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本思想
- 外文名:People-oriented thoughts
殷商時期,迷信的氛圍特彆強烈,事無巨細,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為記錄占卜而產生。人們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們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陽神,以致夏桀暴虐無道,卻以太陽自比,曰“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稱“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來統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從商的覆滅中認識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裝倒戈,才使西周打敗了商王朝,這是“天惟時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既而提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敬德”才可以“保民”。這開啟了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敗,原來神聖不可動搖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亂,禮樂崩壞。現實已動搖了人們對於神聖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觀點,強調人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天”的地位已開始動搖。與此同時,從君主到一些大臣對“民”的認識都有了新的提高,認識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田氏代齊的重要手段就是收買人心,搞大斗出貨,小斗收進,結果“得齊民心”,“民眾歸之如流水”。孔子提出的“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發展到孟子時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仁政思想,告誡統治者“愛民”、“利民”,輕刑薄賦,聽政於民,與民同樂。這標誌著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明末清初,隨著激烈的階級鬥爭和新的生產關係的因素產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極大發揮,就是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對君主專制獨裁進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指責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對君主把天下當作私產,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君的責任就在於“以天下萬民為事”。這種社會政治思想是進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