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論》是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創作的哲學著作,以三卷本出版,前兩卷(《論知性》與《論情感》)於1739年出版,第三卷(《論道德》)於1740年出版。
《人性論》從社會角度而非自然科學角度探討了基於公共意見與信念而形成的人的社會本性。全書分三卷,分別為“論知性”、 “論情感”、“論道德”。第一卷闡述認識論,主要說明了知識的起源、分類和範圍,人的認識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質和作用等內容。第二卷以感覺性觀點說明倫理學和美學問題,認為快樂的感覺是善和美的共同基礎。第三卷是在前兩卷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
《人性論》中休謨對人性的分析開啟了西方道德哲學中的情感主義。他認為對於人性的分析不能從理性的抽象原則出發,而應著眼於符合心理法則、表現出價值傾向的現實的個人。他對人性透徹的分析以及對道德善惡標準的界定,為當代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提供了論說的話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性論
- 外文名: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作者:大衛·休謨
- 首版時間:1739年—1740年
- 字數:252000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
作品目錄
第一章 觀念的起源、組合、抽象、聯繫等 | 第二章 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 | 第三章 知識和概然推斷 |
第一節 人類觀念的起源 | 第一節 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的無限不可分性 | 第一節 知識 |
第二節 記憶觀念和想像觀念 | 第二節 空間和時間的無限可分性 | 第二節 因果觀念 |
第三節 觀念間的聯繫或聯結 | 第三節 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的其他性質 | 第三節 為什麼一個原因永遠是必然的 |
第四節 關係、樣態和實體 | 第四節 反駁的答覆 | 第四節 因果推理的組成部分 |
第五節 抽象觀念 | 第五節 反駁的答覆(續) | 第五節 從印象到觀念的推斷 |
第四章 懷疑主義哲學體系和其他哲學體系 | 第六節 存在觀念和外界存在觀念 | 第六節 觀念或信念的本性 |
第一節 理性方面的懷疑主義 | 第七節 信念產生的原因 | |
第二節 感官方面的懷疑主義 | 第八節 其他的關係和其他習慣的效果 | |
第三節 古代哲學 | 第九節 信念的影響 | |
第四節 近代哲學 | 第十節 機會的概然性 | |
第十一節 原因的概然性 | ||
第十二節 非哲學的概然推斷 | ||
第十三節 必然聯繫的觀念 | ||
第十四節 判斷原因和結果的標準 | ||
第十五節 動物的理性 |
第一章 驕傲與謙卑 | 第二章 愛與恨 | 第三章 意志與直接情感 |
第一節 驕傲與謙卑的對象和原因 | 第一節 愛與恨的對象和原因 | 第一節 自由與必然 |
第二節 印象與觀念的聯結關係及其對驕傲與謙卑的影響 | 第二節 證實這個體系的幾種實驗 | 第二節 自由與必然(續) |
第三節 體系的限制 | 第三節 疑難的解決 | 第三節 影響意志的各種動機 |
第四節 惡與德 | 第四節 對親友的愛 | 第四節 猛烈情感的原因 |
第五節 美與醜 | 第五節 對富人與權貴的尊重 | 第五節 習慣的效果 |
第六節 外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 第六節 慈善與憤怒 | 第六節 想像對情感的影響 |
第七節 財產權和財富 | 第七節 憐憫 | 第七節 空間和時間的接近和遠隔 |
第八節 名譽的愛好 | 第八節 惡意與妒忌 | 第八節 空間和時間的接近和遠隔(續) |
第九節 動物的驕傲與謙卑 | 第九節 慈善、憤怒與憐憫惡意的混雜 | 第九節 直接的情感 |
第十節 尊敬和鄙視 | 第十節好奇心或真理的愛 | |
第十一節 性愛或兩性間的愛 | ||
第十二節 動物的愛與恨 |
第一章 德與惡總論 | 第二章 正義與非義 | 第三章 其他的德和惡 |
第一節 道德的區別不是從理性得來 | 第一節 正義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德 | 第一節 自然的德和惡的起源 |
第二節 道德的區別是由道德感得來 | 第二節 正義與財產權的起源 | 第二節 偉大的心情 |
第三節 財產權的規則 | 第三節 仁善與慈善 | |
第四節 依據同意而進行的財產轉移 | 第四節 自然才能 | |
第五節 許諾的約束力 | 第五節 關於自然才能的進一步考慮 | |
第六節 正義和非義的進一步考慮 | 第六節 本卷的結論 | |
第七節 政府的起源 | ||
第八節 忠順的起源 | ||
第九節 忠順的限度 | ||
第十節 忠順的對象 | ||
第十一節 國際法 | ||
第十二節 貞操與淑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