紀裡引入的儀式改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的分裂派別。
在俄羅斯人中其它宗教信仰很少。其中最主要的是
浸信會,有8.5萬多信徒
交往忌諱
1.見面握手時,忌形成十字交叉形。
2.俄羅斯有“左主凶,右主吉”的傳統說法,因此,切忌伸左手給對方,無論是握手還是遞還物品。
3.遇老者、婦女、上級時不應主動伸手,要等待對方。臉要保持微笑,若臉冷若冰霜,沒有表情,則對方視為冷淡的表現。
4.稱呼女性時,切莫用“太太”一詞,這將引起對方的不快。有職銜稱職銜,或給對方介紹的機會,侍機行事。
5.忌用手指指點點,不論在任何場合都是如此,俄羅斯人認為這是對人的莫大污辱。在人面前,不能將手握成拳頭,大拇指在
食指和中指間伸出,俄語中稱此手勢為“古基什”,是蔑視嘲笑的粗魯行為。而美國人常用的手勢--用大拇指和食指接觸成“O”形,其他三指伸直(OK),在俄羅斯則是非禮的表示。
6.交往中切忌用肩膀相互碰撞,這種行為一般只發生在摯交朋友之間,否則,身體碰撞是極為失禮的行為。
7.避免交談中使用“你應該”一詞,俄羅斯人向來尊重個人意見,反感別人來發號施令於已。
8.不能說“你發福了”之類的話。朋友久別重逢,寒暄問候時,切不可論胖談瘦。俄羅斯人覺得這是在形容其臃腫、醜陋。
9.打招呼忌問:“你去哪兒?”這不是客套的問候,對俄羅斯人來說,這是在打聽別人的隱私。
10.讓煙不能給單支,要遞上整盒。點菸時忌諱劃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機給三個人同時點火,不能將別人的煙拿來對吸。
11.男女在社交場合,臨別時,男人要為婦女穿大衣、拉開門,要讓婦女先行,不能自己開門拂袖而去。
12.送禮不得送兩樣物品--刀和手絹。在俄羅斯、刀意味著交情斷絕或彼此將發生打架、爭執;手絹則象徵著離別。
13.不要在
渴酒時勸酒或蓄意灌酒。俄羅斯人十分貪杯,酒鬼遭人蔑視,故意引別人喝醉,則令人憎恨、厭惡。
14.不得在橋上或橋下告別,這樣的告別意味著永遠地離去。
15.不能用腳踢狗或其他動物。外出遇到攔路狗,要說話將它趕走。俄羅斯的狗聽得懂指令,而踢則是犯忌的
迷信與忌諱
俄羅斯民族的迷信和忌諱也頗具特色。
1、顏色
俄羅斯人認為各種顏色都具有其特有的象徵意義。按照俄羅斯人的觀念,紅色象徵美麗、吉祥和喜慶,因此把紅色和自己喜歡的人或物聯繫起來,如“
紅場”、“紅顏少女”等;綠色象徵和平和希望;藍色象徵忠誠和信任;紫色象徵威嚴和高貴。至於黃色則象徵憂傷、離別、背叛和發瘋,所以年輕的情侶或情人間忌諱送如黃色的玫瑰花等黃色物品。黑色象徵肅穆和不祥,因此俄羅斯人討厭黑貓,他們認為,如黑貓從你的眼前經過,你就會遇到不吉利的事情。他們在路上遇到黑貓時,會停下腳步讓別人先過去或繞道而行。雷雨交加時,有的人家還把黑貓扔到室外,因為按俄羅斯的迷信說法,妖魔鬼怪為逃避雷擊,會附在黑貓身上。
2、動物
俄羅斯人把馬視為能驅除邪惡,給人帶來好運氣的動物。他們認為馬掌有降妖的魔力,要是在地上發現一塊馬掌,他們一定會把它拾起帶回家,釘在大門口或牆上。俄羅斯人把兔子看成是膽小無能的動物,如兔子從面前跑過是不祥之兆。根據俄羅斯人的觀點,公雞有巨大的魔力,它的叫聲能趕走凶神、夜鬼和幽靈。因此在一些農村里,農民們用木雕的公雞裝飾房梁,用以避邪。俄羅斯人認為夢到公雞是吉兆。在俄羅斯人眼裡,布穀鳥象徵憂傷的女人,是死亡的先知,是凶兆;而笨手笨腳的熊則是他們的吉祥物,被稱為“森林之王”等。
3、數字
俄羅斯人和其他西方人一樣,忌諱13這個數字,因為在基督教的傳說中,背叛耶穌的猶大正好排13位。他們厭惡666這個數字,因為在聖經中這是魔鬼的代號。他們常用7這個數字,認為7象徵幸福和成功,有些新婚夫婦在婚禮後乘坐彩車要經過7座橋才心滿意足,由此可見俄羅斯人對7的喜愛程度。
俄羅斯人忌諱打翻鹽罐,把這看做家庭不和的預兆。如有人打翻了鹽罐,就會受到責罵,發生爭吵,只有將打翻的鹽撒在頭上才能解除爭吵和不幸。這是因為在古俄羅斯,鹽要從很遠的地方運來,所以價格昂貴,是非常珍貴的。用鹽醃製的食物可以長時間保存,不易腐爛,由此產生了鹽的象徵意義:持久性、可靠性、友誼和尊重。
俄羅斯人奉鏡子為神聖之物,把鏡子中的映像看成自己靈魂的化身,如家中有人不增幸去世,為了使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息,要將所有的鏡子都用黑布蒙上。
在一些隆重的場合,俄羅斯人還會故意摔碎幾個盤碟來表示慶賀.
俄羅斯人篤信這樣一種迷信: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兩個神靈,左邊站著的是魔鬼,右邊站著的是善良的守護神。因此當有人心情不好發火的時候,大家就說他今天起床時是左腳先下的地。俄羅斯人至今仍有這樣的習慣:不能同別人用左手握手問好,學生在考場上不用左手抽籤。
俄羅斯人還忌諱在房間裡吹口哨,不然會把錢吹走。他們在送親人出遠門前要靜坐幾分鐘。在他們看來,如有人打嗝,那是有人念叨或在背後罵他。
“新俄羅斯人”
“新俄羅斯人”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中出現的一批暴發戶,西方稱這些人為“New Russians”,新俄羅斯人的月收入一般在1.5萬至2萬美元以上。他們的平均年齡在36歲左右,以莫斯科人為主,他們中的70%接受過高等教育,86%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他們或是控制軍工和能源界的巨頭,或是從事投機的金融家或私人銀行家。政府和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些人曾在蘇共、共青團或克格勃中做過官,有些人還擔任政府要職。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靠經商、開辦銀行、投資證券等致富的。他們通過權力和關係,利用價差、匯差、利差和稅差把國有資產化為已有,被人們稱為“官僚百萬富翁”。
新俄羅斯人身著世界名牌服裝,出手豪爽,家住獨院別墅,出入豪華飯店,他們出入有賓士500或賓士600代步,並有保鏢相隨。夜晚,他們帶著夫人或情婦出現在燈紅酒綠的夜總會或豪華飯店中,品嘗美食,喝XO、馬爹利等名酒,觀看脫衣舞表演,玩老虎機、
輪盤賭,常常一夜之間輸掉幾千、上萬美元。每到夏季,他們就帶著女秘書、保健醫生、按摩師等。到土耳其、希臘、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度假。
新俄羅斯人一般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西方國家接受教育,為此他們每年要支付高昂的學費,但他們認為這是自己長遠的最大投資。
新俄羅斯人在莫斯科和
聖彼得堡等地擁有房產。住宅和辦公樓都裝修得富麗堂皇,並在郊外建有豪華別墅。不僅如此,60%的新俄羅斯人在英國、西班牙、美國、
賽普勒斯、葡萄牙、希臘、法國等地用現金購置了房產,準備將來留給後代。
新俄羅斯人雖然過著令普通人羨慕的“天堂般的生活”,但金錢也給他們帶來了災禍。因為他們富有,所以成了黑社會的主要攻擊目標,黑社會向他們輕則被敲詐勒索,重則綁票索命。在莫斯科,新俄羅斯人遇害的事情時有發生。僅1993年,就有11名銀行家罹難。
姓氏
俄羅斯人的姓根據其起源大體可分為三類
權力象徵
在遙遠的過去,俄羅斯人本沒有姓。到中世紀時期,作為統治階級的王公、大臣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財產,同時,他們還擁有自己的領地。根據當時的俄羅斯法律,這些領地是可以世襲的。為了把這些財產順利傳給自己的後代,迫切地需要有一個家族的共同稱呼,以此來作為整個家族利益的標誌。這樣,就產生了姓。但以什麼作為姓呢?王公貴族就採用了最簡捷的辦法,即用領地的名稱來作為自己家族的姓。例如:領地在舒雅河和舒雅城的貴族就以舒伊斯基(Шуйский),而領地在維雅濟馬河和維雅濟馬城的公爵就以維雅濟馬斯基(Вяземский)作為姓。
平民姓氏
在姓氏作為統治者特權的年代,那是的俄羅斯風俗里俄國大多數平民仍然沒有自己的姓氏。但隨著人們社會往來的日益增多,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目趨複雜,尤其是社會貿易和手工業的發展使原有的相互之間的稱呼方式無法滿足人們日常交際的需要,這樣就開始尋求另一種以家族關係來相互稱呼的稱謂方式。如果說姓氏以前只是統治者的一種特權,那么到了彼得大帝時期,城市居民也開始獲得了擁有姓氏的權力。民間的姓氏主要取自人們的職業、社會地位、自然物、綽號等。這也是俄羅斯人主要的姓氏來源。例如:一個愛打架的人就被稱作佩圖霍夫(Петухов),而為長著一雙修長腿的人則姓茹拉夫廖夫(Журавлев)。
時代變革
在俄羅斯歷史,數以萬計的俄羅斯人中,有些人的姓氏相對集中,成為大姓。這些大姓的產生大都與某些政治變革有關,成為歷史變遷的時代產物。1861年,俄國廢除了農奴制度,成千上萬的農奴獲得了新生,他們獲得自由身的主要標記就是有了姓氏。他們通常採用所屬領主的姓氏。於是,就出現了整個村子都姓加加林(Гагарин)和利沃夫金(Львовкин)的現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眾多的農民加入士兵的行列。但是,在他們入伍的第一天起,遇到的第一個麻煩就是眾多的農民當時沒有姓氏。當時負責登記的團部文書或司務長就擔負起為入伍農民起姓氏的工作。有的遵循舊的習慣,有的根據士兵的外貌及特點,隨意起了一大批新的姓氏,當時典型的姓氏有別洛夫(Белов)、韋謝洛夫(Веселов)、斯米爾諾夫(Смирнов)等。當時由於每天參軍的人較多,就出現了同一天入伍或同一時期入伍的人被授予同一姓氏的現象。
國內戰爭和衛國戰爭期間,許多家庭慘遭災難,眾多兒童成為孤兒,這些孩子被安置在孤兒院或保育院。由於他們年幼,無法記得自己原來的姓氏,在進行登記的時候孤兒院和保育院的工作人員便為他們自己取了一些姓。例如:別濟緬斯基(Безимьянский),即失去雙親的人。從這些姓氏的構成來看,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
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共損失了2700萬人,這相當於二戰中一半的死亡數字和盟軍的大部分死亡數字。
歷史名人
列寧
列寧(原名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於1870年4月22日出 生在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是他的化名。列寧父親是一位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活動家,哥哥
亞歷山大因參加謀刺沙皇而被處死。在家庭的影響下,1887年秋列寧進入
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然而,不久他就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而被學校開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後,他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
普列漢諾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開始籌建馬克思主義小組,並將《
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還寫下了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這時的列寧已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所以有人說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1923年,列寧病情開始惡化,第二年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4歲。
加里寧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蘇聯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國家領導人。自從
十月革命後到去世為止,一直擔任
蘇俄和蘇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高爾基
高爾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俄語: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政治活動家、詩人、
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主要著名作品與小說有:《
母親》、《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散文:《
海燕》。
赫魯雪夫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年-1971年)蘇聯重要領導人,曾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雪夫於1956年的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中發表了“秘密報告”,對
約瑟夫·史達林展開全面批評,震動了
社會主義陣營,引發東歐的一系列騷亂。任期內,他實施去史達林化政策,為
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蘇聯的文藝領域獲得解凍。同時他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民生得到改善。1964年10月蘇共中央全會“鑒於赫魯雪夫犯有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錯誤”解除其職務。1971年9月11日病逝於莫斯科。
安德羅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英文: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俄文: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蘇聯政治家,長期擔任蘇聯黨、政領導職務,曾任
克格勃首腦,於1982年11月接替
勃列日涅夫成為
蘇聯共產黨總書記。任職後推行改革,兩年之後,於1984年逝世,由
契爾年科接任總書記職務。
契爾年科
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英文:Konstantin Ustinovich Chernenko,俄文:Константи́н Усти́нович Черне́нко,1911年9月24日—1985年3月10日),蘇聯政治家,蘇聯黨務和國務活動家,工人運動的出色組織者。1984年2月13日,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總書記逝世後,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就任總書記後已經體弱多病,此後不久健康更加惡化,無法正常履行職務,任總書記13個月後即去世。由
戈巴契夫接任總書記職務。
莫洛托夫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1890.3.9-1986),1930年-1941年任蘇聯
人民委員會主席,1941-1957年任蘇聯人民委員會(1946年後改稱
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39-1949及1953-1956年兼任外交
人民委員(1946年後改稱外交部長),1926-1957年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莫洛托夫在
列寧時期已是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他是
史達林的親信,成為史達林領導班子的二號人物,支持史達林的
農業集體化政策並參與指揮了
大清洗。1957年6月被降為駐蒙古大使,1964年被開除黨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復黨籍。
華西列夫斯基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Aleksandr Mikhaylovich Vasilevsky[1]),蘇聯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蘇聯元帥(1943),兩次
蘇聯英雄(1944.7.29,1945.9.8)。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軍總參謀長,
史達林格勒反攻作戰的指導者,
克里米亞的收復者和柯尼斯堡的
毀滅者,蘇聯陸軍三駕馬車外最具有才華的將領。他的回憶錄《畢生的事業》一書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最高統率部的戰略決策與戰鬥部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蘇斯洛夫
1902年11月21日生於薩拉托夫省赫瓦倫斯克縣的沙霍夫村鎮(今烏里揚諾夫斯克州帕夫洛夫區)的貧農家庭。俄羅斯人。1918-1920年在沙霍夫村鎮貧農委員會工作。1921年加入俄共(布)。1924年畢業於莫斯科工農專科學校。1928年畢業於莫斯科普列漢諾夫國民經濟學院後,為紅色教授經濟學院的研究生,同時在
莫斯科大學和史達林工學院任教。1931-1934年在聯共(布)中央監察委員會和工農檢查院工作。1934-1936年在蘇聯人民委員會蘇維埃監察委員會作領導工作。1937-1939年任聯共(布)
羅斯托夫州委部長、書記。1937年12月起連續當選為第一至第十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39年3月至1941年2月任聯共(布)中央檢查委員會委員。1939-1944年任聯共(布)斯塔夫羅波爾邊區委員會第一書記。1941年2月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會議起當選為中央委員。蘇聯
衛國戰爭期間,先後擔任南高加索方面軍北部集團軍群軍事委員會委員和斯塔夫羅波爾邊區游擊隊指揮部參謀長。1944年12月至1946年擔任聯共(布)中央
立陶宛中央局主席。1946年3月至1947年任聯共(布)中央宣傳鼓動部部長。
布哈林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
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Бухарин 1888—1938), 聯共(布)黨和
共產國際的領導人之一,
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經濟學家。曾任聯共(布)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政治書記處書記。《
真理報》主編。曾經被譽為蘇共"黨內頭號思想家"。
列寧逝世後,他同史達林站在一起,在戰勝“新反對派”和托季聯盟的鬥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後由於和
史達林的政見分歧於1929年被解職和開除蘇共。
大清洗時被處決。1988年2月4日被平反後恢復黨籍。
基洛夫
謝爾蓋·米洛諾維奇·基洛夫(原姓柯斯特里科夫) Kirov,Sergei Mironovich (1886~1934) 20-30年代聯共(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歷任列寧格勒省委第一書記等職。1934年2月起任聯共(布)中央組織局書記和委員,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獲列寧勳章和紅旗勳章各一枚。1934年12月1日在列寧格勒斯莫爾尼宮被敵人暗殺,葬於莫斯科
紅場。
布柳赫爾
蘇聯元帥。曾以加倫為化名擔任
國民革命軍軍事總顧問,參加中國大革命和北伐,並指導中共發動
南昌起義。又譯為布留赫爾。號稱“遠東軍魂”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 )是蘇俄國內戰爭時期成長起來的一顆將星,他曾創造過用一個步兵師打垮了裝備有大量坦克、裝甲車的機械化的白衛軍的奇蹟。他是1935年蘇聯第一批五大元帥之一,遠東方面軍司令,也是蘇聯遠東方面長期防禦日本侵略的最高將領。於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處決,罪名是:打入蘇聯內部的日本間諜。1956年被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