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為本》是2014年學習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豈之、袁志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以民為本
- 作者: 張豈之、袁志偉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 出版社:學習出版社
- ISBN:9787514704334
- 類別:傳統文化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以民為本》是2014年學習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豈之、袁志偉。
以民為本,是中國政治哲學的主流和底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標識。基本概念“以民為本”包含三層含義,民為國本,體現了對民眾地位的認識;立國為民,體現了對民眾關係的認知;政在養民,體現了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解。以民為本是中...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諺語,意思是國家把人民看作根本,人民把糧食當作生命,指統治者應重視解決人民所需的糧食。出自漢·崔定《四民月令》。解釋 國家把人民看作根本,人民把糧食當作生命,指統治者應重視解決人民所需的糧食。出處 漢·崔定《四民月令》:“國以民為根,民以谷為命。命盡則根拔,根拔...
《以民為本》是2014年學習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豈之、袁志偉。圖書目錄 一 以民為本理念的產生與發展 零零壹 節 商周時代民本思想的產生 零零貳 第二節 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的全面發展 零壹貳 第三節 孔子的民本思想與其“德治’’說 零壹捌 第四節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仁政’’說 零貳叄 第五節 ...
邦以民為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āng yǐ mín wéi běn,意思是一個國家的存在需要人民的支持。解釋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種反映,認為萬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國應以安民、得民作為根本。“以民為本”的思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與“君”相對。“以民為本”,用孟子的話說,就...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語錄5:以民為本》是2008年6月1日西安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希義、劉思怡。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語錄5:以民為本》以主題為立意,以中華人文經典史籍為素材,以普世價值為編選標準,以語錄、今譯,時析為呈現方式,以圖文相結合為特色,以大眾讀者為對象,旨在闡釋最具民族性,時代...
《以民為本》是西安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淑萍 內容簡介 本書民本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有其重要價值。中國古代豐富而傑出的民本思想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價值,彌足珍貴,不容拋棄。古今中外的歷史事實警示我們,只有以民為本,國家才能興旺昌盛。否則必遭滅亡。圖書目錄...
邦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俗語,意思是國家以老百姓為立國的根基,老百姓以吃飯為第一大事。解釋 國家以老百姓為立國的根基,老百姓以吃飯為第一大事。出處 《女仙外史》八四:臣竊聞之,邦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財者食之原也。故治國之要,必先養民;養民之要,必先薄賦。參見“民以食為天”。
邦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財者食之原 “邦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財者食之原”,諺語,意思是國家以老百姓為根本,老百姓以吃飯為生存條件,財富是糧食的本源。出處 清·呂熊《女仙外史》八四:“臣竊聞之:‘邦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財者食之原’也。故治國之要,必先養民;養民之要,必先薄賦。”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原系朱熹在詮釋《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時所講。“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道盡了民本思想這一中國政治思想的主流精神。按照金耀基先生《中國民本思想史》的概括,儒家民本思想有下列基本要義:(1)以人民為政治之主體,特別是民有、民享;(2)天之立君既然...
國以民為本 國以民為本,俗語,意思是國家是以人民為根本的。指國家的建立,人民是基礎;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人民更是根本動力。解釋 國家是以人民為根本的。指國家的建立,人民是基礎;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人民更是根本動力。出處 明·欣欣客《還魂記》一三出:“常言:‘國以民為本。’若還有失,難存正。”
《以民為本關注民生》是2001年8月1日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盧周來 / 楊帆。作品目錄 第一篇 對於社會公正與腐敗應持的態度 1 正視不平等的挑戰 2 應確立維護穩定與反危機意識 ……第二篇 警惕“全球化烏托邦”與“市場烏托邦”論調 1 貿易保護主義與引用外資 2 中國加入WTO的社會和政治意義 ……第...
民為邦本,食為民天,俗語,意思是民眾是立國的根本,糧食是民眾的生存根本。指國家有民眾才能立,民眾有糧食才能活。解釋 民眾是立國的根本,糧食是民眾的生存根本。指國家有民眾才能立,民眾有糧食才能活。出處 《盤古至唐虞傳》下:神農氏出令教民曰:民為邦本,食為民天。一人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矣,一...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漢語成語,拼音是zhì guó yǒu cháng ,lì mín wéi běn,意思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途徑是利民。釋義 治理國家的根本途徑是利民。出處 《淮南子·氾論訓》:“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9月12日)典出:東漢·王符《潛夫論·務本》原文: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釋義:治理國家的人,要以使人民富裕為根本大事。解讀:“獲得感”,是中國的熱詞。中國的所有改革,都以民眾...
民為邦本思想在夏朝就已出現。《夏書》的佚文就有“後非眾無與守邦”的說法。隨著夏、商和西周的滅亡,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批諸侯國的滅亡和部分諸侯國的興起,人們越來越看到君主和國家雖處於統治人民的地位,人民為其所屬,但人民對他們的存亡也有制約作用。孔子指出:“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心以體...
應該說,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強調“民為貴,君為輕”。《孟子·盡心》又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可見孟子所說的“民為貴”也就是以人為本之意。在中國古文獻中,除了管仲明確提出“以人為本”之外,大多是講“民為邦本”、“民為貴”、“民者,君之本也”(《穀梁傳》)...
《民生為本人才優先》是2012年10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尹尉民。內容簡介 《民生為本 人才優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十年發展(2002-2012)》在全面梳理2002年—2012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十年發展的基礎上,對我國以“民生為本、人才優先”的戰略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分析和闡述。《民生為本 人才優先:人力資源社會...
關於以民為本,古代一些重要典籍早有記載,例如,在《晏子春秋·內問下》中講道:“以人為本”,在《管子·霸業》中講道:“以人為本”,在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中講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從此,這些概念、範疇一直被儒家沿用下來,並且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形成了系統的思想。儒家民本文化作為中國歷史...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只有以百姓為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就安寧了,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成語出處 典出:《尚書·五子之歌》原文: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成語釋義 釋義:祖先早就傳下訓誡,人民是用來親近的,不能輕視與低看;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根基...
何有君 國無民,何有君,諺語。意思是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君主呢?指治國要以民為本。釋義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君主呢?指治國要以民為本。例句 太后見他應對稱旨,不禁喜形於色道:“你倒是一片虔心。古語說道:‘~?’就使禮節少虧,亦應赦宥。”(蔡東藩《清史演義》三八回)
儒家關於處理兵民關係問題而提出的兵以民為本的思想。孔子從仁者愛人的基本觀點出發,曾多次闡述敬其事而信於民的思想。在軍事問題上重視百姓的作用,強調對百姓的軍事教育。他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又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論語·子路》)古代兵農合一,平時務農,戰時打仗。教...
儒家關於處理兵民關係問題而提出的兵以民為本的思想。背景介紹 孔子從仁者愛人的基本觀點出發,曾多次闡述敬其事而信於民的思想。在軍事問題上重視百姓的作用,強調對百姓的軍事教育。他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又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論語·子路》)古代兵農合一,平時務農,戰時...
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樣發展歷程。起源 殷商時期,迷信的氛圍特彆強烈,事無巨細,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為記錄占卜而產生。人們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們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陽神,以致夏桀暴虐無道,卻以太陽自比,曰“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到...
古人認為,一個政權的合法性在於“順天應人”,而“天意” 以“民心”為基礎或前提,只有順應“民心”,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它與“民 惟邦本”的思想是一致的。示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孟子·離婁上》) (...
民本,是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相對於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其實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民本的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內容分析 “民本”思想中所提及的“民”,實際上是屬於“類的群體”的概念,階級性和...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為輕。所以得著百姓的歡心便做天子,得著天子的歡心便做諸侯,得著諸侯的歡心便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改立。犧牲既已肥壯,祭品又已潔淨,也依一定時候致祭,但是還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谷之神。”文章賞析 “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優良...
”本書從眾多中國古代典籍中,選取100餘條經典名篇、名段、名句原文,對其進行準確精練的注釋、通俗易懂的譯文以及富有時代意義的解析。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徵。“民惟邦本”是中國民本思想的直接源頭。本書以民天觀、民本觀、重民觀等以歷史文獻為依據展開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具體...
“十三經”是傳世文獻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頭、主幹。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囊括了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諸如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為本的治國原則,和諧人際的倫理主張,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等等。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華滲透在民族的性格與心理之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積極的影響。
主張“節用裕民,而善藏其餘”(《荀子·富國》),要“量地而立國,計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勝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同上)。漢唐時期 漢初總結秦亡的教訓,許多思想家主張重民、養民,以民為本。陸賈主張以仁義治國,減輕勞役賦稅,發展生產,“以閒養民”(...
作為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孫中山注意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他的許多文章中,多次引用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民本思想,如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思想;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朱熹的“國以民為本”的思想等。孫中山將這些思想看作是他的民權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