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

民本是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於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其實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本
  • 表現:重民、貴民、安民
  • 概念:類的群體
  • 來源:《左傳》
  • 時間:中國
  • 性質:詞語
分析,基本價值理念,

分析

“民本”思想中所提及的“民”,實際上是屬於“類的群體”的概念,階級性和階層性是民的實然屬性。如黃宗羲所言,“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此語境中所提及的“民”一般是指相對於“君”而言的普天之下的民眾(群體),具有較寬泛的群體性意義。
統治者遵循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欲通過整合“民意”,以維護、鞏固和強化特定的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進而謀求特定的階級利益和實現特定的政治目標,如唐太宗云:“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基本價值理念

“民本”的基本價值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重民貴民。“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立君為民”等古訓表現出對民眾的重視。《左傳》從國家興亡的高度闡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中曰:“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其二,愛民仁民。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的愛民思想。其三,安民保民。《尚書》中云:“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雖然存在固有的階級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卻揭示了深刻的執政規律,並發揮了客觀的歷史作用。其一,順應了民意、約束了專制權力。其二,維護了社會秩序,保持了國家穩定。其三,加強了文化認同、鞏固了民族團結,促進了國家統一。
可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