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兵者善附民

儒家關於處理兵民關係問題而提出的兵以民為本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善用兵者善附民
  • 定義:儒家關於處理兵民關係問題而提出的兵以民為本的思想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孔子從仁者愛人的基本觀點出發,曾多次闡述敬其事而信於民的思想。在軍事問題上重視百姓的作用,強調對百姓的軍事教育。他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又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論語·子路》)古代兵農合一,平時務農,戰時打仗。教民即練兵,即戎即打仗。用未經教練的民去作戰,等於棄民。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上述思想。他說:“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孟子·告子下》)孟子進一步把民看做戰爭之本。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孟子·離婁上》)桀、紂所以失去天下,就在於他們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要獲得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就要滿足他們的願望,免去他們所厭惡的負擔。百姓向仁德、仁政歸附,正好比水向下流,獸向曠野奔走一樣。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水獺,替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鷂鷹,替商湯、周武把百姓趕來的是夏桀和殷紂。現在的諸侯如果有好仁的人,那其他諸侯都會替他把百姓趕來了。縱使不想統一天下,也是做不到的。這就把是否得民心提到是否能統一天下的根本的地位。在回答鄒穆公關於民“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的問題時,孟子說:“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孟子·梁惠王下》)在上位的人不關心百姓,還殘害百姓。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怎樣回報你。如果實行仁政,滿足百姓的願望,減輕他們的負擔,百姓自然就會擁護他的上級,情願為他們的長官犧牲。據此,孟子得出結論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一切為著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這樣去統一天下,是沒有人能夠阻擋的。
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孟的兵以民為本的思想,明確提出了“兵要在乎善附民”的命題。他說:“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議兵》)肯定親民、附民、壹民即得到百姓的親近而依附,從而使百姓團結一致為“用兵攻戰之本”。荀子又說:“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荀子·君道》)只有愛民、利民,民才能為己用,為己死,一個國家是否危削滅亡全在於此。所以說“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同上)。荀子進一步論述了親民、附民、壹民即愛民、利民的主要內容:①節用裕民,而善藏有餘。他說:“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節用)故多餘,裕民則民富。”(《荀子·富國》)②“量地而立國,計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勝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同上)③“養萬民,兼制天下者,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故其知慮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只有如此,百姓就會“相率而為之勞苦”,“為之出死斷亡以覆救之”(同上)。據此,荀子得出結論說:“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荀子·議兵》)

發展歷史

當時和後來的一些儒家乃至兵家都認識到兵以民為本,兵民相洽、和衷共濟在軍隊建設和戰爭勝負問題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漢代的《三略·上略》說:“以弱勝強者,民也。”並指出愛民必須“恃民”、“澤民”、“養民”、“樂民”和“足民”。韓信在總結項羽兵敗垓下,自刎身亡的教訓時說:“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史記·項羽本紀》)宋代朱熹在總結歷代治軍經驗時,指出:“水不外於地,兵不外於民。”(《中國古代兵法選輯》249頁)明代的沈煉則認為:“有民則有兵,無民而兵不可為也。”(《中國古代兵法選輯》250頁)朱元璋認為,養兵和衛民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說:“畜兵所以衛民,勞民所以養兵,兵民相資,彼此相利。”(《明太祖寶訓·諭將士》)把爭取民眾,視為贏得戰爭勝利的保證,如《清聖祖實錄》中說:“凡行兵若無紀律,斷不能成事。前南方用兵時,不擾民者皆克成功;凡擾民之兵,無一成功者。”(卷一百六十五,康熙三十三年十月甲寅)可見,“兵要在乎善附民”實際上概括了軍事上爭取和利用民力的一般原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