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無善無不善是戰國告子的人性論觀點。語見《孟子·告子上》。從“生之謂性”立論,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本不具道德意義,善惡的產生乃後天習俗所致。“性猶端水也,央諸東方則東流,央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告子上》)還以杞柳為喻:“性猶杞柳也。義猶栝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梧棬。”看到“性”和“仁義”道德的聯繫與區別,對以後人性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無善無不善
- 別名:戰國告子的人性論觀點
- 出處:《哲學大辭典》
性無善無不善是戰國告子的人性論觀點。語見《孟子·告子上》。從“生之謂性”立論,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本不具道德意義,善惡的產生乃後天習俗所致。“性猶端水也,央諸東方則東流,央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告子上》)還以杞柳為喻:“性猶杞柳也。義猶栝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梧棬。”看到“性”和“仁義”道德的聯繫與區別,對以後人性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性無善無不善是戰國告子的人性論觀點。語見《孟子·告子上》。從“生之謂性”立論,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本不具道德意義,善惡的產生乃後天習俗所致。“性猶端水也,央諸東方則東流,央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
性無善無不善論 性無善無不善論,中國古代人性論主張之一。告子主張人性無善惡之分,其善惡皆為後天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一 “性無善無不善”二 “仁內義外”三 “不動心”第二章 德行缺失:孟子論“不仁”“不義”“無禮”“不智”第一節 “仁”與“不仁”一 孟子論“仁”:“惻隱”與“推恩”二 齊宣王的“有疾”與“不為”三 梁惠王的...
人具有與生俱來的趨善的本性。孟子人性學說中的重要命題。孟子首倡性善之說,反對當時以告子為代表的“生之謂性”之說。《孟子·告子上》云:“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這種趨善的本性,是自發...
性善是戰國時孟子的觀點之一。認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種先驗的人性論。《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 道性善,言必稱 堯 舜 。”參見“ ...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不...
《孟子》一書中共有兩章談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孫丑上》,為一般性的論述,沒有涉及到四端說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其文云: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
告子主張性無善無不善論,與荀子主張的性惡論及孟子主張的性善論構成了對人性的三種認識。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這句話 告子只說出了人有動物的相類似的特性;孟子的觀點:仁義禮智也是人的本性;孟子補充了人與動物有著本質...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 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
《人性向善,猶水就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孟子“性善論”思想的體現。作品原文 人性向善,猶水就下 告子①曰:“性猶湍水②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
性善由來 孔子曰性相近,承認有人性,但未說人性是什麼。孟子說,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
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性而已,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
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注釋】①宋勾踐:人名,身世不詳。(十)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說:“等文王(那樣的聖君)出現才奮發的,是平凡...
非善非惡為中庸之法,是益是損,不能預測,是為無記性。關於三性與眾生之行為的關係,小乘有部與大乘瑜伽行派,皆有繁瑣、複雜的析論。茲略述如次︰據《俱舍論》卷十三所載,善不善性又各分成︰勝義、自性、相應、等起等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