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如指掌·西學正典:經濟發展理論

了如指掌·西學正典:經濟發展理論

在本書中,熊彼特提出了他的“創新理論”,他用“創新理論”解釋了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以及發生、發展和趨於滅亡的結局。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資本主義就是這樣一種“不斷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創造性破壞過程”。熊彼特的學說對西方學術界的影響極為深遠,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創新理論”受到了西方更多學者的重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了如指掌·西學正典:經濟發展理論
  • 外文名: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作者: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 類型:經濟管理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272740
  • 譯者:葉華
  •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 頁數:223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眾流滄海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883年,馬克思去世;同年,熊彼特和凱恩斯誕生。兩個人共同的學生——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寫道:“在某種意義上,凱恩斯和熊彼特重演了西方傳統中最著名的哲學對抗——最光彩、最聰明、最難以擊敗的詭辯者巴門尼德與反應遲鈍、面貌醜陋但卻富有智慧的蘇格拉底之間的柏拉圖式的論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人比凱恩斯更光彩、更聰明;而熊彼特則相反,似乎很平常——但他更有智慧。聰明贏得一時,智慧地久天長。”自20世紀
80年代以來,熊彼特受到經濟學家的重新重視,被公認為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

作者簡介

熊彼特( 1 8 8 3 — 1 9 5 0 ) ,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現代企業思想之父”,其經濟發展理論對經濟學思想史有著巨大貢獻。他以“創造性破壞”的理論闡釋了經濟成長的真正根源——創新。管理大師德魯克稱他具備“永垂不朽的大智慧”。代表作有:《經濟發展理論》、《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歷史和統計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經濟分析史》、《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

圖書目錄

英文版序言/1
第一章 在給定環境條件下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5
第二章 經濟發展的基本現象/53
第三章 信貸與資本/85
第四章 企業家利潤/113
第五章 資本的利息/139
第六章 商業周期/185
譯者後記/221

後記

本書作者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年出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省一個織布廠主的家庭,後入美國籍,是著名的經濟學家。《經濟發展理論》是他早期的成名著作,在這本書中他首先提出了“創新理論”,他也因此成為創新理論的創始人。這本著作最先以德文發表,後被雷德弗斯·奧佩翻譯成英文,本書就是在此英譯本的基礎上翻譯的。
熊彼特早年就讀於一所貴族中學,1901—1906年在維也納大學攻讀法律和經濟專業,是奧地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龐巴維克的弟子;曾在德國從事社會工作,1925年回到學術界,任德國波恩大學教授;1932年遷居美國,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直到1950年逝世。他在學術上擔任的職務有:1937—1941年任“經濟計量學會”會長,1948—1949年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他的著作《經濟發展理論》在後來的經濟學界以及實踐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評價稱它是“西方經濟學界第一本用‘創新’理論來解釋和闡述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專著”。
這本著作最突出的地方是創新理論思想。全書分六章,前兩章所占篇幅較大,也尤為重要。第一章,作者闡述了在特定環境下,經濟實體的流轉過程。用生產力的組合來解釋生產過程,同時將生產要素分成不同的級別,重點考察土地和勞動這兩個原始生產要素;進而論述了“歸屬理論”;並用效用指數和邊際效用的概念來表明各種生產要素的貢獻;對成本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在論述中已經蘊涵著機會成本的內容;通過對價值創造的分析,把歸屬過程回歸到原始生產資料;在第一章還考慮了時間因素,這樣就把風險價值也包括了;此外,它還分析了交換經濟的方式,對貨物流和貨幣流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闡述。第二章,作者主要針對經濟發展的本質現象進行討論與分析。歸納起來有,經濟發展過程如其他過程一樣,每一階段的情況都要依賴於前一階段的結果,它是動態的;經濟發展的動態過程不是沒有規律的,而是由一個均衡走向另一個均衡,這個過程就是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過程,也就是創新的過程;經濟發展離不開“企業家”這個創新的開拓者,這裡,作者詳細說明了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的職能。
第三、四、五章分別從信貸與資本、利潤、利息這幾種經濟現象說明
經濟發展過程。第三章中,作者寫到,信貸是為了企業家的創新行為而產生的,它是一種支付手段,也是經濟發展的一種要素;資本,是一種槓桿,它可以將生產要素用於新用途,而且它被企業家所掌握;作者進一步說明了資本市場的主要職能是用信貸交易籌措資金。在第四章,作者圍繞利潤的產生、利潤與工資的區別,以及利潤在交換經濟與非交換經濟中由於競爭而最終消失,詳細地論述了利潤的特徵,其產生與消亡過程,以及利潤轉變成地租。第五章,主要闡述了利息的存在,比較不同的經濟形態下利息的存在問題,以及利息產生的源泉,作者認為利息是一種價值剩餘。在最後一章,作者對商業周期進行了初步探討。首先從危機談起,認為危機的發生有其周期性,危機是經濟繁榮與衰退交替波浪式運動的要素;接下來,作者詳細論述了繁榮如何產生,繁榮帶來的後果有哪些,由繁榮到蕭條,再到繁榮,是由一個均衡到另一個均衡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對不同的企業帶來不同的影響,有的企業將退出,有的企業通過前面所說的信貸,或者結構調整,可能獲得重生。
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是以早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研究對象的,他的經濟發展理論也可以稱為“創新理論”,沒有談到生產關係和生產力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他站在資本主義國家的角度談經濟的發展,談企業家利潤以及利息,所以有他的局限性;但他在提倡技術創新,強調企業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想,對我們今天的企業改革,提高生產效率,鼓勵創新有重要的理論借鑑意義。
本書的英譯本曾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商務印書館翻譯發行,本次翻譯,借鑑其中的優良方法,忠實原著,希望在其基礎上能有新的進步。
葉華 2006年10月

序言

英文版序言
這本書所提出的某些思想可以追溯,遠到1907年;到了1909年,所有這些思想和觀點都已經整理有序,那時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純經濟特徵的這種分析的總框架已經形成,而且自此沒有發生重大的改變。本書第一次出版是以德文形式,在1911年秋天。在它停止出版10年之後,當時我有些勉強地同意了印刷第二版,我刪掉了第七章,重新寫了第二章和第六章,並且在文章的某些地方做了縮減和增補。這是在1926年。德文的第三版僅僅是第二版的重印,現在的英文譯本也是根據德文第二版翻譯的。
如果說,在本書這次再版中,我除了對其評註以外沒有其他任何改動,是因為我相信原書中每一個論點都是讓人滿意的,那我將是對本書自第一次問世以來我所做的和所想的做了一個非常有害的判斷。儘管我確實認為本書的綱要—或者被稱作“觀點”—以及本書的結論在總體上是正確的,但是也有許多地方我現在有其他的看法。我只舉一個例子來說:當經濟周期理論第一次提出時,讀者可以在第六章找到,我當時想當然地認為只存在一種單一的波浪式運動,也就是尤格拉所發現的那種周期。但是我現在相信至少存在三種這樣的運動,可能還更多;而且當前經濟周期理論家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精確地把它們分開來,並描述它們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各種現象。但是我沒有在本書後來的版本中把這一要素引用進來。因為書籍就像孩子們一樣,當他們一旦離開父母的家,就成為獨立的人了。他們過著自己的生活,而作者也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我們不應該去干預那些離開了家成為局外的人。本書已經開拓出了它自己的路,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它在其所處的時代和研究領域中,在德文文獻中已經贏得了某種地位。對我來說,看起來最好是應儘可能地讓它不受干擾。要不是由於我的受尊敬的朋友陶西格教授的建議和鼓勵,我幾乎就沒有想到要出一個英文版本。
也由於同樣的原因,我沒有遵照我的偉大的導師龐巴維克的方式辦事,他在他出書以後的版本中,極其細心地關注每一個反對或批評的意見,並加上他自己的評論。而我對於那些對我的論點提出仔細批評的人—這是我所榮幸的事,我卻把爭論限制到最低限度,這絕不是我對他們缺乏任何尊敬。然而我必須坦言,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即一種在實質性問題上的反對意見,並且這個意見在我看來具有說服力。
很顯然,就目的和方法而言,本書是“理論性”的,這裡不是作為方法上的一種信仰表白的地方。關於“事實”研究和“理論”研究的關係,我想,或許我現在的想法和1 9 11年有所不同了。但是,我仍然堅信,我們的科學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不能沒有我們稱之為“理論”的那些被提煉了的常識,這些常識為我們考察事實和實際問題提供了工具。不管新的眾多的未經分析的事實,尤其是統計上的事實,對我們的理論工具的關係是多么重要—毫無疑問,隨著大量事實材料不斷增加,新的理論模式也必將不斷地被啟示,從而逐步地,靜靜地改進現有的任一理論結構—在任何給定的階段,具有某些理論知識是處理新的事實的一個先決條件,因為這些事實還沒有體現在現存的理論中。如果某個知識是粗淺的而且是下意識的,那么可以說它是一種壞的理論,但它仍然不失為一種理論。比如說,我至今還不能讓自己確信諸如利息的來源之類的問題是既不重要也不令人感興趣的。可以這樣來看待這些問題,但無論如何,那只是由於作者的過錯。但我仍然希望,通過在貨幣、信貸、利息以及經濟周期方面的一些更加“現實”地研究,能夠在不久後提供詳盡的資料,這些資料正是現在這裡所缺乏的。
本書的論點形成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但這並不是由於事先周密的計畫。大約在25年前,當我開始從事利息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時,我並沒有懷疑這些課題將會彼此間相互聯繫,並與企業家的利潤、貨幣、信貸等類似的問題有緊密的聯繫,而且這些恰好在當時以論點的方式向我表現出來。但是不久就變得很清楚,所有這些現象—包括許多次要的現象—都只不過是另一個不同過程所引起的事件,而且將用來解釋這些現象的那種簡單的原理也會用來解釋特殊過程本身。結果表明,這些理論本身對我們是很有用的,並且可以與均衡理論相對應,均衡理論不論是明顯的還是含蓄的曾經總是,並且現在仍然是傳統理論的核心。起初,我用了“靜態”和“動態”這兩個名詞來表示這兩種結構,但是現在(遵從弗瑞希教授),我明確地說不再使用這兩個詞表示這個意義。它們已經被其他的詞所替代了,可能這些替代的詞看起來有些拙劣。但是我仍然堅持這種區別,因為我不斷地發現它們對我現在的研究工作有很多幫助。即使超越經濟學範疇,這種情況在其他理論中已經被證實,即我們稱之為文化演進的理論;這種文化演進理論,在重要的論點上,與本書的經濟理論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種區別本身曾經遇到過敵對的批評。但是,如果把日常經營一家公司所產生的現象同新創一家公司所產生的現象區分開來,難道這樣真是與現實生活不相符合,或者是人為的嗎?難道它同一種“機械的類比”就一定有著某種關係嗎?那些對鑽研詞語的歷史感興趣的人,如果他們覺得應該這樣做,倒應該談到某種動物學上的類比。因為靜態和動態這兩個詞語是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引入經濟學的,雖然它們有著不同的含義。穆勒可能是從孔德那裡引入的,而回過頭來,孔德又告訴我們他是從動物學家德·布蘭維爾那裡借用來的。
我誠摯地感謝我的朋友雷德弗斯·奧佩博士,他給予了我無可比擬的幫助,承擔了這樣一種非常難駕馭的原文的艱苦的翻譯工作。我們決定刪去原版第一章和第三章的兩個附錄部分,以及其中的一些段落或小節。在某些地方,我們改動了一些說明性文字,好些頁數也重新改寫了。由於書中的論點本身沒有任何改動,故我覺得做一張更改對照表是多餘的。
約瑟夫·A.熊彼特
美國,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
1934年3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