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想論綱》為了多維度展示《莊子》的哲學思想,全書正文共分六篇二十節。(一)淵源篇。該篇共八節,主要介紹了莊子其人、《莊子》其書及影響《莊子》思想的諸文化因子。(二)大道篇。該篇共四節,主要介紹了《莊子》的道論及其以道論為綱的逍遙、齊物、技術等思想。(三)人道篇。該篇共三節,主要介紹了《莊子》道論統攝下的理想人格、人性、生死等問題。(四)治道篇。該篇共兩節,主要介紹了《莊子》關於戰爭、治國的理論。(五)道境篇。該篇共兩節,主要介紹了《莊子》關於人生境界的主張。(六)道衡篇。該篇共一節,主要介紹了《莊子》對百家之學尤其是儒學的衡定、評判。
基本介紹
- 書名:《莊子》哲學思想論綱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頁數:320頁
- 開本:32
- 定價:39.00
- 作者:李延倉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332708X, 9787533327088
- 品牌:齊魯書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哲學思想論綱》為了使讀者進一步加深對《莊子》的理解,《結語》部分簡要回顧了兩千多年來《莊子》在歷代的傳播史。
圖書目錄
引 言
淵源篇
一、莊子其人
(一)神秘的身世
(二)婉言拒聘
(三)痛罵“炫富”
(四)安貧樂道
(五)交友惠施
二、《莊子》其書
三、《莊子》與原始宗教
四、《莊子》與巫術
五、《莊子》與數術
(一)《莊子》與相術
(二)《莊子》與卜筮
(三)《莊子》與夢占
六、《莊子》與楚文化
七、《莊子》與隱士文化
八、《莊子》與先秦道家學術
(一)《莊子》與老子之學
(二)《莊子》與關尹之學
(三)《莊子》與列子之學
(四)《莊子》與楊朱之學
(五)《莊子》與田駢之學
大道篇
九、道論
(一)道的特點
(二)道的本質
十、逍遙論
(一)“小大之辯”
(二)“無待”逍遙
(三)“三無”之境
(四)“拙於用大”
十一、齊物論
(一)事無“正”
(二)辯無勝
(三)“莫若以明”
(四)“吾喪我”
(五)“道未始有封”
十二、道技論
(一)“道進乎技”
(二)技顯乎道
(三)技悖乎道
人道篇
十三、人格論
(一)“槁木”之人
(二)“愚”人
(三)“支離其形者”
(四)“兒子”
(五)“獨有之人”
(六)“真人”
十四、人性論
(一)“性不可易”
(二)伯樂害馬
(三)野其精神
(四)“X X之野”
十五、生死論
(一)“人之生,氣之聚”
(二)“以天地為棺槨”
治道篇
十六、戰爭論
(一)指斥戰爭
(二)“偃兵”之道
十七、政治論
(一)伴君之危
(二)諫君之險
(三)無為而治
(四)“至德之世”
道境篇
十八、智慧論
(一)不爭
(二)無用
(三)絕學
十九、和樂論
(一)“同乎天和”
(二)知乎天樂
道衡篇
二十、百家論
(一)評點百家
(二)剽剝儒學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莊子》中的人物簡釋
附錄二:《莊子》中的經典文句
後記
淵源篇
一、莊子其人
(一)神秘的身世
(二)婉言拒聘
(三)痛罵“炫富”
(四)安貧樂道
(五)交友惠施
二、《莊子》其書
三、《莊子》與原始宗教
四、《莊子》與巫術
五、《莊子》與數術
(一)《莊子》與相術
(二)《莊子》與卜筮
(三)《莊子》與夢占
六、《莊子》與楚文化
七、《莊子》與隱士文化
八、《莊子》與先秦道家學術
(一)《莊子》與老子之學
(二)《莊子》與關尹之學
(三)《莊子》與列子之學
(四)《莊子》與楊朱之學
(五)《莊子》與田駢之學
大道篇
九、道論
(一)道的特點
(二)道的本質
十、逍遙論
(一)“小大之辯”
(二)“無待”逍遙
(三)“三無”之境
(四)“拙於用大”
十一、齊物論
(一)事無“正”
(二)辯無勝
(三)“莫若以明”
(四)“吾喪我”
(五)“道未始有封”
十二、道技論
(一)“道進乎技”
(二)技顯乎道
(三)技悖乎道
人道篇
十三、人格論
(一)“槁木”之人
(二)“愚”人
(三)“支離其形者”
(四)“兒子”
(五)“獨有之人”
(六)“真人”
十四、人性論
(一)“性不可易”
(二)伯樂害馬
(三)野其精神
(四)“X X之野”
十五、生死論
(一)“人之生,氣之聚”
(二)“以天地為棺槨”
治道篇
十六、戰爭論
(一)指斥戰爭
(二)“偃兵”之道
十七、政治論
(一)伴君之危
(二)諫君之險
(三)無為而治
(四)“至德之世”
道境篇
十八、智慧論
(一)不爭
(二)無用
(三)絕學
十九、和樂論
(一)“同乎天和”
(二)知乎天樂
道衡篇
二十、百家論
(一)評點百家
(二)剽剝儒學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莊子》中的人物簡釋
附錄二:《莊子》中的經典文句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