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十哲

亞聖十哲

隋唐時,人們對戰神的崇拜不僅僅局限於他的孔武英勇,也非常重視他的謀略智慧和赫赫戰功。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就專門給周初的軍事家姜太公建立了一座祠廟,每年春秋兩季像祭孔老夫子一樣祭奠他。唐肅宗上元元年,不僅追謚姜太公為武成王,還挑選了歷代名將白起韓信諸葛亮張良李靖李績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陪在他的身邊,稱為“亞聖十哲”。宋以後,尚武精神從士大夫階層的生活中消失,代之以紙醉金迷的奢侈之風。反映在戰神的崇拜上就是戰功赫赫、善用謀略的姜太公及“亞聖十哲”被請出了廟堂,代之以三國將領關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聖十哲
  • 創建者:唐玄宗
  • 時間:隋、唐、宋
唐代編制,宋代編制,管仲,范蠡,郭子儀,史書記載,

唐代編制

唐代“亞聖十哲”列於太公廟兩側,如如下表:
左側
右側
秦武安君
漢太子少傅
漢淮陰侯
齊大司馬
蜀丞相
吳將軍
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
魏西河守將
唐司空英國公
燕昌國君
齊大司馬田穰苴
司馬穰苴,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苗裔,齊田氏家族的支庶。齊景公時,晉伐阿、甄,而燕侵河上,大夫晏嬰向景公推薦穰苴,景公即委任穰苴為將軍,率兵去抵禦燕、晉之師。因齊景公聽信讒言,司馬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司馬遷贊曰:“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
吳將軍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前470),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一說博興,或說惠民)人,是吳國將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魏西河守吳起
吳起,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鶴壁一帶,一說山東定陶縣)人,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殺吳起。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
燕昌國君樂毅
樂毅,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生卒年不詳,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魏將樂羊後裔。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秦武安君白起
白起(?—前257年),郿(今陝西寶雞眉縣)人,羋姓,白氏,名起,楚白公勝之後。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白起為白公勝之後,故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號稱“人屠”,為秦昭王征戰六國,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漢淮陰侯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淮安市境東南)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劉邦保舉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用背水一戰打敗擊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遣張良立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漢太子少傅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秦國滅韓國後,張良圖謀恢復韓國,從事抗暴活動,結交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成。後更姓換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云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蜀丞相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祐,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謚曰景武,陪葬昭陵。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之討論孫、吳之術的人,只有你啊。” 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後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讚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僕射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你終當坐到這個位置”。
唐司空英國公李勣
英國忠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績”),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許敬宗蘇敬孔志約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

宋代編制

宋代武廟以"姜太公“為主祀,將“亞聖十哲”分為三檔。
一檔
張良
二檔
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三檔
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管仲

管仲(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被道教列奉為 “丙申太歲管仲大將軍。”
管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諸子中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這一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於《管子》一書。是書篇幅宏偉,內容複雜,思想豐富。如《牧民》、《形勢》等篇講霸政法術;《侈靡》、《治國》等篇論經濟生產,此亦為《管子》精華,可謂齊國稱霸的經濟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樞言》等篇談哲學及陰陽五行等;其餘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職》、《封禪》等為雜說。《管子》是研究我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學術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並因開創國營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國性服務業供奉為保護神。《戰國策》、《國語·齊語》、《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等都有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北宋蘇洵的《管仲論》對管仲的事跡做出了分析和評價。

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戶(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人,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後人尊稱“商聖”,是中國道商之鼻祖。越國著名謀臣,與文種一起俱為勾踐股肱大臣,最終滅吳興越。因為意識到勾踐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毅然棄越奔齊,三聚三散,富甲天下。他年輕時,曾拜計然(又名辛文子既《通玄真經》(《文子》)一書的作者)為師,研習治國、治軍方策。引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後范蠡攜文種遠赴吳越,因在吳國難展才華慨然離吳入越,輔助勾踐二十餘年,終於使勾踐於公元前473年滅吳。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遂乘舟泛湖而去。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省定陶縣)史稱定陶。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范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
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758年,進位中書令。759年,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公元762年,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公元763年,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
公元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史書記載

《新唐書》卷十五 禮樂五
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宣。出師命將,發日引辭於廟。仍以古名將十人為十哲配享。天寶六載,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乾元元年,太常少卿於休烈奏:“秋享漢祖廟,旁無侍臣,而太公乃以張良配。子房生漢初,佐高祖定天下,時不與太公接。古配食廟庭,皆其佐命;太公,人臣也,誼無配享。請以張良配漢祖廟。”
上元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列於右,以良為配。後罷中祀,遂不祭。
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奏:“治武成廟,請如《月令》春、秋釋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諸侯之數,樂奏軒縣。”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里侯皇甫嵩,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征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大尉永寧郡公王僧辯,北齊尚書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越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偘,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征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鹹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于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候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貞元二年,刑部尚書關播奏:“太公古稱大賢,下乃置亞聖,義有未安。而仲尼十哲,皆當時弟子,今以異時名將,列之弟子,非類也。請但用古今名將配享,去亞聖十哲之名。”自是,唯享武成王及留侯,而諸將不復祭矣。
四年,兵部侍郎李紓言:“開元中,太公廟以張良配,以太常卿、少卿三獻,祝文曰:‘皇帝遣某敢昭告。’至上元元年贈太公以王爵,祭典同文宣,有司遂以太尉獻,祝版親署,夫太公周之太師,張良漢之少傅,今至尊屈禮於臣佐,神何敢歆?且文宣百世所宗,故樂以宮縣,獻以太尉,尊師崇道也。太公述作止《六韜》,勳業著一代,請祝辭不進署,改昭告為敬祭,留侯為致祭,獻官用太常卿以下。”百官議之,多請如紓言。左司郎中嚴涚等議曰:“按紓援典訓尊卑之節,當矣,抑猶有未盡。夫大名徽號,不容虛美,而太公兵權奇計之人耳,當殷之失德,諸侯歸周,遂為佐命。祀典不云乎,‘法施於人則祀之’?如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書》,定《禮樂》,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皆宗之,法施於人矣。貞觀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廟。開元漸著上戊釋奠禮,其進不薄矣。上元之際,執事者苟意於兵,遂封王爵,號擬文宣,彼於聖人非倫也。謂宜去武成王號,復為太公廟,奠亨之制如紓請。”刑部員外郎陸淳等議曰:“武成王,殷臣也,紂暴不諫,而佐周傾之,夫尊道者師其人,使天下之人入是廟,登是堂,稽其人,思其道,則立節死義之士安所奮乎?聖人宗堯、舜,賢夷、齊,不法桓,文,不贊伊尹,始謂此也。武成之名,與文宣偶,非不刊之典也。臣愚謂罷上元追封立廟,復磻溪祠,有司以時享,斯得矣。”左領軍大將軍令狐建等二十四人議曰:“兵革未靖,宜右武以起忠烈。今特貶損,非勸也。且追王爵,以時祠,為武教主,文、武並宗,典禮已久,改之非也。”乃詔以將軍為獻官,余用紓奏。自是,以上將軍、大將軍、將軍為三獻。
《宋史》卷一百零五 《禮志八》
昭烈武成王。自唐立太公廟,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禮。上元初,封為武成王,始置亞聖、十哲等,後又加七十二弟子。梁廢從祀之祭,後唐復之。太祖建隆三年,詔修武成王廟,與國學相對,命左諫議大夫崔頌董其役,仍令頌檢閱唐末以來謀臣、名將勳績尤著者以聞。四年四月,帝幸廟,歷觀圖壁,指白起曰:“此人殺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於此?”命去之。景德四年,詔西京擇地建廟,如東京制。大中祥符元年,加謚昭烈。
初,建隆議升歷代功臣二十三人,舊配享者退二十二人。慶曆儀,自張良、管仲而下依舊配享,不用建隆升降之次。元豐中,國子司業朱服言:“釋奠文宣王,以國子祭酒、司業為初獻,丞為亞獻,博士為終獻,太祝、奉禮並以監學官充。及上戊釋奠武成王,以祭酒、司業為初獻,其亞獻、終獻及讀祝、捧幣,令三班院差使臣充之。官制未行,武學隸樞密院,學官員數少,故差右選。今武學隸國子監,長、貳、丞、簿,官屬已多,請並以本監官充攝行事,仍令太常寺修入《祀儀》。”
政和二年,武學諭張滋言:“《詩》雲‘赫赫南仲’、‘維師尚父’、‘文武吉甫’、‘顯允方叔’、‘王命召虎’、‘程伯休父’,是均為周將,功著聲詩,今昔所尊惟一尚父,而南仲、吉甫之徒不預配食,余如卻縠之閱禮樂、敦詩書,尉繚以言為學者師法,不當棄而不錄,請並配食。”博士孫宗鑒亦請以黃石公配。後有司討論不定,國子監丞趙子崧復言之。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除本傳已有封爵者,其未經封爵之人,齊相管仲擬封涿水侯,大司馬田穰苴橫山侯,吳大將軍孫武滬瀆侯,越相范蠡遂武侯,燕將樂毅平虜侯,蜀丞相諸葛亮順興侯,魏西河守吳起封廣宗伯,齊將孫臏武清伯,田單昌平伯,趙將廉頗臨城伯,秦將王翦鎮山伯,漢前將軍李廣懷柔伯,吳將軍周瑜平虜伯。”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並東向。凡七十二將雲。紹興七年五月,太常博士黃積厚乞以仲春、仲秋上戊日行禮。十一年五月,國子監丞林保奏:“竊見昭烈武成王享以酒脯而不用牲牢,雖曰時方多事,禮用綿蕝,然非所以右武而勵將士也。乞今後上戊釋奠用牲牢,以管仲至郭子儀十八人祀於殿上。”從之。乾道六年,詔武成王廟升李晟於堂上,降李勣於李晟位次,仍以曹彬從祀。先是,紹興間,右正言都民望言:“李勣邪說誤國,唐祀幾滅,李晟有再造王室之勛;宜升李晟於堂上,置李勣於河間王孝恭之下。”至是,著作郎傅伯壽言:“武成廟從祀,出於唐開元間,一時銓次,失於太雜。如尹吉甫之伐玁狁,虎之平淮夷,寔亞鷹揚之烈;陳湯、傅介子、馮奉世、班超之流,皆為有漢之雋功;在晉則謝安、祖逖,在唐則王忠嗣、張巡輩,皆不得預從祀之列。竊聞邇日議臣請以本朝名將從祀,謂宜並詔有司,討論歷代諸將,為之去取,然後與本朝名將,繪於殿廡,亦乞取建隆、建炎以來驍俊忠概之臣,功烈暴於天下者,參陪廟祀。”故有是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