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塞頓開(成語)

茅塞頓開(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茅塞頓開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máo sè dùn kāi,原意為心裡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忽然想通了。

基本介紹

解釋,出處,用法,示例,典故,注釋,原文翻譯,本篇賞析,作者簡介,作品出處,

解釋

茅:茅草;塞:堵塞;頓:頓時,立刻;開:開通,通順。原意:一下子打開了被茅草阻塞的路。
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豁然開朗,突然理解、領悟了某種道理,解開了心中的疑問。

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示例

明·吳承恩西遊記》:“我身無力,我腹無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頓開。”
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8課《三顧茅廬》: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典故

介然用之,茅塞頓開
孟子謂高子(1)曰:“山徑之蹊(2)間,介然(3)用之而成路;為間(4)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釋

(1)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2)徑:山路。蹊:人行處。山徑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3)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裡是經常不斷的意思。(4)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原文翻譯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本篇賞析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規劃三國鼎立藍圖。劉備聽完以後,離開坐位向諸葛亮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這“頓開茅塞”作為一個相關成語,其語源正出於孟子這裡,沒有“茅塞”,談何“頓開”呢? 諸葛亮開劉備之茅塞,孟子開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請誰來“頓開”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罷。
好在,“這地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魯迅)
心路也是一樣。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雖然不一定會“頓開”,但總會有開啟的時候吧。何況,“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沒有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聖人是不是能夠使你的“茅塞”頓開了呢?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作品出處

《介然用之,茅塞頓開》選自《孟子·盡心章句下》。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