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糧食主產區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方法及套用》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保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部糧食主產區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方法及套用
- 作者:李保蓮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645821
《中部糧食主產區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方法及套用》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保蓮。
《中部糧食主產區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方法及套用》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保蓮。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於提升中部糧食主產區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加快推進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以滿足土地管理從數量到數量-質...
域。自然資源稟賦良好。耕地占比高,耕地質量總體優良,富硒富鋅土壤面積較大。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較強。礦產資源優勢明顯,煤炭、鉬、金、石墨、螢石等礦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交通區位優勢不斷彰顯。河南省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米+井”綜合運輸通道基本形成,多層次樞紐體系進一步...
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構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以更好滿足人民民眾對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公共服務需求,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
建設用地方面應該提高存量用地利用效率,強化城鄉增量用地指標管控,科學確定城鎮空間規模和布局,建立嚴格的用地制度;農用地方面應該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和耕地,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並重,積極發展農業,同時構建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二、水資源現狀 婁底市境內溪水奔流,河網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東部漣水為湘江...
但也要認識到,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仍有差距,城鄉空間品質有待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的自然資源要素供給仍需強化;全省生態環境依然脆弱,資源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保護和開發利用矛盾依然存在;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還較低,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二)“十四五”時期形勢 “十四五...
第二節 最佳化水資源利用 第三節 推進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第八章 加強協同控制,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第一節 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 第二節 持續推進涉氣污染源治理 第三節 加強其他涉氣污染物治理 第九章 推進系統防治,持續改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 第一節 加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系統防控 ...
——提高創新能力。套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成果,改造傳統糧食產業,推廣低碳技術,發展綠色儲糧和糧油加工,減少糧食損失,完善創新體系,支撐糧食行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推動糧食產業結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以人為本。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保證食品安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糧食質量安全監管,...
耕地資源優越,糧食安全基礎厚實。耕地資源數量較多,2019年耕地面積為4.7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11位,其中水田2.55萬平方公里(占53.40%),水澆地0.37萬平方公里(占7.87%),旱地1.85萬平方公里(占38.73%)。耕地質量整體較高,平均質量等別為5.4等,永久基本農田占全省耕地面積80%以上。耕地產出效益較...
河南省國土面積16.7萬平方公里,2020年耕地面積11478.7萬畝,耕地灌溉面積8006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426萬畝;糧食產量6825.8萬噸,其中小麥產量380.28億公斤,占全國小麥產量的28.3%,小麥面積、單產、總產量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河南省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是全國重要的農、畜產品主產區。 三、資源與文化 河南省是全國重要的區...
全市除了少數鄉鎮的農業綜合服務體系相對完整外,絕大多數縣、鄉兩級種養良繁體系、植物保護體系、動物防疫與衛生監督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技創新與套用體系、農業信息與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農村產權管理與交易體系等發展現代農業所亟需加強的經營管理服務體系與網...
一是從主要追求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二是從為農業生產服務為主,向為生產、加工與生態協調發展服務轉變;三是從以資源開發技術為主,向資源開發技術和市場開發技術相結合轉變;四是從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向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轉變。9.農業科技的自身建設。要圍繞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加強農業科技自身...
採取有效措施,建立節肥節藥節水機制,開展秸稈和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把受損的農業生態環境逐步修復好,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 4.強化集成技術的推廣套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推動農業科學技術集成和推廣套用。充分利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
加快轉變奶業發展方式,努力保障乳製品質量安全,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發展肉牛、肉羊生產,穩定發展禽肉、禽蛋生產,鼓勵發展特種養殖。促進水產業健康發展,推廣水產生態養殖模式,扶持和壯大遠洋漁業。3、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積極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新增5000 ...
鄉鎮企業要在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對不同地區的鄉鎮企業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要充分發揮其特有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積極引進人才和技術,發展橫向聯合,建立一批資源加工型企業,帶動全面發展。中部地區要努力發揮本地糧食等農產品資源優勢,實行經濟綜合開發,...
以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為引領,用現代技術裝備改造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推進區域產業化、經營集約化、生產規模化、質量標準化和產加銷一體化,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高效循環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把黃河金岸建成休閒觀光農業產業帶,引黃灌區建成引領西北...
(三)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完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制定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和技術規範。研究建立建設項目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估與備案制度及污染土壤調查、評估和修複製度,明確治理、修復的責任主體和要求。強化土壤環境監管。深化土壤環境調查,對糧食、蔬菜基地等敏感區和礦產資源開發...
首先,有限的土地資源承載的人口數失去控制,新中國50年增加8.5億人口,主要是農村人口的增加,增加的人口抵消了生產力提升創造的價值,人均可分配的消費品相對減少,用15%的GDP養育70%的人口,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農業人才。其次,工業化過程,鄉村商品流通政府壟斷,阻止了農村市場的形成,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村消費品...
(五)推進智慧山東建設。加快經濟社會信息化、網路化進程,拓展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藍色經濟、民生建設新空間,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和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以信息化為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推廣套用物聯網...
加快國家應急平台建設,推動公共安全技術研究與套用。深入開展應急管理培訓和面向全社會的科普宣教工作。(國務院辦公廳牽頭)八、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和維護社會穩定 (四十九)加強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發展基層民主,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工作,重點加強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擴大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
進一步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向邊遠山區和落後地方傾斜,實現全省縣域義務教育初步均衡的目標。加快職業教育辦學改革,完善中等職業學校實習實訓基地,推行勞動者培訓、鑑定、就業(創業)一體化模式。加強面向地方發展需要的學科專業建設,加大緊缺型和套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辦學質量。規範村級...
積極開展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合作,做好先進實用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和套用。加大投入,組織實施一批科技攻關項目,抓好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的支撐和帶動作用。重視人才工作,完善政策措施,開發人力資源,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強農村...
——建設生態和濕地資源重點保護工程,建立重要生態功能區,以及重大林業災害應急體系。到2015年,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和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以及濕地資源保護面積有較大程度的增加,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比重達到6%左右。——合理開發和最佳化配置水資源,建立、完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新機制和推行節水等...
促進農業安全集約高產。嚴格落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促進農業空間高效利用,提高耕地集中連片度。推動特色生態農業資源挖掘和複合發展,促進菜、果、牛羊、水產等優勢產業規模化發展。(二)保障生態空間和諧穩定 築牢生態保護格局。全面加強沿長江江西段生態...
濟南市將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工作要求相繼納入了《濟南市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規劃(2021-2030年)》《濟南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濟南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濟南市“十四五”園林和林業綠化發展規劃》《濟南市“十四五...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鄂爾多斯綠色金融改革區域試點,探索綠色金融服務新模式。積極研發適合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的能源效率貸款、節能減排專項貸款等綠色信貸產品,探索發展契約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碳排放、排污權抵押貸款等綠色信貸業務,支持金融機構打造綠色金融品牌。發展現代能源金融,支撐新能源技術、...
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初步建成。基本形成“5縱2橫1邊”綜合運輸通道和“10齣省、7出境”對外聯通格局,“1+4+7”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資源配置能力顯著增強,支撐黑龍江打造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視窗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基本建成立體互聯的快速網。鐵路營業里程超過7100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里程突破1600公里,基本實...
增強貴陽產業配套和要素集聚能力,重點建設遵義—貴陽—安順主軸帶,推動貴安新區成為內陸開放型經濟示範區,重要的能源資源深加工、特色輕工業和民族文化旅遊基地,推進大數據套用服務基地建設,打造西部地區新的經濟成長極和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提升昆明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中心城市功能,重點建設曲靖—昆明—楚雄、玉溪...
加快整合地理、環境、土壤、氣象等資源信息,建成“農業資源一張圖”。加快打造一批數字農業示範基地,建設智慧型化設施設備,構建生產管理模型和自動化控制系統,聯通供應鏈和銷售平台的數據,探索數位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套用的模式。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綜合套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建設有機產品和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