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興起 人力資源領域在2018年左右興起的一股人力分析風潮(2016年左右出現概念),主要套用在
世界五百強 外企當中。由於概念太新,國內對People Analytics還沒有統一的翻譯,但是國外相關書籍中有一個公式:
PeopleAnalytics ≈ WorkforceAnalytics ≈ HRAnalytics
因此,將People Analytic翻譯成人力資本分析比較合理。
2017年,國外的大型企業里,已經有69%建立了專門的人力資本分析團隊,而到了2018年,建立了成熟的人才分析團隊的企業比其他企業的利潤率高56%。
領域特點 從成本導向全面轉向利潤導向
在傳統的認知層面,HR一直是被當作成本導向的(Cost Center)而非利潤導向,而導致這一認知的長期存在其實是由多方面原因組成的。
首先是管理者認知層面,企業主大多還是處在人力資源而非人力資本的認知階段,因此人作為資源看待,就是成本導向的;而資本則代表具有投資價值,關注的是
投資回報率 。導致這些認知層面的問題主要跟企業生命周期、管理者的成長、企業管理成熟度層級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從近些年企業主在企業服務軟體方面的投入方面,也能夠看到端倪。
人力資本分析
企業的IT信息化賦能首先都是微軟客戶來的,比如CRM,CDP,BMS,ERP等均是服務於營收導向的,可衡量度高;而HR相關的IT信息化則有很大的距離。
再者,看下企業的CFO和CHRO之間的對比:
國內CFO榜單中,44%具備碩士學歷,2018年平均年薪115萬元。而CHRO的數據很難在搜尋引擎里搜尋到。
三張財務報表是CFO的利器,每年度的財務報表、審計、董事會基本上都以來CFO的數據報表,企業第二年的財務預算也是依託於財務報表。而CHRO就鮮有工具和數據做支撐了。
從管理方法論層面找個典型例子做對比的話,將人力資本分析與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放在一起去看,後者的管理核心是讓中層管理者具備經營意識(懂得財務營收),而前者就是讓HR具備經營意識。
經典案例 在90年代的時候,IBM就開始做三支柱轉型,然而當時的HR SVP Randy MacDonald 發現CFO見CEO的機會依然多過自己,原因是CFO能夠用數據說話。後來,IBM的CEO Sam Palmisano提出了成為全球整合公司的方向,他認為在新的組織形式中,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將全球流動,從而以最有效的成本產生最大利益。因此IBM應該成為全球整合公司,而成為全球整合公司的標誌之一就是實現全球最佳人員配置。借著這個機會,Randy向董事會申請了上億美金的預算,開啟了HR的二次轉型之旅。
為什麼Randy可以爭取到這么多預算?這是因為公司存在如下兩個痛點:
· 服務和諮詢人員利用率始終低於行業優秀水平及IBM目標值,同時出現一方面部分員工在等活乾,而另一方面由於缺少合適的人失去了生意機會;
· IBM的僱主品牌是“為員工提供全球發展機會”,但目前的體系讓員工失去有意義的發展機會。
產生上述痛點的原因在於:
· 在人員規劃、入職、離職、轉移等方面缺少統一標準,不足以應對全球整合性公司的人才需求挑戰;
· 缺乏統一的戰略和規劃,人才需求和供給的數量和質量之間存在差距,成為客戶交付的瓶頸;
· 管理割裂帶來機會錯失:三個人才渠道——正式員工、申請者和Contractor,前兩類由HR管理,後一類由各條業務管理;
· 管理者和員工缺少員工發展機會信息,工具也沒有標準化。
為此,HR在全球推行了一個叫WMI(Workforce Management Initiative)的解決方案,將具體的技術和工具捲入
人才生命周期 的每一個階段,提供以學習為基礎的全球最佳人員配置。為了便於管理者和員工使用,IBM投資1億美金,將針對管理者和員工的工具IT化。
結果從2003年到2009年,IBM在WMI上共投資2.3億美金,總回報是15億美金,其中直接影響利潤表的是4.53億美金;員工利用率提升了9%,全球交付的滿足率超過90%。
除了上述直接影響業務的數據,WMI還幫助IBM實現了僱主品牌承諾,即“為員工提供全球發展機會”——80%以上的IBMer都很自然的使用這個系統,員工可以看到未來發展機會,降低了人才流失率,主管還可以用來預測人才需求及人才可用性。
因此,人力資源工作要想得到重視,必然要有利潤產出、價值創造,才能產生核心競爭力。這裡的利潤和價值不是實實在在的可視化的利潤,而是以人力資源管理為載體,間接地產生利潤和價值。CEO需要的HR不是僅僅只是“夥伴”,而是能產出“商業結果”的人,所以HR也有責任要為企業增加營收、經營目標服務。
套用 講到人力資本分析的套用,目前沒有特別統一的標準。但基本上是圍繞員工和組織兩條生命周期進行的數據分析,用來驅動業務、幫助管理者決策、提升人力資本管理效能等。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