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論(基督教神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人性論】(Theory of Human Nature)基督教神學教義的課題之一。研究人類的產生、本性,並從人性的角度研究人與上帝的聯繫,以及有關“人性”的不同學說和論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性論
  • 外文名:Theory of Human Nature
基督教根據《創世記》認為,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來的,並被上帝賦予管理萬物的權利。這就意味著人與上帝有若干相似之處,諸如心靈、良知、自由意志、道德觀念等,從而有別於其他一切被造之物。但從人類始祖亞當墮落後,人類固有的“上帝形象”是全部喪失還是部分喪失,在神學上卻長期存在著爭論。奧古斯丁(Augustine)、馬丁·路德(Luther,Martin)、加爾文(Calvin,J),以及現代的巴特(Barth,K),都認為亞當墮落而造成人類的原罪後,人類即完全喪失了上帝的形象及“原始的公義”(簡稱“原義”),故人性完全敗壞,僅有行惡的自由而無力從善。托馬斯·阿奎那則認為,人性只是部分喪失,而非全部喪失。他把人性分為兩層:基層是一般的自然能力(包括理性),即上帝的形象;上層是“外加的恩賜”(有些天主教神學家稱之為“上帝的樣式”),人類憑藉這種外加的恩賜得以認識上帝的奧秘、遵循上帝的旨意,從而獲得永生。阿奎那認為,亞當墮落後世人失去的是後者,但仍保持著上帝的形象即自然能力,因此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尋求和認識上帝,這便是他的自然神學的基礎。但他又認為人類的得救需要上帝的幫助,即上帝通過教會頒施恩寵新教自由主義神學學派雖也認為人類在其始祖亞當墮落後,人性並未完全喪失,但不接受這種雙層人性論,並認為人類在其始祖墮落後,因人性中的上帝形象受到嚴重缺損,而不完全保留著上帝的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