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是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於2021年12月31日印發實施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 印發機關: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21年12月31日
  • 發文字號:豫政辦〔2021〕84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豫政辦〔2021〕84號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範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節水專項規劃》《河南省水資源配置專項規劃》《河南省河湖水域岸線專項規劃》《河南省水生態修復與水環境治理專項規劃》《河南省南水北調水資源利用專項規劃》《河南省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專項規劃》《河南省骨幹工程建設專項規劃》《河南省地下水綜合治理專項規劃》《河南省水災害防治專項規劃》《河南省智慧水利專項規劃》是《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子規劃,由省水利廳印發。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2月31日

規劃全文

第一章 現狀與基礎
第一節 自然條件
  河南省位於我國中東部,南北縱跨530公里,東西橫越580公里,處於北緯31°23′~36°22′和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接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鄰湖北,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
  一、地形地貌與氣候特徵
  地形地貌:河南省位於全國第二、第三階梯結合部,處於山區向平原的過渡帶,西北部、西部和南部群山環繞,海拔高程一般在1000米以上,東北部、東部、中部和西南部為平原和盆地,海拔高程50~100米,地勢西高東低,山地、丘陵、平原面積占比分別為37.1%、11.7%、51.2%。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1—1 河南省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圖
  氣象水文:河南省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5.1℃、降水量771毫米、水面蒸發量1000毫米左右。受季風氣候及地形差異影響,降水量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其中空間分布不均,豫南大別山區最大為1400毫米,豫北最小不足600毫米;年際降水量變化較為劇烈(1964年為1119毫米,1966年為496毫米);年內季節分配不均勻,夏秋多發洪澇,冬春少雨多發旱情,6~9月份降水350~7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1—2 河南省降水量等值線圖
  二、河湖水系與水資源
  河湖水系:河南省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流域面積分別為2.72萬平方公里、8.83萬平方公里、3.62萬平方公里、1.53萬平方公里。全省河流眾多,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560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66條,主要河流有兩乾二十五支,即黃河幹流、淮河幹流和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沙潁河等25條重要支流。全省現有大中型水庫148座,控制省內流域面積5.0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0%,其中大型水庫控制省內流域面積3.17萬平方公里,占省內山丘區總面積的39%。天然湖泊8處,累計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0.1‰。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水資源:河南省1956~2000年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3.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302.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96.0億立方米,重複計算量95.2億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總量195.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2.0億立方米,地下水99.4億立方米,重複計算量26.2億立方米。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1—3 河南省現狀河湖水系圖
  除本地水資源外,過境和外調水可利用量即國家分配河南省的引調水指標約91.0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幹流35.67億立方米、支流沁河3.86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37.69億立方米,引江濟淮工程6.34億立方米,梅山水庫2.2~2.5億立方米,引漳(含岳城水庫)4.81億立方米。
  三、水生態
  河南省處於我國西部生態區向東部生態區過渡的區域,地形地貌多樣,資源稟賦較好,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產品提供等多種生態功能,將構建“一帶三屏三廊多點”生態格局。河南省河渠發達、湖庫眾多、水生態系統豐富多樣,全省森林面積6280萬畝,森林覆蓋率25.07%;全省濕地總面積941.85萬畝,占全國濕地總面積(8.04億畝)的1.17%,占河南省國土面積的3.76%。省級以上濕地公園98個,其中國家級35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30個,其中國家級13個;省級以上森林公園129個,其中國家級33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0處。
  四、水環境
  2020年全省河流水質級別為輕度污染,其中省轄長江流域為優,黃河流域為良好,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為輕度污染。160個國考斷面(將宋崗、陶岔按1個斷面考核)中,Ⅰ~Ⅲ類、Ⅳ~Ⅴ類、劣Ⅴ類、斷流水質斷面占比分別為73.7%、21.3%、4.4%、0.6%;與全國主要江河水質狀況相比,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低於全國整體水平(87.4%),劣Ⅴ類水質斷面控制比例高於全國整體水平(0.2%);全省水庫水質級別總體為優,水庫營養化水平為中營養;許昌市地下水水質級別為優,鶴壁市、漯河市、南陽市、鄭州市、三門峽市、平頂山市、周口市、焦作市、洛陽市、駐馬店市和新鄉市11個城市地下水水質級別為良好,濟源示範區、安陽市、開封市、濮陽市、信陽市和商丘市6個城市地下水水質級別為較差。
  五、水災害
  河南省地勢西高東低,山丘向平原的過渡帶短,洪水缺乏緩衝、直泄平原,且存在南部大別山、西部桐柏山—伏牛山以及北部太行山三大暴雨中心,極易造成大的水災。1950~2020年,河南省遭受特大水災年份有1957年、1963年、1975年、1982年、2000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等,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巨大危害。
  河南省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局部性旱災幾乎年年都有,大範圍、全省性的大旱也時有發生。1950~2020年,全省受災面積大於8000萬畝的特大幹旱年份有1986年、1988年、1999年,1985~1988年甚至出現連續4年的大旱,2014年遭遇近70年來最嚴重的“夏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第二節 社會經濟
  河南省是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部署的核心區,承載了全國1/14的人口、1/18的經濟總量和1/10的糧食產量,在我國空間格局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截至2020年,河南省下轄17個省轄市和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有21個縣級市、83個縣、53個市轄區和1個產城融合示範區共158個縣(市、區)。
  一、人口及經濟
  截至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9941萬人,城鎮人口5511萬人,鄉村人口4430萬人;全省城鎮化率為55.43%,居全國第15位,低於全國平均城鎮化率,城鎮化率最高的鄭州市為78.4%、最低的周口市為42.58%,交通條件和資源稟賦較好的鄭州、洛陽等地經濟發達城鎮化水平較高,以農業為主的商丘、周口等地城鎮化水平則處於較低水平;2020年全省生產總值54997億元,居全國第五位,其中第一產業5354億元、第二產業22875億元、第三產業2676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55323元,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76%。
  二、農業生產力
  河南省國土面積16.7萬平方公里,2020年耕地面積11478.7萬畝,耕地灌溉面積8006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426萬畝;糧食產量6825.8萬噸,其中小麥產量380.28億公斤,占全國小麥產量的28.3%,小麥面積、單產、總產量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河南省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是全國重要的農、畜產品主產區。
  三、資源與文化
  河南省是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綜合能源基地,全省已發現的礦種144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10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93種,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10種,居前十位的有70種。全省旅遊資源豐富,嵩山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雲台山、白雲山等景區久負盛名。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農耕文化、思想文化、科技文化多與水密切相關。
  四、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分布特點
  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3.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量381立方米,耕地畝均水資源量340立方米,分別約占全國人均和畝均水資源量的1/5和1/4。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分布不匹配,按各地常住人口統計,南部的信陽、南陽、駐馬店三市人均水資源量899立方米,人均生產總值4.18萬元;中部鄭州、許昌、開封三市人均水資源量僅159立方米,人均生產總值8.16萬元;北部安陽、濮陽、鶴壁三市人均水資源量207立方米,人均生產總值4.56萬元。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1—4 河南省各地2020年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和生產總值分布圖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1—5 河南省2020年各地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分布圖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1—6 河南省2020年各地人均水資源量和主要社會經濟指標分布圖
第三節 發展現狀
  在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水災害防治、水資源開發利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水治理體系,為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糧食穩產增產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為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體系打下了良好基礎。
  ——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大中型水庫148座,其中大型水庫27座,中型水庫121座;全省有防洪任務河段長18838公里,已治理河段長11618公里,其中達標河段長6715公里;修築堤防總長20232公里,其中1—5級堤防長16856公里、達標堤防長11383公里,保護人口4776萬人,保護耕地3586千公頃;修建分(泄)洪閘178座,排(退)水閘1375座,建成蓄滯洪區14處;除澇面積達到3年一遇以上的有2167千公頃;有效減輕了洪澇威脅。全省建成了防汛抗旱調度指揮系統,基本實現各級計算機網路及視頻會商系統互聯互通,建立了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抗旱責任制,健全了應急管理機制和保障體系。
  ——節水型社會建設初見成效。全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節水型社會建設積極推進,開展了鄭州市等6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實施了《河南省“十三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河南省用水定額》等,全社會節水意識明顯提高。2020年河南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0.617,節水灌溉面積3439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426萬畝;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降至43.1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至20立方米(含火電)。
  ——供水保障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興建了大量蓄、引、提、調水工程,建成水庫2510座,總庫容433.58億立方米,塘壩16.49萬座、窖池27.44萬座;提水泵站2401座,引(進)水閘686座,跨區域輸水幹線工程18處;規模以上機電井125.41萬眼;萬畝以上大中型灌區332處,耕地灌溉面積達8006萬畝;初步形成了本地水和南水北調水、引黃水等外調水多源互補的城鄉供水體系,各類工程現狀供水能力302億立方米。
  ——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先後開展了碧水行動計畫、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黑臭水體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多項工作,環境治理從分散治理逐步向系統治理和規模治理方向發展;河湖長制保持“強監管”高壓態勢,“十三五”期間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考斷面超額完成國家考核目標要求,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較國家考核目標提高20.3%,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較國家考核目標降低9.6%。
  ——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初見成效。截至2020年,部分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機制初步建立;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2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雙下降”,各地積極探索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有序推進;全省劃定了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類型區38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水量累計達23.53億立方米,受水區累計壓采地下水5.06億立方米;滑縣、湯陰、內黃、濬縣、蘭考、清豐、南樂共7個縣作為治理試點開展工作,壓采地下水1.93億立方米。
  ——水文化建設初見成效。歷代水文化凝聚了治水用水節水的智慧和願景。中流砥柱、黃河古棧道、神禹導洛處等反映出古代先民在治水用水節水方面的智慧與勇氣。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紅旗渠、石漫灘水庫大壩、三門峽水庫大壩、小浪底水利樞紐、南水北調工程等,承載了不同時代、有水印記的特殊文化內涵,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在長期治水實踐中不斷得到弘揚和升華。建成的黃河博物館、南陽南水北調幹部學院以及編纂的《河南省水利志》《河南水利300問》等,豐富了水文化內涵。
  ——水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等先後公布實施,初步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相配套的法規體系,規範了涉水管理行為,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組織實施了水權交易試點和水資源稅改革試點,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積累了經驗;涉水監管能力不斷增強,水土保持等監督執法得到全方位加強;已建成覆蓋省水利廳及市、縣級水利部門的計算機網路系統及視頻會商系統,實現了水利信息的同網傳輸;初步建設完成了水土保持信息化網路平台,動態監測已實現了全省全覆蓋。建設了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河湖長制信息管理系統、水資源監控系統等水利套用系統,實現了水利業務、政務的普遍覆蓋和套用。
第四節 發展形勢
  習近平總書記治水興水重要論述和關於河南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及國家戰略實施、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國土空間管控等,是我省治水興水面臨的新形勢,提供了新機遇,提出了新要求。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治水興水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重要論述,要求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把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環境治理作為治水興水的重要方面,全面提升水生態環境質量和穩定性,維護河湖健康生命,支撐保障綠色永續發展。
  ——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新時代治水興水指明了奮鬥目標。四水同治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統籌解決河南省治水興水中的新老水問題,“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強化需求側管理,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目標,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
  ——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治水興水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河南省作為全國的人口、農業、經濟大省,緊抓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歷史機遇開創新局,作為全省重要基礎支撐、重要基礎保障的治水興水建設,必須在開創新局中緊抓國家大力推進南水北調後續高質量發展和構建國家水網的機遇,大力推進治水興水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治水興水賦予嶄新課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新時期治水興水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新內涵。四水同治必須緊扣主要矛盾的轉化,回應人民期盼,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新老水問題,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體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國土空間管控對四水同治提出了新要求。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管控,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涉水空間作為國土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完善水利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強化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剛性約束,確定水生態保護修復重點任務,分類分級提出涉水生態空間和水利基礎設施用地管控措施、保護要求,納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為治水興水留足發展空間,為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落地實施提供水空間保障。
  ——“兩個確保”對四水同治提出了更高要求。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是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兩個階段戰略安排的河南實踐,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錨定“兩個確保”,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文化發展質量以及人民生活品質等顯著提高,必須系統解決水安全中的新老水問題,滿足人民民眾對持久水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智慧水管理的要求,給四水同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五節 存在問題
  ——防洪減災體系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流域洪水控制不足,淮河、沙河、唐白河等河流上游洪水控制工程不足,黃河“小花間”洪水未得到有效控制;河道防洪標準不高,淮河幹流及主要支流防洪能力偏低,洪汝河等河流重點河段防洪未達標河段占比約27.5%;急需治理的中小河流防洪未達標河段占比約29%;重要山洪溝防洪標準偏低;海河流域蓄滯洪區設施尚不完善,部分大中型水庫和水閘存在安全隱患;部分水庫庫區或庫周存在地質安全隱患;有防洪任務的縣級以上城市防洪達標率僅40%;淮河流域仍有8976平方公里重點平原窪地除澇標準偏低;全省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不足,災害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不強。
  ——水資源自然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布局不相匹配。全省水資源總量403.5億立方米,人均、畝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1/4;時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70%集中在汛期,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少、年際間豐枯懸殊特徵明顯;人口經濟布局與水資源稟賦不匹配問題尤為突出,鄭州大都市圈7市(鄭州、許昌、新鄉、焦作、平頂山、漯河、開封)生產總值占全省的49%,水資源量約為全省的20%;而信陽、南陽、駐馬店3市生產總值不足全省的18%,卻擁有全省51%的水資源量。隨著鄭州國家中心城市、洛陽副中心城市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人口和產業的加速集聚,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水資源利用效率還需進一步提高。節水體系尚不完善,用水管理還要進一步加強,節水效率有待提高,節水意識還需加強。單方水生產總值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全省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耕地灌溉面積的30.3%;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10.8%;非常規水利用量僅占總用水量的4.5%。水資源利用效率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水資源調配網路不完善。水源工程不夠,水量不足,流域區域間連通工程少,水資源調配通道有限;引黃、引丹等外調水源的配套工程體系不完善,效益發揮不足;供水結構不合理,地下水供水占比44.6%,50餘座縣級以上城市水源單一,水源不穩定,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滯後於城市發展;農村供水工程標準不高,城鄉供水一體化程度不高;灌區輸配水體系不完善,部分灌溉工程老舊失修。
  ——水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存在。地表水優良比例總體不高,省控斷面中Ⅳ類及以下水質斷面占比263%;受地表污染影響,地下水水質優良比由2000年的41%下降到26%。工業污廢水處理標準需進一步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有待完善,農業農村污染源點多面廣,治理任務重、難度大。
  ——水生態系統脆弱。受天然徑流量減少影響,河道生態水量不足,河道生態基流和敏感期生態需水難以滿足,保障難度越來越大;生態水量保障機制尚未全面建立,存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河道生態爭水現象;受建設活動影響,河湖連通不足,面積萎縮,棲息地退化。
  ——水土流失和地下水超采問題突出。截至2020年,仍有2.11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100座病險淤地壩存在安全隱患,部分地方坡耕地面積大且集中連片,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生態空間不足。2020年全省共超采地下水19.96億立方米,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平均開採程度達78.8%,安陽—鶴壁—濮陽漏斗面積有擴大趨勢、中心埋深有下降趨勢,引發地面沉降等環境地質問題。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1—7 河南省2020年水土流失強度及分布圖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1—8 河南省2020年地下水超採區範圍圖
  ——水文化保護和傳承有待加強。水文化遺產、遺址眾多,但對水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利用不夠,文化品牌效應和經濟價值有待深入挖掘;傳承和弘揚水文化涉及水利等多個部門,部門間、區域間資源整合和利益調節的常態化協作機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完善和提升。涉水法規、體制、機制、政策、制度不完善,河湖長制尚需出台配套法規規章,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尚未形成;治水興水機制不健全,協同治水需進一步加強,水災害防治、水資源開發利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還不夠系統;工程建設監管能力尚有短板,工程運行管理能力有待加強,監管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發揮不充分,監督考核機制不健全,水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第二章 規劃思路與布局
第一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治水興水重要論述和關於河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錨定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的戰略目標,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為引領,開展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統籌治理,實施重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著力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先行區,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體系,為全省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人水和諧、綠色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水的關係,把人水和諧的理念貫穿和落實到水災害防治、水資源開發利用、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的全過程。
  堅持節水優先、高效利用。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節水控水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推動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轉變。
  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著眼於區域的差異性,在防災減災救災、供水保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方面分區施策,促進水與經濟社會及其他資源均衡發展。
  堅持統籌兼顧、系統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堅持系統觀念,從全局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出發,統籌協調水域陸域、流域區域、城市鄉村、開發保護之間關係,系統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
  堅持兩手發力、創新引領。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和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探索符合市場規律的合作機制,培育多元化水工程建設管理投資主體與經營管理模式,調動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治水興水水平。
第二節 規劃目標與指標
  錨定“兩個確保”的奮鬥目標,踐行十六字治水思路,立足這5年、謀劃15年、前瞻30年,持續建設一張水網,大力構建六個體系,統籌推進五水綜改,有效保障四個安全,把水瓶頸變為水保障水支撐,基本實現治水興水現代化。一張水網即建設“系統完備、豐枯調劑、循環暢通、安全高效、綠色智慧型”興利除害的現代化水網;六個體系即構建水災害科學防治、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環境綜合治理、水生態系統修復、水文化保護傳承、水法規制度保障的現代化水治理體系;五水綜改即統籌推進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改革;四個安全即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環境安全、水生態安全。
  到2025年,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進一步提升,節水型社會初步建成,我省水質優良比例持續提升,綜合現代化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水旱災害防治能力進一步提升。近年來暴露的防洪薄弱環節全面解決,現有病險水庫安全隱患全面消除;重要河道、重點城市防洪標準持續提升,1—5級堤防達標率達到77%,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基本完成;水旱災害預警、預判、預報、預演、預案及調度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標準內洪水得到有效控制,防災減災救災體系進一步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風險防範化解能力進一步增強。
  ——水資源節約集約水平大幅提升。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全社會節水意識明顯增強,用水效率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節水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水資源配置格局得到最佳化,城鄉供水保障水平明顯提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3%,城鄉飲用水地表化率達到60%。
  ——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污染物入河量持續消減,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重要河湖生態流量(水量)保障機制基本建立,主要水體的水生態系統和水域岸線生態空間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地下水超采狀況得到緩解,地下水壓采10.74億立方米;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達到88.55%,水源涵養能力大幅提升。
  ——水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水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顯著提升,水文化載體不斷豐富,先進水文化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四水同治持續深化,河湖長制全面建立,五水綜改有效推進,治水管水法規體系更加完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智慧水利建設得到長足發展,涉水事務監管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到2035年,全省新老水問題得到系統解決,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基本完善,監測、預警、預判、預報、預演、預案和防洪調度水平大幅提升,節水型社會達到更高水平,城鄉供水得到可靠保障,水環境質量優良,水生態得到有效保護,“系統完備、豐枯調劑、循環暢通、安全高效、綠色智慧型”興利除害現代水網體系基本形成,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健康水生態系統基本形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水資源支撐和水安全保障堅實牢固。
  展望到2050年,建成興利除害現代化水網體系,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高效,實現水災害總體可控、供用水全面保障、水生態環境健康美麗,為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註:帶[]為規劃期末預期達到指標值。
  1.1—5級堤防達標率,指1—5級堤防達到防洪標準的長度占1—5級堤防總長度的比例;
  2.重要防洪城市達標率,指重要防洪城市防洪達標座數占重要防洪城市總數的比例,重要防洪城市指常受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洪水威脅、甚至遭受洪水災害的縣級及以上城市;
  3.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指規劃期內洪澇災害年損失率的算術平均值,其中,洪澇災害年損失率是指當年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量與當年生產總值總量的比值;
  4.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指規劃期內乾旱災害年損失率的算術平均值,其中,乾旱災害年損失率是指當年旱災經濟損失量與當年生產總值總量的比值;
  5.全省用水總量,全省各類用水戶取用水量的總和;
  6.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規劃期內新建水利工程增加的供水能力和現有工程通過加固、配套、挖潛、改造和擴建等增加的供水能力;
  7.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與上一規劃期末相比,各規劃期全省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的百分比,其中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指各規劃期末全省平均每產生一萬元區內生產總值的取用水量;
  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與上一規劃期末相比,各規劃期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的百分比,其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指各規劃期末全省平均每產生一萬元工業增加值的取用水量;
  9.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灌入田間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與乾渠渠首引入的總水量的比值,或渠系水利用係數和田間水利用係數的乘積;
  10.耕地灌溉面積,又稱有效灌溉面積,指耕地上灌溉工程設施基本配套,且水源具有設計保證率的可以灌溉的面積;
  11.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占城市污水處理總量的百分比;
  12.城鄉飲用水地表化率,城鄉飲用水地表水供水量占其總供水量的百分比;
  13.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河南省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城鎮管網延伸供水到戶(含小區或院子)的農村人口占農村供水總人口的比例;
  14.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河南省國考斷面中達到或好於Ⅲ類的比例,2020年現狀值以“十四五”160個國考斷面計;
  15.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指納入國家考核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
  1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城市市區經過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收集的水量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比例;
  17.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比例,河南省國控斷面中劣Ⅴ類斷面所占的比例,2020年現狀值按“十四五”國控斷面計;
  18.水土保持率,指區域內水土保持狀況良好的面積(非水土流失面積)占區域國土面積的比例;
  19.濕地保護率,由縣級以上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批准建立的各類保護地內濕地的面積與濕地總面積之比,其中保護地內濕地主要包括國家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水源地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的濕地;
  20.地下水壓采,指在地下水超採區採取節水、水源置換等措施,較基準年減少的地下水開採量。
第三節 總體布局
  立足省情水情,以自然水係為基礎、重大引調水工程為通道、綜合性水利樞紐和調蓄工程為節點,構建“三橫一縱四域”興利除害現代水網,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橫:黃河幹流、沙潁河、淮河幹流,橫越我省東西,連通山區和平原,不僅是國家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省內水流網路的主骨架、大動脈,為全省水資源時空調配和水安全保障的主要水流通道,省內流域面積12.45萬平方公里,涵蓋我省75%國土面積。結合防洪、供水、生態保護和水文化傳承需要,完善蓄、引、調、排綜合性工程體系,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奠定基礎。
  一縱: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縱貫我省南北、連通四大流域,是國家水網的重要骨架之一,也是全省水資源時空調配的重要水流通道,2020年受水城市52座,用水人口2292萬人。加強水源涵養,完善供用水體系,擴大供水範圍,全面推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至2035年全省受水城市達到85座,受益總人口達到5600萬人。
  四域:全省涉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四大流域水情各異、水事各異,本著統籌“四水”並突出重點的原則分別進行分區布局。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2—1 河南省“三橫一縱四域”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總體布局圖
  長江流域:保障南水北調中線一渠清水北送的源頭區,以水環境治理與保護以及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為主導,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災害防治。在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保護區,從嚴控制開發建設活動,持續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在山丘區,通過實施封育禁育,生態移民等措施,強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提高自然修復能力,通過樞紐工程建設,提高洪水控制能力;在南陽盆地區,加強河道綜合治理力度,完善排灌體系,實施河湖連通工程,形成區域內互聯互通水系網路,保證乾支流、溝渠排水通暢,提高排澇能力,保障河渠水環境健康安全。
  淮河流域:水災害多發地區,以進一步治理淮河為契機,以水災害防治為主導,強化洪水控制,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在淮河南部支流區和沙潁河上游,著眼於補齊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短板,加快樞紐工程建設;在淮河兩岸及以北的平原區,結合鄭州國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和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部署安排,系統實施賈魯河等河道治理,加快平原窪地治理,研究水資源均衡調控、精細化調度方案,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河湖空間管控,著力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
  黃河流域:關係全省發展的最重要區域,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契機,以水災害防治、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主導,統籌水環境治理。以黃河乾支流水係為骨架,按照中游“治山”、下游“治灘”、受水區“織網”的思路,分區分段施策,打造沿黃生態廊道和黃河文化主軸。支流源頭區,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為主,加強生態保護;黃河幹流,研究桃花峪工程實施方案,推進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沿黃兩岸黃河供水區,加強取水口用水監管,推進引黃灌區現代化改造,開展水源工程建設,充分發揮沿黃兩岸引黃灌區乾支渠系與黃淮海天然水系交織的水流通道作用,強化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效益,建設“一軸兩翼三水匯流”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先行區。
  海河流域:水資源最少的區域,南太行地區是重要的山地生態屏障,以水災害防治和復甦河湖生態環境為主導,統籌水資源利用。在山地丘陵區,以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為重點,提升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與淇河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在山地向平原過渡區,實施衛河共產主義渠綜合治理,特別是蓄滯洪區安全建設,提升防洪保全能力;在平原區,治理地下水超采,綜合整治水環境污染,建設重點水源工程,以水資源為最大剛性約束,強化用水側需求管理,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第三章 涉水空間管控
  涉水空間主要指涉水生態空間和水利基礎設施空間,是國土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土空間規劃協調、合理劃定涉水空間範圍、有序開展涉水空間管控工作,是實現強監管、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舉措,也為治水興水留足必要的發展空間。
第一節 涉水空間類型
  涉水生態空間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岸線空間,水源涵養、飲用水水源保護、水土保持、行蓄洪水等陸域涉水生態空間,其中岸線空間是指河流兩側、湖泊周邊一定範圍內水陸交錯的帶狀區域,是河流、湖泊自然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利基礎設施空間是包括具有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功能的已建、在建、規划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包括水庫、閘壩、堤防、渠(管)、泵站、水文站點等水利(水文)工程(設施)建(構)築物建設用地範圍、淹沒占地範圍、管理範圍和保護範圍,以及規劃預留的水利基礎設施空間。
第二節 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及管控
  一、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範圍
  河流、水庫、湖泊等分類劃定空間範圍。截至2020年,全省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1030條河流,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6個自然湖泊基本完成劃界工作。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範圍按照已批覆的管理範圍成果確定。
  (一)河流。
  1.有堤防河段:管理範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行洪區和堤防及護堤地。河道規劃已批覆的,按照規劃明確的設計斷面確定河道管理範圍線。未批覆或者無規劃的河道,現狀堤防完整的以堤腳線為基準劃定;現狀堤防不完整不明顯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門因地制宜確定管理範圍線。背水側護堤地寬度可結合河道管理需要及工程實際情況確定,結合堤防工程級別不同劃定5米~30米不等。
  2.無堤防河段:管理範圍為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和行洪區。河道規劃已批覆的,按照規劃明確的設計斷面,結合規劃要求劃定河道管理範圍線。河道規劃未批覆或無規劃的,山丘型河道可按照設計洪水位確定管理範圍,平原型河道可在滿足相關規定的原則下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管理範圍。
  (二)水庫。水庫的管理範圍主要包括大壩及其他設施占地。水庫的主壩管理範圍為下游坡腳外50米~200米,其中大型水庫200米,中型水庫100米,小型一類與壩高15米以上的小型二類水庫50米,有導滲排水溝口的管理範圍要位於下口外5米。水庫的副壩管理範圍為下游坡腳外20米~200米,其中大型水庫50米~200米,有導滲排水溝口的管理範圍要位於下口外1米,中型水庫30米~100米,小型一類與壩高15米以上的小型二類水庫20米~50米。山丘區水庫的大壩兩頭至分水嶺之間、平原區水庫的兩壩頭外50米與大壩上下游坡腳外200米延長線之間、水庫庫區的遷賠高程線以內、水庫的輸泄水建築物邊線外10米~50米也都為水庫管理範圍。
  (三)湖泊。湖泊的管理範圍為湖泊設計洪水位以下的區域,包括湖泊水體、湖盆、湖洲、湖灘、湖心島嶼、湖水出入口,湖堤及其護堤地,湖水出入的涵閘、泵站等工程設施及其管理範圍。湖泊規劃已批覆且編制實施方案的,按照規劃範圍劃定管理範圍。湖泊規劃未批覆或無規劃的,有堤段的管理範圍劃至背水側護堤地外緣,無堤段的管理範圍劃至設計洪水位外邊線,或結合地方性法規劃至河口外一定距離。
  二、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
  按照《水利部辦公廳關於印發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指南(試行)的通知》(辦河湖函〔2019〕394號),結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和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進行岸線功能分區,嚴格分區管理和用途管制,以解決岸線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在保護中有序開發、在開發中落實保護。
  (一)岸線保護區。岸線保護區應結合保護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依照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禁止在規劃期內建設可能影響實現保護目標的建設項目。按照相關規劃必須實施的防洪護岸、河道治理、供水、航道整治、國家重要基礎設施等事關公共安全及公眾利益的建設項目,須經過充分論證並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履行相關許可程式。
  (二)岸線保留區。岸線保留區在規劃期內原則上不應進行岸線開發利用活動。因暫不具備開發利用條件劃定的岸線保留區,待河勢趨於穩定具備岸線開發利用條件後,或在不影響後續防洪治理、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的前提下方可開發利用。規劃期內因防洪安全、河勢穩定、供水安全、航道穩定及經濟社會發展確有需要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等工程,須經過充分論證並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履行相關許可程式後方可實施。因經濟社會發展確需開發利用的,經充分論證並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履行相關手續後,可參照岸線開發利用區或控制利用區管理。
  (三)岸線控制利用區。岸線控制利用區管理重點是控制其開發利用強度,嚴格控制建設項目類型。岸線控制利用區內建設的岸線利用項目,需加強管理,注重岸線利用的指導與控制,以實現岸線的可持續利用。
  (四)岸線開發利用區。岸線開發利用區在符合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劃基礎上,應結合岸線保護的要求和沿河湖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依法依規履行水行政許可相關手續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應符合依法批准的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協調與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航運發展規劃、港口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關係,充分考慮與附近已有涉水工程的相互影響,按照節約集約利用原則,合理布局,提高岸線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節 陸域涉水生態空間及管控
  一、陸域涉水生態空間範圍
  陸域涉水生態空間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及蓄滯洪區等。
  已經劃定保護區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其保護區包括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准保護區在內的全部區域。未劃定保護區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範》確定保護區範圍。
  水源涵養區主要分布在南太行山南麓低山區,豫西伏牛山、熊耳山等主要河流的發源地,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和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沿線,桐柏山淮河源和淮河幹流沿線等。
  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包括國家級和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
  蓄滯洪區主要指列入《國家蓄滯洪區修訂目錄(2010年1月7日)》的15處蓄滯洪區。
  二、陸域涉水生態空間管控
  (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重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一級保護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於生態保護紅線內的區域,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
  (二)水源涵養區。針對重要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重要地下水補給區,結合區域自然條件和水源涵養狀況,提出封育保護及自然修復、人工林草建設、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保護修復措施和要求,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三)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以水土保持區劃為基礎,重點針對國家級和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提出封山禁牧、輪封輪禁、封育保護等預防保護和自然修復措施。針對國家級和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明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布局,提出坡耕地治理、侵蝕溝治理及小流域綜合防治措施。
  (四)蓄滯洪區。蓄滯洪區是為防禦異常洪水,利用沿河湖泊、窪地或特別劃定的地區。結合管控要求,限制大規模採礦及城鎮開發建設等活動。
第四節 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及管控
  一、已建和在建水利基礎設施空間管控
  已建水利基礎設施包括54座重要水庫工程、110餘處引調水和提水工程、112處灌區工程,以及河湖綜合整治、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等工程。在建水利基礎設施包括宿鴨湖水庫清淤擴容工程、引調水工程、灌區工程,以及河湖綜合整治、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等工程。各類工程管理範圍直接採用有關批覆檔案成果;未明確管理範圍和保護範圍的工程,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設計規範和有關管理規定進行劃定。
  對已建、在建水利基礎設施,以劃定的空間範圍為基礎,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從確保水利基礎設施運行安全和維護工程效能等方面開展水利基礎設施空間管控,避免建築占壓、土地圍墾等行為。
  二、規划水利基礎設施空間管控
  規划水利基礎設施分為已批覆的和新規劃的水利基礎設施,主要包括新建水庫和南水北調調蓄工程、引水工程以及灌區續建配套及現代化改造、河湖綜合整治、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等工程。其中,已批覆的規劃重點水利基礎設施空間採用設計成果確定的工程占地範圍;對新規劃的重點水利基礎設施,參照《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安置規劃設計規範》,按照工程建設規模適度超前、空間適當留有餘地的原則,將比選的布局方案用地也納入預留空間。
  對前期工作深度不夠的水庫工程,應將規劃壩址所在河段作為預留空間,原則上按水庫正常蓄水位淹沒線並外擴300米的範圍劃定預留用地;滯洪(澇)區空間按照設計蓄澇水位以下的占地範圍劃定;輸水渠道(管道)、堤防(分洪道)等工程以規劃工程比選方案的占地範圍為基礎,適當考慮工程保護範圍確定預留用地;渠道、堤防上設定建築物的區域取兩者範圍外包線,並與上下游渠道、堤防界線形成閉合空間。
第四章 水災害防治
  立足我省水災害防治現狀,結合規劃總體布局,完善長江、淮河、黃河、海河流域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建設控制性樞紐等節點工程,圍繞唐白河、淮河、洪汝河、沙潁河、渦惠河、黃河、伊洛河、沁河、衛河(共產主義渠)等9條骨幹河道防洪安全,加強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防洪排澇達標治理,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重要基礎設施及沿線區域防洪安全;實施應急水源工程,提升城鄉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強化水工程功能管理、應急調度和水災害風險控制,提升防洪保全能力和抗旱應急能力。
第一節 標準與策略
  一、防治標準
  按照相關規範要求,充分考慮洪澇水特性、城鎮的重要性和發展需求,以及經濟技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建立河南省四大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體系,並結合相關規劃,分析確定各主要城市、河道的防洪除澇標準,分析確定不同來水條件下的抗旱標準。
  規劃期內,鄭州防護等級為Ⅰ等,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主城區,下同);洛陽、開封、信陽、安陽、新鄉、漯河、周口、南陽防護等級為Ⅱ等,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平頂山、鶴壁等其他省轄市防護等級為Ⅲ級,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按其防護對象的等級和重要性,分河道、分河段、分岸別提出其相應的防洪標準,其中淮河幹流淮濱設防流量為7000立方米/秒,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黃河幹流花園口設防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沙潁河漯河、周口設防流量分別為3000立方米/秒和3750立方米/秒,白龜山水庫以下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治澇標準3~5年一遇。
  規劃期內,發生中度乾旱(75%來水頻率)時,城鄉生活、工業生產用水有保障,灌區或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農作物用水基本有保障,保障非灌區基本糧田農作物生長關鍵期20~40立方米/畝最基本用水需求,保障生態環境不遭受大的影響;發生嚴重乾旱(90%~95%來水頻率)時,保障城鎮和農村居民正常用水需求,工業生產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保障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農作物生長關鍵期20~30立方米/畝最基本用水需求;發生特大幹旱(97%來水頻率)時,保障城鎮居民30~40升/人·日、農村居民20~30升/人·日的最基本用水需求(山丘區分散農村居民只解決基本飲用水),儘量保證重點部門、單位和企業用水,最大程度降低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農作物減產損失。
  二、治理策略
  按照“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思路,以補齊防災減災短板為重點,以提質升級和標準提升為核心,以消除薄弱環節和風險隱患為關鍵,以強化監測預警和監督管理為保障,全面完善水災害防治體系,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補短板。按照流域區域防災減災目標要求,補齊防災減災體系短板,包括建設控制性樞紐工程,研究黃河“小花間”洪水控制方案,安排實施大江大河幹流、主要支流、中小河流、重點山洪溝和平原窪地治理;著眼城鎮化建設推進城市防洪、排澇、抗旱減災工程建設。
  ——提標準。針對防災減災工程體系各關鍵環節,合理提高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防洪設施的建設標準;完成流域滯洪區工程建設;合理安排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改造,提升抗旱供水能力。
  ——消隱患。消除已建工程安全隱患,實施病險水庫、水閘等工程的除險加固,2022年年底前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遺留問題處理,2025年年底前完成現有和新增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實施南水北調防洪影響處理和部分水庫庫區或庫周地質災害處理;研究探索水庫淤損庫容恢復技術,恢復有效庫容;做好地下水等應急水源儲備。
  ——強監管。從提升防災減災現代化、智慧型化管理水平角度出發,嚴格工程運行以及行蓄洪澇功能管理,加強水災害風險控制、監測站網和預警預報平台、應急調度方案和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注重人才隊伍建設,推進防災減災工作的基礎研究不斷創新。
第二節 防洪除澇工程建設
  結合流域防洪規劃完善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增強城鄉防洪除澇能力建設,實施南水北調防洪影響處理和部分水庫庫區及庫周地質災害處理,全面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長治久安。
  一、完善防洪工程體系
  ——新建水庫工程。為進一步控制山丘區洪水,同時考慮水資源綜合利用和下游生態用水等要求,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四大流域規劃新建大中型水庫工程,補齊防洪工程體系短板,為建設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長江流域重點建設漢山大型水庫,提高唐白河下遊河道防洪標準;淮河流域重點建設昭平台水庫擴容(替代下湯水庫)工程、袁灣等淮南支流大型水庫以及白果沖、台子莊、邢河、金頂湖和廟灣水庫等中型水庫,完善流域防洪體系,提高淮河乾支流防洪標準;黃河流域黃河幹流結合下游灘區綜合治理,研究建設桃花峪水庫,解決“小花間”無控洪水問題,提高下游灘區居民安全保障,支流重點建設佛灣和雞灣中型水庫,提高主要支流防洪標準;海河流域重點研究合河水庫、建設衛河支流黃水河上的西坪中型水庫,進一步提高衛河防洪標準。
  ——河道治理。結合流域防洪規劃要求和沿河城鄉發展實際情況,開展防洪能力覆核,以堤防達標建設和河道整治為重點,對防洪不達標、河勢不穩定、行洪不順暢的重點河段和重點山洪溝分期分批進行治理,推進河道防洪治理與水資源調配、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相結合,提升河道綜合防洪能力。
  大江大河幹流治理。省內涉及淮河幹流和黃河幹流兩條大河,積極破解兩岸沿線防洪保全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高質量發展。淮河幹流以進一步治理淮河為契機,結合淮河生態帶建設,開展淮河堤防險工險段調查,研究淮河堤防居民遷安方案,推進上游源頭區幹流防洪達標治理前期工作。黃河幹流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契機,以堤防達標建設、重點河段河勢控制和灘區綜合治理為重點,實施黃河幹流鄭州段剛性護岸試點;實施封丘倒灌區貫孟堤擴建,確保倒灌區內43.14萬民眾防洪安全;推進溫孟灘防護堤加固工程建設,提高溫孟灘居民防洪安全保障水平;結合桃花峪水庫研究與建設,實施黃河下遊河道及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妥善解決下游灘區約57萬居民防洪保全問題。
  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治理。繼續實施伊洛河、洪汝河、丹江、衛河(共產主義渠)等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及以上主要支流防洪除澇治理,確保重點河段達到相關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加快實施近年來防汛形勢緊張、出現險情、存在安全隱患或遭遇洪水沖毀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史灌河、賈魯河、衛河(共產主義渠)等主要支流治理;儘快完成沿線有省轄市和重要保護對象重點河段治理;條件具備地方可選取部分河流開展系統治理,研究洪汝河堤防居民遷安方案。
  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實現治理一條見效一條。優先實施沿岸有縣級及以上城市、重要城鎮和人口較為集中的農村居民點、工礦區、萬畝以上集中連片基本農田的重點河段,重點對近年發生過較大洪澇災害的中小河流重點河段進行治理。
  山洪溝治理。加大山洪溝治理力度,結合山洪災害調查評價結果、沿河村落現狀防洪能力、人口分布情況及經濟發展要求以及近年災害發生情況等因素,規劃對重要山洪溝進行治理,重點解決防洪不達標、洪澇災害頻發、河堤損毀嚴重等問題,有效保護人員安全,減少財產損失。
  ——蓄滯洪區建設與灘區整治。進一步完善滯洪區,主要包括海河流域的廣潤坡、共渠西、長虹渠、白寺坡等9處蓄滯洪區,提高衛河共產主義渠的防洪能力;研究大逍遙滯洪區規劃方案,進一步完善沙潁河流域防洪體系;研究最佳化北金堤滯洪區不同的分洪、退水方式和運用管理總體布局,開展防洪工程和安全設施建設。通過滯洪區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洪體系,發揮工程的綜合防洪作用。
  立足黃河灘區安全現狀,針對不同灘區特點進行因灘施策、綜合治理,破解防洪保全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灘區及兩岸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封丘倒灌區貫孟堤擴建工程,確保倒灌區內民眾防洪安全。結合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經驗,開展鄭州、開封、洛陽、新鄉、焦作、濮陽等灘區綜合治理和試點示範,結合灘區居民安置方案,探索解決惠濟灘區、鞏義灘區等特殊灘區民眾防洪問題,推進實施黃河下游灘區綜合治理工程(河南),解決下游灘區居民防洪安全問題。
  ——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按照“統籌規劃、分期實施、先大型後中型、先重點後一般”的原則對大中型病險水庫(水閘)進行除險加固,及時消除安全隱患。規劃對四大流域中的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包括長江流域的陡坡、重陽等水庫,淮河流域的白龜山、五星、少林、佛耳崗、鐵佛寺、老虎洞、龍潭河、田崗等水庫,黃河流域蟒河口、青天河、溝水坡等水庫;規劃對化行等一批大中型病險水閘進行除險加固;開展三門峽、小浪底等水庫清淤試點,恢復有效庫容。通過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和水庫清淤,提升抵禦洪水的能力,築牢防洪保全水網體系。
  二、增強城鄉防洪除澇能力
  ——城鄉防洪排澇。以受外部江河洪水影響的城市以及重要經濟開發區為重點,結合防洪城市洪澇威脅的不同特點,依託城市所在流域和區域的防洪體系,梳理制定防洪排澇體系完善、標準達標、設施升級等方案,規劃對鄭州、開封、信陽、鶴壁、安陽、漯河、平頂山、周口等省轄市以及新蔡等縣(市)進行防洪提升治理,通過對河道防洪堤、分洪工程建設等措施,2035年重要防洪城市達標率達到94%;針對城市內澇的成因和特點,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加強河道系統治理、嚴禁填河造地、河道硬化等破壞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加快城區泄洪排澇設施建設,尤其是位於平原區的城市通過滲、滯、淨、用、排等多種措施,增強內部調蓄、擴寬自排通道、提高抽排能力,完善排澇體系,提升城市的排澇標準。
  ——重點平原窪地治理。重點平原窪地治理是我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重要支撐。規劃對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進行達標治理,包括沿淮窪地、洪汝河窪地、沙潁河窪地和惠濟河窪地,涉及信陽、駐馬店、許昌、漯河、周口、開封、商丘市和固始、新蔡縣,總面積8976平方公里。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三、南水北調防洪影響處理
  統籌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保證南水北調總乾渠正常運行,消除總乾渠沿線防洪安全隱患,規劃對南水北調防洪影響處理後續存在安全隱患的河渠、溝道進行治理,保證總乾渠及沿線區域防洪安全,建設內容包括河渠交叉位置河道采砂整治、擴挖老河(溝)道、新開挖河(溝)道、護岸、修建配套建築物等。
  四、水庫庫區及庫周地質災害處理
  水庫建成後,由於地下水位上升、岸坡淘刷及原有地質不良等原因,會造成庫周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質安全隱患,為了消隱患、保全全,重點對丹江口庫區(河南淅川)和黃河小浪底水庫庫周等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處理,實施工程治理、避險搬遷、群測群防,並對庫周潛在不穩定或穩定性較差的災害體開展巡視、監測預警工作。
第三節 抗旱應急工程建設
  按照“先挖潛、再新建”,構建多類型、多水源供水保障體系的思路,因地制宜採取現狀工程挖潛、備用水源儲備、水源聯網、應急調水、非常規水增供、社會力量提供應急供水等不同類型的備用水源,形成“多源互補、區域協調、城鄉統籌、科學調配、智慧型高效”的抗旱體系。
  一、農村和鄉鎮抗旱應急水源工程
  ——農村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改造。包括農村飲用水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和農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規劃對現有年久失修、供水保證率降低的農村抗旱應急水源工程進行維修、改造、配套。農村飲用水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主要包括機電井、蓄水池、引提調水工程,以及機動送水設備等;農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包括灌區節水改造、機電井、小型蓄水工程、引提調水工程以及流動抗旱設備等。
  ——新建城鎮和農村抗旱應急水源工程。結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以及《農村飲水安全衛生評價指標體系》安全標準的要求,抗旱應急水源工程規模原則上按日供水能力不低於日正常供水能力的20%~40%或按照保證城鎮居民生活、重點部門、單位和企業的基本用水量確定。應急水源工程包括新建中小型水庫、塘壩、閘壩、蓄水池、提灌站、輸水管線等。
  二、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
  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以飲用水水源單一且沒有備用水源的51座城市為重點,在挖掘現有供水水源和水利工程應急備用潛力的基礎上,新增必要的應急備用水源。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城市,改建水源或合理新建調蓄、連通工程;對地下水為主要常規供水水源的城市,挖潛現有地表水源、開闢新水源或外調水作為常規水源,對部分取水井採取封而不填作為應急備用水源;對現狀常規供水已存在缺水狀況或現狀暫時還不能滿足用水需求的城市,新建或改擴建常規供水水源工程,並儲備和預留應急供水能力和供水量;對有持續供水能力作為應急備用水源的城市,實施水源合理調配和聯合供水,實現多水源互補和互為備用;通過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提高城市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四節 非工程措施
  在強化工程措施的基礎上,結合非工程措施全面完善水災害防治體系,2035年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不大於0.4%,乾旱災害年均損失率不大於0.5%。
  一、行蓄洪澇功能管理
  ——劃定洪水行蓄空間。結合河道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以及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劃定河流管理範圍及洪水調蓄空間,推進水域岸線空間的勘界定標、確權劃界,確保洪水通道,留足洪澇滯蓄空間。
  ——規劃防洪保留區。將河道堤防整治、除澇工程以及桃花峪水庫、昭平台水庫擴容(替代下湯水庫)、漢山水庫和袁灣等淮南支流水庫等規劃新建或改擴建水庫的規劃用地劃定為防洪保留區。防洪保留區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進行管理。
  ——工程防洪安全管理。落實水庫、水閘的安全評價制度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分步開展堤防安全評價工作,確保防洪除澇工程運行安全。
  ——洪水影響評價管理。落實新建工程洪水影響評價制度,開展已建水電站、橋樑等涉水工程的洪水影響評價工作,保障河道、水庫及蓄滯洪區行洪安全;對重要河段開展洪水影響分析評價,確定其允許的最大影響。
  ——洪水保險與運用補償。在擬建防洪水庫庫區建立淹沒補償基金,在滯洪區、低洼易澇區和河道防洪保護區推行洪水保險,確保實現區域滯蓄洪澇水功能,並在淹沒後可及時進行補償,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生產。
  二、水災害風險控制
  ——風險區劃。全面開展風險區劃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參考和依據。洪水風險區劃按兩級區划進行劃分,一級區劃為洪水類型分區,按照洪水可能的威脅範圍分為防洪保護區;二級風險區劃為洪水淹沒頻率分區,按區域受洪水的頻率劃分為≤10年一遇、10~20年一遇、20~50年一遇、50~100年一遇、>100年一遇淹沒區。風險區劃定並批准後,及時向社會公布,為合理確定國土空間布局、最大限度規避洪水風險服務。
  ——預警預報。結合智慧水利建設,加強洪澇旱預警預報體系建設,為防汛抗旱指揮體系及時、準確提供各種水情、工情和災情信息,完善雨情、水情、工情、墒情監測站網和信息透徹感知體系,進一步完善河南省防汛抗旱視頻會商指揮系統,為洪水預報、抗洪搶險、抗旱應急提供科學依據和實時支持;加強山洪災害預警防治措施和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完善洪水預警預報體系。完善水情、工情預警預報體系。城區防洪控制斷面及河流其他重要的防洪控制斷面處,現狀尚無水文站的設立水文站。在具有防洪任務的水庫設立出庫水文站,水庫與城區間有較大支流的在支流上設立水文站,有條件的逐步做到補償調節,精細化調度。
  完善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完善氣象水文監測系統,建立土石流和滑坡監測系統,形成水利、國土、氣象聯合監測網路;建立暴雨和強對流天氣預警業務系統,實施山洪災害影響區域預警措施。在山洪災害防治縣持續加強宣傳、培訓和演練等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完善責任體系及縣、鄉、村三級防禦預案。加強受山洪災害威脅嚴重的鄉鎮綜合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系統救援體系,著力提高鄉鎮減災避災能力。
  ——洪澇水調度。研究制定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洪澇聯合調度規則,提出超標準洪水安排方案,加強實時精準調度,降低洪澇風險。按照洪澇共同防治理念,考慮洪水、澇水的遭遇條件,梳理主要樞紐調度方案,適當適時錯峰,實施精準調度。超標準洪水安排,規劃方案實施後,不同防洪保護區遇超標準洪水時仍將受災,為使洪澇災害損失減輕至最低限度,制定超標準洪水安排對策;根據特殊的地形條件以及城鄉建設水平,超標準洪水安排對策以強迫行洪和應急加高為主,同時進行人員和財產轉移;必要時採取保大棄小的策略,放棄部分人口較少的保護區,保障人口較多保護區的安全。
  ——應急保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科技,完善全省防汛抗旱調度指揮系統,打造各級“智慧防汛抗旱”決策支持、業務管理和公眾服務平台,進一步提升水旱災害防禦決策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修訂完善河南省現行防汛抗旱相關政策法規、制度和方案等,繼續編制和修訂完善洪水風險圖,確定風險區應急回響級別、劃定洪水應急避難場所,制定應急轉移路線和撤退方案,並對應急預案進行演練;加強水災害應急救援隊伍、救援中心等搶險救援體系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災後損失評估與恢復重建體系,實現災害損失評估精準化,保障受災區基礎設施功能和城鄉居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三、抗旱應急調度
  ——多水源聯合調度。對縣級及以上城市,規劃期內應實施雙水源或多水源供水,並實現供水管網聯網,可隨時完成水源切換,實現供水管網的聯合調度,及時緩解城市供水壓力。對農村供水,儘快實現供水一體化,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非常措施。在連續乾旱年、特殊乾旱年及突發水污染事故情況下風險程度高的城市,應制定供水安全應急控制預案,建立特殊情況下的供水安全儲備。在水資源出現短缺、供水緊急狀態下,結合旱情影響和旱情發展態勢,視情況對受旱地區採取建立應急供水秩序、挖掘可用水源潛力、允許適當超采地下水等非常措施。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第五章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立足我省水資源特點,結合規劃總體布局,以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規劃的淮水北送工程以及淮河、洪汝河、沙潁河、黃河、伊洛河連通渦惠河、衛河6條自然骨幹河道為水資源的主要調配通道,建設引調水、水系連通、重點水源和供水灌溉等工程,構建水資源調配網路,分長江支流區、淮河上游區、豫西山丘區、豫東平原區、太行山區、黃海平原區6個水資源特徵區,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空間調配能力;全面加強節水,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第一節 水資源節約利用
  一、節水水平分析
  ——供用水量及結構。2020年河南省供用水總量為237.15億立方米。從供水水源看,地表水供水量120.80億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105.77億立方米,其他水供水量10.58億立方米,分別占總供水量的50.9%、44.6%和4.5%,對地下水的依賴程度高,同時其他水利用不足;從用水戶看,生活用水43.12億立方米,工業用水35.59億立方米,農業用水123.46億立方米,生態環境用水34.98億立方米,分別占總用水的18.2%、15.0%、52.0%、14.8%,其中工業受當年生產影響,用水量偏低,生態受南水北調等工程當年生態補水量較高等因素影響,用水量較高。
  ——總體用水效率。河南省歷來重視節水工作,把節水作為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戰略舉措,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開展農業、工業、生活和科技節水,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逐步提升,節水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20年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20.0立方米(含火電),比2015年下降33.1%;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從2010年的0.57升至0.617;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7%,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到10.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與國內先進地區仍有差距,整體節水水平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分區用水效率。全省6個水資源特徵區中,長江支流區和淮河上游區水資源相對豐富,農業生產發達,節水水平偏低,工業和農業用水水平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節水潛力較大;豫東平原區人口集聚程度高,工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用水水平處於全省領先地位;豫西山丘區是全省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農業節水灌溉面積占比較高,工業和農業用水水平較高;黃海平原區是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和糧棉主產區,人均水資源量最少,受產業結構限制工業用水水平不夠先進,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較高;太行山區面積最小,是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所在地,整體節水水平較高。各區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差別不大,均在10.3%~11.0%之間。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二、實施深度節水控水
  ——農業農村節水。加快全省38處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和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完善工程配套設施,推廣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和蓄水保水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係數,打造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推進適水種植、量水生產,培育推廣耐旱、高產農作物品種,推廣旱作節水農藝措施。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推廣噴灌、微灌、滴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窄短畦(溝)灌溉、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覆蓋保墒等技術。推行先進適用的節水型畜禽養殖方式,積極開展養殖業集中供水及節水配套設施建設,建立資源節約型現代化畜牧漁業生產體系。加快農村生活供水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與改造,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逐步實行農村生活用水計量收費,創造良好節水條件。
  ——工業節水。貫徹落實循環經濟、綠色產業的理念,結合全省的造紙和印染行業綠色改造工作方案,制定項目準入負面清單,淘汰落後產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推進重點企業節水改造,大力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強化重點企業用水管理。推進企業和產業園區資源循環系統升級改造,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促進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創建節水標桿企業和園區。鼓勵水質要求不高的工業企業使用再生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源,以節水促減排。
  ——城鎮節水。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引導城鎮發展規模。推動高耗水服務業節水,從嚴控制洗浴、游泳館、賓館等行業用水定額。加強公共用水管理,依法關停公共供水管網覆蓋區域的自備井。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加大新型防漏、防爆、防污染管材的更新力度,建立精細化管理平台和漏損管控體系。全面推廣節水器具,引導居民儘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生活用水器具。園林綠化宜選用適合本地的節水耐旱型植被,採用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嚴控城市大水面建設,推動已建人工湖整治,探索利用非常規水源補水或結合灌溉等一水多用,置換現有人工湖水源。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及管網建設與改造,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構建城鎮良性水循環系統。多渠道開展節水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民節水意識,鼓勵各相關領域開展節水型社會、節水型單位等創建活動,推動沿黃及引黃受水城市全部建成高水平節水型城市。
  到2035年,全省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306萬畝,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49,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8.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7%,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低至8.5%。經測算,2035年全省總節水潛力為16.95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節水潛力為8.05億立方米,工業節水潛力為7.09億立方米,生活節水潛力為1.81億立方米。
  三、節水管控
  ——強化指標剛性約束。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實行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強化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研究制定水資源用途管控措施,堅決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以縣域為單元評價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並建立動態監測預警制度,地下水超採區內禁止工農業及服務業新增取用地下水。
  ——嚴格用水全過程管理。嚴控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完善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在水資源論證、與取用水相關的規劃和建設項目中增加節水評價內容,合理確定經濟布局、結構和規模。新建、改擴建項目嚴格落實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從源頭上把好節水關。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加強對重點用水戶、特殊用水行業用水戶的監督管理。繼續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果。
  ——強化節水監督考核。逐步建立節水目標責任制,將水資源節約和保護的主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加強行業監管,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健全舉報制度,充分發揮各級各類監督平台作用,支持曝光浪費水資源、破壞供水節水設施等不良行為。完善監督考核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作,嚴格落實節水責任。嚴重缺水地區要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考核。
第二節 水資源供需分析
一、供水分析
  ——現狀供水工程。截至2020年,全省共建成水庫2510座,其中大型水庫27座、中型水庫121座、小型水庫2362座;塘壩16.49萬座、窖池27.44萬座;提水泵站2401座,其中大中型泵站43座、小型泵站2358座;節制閘1763座、引(進)水閘686座;共有跨區域供水工程43處,其中主要水源工程7處、跨區域輸水幹線工程18處、區域配套工程18處;規模以上淺層地下水機電井119.51萬眼、深層承壓水機電井5.90萬眼,規模以下淺層地下水機電井209.52萬眼、深層承壓水機電井203眼;萬畝以上灌區332處,其中30萬畝以上灌區38處、10~30萬畝灌區51處、1~10萬畝灌區243處。全省各類工程現狀供水能力302.0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工程164.57億立方米、地下水工程124.82億立方米、非常規水源利用工程12.68億立方米。
  ——規劃供水工程。
  地表水供水工程:實施宿鴨湖等已建大中型水庫清淤擴容工程,有效提升防洪興利功能;加快推進出山店、前坪水庫水資源利用工程建設,實施昭平台水庫擴容(替代下湯水庫)、漢山、袁灣等大型水庫和一批中小型水庫,切實提高水資源調蓄和供給能力;實施引黃涵閘改造工程,建設鄭州市西水東引、鄭開同城東部供水等工程,規範有序推進引黃調蓄和南水北調調蓄工程建設,進一步發揮調水效益;2035年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過38億立方米。
  地下水供水工程:在地下水超採區採取強化節水、置換水源、禁采限采等措施,壓減地下水開採量,對有置換條件的深層承壓水開採井和公共供水管網覆蓋範圍內的自備水井進行封存或永久封填;在其他區域以地下水用水控制指標和可開採量為約束,規範有序新增地下水供水工程。
  再生水利用工程: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回用與配套工程建設,鼓勵城市生態景觀、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和建築施工等優先使用再生水,提高再生水利用量。
  ——可供水量分析。現狀供水水源主要為當地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和其他水。結合現狀工程供水情況和規劃工程可達性、水資源可利用量、引調水分配指標和水資源管理相關要求等,預測基準年和規划水平年全省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和其他水可供水量。
  當地地表水可供水量。基於地表水工程供水現狀,扣除超指標引水等不合理開發利用的水量,考慮現有工程挖潛增效,以及新建工程的供水規模、範圍和對象,在預留河道內基本生態流量的前提下,測算基準年、2025年、2035年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可供水量分別為61.34億立方米、74.64億立方米、82.71億立方米。
  地下水供水量。結合水源條件、地下水源置換工程實施進度,規划水平年逐步退減中深層水及淺層地下水超采量,基準年、2025年、2035年地下水可供水量分別為111.47億立方米、106.57億立方米、102.00億立方米。
  外調水可供水量。外調水主要有引黃水、南水北調水、引江濟淮水等。
  黃河幹流:基準年引黃水可供水量為31.04億立方米,規划水平年趙口二期等引黃灌區工程、引黃涵閘改造工程實施後,2025年和2035年可以用足黃河幹流分配耗水指標35.67億立方米,可供水量按35.67億立方米考慮。
  南水北調工程:基準年可供水量結合現狀供水工程條件和供水範圍測算為22.49億立方米;隨著南水北調配套工程陸續實施,受益範圍和人口逐步增加,2025年可供水量採用分配河南省的多年平均口門水量35.94億立方米(分水口門總分配水量29.94億立方米+引丹灌區分水量6億立方米);結合水利部正在組織編制的引江補漢工程規劃初步成果,2035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給河南省增加約7億立方米分配水量,可供水量達到42.94億立方米。
  引江濟淮工程:可供水量考慮分配水量指標和工程建成達效程度等測算。2025年建成幹線及部分配套工程,可供水量為2.50億立方米;2035年幹線及配套工程全部完工,可供水量為6.34億立方米。
  漳河、岳城水庫、梅山水庫:引漳、引岳城水庫水量結合漳河水量分配協定,河南、河北兩省的分水比例為48∶52,多年平均可分水量為4.81億立方米。引梅山水庫水按河南安徽兩省水量分配協定,河南、安徽兩省供水比例為1∶2.7,對河南省年均供水限額為2.2~2.5億立方米。
  其他水可供水量。其他水主要為再生水和雨水。結合再生水利用工程和雨水集蓄工程現狀規模及規劃工程實施計畫,考慮各水平年污水產生量、收集處理率、雨水集蓄量、可利用非常規水源的行業等測算,基準年、2025年、2035年其他水可供水量分別為10.94億立方米、21.22億立方米、33.93億立方米。
  綜上,基準年、2025年、2035年全省多年平均可供水總量分別為237.29億立方米、282.31億立方米、310.30億立方米。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二、需水預測
  ——經濟社會發展預測。我省區位優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是全國人口大省、經濟大省、農業大省和新興的工業大省,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糧食生產核心區、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實施以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的地位更加鞏固,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5位,在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中原城市群帶動作用明顯提升,鄭州、洛陽兩大都市圈建設加快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引領城鎮協同區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城鄉區域更趨協調。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9941萬人,城鎮化率55.4%,生產總值5499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9∶42∶49,耕地灌溉面積8006萬畝。
  規劃期內,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的基礎上,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鄉村振興等重要發展戰略對全省人口和城鎮化發展以及產業結構最佳化的影響,預測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約10620萬人,年均增長率約4.4‰,人口分布呈由其他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集聚、農村向城鎮轉移的態勢,城鎮化率提高到72%;生產總值12.17萬億元,年均增長率5.4%,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為4∶40∶56;全省耕地灌溉面積達到8331萬畝,糧食安全更加穩固。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需水預測。通過分析現狀用水情況,基準年全省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定額為124升/人·天,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額為71升/人·天,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10.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在考慮疫情影響、分析歷史下降趨勢的基礎上擬定為21.4立方米,第三產業增加值需水定額3.9立方米/萬元,農田綜合灌溉淨定額75~185立方米/畝,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0.617。圍繞節水型社會建設要求,考慮城鎮化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節水技術推廣以及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等影響因素,預測2025年、2035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9.0%和8.5%以內,城鎮居民生活需水定額125升/人·天、126升/人·天,農村居民生活需水定額76升/人·天、80升/人·天,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8.5立方米、16.2立方米,第三產業需水定額3.6立方米/萬元、3.1立方米/萬元,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0.630、0.649。
  經預測,基準年、2025年、2035年全省經濟社會需水量分別為272.40億立方米、296.44億立方米、325.82億立方米,其中2020~2025年、2026~2035年需水年均增速分別為1.7%、0.9%,農業需水量占比從基準年的57.7%降低到2035年的47.7%,仍為第一大用水戶。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三、供需分析
  ——基準年供需分析。基準年河南省多年平均需水總量為272.4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供水總量為237.29億立方米,缺水量為35.11億立方米,總缺水率為12.9%。從缺水空間分布情況看,各區缺水程度不一,豫東平原區、淮河上游區缺水率超過15%,豫西山丘區、黃海平原區缺水率5%~10%,太行山區、長江支流區缺水率最低。
  從基準年供需分析成果可知,全省水資源安全供給形勢嚴峻,現狀供水工程供水能力不足,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用水需求,農業供水保證率低,生活和工業供水比較緊張。2020年全省供用水量平衡是通過局部超采地下水、開採深層承壓水等可能影響生態環境的取用水方式達到的。要解決全省水資源供需矛盾,應積極探索節約集約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強化需求管理和節約用水,因地制宜興建攔蓄工程、合理留蓄雨洪資源,用好外調水,加大非常規水利用力度,實施跨流域水系連通和引調水工程,增強水資源豐枯調劑、最佳化配置和戰略儲備能力。
  ——規划水平年供需分析。規劃期內在供需兩側同時發力,最佳化供水水源和行業用水結構,逐步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供水側挖潛現有工程能力、科學調配地表水、推進外調水供水達效、加大非常規水的利用,逐步提高全省供水能力。用水側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廣節水技術、加大節水宣傳、增強節水意識、加快稅費改革、強化節水評價和監督考核,加快構建節水型社會。
  2025年地下水水源置換工程按計畫實施,引黃能力提升、南水北調工程供水達效、引江濟淮工程通水運行,全省多年平均可供水量為282.31億立方米;在嚴格需求管理,強化節水的情景下,多年平均需水總量為296.44億立方米;缺水量為14.13億立方米,缺水率降低為4.8%。按照供用水次序,統籌調配後,結合全省地下水水源置換工程實施安排,2025年超采地下水減少為9.22億立方米。區域之間水資源調配更加均衡,各區缺水率均降低到10%以下。
  2035年引江濟淮工程達效運行、新增7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指標、多座大中型水庫建成,全省多年平均可供水量為310.3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需水總量為325.82億立方米,缺水量為15.52億立方米,缺水率為4.8%。中深層地下水除農村分散式供水外全部壓采,地下水基本實現採補平衡。各區中缺水率最小為淮河上游區0.3%,最大為豫東平原區7.2%。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四、供需缺口解決策略
  就全省2025年和2035年供需分析成果看,6個水資源特徵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水,尤其是水資源相對短缺的豫東平原區缺水率最高。為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河南省還需在用水總量和強度約束下,深入研究方案,解決缺水問題。
  ——強化深度節水。把節水作為解決缺水問題的根本舉措,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持續推進節水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嚴格指標管控、過程管控和監督管控,深入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強化節水科技創新引領,加快解決結構性、效率性缺水問題。
  ——持續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格局。緊密結合流域和區域功能定位、發展戰略、河湖水系特點和用水需要,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科學布局調水及連通工程,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格局、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造成的缺水問題、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在水資源水環境可承載的約束下,研究實施淮水北送工程,提高淮乾及淮南支流的水資源利用率和調配能力,將淮河上游區豐富的水資源輸送至豫東平原區;推動實施引沙濟商工程,研究推進引白入沙、引伊入汝濟潁等工程,緩解豫東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最佳化全省產城布局。堅持以水定需原則,將水資源作為資源環境的底線約束,在全省國土空間布局中充分尊重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以水資源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鎮發展規模和布局等,引導產業布局不斷最佳化。
  ——積極爭取加大引江補漢分配水量。引江補漢工程實施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能力進一步擴大,河南省應立足於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和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積極爭取引江補漢分配水量。
第三節 水資源配置方案
  一、水資源配置思路
  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原則,抑制不合理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積極保護生態環境。按照“五化三增一減兩保一優”的水資源集約利用策略,構建多源調配、水脈暢通的供水網路,在黃河南北兩岸實施水系連通,提高黃河水資源利用能力;拓寬南水北調受水區覆蓋範圍,提升南水北調水資源的利用能力;增加淮河乾支流受益用戶,增強本地水跨區調配能力;實施現有工程提質增效和配套挖潛,提高工程的供水能力;建設應急備用水源,提高抗風險能力和保障程度。遵循先上游後下游、先地表後地下、先本地後外調、加大非常規水利用的水資源配置次序,以及優先滿足居民生活、保障基本生態、統籌生產的用水次序,形成多源統籌,豐枯調劑,量質兼顧,最佳化調配的水資源配置格局,緩解河南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區域之間水資源承載能力不均衡的問題,提高全省供水安全保障程度。
  二、2025年水資源配置方案
  2025年全省配置經濟社會用水量282.31億立方米。
  從水源看,全省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的配置水量分別為154.53億立方米、106.57億立方米和21.22億立方米,配置比例為55∶38∶7。和基準年相比,地下水供水比重下降,地表水和其他水供水比重上升,供水水源結構趨於合理。
  從用戶看,生活、農業、工業、河道外生態環境配置水量分別為54.64億立方米、146.14億立方米、52.00億立方米和29.53億立方米,配置比例為20∶52∶18∶10。和基準年相比,農業用水比重不變,生活、工業用水比重上升,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比重下降,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需水要求的同時,用水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最佳化。
  三、2035年水資源配置方案
  2035年全省配置經濟社會用水量310.30億立方米。
  從水源看,全省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的配置水量分別為174.35億立方米、102.00億立方米和33.93億立方米,配置比例為56∶33∶11。與2025年相比,地下水供水比重持續下降,地表水和其他水供水比重進一步增長,供水水源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水資源供給能力大幅提升。
  從用戶看,生活、農業、工業、河道外生態環境配置水量分別為66.17億立方米、144.63億立方米、66.34億立方米和33.16億立方米,配置比例為21∶47∶21∶11。與2025年相比,農業用水比重下降,生活、工業用水比重進一步上升,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比重有所上升,各行業供水保障程度得到較大幅度提高,用水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四、水資源配置方案合理性評價
  ——供用水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配置方案統籌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非常規水,充分考慮不同水源特點,適當擴大南水北調供水區域,連通黃河兩岸水網,謀劃淮水北送均衡水資源空間布局,著力增加非常規水,科學減少地下水供水、退還超采水,構建了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結合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提高了水資源調控和豐枯互補能力,全省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大幅提高。
  ——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各規划水平年水資源配置成果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需求,提高了城鎮生活、工業、農業灌溉的供水保證率,河湖生態需水得到保障。黃河沿線的豫東平原區、豫西山丘區、黃海平原區、太行山區非農業配置水量占全省的77%,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目標定位、全省城鎮化戰略格局相匹配。
  ——滿足用水總量控制指標。2025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292.47億立方米,2035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302.78億立方米。2025年全省配置水量282.31億立方米,扣除不占用指標的13.21億立方米再生水後總配置水量為269.10億立方米,滿足2025年用水總量控制目標要求。2035年全省配置水量310.30億立方米,扣除不占用指標的25.28億立方米再生水後總配置水量為285.02億立方米,滿足2035年用水總量控制目標要求。
  ——滿足用水效率控制目標。2035年全省經濟社會配置本地水量約占本地水資源總量的46%,人均年用水量為292立方米,萬元生產總值用水量26.8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6.2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49,符合河南省節水行動要求。
第四節 特殊乾旱年水資源調配思路
  河南省枯水年(95%來水頻率)水資源總量僅有179.97億立方米,較多年平均偏少55%,本地地表水可供水量減少,同時乾旱導致農業、生活用水需求增加。2035年95%來水頻率下全省需水量達到386.02億立方米,較多年平均需水量偏大18%,供需矛盾加劇,可能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為保障特殊乾旱情況下的供水安全,必須建設必要的應急供水工程,研究建立多水源聯合調度機制,制定應急供水方案,將乾旱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應急供水工程。做好地下水儲備工作,在豐水年份儘量多利用地表水,限制開採或不開採地下水,在有條件情況下補充地下水,在乾旱年地表水不足時開採地下水;在有黃河水、長江水等外調水源的地方,規範有序建設調蓄水庫,實現時間上的豐枯調劑;有蓄水工程供水的城市應預留部分有效庫容,供城市生活和重要廠礦企業用水;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打通不同流域區域間的調配通道,實現空間上的豐枯調劑。
  ——區域應急供水方案。結合水源條件,縣級以上城市建設備用水源,建立多水源聯合調度機制,完善配水體系,實現聯網聯供;制定應急供水方案,明確供水次序,確保生活用水,兼顧重點行業用水。
第五節 重點領域和地區水資源保障
  一、城鎮供水安全
  全省17個省轄市及1個示範區均已建成2個以上水源地,除信陽市出山店水庫城市供水工程正在建設外,水源全部實現聯網,水源之間互為備用。104個縣城中僅有53個有雙水源,規劃通過挖潛本地水、謀劃外調水、實施水系連通等,解決剩餘51座縣城的備用水源問題。
  充分考慮城市供水水源特點,結合城鎮化建設布局、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規劃,合理布局水源工程,持續完善城鎮供水安全保障體系。規劃通過完善引黃、南水北調、引江濟淮等重大引調水工程配套,協同城鎮原有供水水源,構建多水源保障的城鎮供水體系;積極推進重點蓄水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與已建的供水工程互為備用;加快建設故縣、前坪等大型水庫引水配套工程,提高周邊地方供水可靠程度;實施淮南支流水系連通及調水工程,充分發揮水庫工程的調蓄能力,解決部分縣城水源來水量衰減的問題。至2035年,全省縣級以上城市全部完成備用水源建設,形成規模適宜、水源可靠、水質達標、布局合理的城鎮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切實保障城鎮安全運行和高質量發展。
  二、農村供水安全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通過骨幹水源配套、城鎮供水管網延伸、水源改造、水處理設施升級等,推進農村供水“規模化、市場化、水源地表化、城鄉一體化”,進一步提升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飲用水水質達標程度、自來水普及程度和取用水便捷程度。到203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5%。
  加快城鎮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配套,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充分利用地表水置換地下水,減少農村地下水尤其是深層承壓水的開採,增加和改善農村供水工程水量和水質,促進地下水節約與保護。在城鎮供水管網難以延伸的地方,推進管網配套改造、水廠聯通併網,提高水源保障能力。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供水水質保障體系,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及水源地保護,完善水質淨化設施,提升農村飲水水質。建立市場化、專業化的農村供水經營管理新模式,健全工程管理機構,完善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全面提升農村供水保障程度、供水質量和服務水平。
  三、糧食安全
  結合現代農業發展,持續發揮水利工程在灌溉補給、防洪除澇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形成節水高效、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新型現代化灌區,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結合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行動,建設大中型水庫及灌區,加快趙口引黃二期工程、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等灌區建設,為農業生產提供可靠水源。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最佳化水源配置,因地制宜確定灌溉規模,科學布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推進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與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解決工程設施老化、配套不足等問題,加強灌區計量、監控設施建設,提高用水效率。通過水資源調配等骨幹工程建設,實現灌區水源連通,完善灌排體系,保證溝渠暢通。
  四、重點區域供水安全
  在分區供水中結合都市圈建設確定供用水方案,針對規劃確定的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和洛陽副中心城市,考慮兩中心在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起著龍頭作用,重點保障鄭州市、洛陽市的水資源供給安全,助力鄭州市和洛陽市雙核引領兩大都市圈建設。
  鄭州市:針對鄭州市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目前存在的短板,從強化節水、深入挖潛、有效開源三方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一是以強化節水為重點,積極開展城鎮生活、製造業、服務業、綠化環境等領域節水,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力度,加強環城生態水系連通循環和水量調度,節約新鮮水使用量,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二是以深入挖潛為重點,實施引黃涵閘提升改造工程、水庫清淤擴容工程、水系及水源連通工程。三是以有效開源為重點,一方面積極爭取增加南水北調水量指標,新建鄭開同城東部供水等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觀音寺調蓄工程,逐步實現市域南水北調水全覆蓋,提高鄭州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另一方面高效利用黃河乾支流水資源,加快鄭州市西水東引工程、鄭州東部引黃口門向航空港區供水工程建設,積極開展桃花峪水庫研究論證工作,推進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洛陽市:針對洛陽市工程型缺水問題,通過供需雙向調控,提升水資源支撐保障作用。一是深化節約用水,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倒逼工業節水,以強化用水管理推動旅遊服務業節水,加快陸渾灌區續建配套及現代化改造,推進山丘區雨水集蓄和城鎮再生水利用。二是充分利用已建故縣水庫和即將建成的前坪水庫等大型水庫的蓄水調節優勢,實施引故入新、前坪水庫引水等引調水工程,通過城鎮供水管網延伸改造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三是新建三元嶺、陽光寺等一批中小型水庫,完善水源工程布局,提高全市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調配能力。四是通過建設小浪底南岸灌區、故縣水庫灌區、前坪水庫灌區等大型灌區,進一步提高農業灌溉保證程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第六章 水環境治理與保護
  立足四大流域污染特點,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護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加強上下游、左右岸、乾支流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治理的協調性,遵循“污染源—排污管線—入河排污口—水體”全鏈條治理原則,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系統推進工業、生活、農業污染源治理,整治入河排污口,加強重點河流的保護和治理,保障“飲水安全、河水清潔”。
第一節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
  規劃對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農村飲用水水源地進行分級分類整治,確保全省飲用水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保護與修復重要飲用水水源地
  針對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黃河、大中型水庫、主要河道、部分城市地下水等重要飲用水水源地,落實“水量保障、水質合格、監控完備、制度健全”要求,實施“一源一策”安全達標建設。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點源和面源污染防控,開展安全警示、隔離防護及水質自動監控設施建設,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有針對性地採取林帶種植、濕地保護等生態恢復措施,涵養水源地水量,提高水源保障能力。
  二、鞏固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整治成果
  鞏固飲用水水源地整治成果,持續開展縣級以上地表水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回頭看”,實施“動態清零”,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建設;開展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建立健全水源地環境檔案制度;開展不達標水源地專項治理行動,逐步實施“一源一案”;加強重要水源地監控能力建設,提升飲用水水源地信息化管理水平,切實保障飲水安全。
  三、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防範
  持續推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劃、立、治”工作,梯次推進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構建全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張圖”;設定標誌標識、宣傳牌和隔離防護設施;依法整治保護區內的污染源。完善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監管體系,落實水源保護、工程建設、水質檢測“三同時”制度,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加強執法檢查及日常水質安全監督管理,持續提升農村飲用水水源規範化建設水平及風險防控能力,實現從源頭到水龍頭的全過程控制,保障人民民眾的飲用水安全和身體健康。
  四、實施水源地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以縣級以上地表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為對象,推廣南陽丹江口庫區環境應急處置工作的成功經驗,貫徹“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保全全”的原則,落實“找空間、定方案、抓演練”三個關鍵環節,加強縣級以上地表型飲用水水源地預警監控能力建設,建立風險源名錄,制定並及時更新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穩步推進開封、商丘等城市的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科學制定水源調度方案,提升備用水源快速切換、應急啟動等能力,保障應急狀態下的飲用水供應。
第二節 陸域污染防治及控制
  秉承流域統籌、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系統推進工業、生活、農業污染源治理,提升陸域水環境質量。
  一、深化工業污染防治
  嚴格環境準入,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行業和產業布局規劃環評,嚴禁在黃河流域幹流及主要支流臨岸規定範圍內新建“兩高一資”項目及相關產業園區。
  最佳化產業結構布局,加快涉水企業落後低效和過剩產能淘汰,制定實施落後產能淘汰方案,加快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以造紙、焦化、氮肥、農副食品加工、印染、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高耗水行業為重點,深入推進清潔生產審核,提高產業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探索黃河流域涉水企業差異化排污管控,引導流域涉水企業綠色發展。
  強化工業企業污染管控,以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為重點集中治理,實施工業企業穩定達標排放,全面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污水管網排查整治,杜絕企業偷排、污水處理廠污水溢流現象。完善現有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新建、擴建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同步規劃建設污水收集和集中處理設施,工業廢水全收集、全處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以河湖岸線、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區為重點,開展尾礦庫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一庫一策”制定治理和應急處置方案。全面貫徹實施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提升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平。到2025年,開發區內工業企業基本實現“零”直排。
  二、加強城鎮生活污染治理
  補齊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短板,現有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地方加快新建、擴建污水處理設施。對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存在異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圍繞服務片區管網制定實施“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方案,明確整治目標和措施,穩步提升污水設施效能。黃河流域內污水處理廠出水穩定達到《河南省黃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具備條件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尾水人工濕地。
  全面提升城鎮污水收集能力,優先補齊城中村、老舊城區、建制鎮、城鄉結合部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生活污水管網設施短板,努力實現管網全覆蓋,採取措施實現污水處理智慧型化調配,解決污水處理廠收水不均問題,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到2025年,實現鄭州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90%、其他省轄市、縣級市平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或比2020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加強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系統規劃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設施,提前規劃布局再生水管網,實現分質、分對象供水。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安全處置,按照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要求,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省轄市、縣級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8%、95%以上。
  加強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在已有海綿城市試點基礎上,在鄭州、洛陽等城市建成區進行規範化建設,通過沿河新建截流管道進行初期雨水截留,末端新建初期雨水調蓄池進行調蓄處理,減少降雨徑流污染河流水體。
  加強對在建、新建各類建設項目的管理和引導,因地制宜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與改造,到2025年,城市可滲透地面面積比例不低於40%。
  梯次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建立省轄市建成區黑臭水體長效監管機制,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效;綜合整治城鎮河湖水環境,推進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到2025年,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三、加快農村污染綜合整治
  加強空間布局約束,禁止非法向農村坑塘和河道排放廢污水、傾倒固體廢物等,禁止未經達標處理的城鎮污水或其他污染物進入農村。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改造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500萬戶,合理規劃建設公共廁所和農村景區旅遊廁所,2025年基本普及農村衛生廁所;推進城鄉生活垃圾統籌治理,遵循城鄉一體、區域統籌、設施共享的原則,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優先治理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水源保護區、城鄉結合部、黑臭水體集中區域、旅遊風景區等六類村莊,因地制宜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到2025年,農村污水治理率達到45%。
  有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以水體面積大、污染程度重、居民反映強烈、靠近生態環境敏感區的農村黑臭水體為重點,因河因塘施策,2025年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率達到40%以上。
  實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打造各具特色的縣域綜合治水示範樣板;推進黃河流域、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庫區(河南轄區)匯水區及總乾渠(河南段)兩側、出省境河流兩側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規劃至2035年基本完成建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四、控制農業污染
  鞏固禁養區關閉搬遷成果,組織開展禁養區關閉搬遷“回頭看”活動,確保禁養區內已關閉的養殖場不復養;推進規模以上畜禽養殖糞污處理利用設施建設,加強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污染的科學防治,加強水產養殖污染防治,2025年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3%以上。
  以各流域重要乾支流氮磷超標河段、重要湖庫、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等敏感區域為重點,深入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和畜禽廢污水資源化利用等,2025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3%;提高農業用水效率,降低農業尾水排出量;在禁止開發區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以及大型灌區內,利用現有溝、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透水壩、生態溝渠等,淨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開展大中型灌區水質監測規劃及監測試點工作,建立覆蓋全省大中型灌區的農業灌區水質監測體系,加強灌溉水水質管理,推進引黃灌區農田退水污染綜合治理,補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設施短板,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機制,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建立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體系,探索制定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績效評估辦法,促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
  五、防治交通運輸業污染
  加強高速公路收費站、服務區的污水處理設施監管,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強內河污染控制,完善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設施建設和工作機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舊船舶,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新建船舶嚴格執行標準規範。400總噸以下小型船舶生活污水採取船上儲存、交岸接收的方式處置。
第三節 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
  全面開展對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通過排查底數、監測溯源、綜合整治,促進水環境質量的改善。
  一、入河排污口排查
  在現有入河排污口基礎上,重點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城市建成區、產業集聚區、工礦企業的入河排污口的排查工作,採取無人機航拍、現場調查等方式,對入河排污口進行拉網排查,建立排污口信息台賬。到2025年,完成四大流域幹流及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基本實現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一本賬”“一張圖”。
  二、入河排污溯源
  在全面排查、監測現有排污口基礎上,利用多維度技術手段,逐步完善入河排污口數據管理。重點排污口通過開展入河排污口水質水量監測,跟蹤污水排放情況,分析污水排放規律,輔助溯源分析;其他排污口可採用實地調查等方法,開展污染源核查和分析,研判入河排污口污染類型、污染程度、排放量、污水來源等,明確污染責任主體。
  三、入河排污口整治
  按照生態環境部統一部署,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整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四大流域幹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庫排污口整治,建立入河排污口資料庫,開展重要入河排污口的管理監測,形成管理規範、監管到位的長效機制。
第四節 主要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
  遵循優先治理差水,逐步恢復功能,穩定保障好水的原則,對水質治理河段、水質改善河段和高功能河段分別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功能精準恢復和水安全持續保障的治理措施,穩步推進全省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為水生態功能逐步恢復奠定良好的水環境基礎。
  一、重點河段水環境治理與保障
  以全省設有省控斷面或“十四五”國考斷面且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55條河流為對象,以監控斷面水質現狀和水質目標間的關係為判斷條件,篩選出35個重點治理河段,包括6個水質治理河段、14個水質改善河段和15個高功能河段。
  ——加快實施水質治理河段水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唐白河(南陽城區段)、泌陽河(駐馬店段)、惠濟河(開封段)、澮河(商丘夏邑段)、新沱河(商丘虞城段)、衛河(新鄉城區段)的水環境綜合整治,推動重點河流排污口整治、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工程完善升級,建設人工濕地深度淨化污水處理廠尾水,減少入河污染量;實施底泥疏浚、生態護坡、生態基流調控等“增容”措施,恢復河流基本使用功能。
  ——精準恢復水質改善河段水生態環境功能。針對賈魯河(周口段)、唐河(南陽段)、金堤河(濮陽段)、共產主義渠(焦作段)等14個水質改善河段的水環境問題,開展水質改善河段水生態環境功能的精準恢復,因河施策、一河一策,深入剖析水環境問題,制定水功能區要求的水質目標達標方案,因地制宜實施水生態淨化措施,保障水功能達標,為生態系統完整性提供保障。
  ——持續保障高功能河段水環境安全。以流域源頭區、保護區、飲用水源區等水功能區划水質目標為Ⅰ~Ⅱ類的高功能水體為對象,降低入河排污口及其他人為建設活動對水源涵養功能的影響,完善周邊環境保護設施,加強水環境安全監督及管理,確保水質安全防範,保障水功能不降低。
  二、積極開展湖庫富營養化防治
  對富營養化的湖庫實施防治。一是實施總磷總氮總量控制,對湖庫匯水區範圍內涉及氮磷排放的污染源進行排查,嚴格監管。二是減少內源性負荷,實施藍藻打撈、生態清淤、生物淨化等措施,降低湖泊富營養化指數。三是對有條件的湖泊適時引流,促進水體流動,提高水體自淨能力。
  三、實現水體環境要素指標監測
  不斷完善信息傳輸系統,建設信息系統資料庫,實現水體環境要素指標監測,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實時數據。增加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水域邊界監測站,提升水源地水質監測分析能力;最佳化調整骨幹河道、重要河道入河口水質監測斷面,適當加密,優先升級建設黃河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監控設施,形成以自動站監測為主的水質預警預報體系;實現全省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線上監測,規模以下入河排污口實行線上監測為主、人工監測為輔的監測模式,實現對排污口水量水質的同步監測。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第七章 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結合“一帶三屏三廊多點”的生態網路建設,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系統修復的原則,貫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建立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系統化治理體系,推進沿黃生態廊道、沿淮生態走廊和南水北調中線生態保護帶建設,保障重點河湖生態流量,持續加強水源涵養與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穩步推進地下水綜合治理和保護,通過濕地保護與建設、河湖生境維護修復、河流生態帶建設等措施,保護與修復河湖水域空間,保障全省水生態功能總體提高,有力支撐現代化河南建設。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7—1 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規劃格局圖
第一節 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
  結合水文站點分布、流域區域水資源、取用水總量控制情況和已有工作,科學確定重點河流生態流量,通過加強水資源管理、實施閘壩聯合調度等措施,保障河湖生態用水,維護河湖生態系統功能。
  一、重點河流生態流量目標
  河南省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66條,規劃選取生態流量保障不足、污染嚴重、流經生態敏感區或地下水超採區、生態較為敏感、生態功能比較重要的41條河流作為生態流量保障重點河流。結合河道上水文監測斷面位置、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河段和水庫下泄斷面的流量條件,到2025年,將唐白河、唐河、淮河、沙潁河、渦河、洪汝河、潁河、史河、賈魯河、北汝河、汾泉河、洛河、沁河、伊河、金堤河、衛河、淇河、安陽河、馬頰河共19條影響比較大、有保障條件的河流納入控制範圍,2035年前全部重點河流均納入控制範圍。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流域條數(條)選取河流長江流域7唐白河(白河)、唐河、湍河、老灌河、泌陽河、西趙河、刁河淮河流域22淮河、沙潁河、渦河、洪汝河、潁河、史河、賈魯河、北汝河、汾泉河、澮河、惠濟河、洪河、新沱河、竹竿河、甘澧河、潢河、白露河、溮河、雙洎河、臻頭河、灌河、寨河黃河流域8洛河、沁河、伊河、金堤河、文岩渠、宏農澗河、澗河、蟒河海河流域4衛河、馬頰河、淇河、安陽河41條生態流量保障重點河流中,《水利部關於印發第一批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的函》《水利部關於印發第二批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的函》和《河南省水利廳關於印發第一批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的函》等檔案中涉及到9條河流,其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直接採用檔案中明確的生態基流或生態水量,詳見表7—2;其餘河流控制斷面的生態基流採用蒙大拿法、Q90法、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法、類比法等方法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到2025年,保障納入控制範圍的19條河道達到生態基流保證率要求;到2035年,納入控制範圍的41條河道生態基流得到基本保障。除河流外,適時開展大型水庫生態基流目標的制定研究工作。
  為保障河湖濕地等水生態敏感區的生態需水,為水生動植物提供適宜的水力生境條件,把重要生態敏感區的生態需水納入保障範圍。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二、生態流量保障措施
  ——加強水資源管理。統籌節水、調水等措施,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實施區域水資源綜合管理,將生態用水納入區域水資源配置統一管理。加快制定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嚴格用水總量指標管理;加強取用水戶監管和規划水資源論證,嚴格控制不合理的河道外用水。堅持節水優先,積極發展農業高效節水,加強工業生產中水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鼓勵再生水、雨水集蓄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降低當地水開發利用程度,退還被擠占的河湖生態用水。加強監控平台的建設,加強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監測,構建區域生態流量預警預報體系,強化水電站等調度運行的常態化監測和管理,建立生態流量的分級分責調度體系,有效保障生態流量。
  ——加強水網工程建設。結合引調水、水系連通和水庫等水網工程,對本地水源進行補充、替換和增蓄。黃海平原、黃淮平原等生態流量保障不足的區域重點實施引調水及水系連通工程,通過南水北調渠庫連通工程、引江濟淮工程、引白入沙工程、引伊入汝濟潁工程等跨流域調水工程建立不同流域間調水、輸水通道,改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特點,加強南水北調水、引江濟淮水和引黃水等對生活、生產水源的置換,減少對本地水的取用,逐步退還被擠占的生態水;通過引沙濟商工程等區域內水系連通工程,打造多源互補水網,直接或間接地保障生態用水,實現防洪、供水、生態多元利用。充分發揮引黃水對天然文岩渠、金堤河等水系的生態補水功能,改善天然文岩渠等水系生態基流難以滿足的現狀。同時,相機利用南水北調汛期棄水,對沿線河流水系進行生態補水。
  ——實施閘壩聯合調度。按照“生態安全、持續利用,因地制宜、科學調度”的原則,統籌生態保護與供水、發電、航運等關係,結合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在服從防洪總體安排的前提下,根據流域來水和用水需求變化,實施衛河、伊洛河、沁河、賈魯河、唐白河等河流的水庫和閘壩聯合調度,合理安排重要斷面下泄流量和泄水過程,提高河流縱向連通性。完善水庫泄流機制,對無生態流量泄放設施的已建水庫、水電站及攔河閘壩,逐一研究合理設定斷面、確定流量目標、增設生態流量泄放設施,保障水庫、閘壩等按生態流量目標進行泄放,改善下遊河道生態需水現狀。加強盤石頭、故縣、潑河、燕山、孤石灘等水庫泄流的節律性研究,滿足下遊河道生態敏感區水利生境精準調控要求,保障敏感區生態需水。
第二節 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
  以保障和維護河湖生態功能為主線,針對河湖生態問題,通過河流連通性維護、濱岸帶保護與修復和河流基底生態修復等措施,維護河湖生境多樣性,加強濕地保護與建設,推進河流生態帶建設,維繫健康水域空間。
  一、濕地保護與建設
  ——濕地保護與修復。持續推進河南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1處濕地自然保護區和鄭州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等35處已有國家級濕地公園的保護和修復,對重點區域的自然濕地和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人工濕地實行優先保護,保護現有濕地面積、濕地功能、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相結合,優先修復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的國家和省級重要濕地;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灘,開展濕地補水,恢復退化的濕地;加強濕地水環境保護和修復,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維持濕地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重點開展黃河鄭州、洛陽、新鄉、三門峽等河段天然濕地保護恢復工作,加強淮河河漫灘自然濕地、沙河濕地等生態補水,加大對黃河故道濕地、鶴壁淇河濕地、宿鴨湖濕地的生態保護力度,實施湯河水庫、彰武水庫、湯永河中上游濕地生態修復,保護、修復和提升濕地生態環境。
  ——濕地建設。依託重要河湖,加強濕地公園建設,形成多個核心濕地生態斑塊。推進沿黃河流濕地和引黃湖泊濕地建設;實施史灌河、白露河等主要河流入淮河幹流河口濕地保護區建設;加強安陽河、衛河、沙潁河等河道城鎮段人工濕地建設,淨化入河水質。
  二、河湖生境多樣性維護
  ——河流連通性維護。實施跨流域調水和流域內水系連通工程,提高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合理連通相關的河流、水庫、湖泊、蓄滯洪區等功能水體,改善河湖水體的流動性。統籌規劃閘壩、堤防建設布局,合理最佳化現有閘壩調度運行方式,對現狀閘壩進行提升改造,增強河流連通性;開展濱水帶修復,實施護岸生態化改造。選取39段有重要水生態功能及生境連通恢復典型示範意義的河段進行河湖生境連通性修復,其中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的30段為核心河段、總河長1550公里,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但具有優質野生水產資源或采砂破環嚴重的河段共9段為重點河段、總河長997公里。
  ——濱岸帶保護與修復。開展河湖生態緩衝帶調查與評估工作,試點開展建設與修復。在流域源頭區,以自然保護和恢復為主,加強濕地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水源地保護與建設,維持河流岸線自然狀態,充分發揮林帶攔截泥沙和地表徑流的作用,實施以物理隔離和生物隔離為主的隔離保護工程,減少人類活動干擾。在流域中下游區,維持河流自然蜿蜒形態,禁止縮窄河道行洪斷面,統籌防洪、通航等功能要求,結合河道整治和疏浚工程,維持或恢復灘地濕地系統,建設生態堤岸和仿自然的水生生境,為魚類、鳥類、兩棲類動物提供棲息場所。建設林灌草相結合的河岸複合生態緩衝帶,保障緩衝帶合理寬度,提高緩衝帶攔截削減面源污染的效率,維繫和保護河湖濱岸帶生境多樣性和穩定性。
  ——河流基底生態修復。結合河道特點,重點對流域下游平原區河道進行基底生態修復,保留和維持河流自然狀態的沙洲、河漫灘等獨特地貌,避免將河湖底部平整化,維持自然的深潭、淺灘等區域,開展河道管理範圍內違法開墾耕地清退行動,維護河道行洪安全和生態功能。豐富橫斷面的多樣性和縱斷面比降多樣性,構建河流生態系統完整的、多樣的生物群落,恢復其本身應該具有的良性結構與完備的生態功能。對衛河、共產主義渠、馬頰河、沁河、蟒河、惠濟河、賈魯河、渦河、汝河、小洪河、沙潁河等河流以及宿鴨湖水庫等湖庫,通過疏挖河槽和生態清淤等措施,保障枯水季節河槽流量和流速,消除內源污染,為水生生物棲息提供健康的基底生態空間。對金堤河、潢河、灌河、白露河、寨河、史河等采砂河道,採取平整采砂坑、底質復耕和坡面整治等措施,修復破碎化的河床,恢復並重建水生生境。
  三、河流生態帶建設
  結合主體功能區劃和自然水系特點,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沿淮生態走廊、南水北調中線生態保護帶;統籌水域、濱岸、岸線等不同空間和城市、郊野等不同河段,實施區域河流生態廊道建設,打造廊道流暢清潔、濱岸水陸交融、岸線安全宜人的幸福河。
  ——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堅持以自然修復為主,分區分類施策,統籌推進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礦山環境整治等,築牢沿黃生態屏障。結合沿黃生態廊道不同地段人類活動強度的差異性,確定各段服務主體,進行相應的分區、分類建設,提升廊道的生態功能,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附加值最大化。各地宜結合當地地域地貌特徵,按照近城區段、近鄉村段、自然荒野段等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複合型生態廊道。三門峽靈寶至桃花峪段,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面增強水土保持能力;桃花峪至濮陽台前段,實施灘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差別化管控治理,推進下游灘區生態綜合整治;加快黃河幹流堤內外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防浪保育林建設,推進沿黃711公里複合型生態廊道全景貫通。
  ——沿淮生態走廊建設。以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重點,保護和恢復濕地資源,建設淮河生態大走廊。推進流域綜合治理,加快淮河幹流沿線生態系統修復,強化源頭區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建設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加強淮河沿線濕地公園建設,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退耕還濕、天然植被恢復等工程;統籌規劃淮河岸線資源,岸線的開發利用要滿足水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堅決遏制亂墾亂占現象;積極打造綠色生態發展示範區,建設上、中、下游協調發展的具有複合功能的沿淮生態走廊。
  ——南水北調中線生態保護帶建設。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保護為重點,開展南水北調輸水幹線生態保護與修復,乾渠源頭區增容水源涵養空間、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乾渠沿線加強隔離防護、水質保護和植被緩衝帶建設,提升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淨化能力和涵養功能,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打造成一條水綠相映的生態保護帶。
  ——主要河流生態廊道建設。按照“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能體現流域水系特色、生態問題特徵突出、能凸顯區域人文文化、能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在四大流域選取主要河流,以保護需求和主要問題為導向,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通過水源涵養、重點河段生態保護與修復、濕地建設、河流縱向連通性恢復、河流沿線森林廊道建設等措施,構建“生境穩定、綠色親水”的生態水系廊道。結合四大流域特點,提出各流域生態廊道構建的主要措施。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第三節 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
  以提升區域水源涵養能力為目標,增容水源涵養空間,實現水源涵養功能鞏固提升;以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為主線,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突出重點、綜合治理”的方針,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強化監督管理,保障全省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水源涵養
  以太行山東部、伏牛山、桐柏大別山等山地丘陵區和南陽盆地等區域為重點,在重要河流源頭區、上游區及重要湖庫周邊,加強水源涵養能力建設,增強水源涵養功能。加強對水源涵養區的保護、修復與監督管理,限制或禁止各種危害水源涵養功能的經濟社會活動和生產方式,確保重要水源涵養區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下降。
  在白龜山水庫、三門峽水庫以及丹江口水庫等城市水源地和重要水源地,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改善水庫周邊生態系統,加強面源污染控制,保護入庫水質,建設隔離防護,防止面源污染。在伊洛河上游和丹江口水庫上游等邊遠山區及人口稀少地區,以大面積封育保護為主,實施封禁治理,保護現有植被,促進生態自我修復,提高涵養水源能力。在鮎魚山水庫、潑河水庫等大型水庫上游實施生態修復,封造並舉,以自然修復為主,通過封育保護、人工撫育、補植等措施,擴大林草植被面積,強化水源涵養功能。在城市周邊及水源地,開展生態文明清潔型和安全型小流域建設,提升水源涵養、控制泥沙和面源污染防治能力。
  二、水土保持
  以國家和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為重點,對丹江口水庫水源地、桐柏大別山區、平原沙土地片區及其他水土流失易發區實施分區預防,對太行山區、伏牛山中條山區、桐柏山大別山區以及南陽盆地等重點治理區實施分類治理,加強綜合監管,有效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預防。
  ——丹江口水庫水源地片區。在水庫上游實施封禁治理和能源替代工程,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營造水源涵養林;在近庫及村鎮周邊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配套植物過渡帶;將符合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耕地納入退耕還林範圍,積極推動退耕還林,在農村居住區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置設施,減少入庫泥沙及面源污染物,維護水質安全。近期防治面積822平方公里,遠期1380平方公里。
  ——桐柏大別山片區。以封育保護為主,輔以綜合治理;對荒山荒坡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實施坡林(園)地和緩坡耕地改造,將符合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耕地納入退耕還林範圍,積極推動退耕還林;合理實施坡面徑流排導工程和溝道小型塘壩蓄水工程等。近期防治面積531平方公里,遠期884平方公里。
  ——平原沙土地片區。加強監督管理,保護現有植被,建設濱河濱岸植物帶,完善農田防護林網,實施林糧間作、平整窪地與翻淤壓沙等土地整治措施和農田水利配套措施,治理低崗地水蝕,有效控制潛在風蝕危險,保障農業生產。近期防治面積507平方公里,遠期806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易發區。水土流失易發區系山區、丘陵區、風沙區以外的容易產生水土流失的區域,具體範圍由市、縣級水土保持規劃劃定。對水土流失易發區要強化監督,嚴格執法。
  (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對太行山片區、伏牛山片區、桐柏大別山片區、淮北平原崗地片區和丹江口水庫庫周石漠化等重點區域,採取坡改梯、營造水土保持林、建設小型截排蓄水工程和治溝工程等措施,實施綜合治理。規劃近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40平方公里,遠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63平方公里。
  ——坡耕地綜合治理。在國家坡耕地綜合治理的基礎上,針對我省坡耕地面積大、分布廣的特點,加快坡耕地綜合治理,以坡耕地改水平梯田為重點,配套建設田間道路、截排水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把水土流失治理與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相結合,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規劃近期新增坡改梯面積50萬畝;遠期新增坡改梯面積100萬畝。
  ——溝道綜合治理。對黃土丘陵溝壑區的侵蝕溝道進行治理,採取溝頭防護、溝底谷坊群、中小型攔沙工程、疏溪固堤以及栽植水保林等措施減緩溝頭前進,防沖固溝,保護土地資源,降低侵蝕模數,控制溝道侵蝕,規劃近期治理侵蝕溝100條,遠期治理侵蝕溝200條。規劃近期新建10座骨幹壩和7座中小型淤地壩,按照壩體、放水建築物和泄洪建築物“三大件”設計,配置視頻監控和安全預警設備;對黃河流域100座病險淤地壩開展除險加固工作,其中除險加固骨幹壩52座、中型壩48座,並對骨幹壩和位置重要的中型壩安裝預警監控設備;規劃遠期對所有中型以上淤地壩安裝預警監控設備,確保淤地壩安全運行,提高淤地壩管理信息化水平。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主要措施有坡改梯、經果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截排水工程、小型蓄水工程和谷坊、攔沙壩等小型治溝工程。做到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坡面治理與溝道治理相結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實現流域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農民生活富裕,村容村貌整潔,人居環境優美,助力鄉村振興。近期規劃建設100條生態清潔小流域,遠期規劃建設200條生態清潔小流域。
  ——水土保持示範工程建設。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性、防治體系完善、示範效果好、輻射範圍大的區域開展水土保持示範工程創建,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示範樣板,為加快推進全省生態保護修復和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發揮引領作用,重點申報創建一批國家級水土保持示範工程。近期規劃創建國家級水土保持示範工程5處,遠期規劃創建國家級水土保持示範工程10處。
  (三)水土保持監測監管。
  ——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站網體系,最佳化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布局,加強以小流域為單元的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河湖、水庫水源區水土流失定位監測工作,改造提升現有監測點,建設新增標準化監測點,推進監測點規範化運行;加強水土流失狀況監測與評價,持續開展全省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探索推動生態脆弱地區、禁止開墾陡坡地、河湖水庫周邊植物保護帶等特殊區域的人為活動監測;結合智慧水利、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設,逐步構建基於“水利一張網一張圖”的水土流失風險監測預警體系。
  ——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明確水土保持特定區域禁止行為,開展水土保持限制性行為區域的劃分與公告,建立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管控制度,制定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健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和設施驗收等制度;建立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與管理等制度,加強對各級政府水土流失治理任務完成情況的監督檢查,持續推進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遏制人為水土流失。
第四節 地下水綜合治理與保護
  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地下水可開採量為剛性約束,通過加強節水、實施水源置換、增加地下水補給、嚴格地下水管理等措施,系統推進全省地下水治理,全面保護和修復地下水環境。
  一、地下水超采治理
  ——推進節水壓采。實施國家及省級節水行動,大力推進生活、工業和農業等各領域節水。積極發展噴灌、微灌、低壓管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推廣農藝節水措施。到2025年,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可節約水量3.45億立方米,其中壓采地下水1.51億立方米。到2035年,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可節約水量4.76億立方米,其中壓采地下水2.09億立方米。
  ——實施水源置換。高效利用南水北調水、引黃水、引江濟淮水、當地地表水置換地下水源,減少地下水開採量。加快城鄉水源置換,優先利用南水北調水,不足部分考慮引黃水等其他地表水,暫無地表水源替換條件的區域加強節約用水,減少地下水開採量。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地表水供水工程,規劃到2025年全省城鄉生活集中式供水壓采地下水7.08億立方米,到2035年壓采地下水12.39億立方米。加快農業水源置換,山丘區因地制宜修建一批小型調蓄工程、雨水收集淨化工程、汛期洪水利用工程等;平原區通過河道整治,修建攔蓄工程,充分挖掘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減少地下水開採量。規劃到2025年全省農業水源置換壓采地下水2.15億立方米,到2035年壓采地下水4.81億立方米。
  ——強化地下水回補。實施河流、渠系、坑塘等水體生態治理,建設水系連通工程、引調水工程和調蓄工程,利用攔蓄工程、河道連通,形成一個自然連通的水系網路。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標的前提下,充分提升黃河水、南水北調水及其他地表水供水能力,相機為主要河湖生態補水;攔蓄雨洪水,加大雨洪資源利用力度,利用水體自然下滲,補充地下水水量,提升地下水水位。
  二、地下水水質保護
  ——加強地下水水質監測。合理布設和完善地下水水質監測站網,加強地下水水質監測,控制和預防地下水污染。
  ——加強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全面核查集中式供水水源地,逐步關停有替代水源的地下水飲用水源,劃設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區,排查並清理保護區記憶體在的污染源,嚴格控制排污項目的建設,禁止污染物排放並加強地表污染源治理,保障地下水水質安全;對分散式的農村供水水源地,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力度,建設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場和污水淨化處理設施,禁止污水灌溉,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減少農藥化肥殘留下滲,降低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
  ——實施地下水水源井改造提質。對規劃區內的地下水水源井進行全面排查,對淺層、中深層混合開採的水源井進行單層取水改造提質;對取水過程中存在水質污染隱患的水源井進行改造提質,改造後仍未達到質量要求的,應進行封填處理。
  ——大力推動地下水污染分區管理。分析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排查污染成因,強化地下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加快推進地下水脆弱性分析和污染風險評估,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技術體系,科學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針對保護區、防控區及治理區,制定分級、分類的地下水管理措施。
  ——持續推進地下水污染分類防控。加強地下水超採區回補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制定重點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方案,並對存在風險隱患的企業釆取必要的風險管控措施。補充完善全省廢棄井名錄庫,持續開展封井回填等地下水污染修復工作。健全各級政府、各部門聯動監管機制,構建多目標、多部門綜合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有效防範地下水污染,保障地下水環境安全。
  三、地下水管控
  健全地下水監測計量體系,最佳化地下水自動監測站網布局,加大站網建設力度,加強水質、水位監測,強化地下水計量管理,實現城市、農村用水計量。有水源替換條件的區域加大地下水取水井封存力度,推進超採區機井封填工作,加快關停城鎮集中供水覆蓋範圍內的自備井,加強封存機井管理,確保封存效果。到2025年,新建和改建地下水自動監測井1592處,建設市級分中心1處,封填機電井8.76萬眼;到2035年,封填機電井15.44萬眼。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第八章 水文化保護與傳承
  立足流域區域治水興水的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水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打造黃河文化主軸和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文化帶、通濟渠文化帶、南水北調中線文化帶,建設安陽、濟源、焦作、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駐馬店、南陽、信陽等水文化傳承弘揚節點。結合涉水工程,打造水文化載體,保護傳承弘揚特色水文化,助力現代化河南建設。
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四水同治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圖8—1 水文化保護與傳承規劃格局圖
第一節 水文化遺產挖掘與保護
  水文化遺產挖掘與整理。收集涉及河南水利文獻與檔案資料,整理治水時間、人物、工程、事件及涉水藝術作品等水文化遺產信息。加強對古河道及古代水利設施的考古工作,開展水文化遺產普查,全面摸清水文化遺產的地點、年代、數量、特徵及保存環境等信息,推進河南省水文化遺產信息資料庫及管理系統建設。
  水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分析總結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水文化遺產現狀及存在問題,制定水文化遺產保護方案。通過原址展示、陳列展覽、實物復原、虛擬現實技術復原、科普著作、數字影視作品發行等手段,加強水文化遺產宣傳與展示,編纂《河南省河湖大典》《河南黃河志》等著作,推進河南省數字水文化遺產展示館、數字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等建設。
第二節 水文化工程建設
  一、黃河文化主軸建設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黃河流域有三千餘年一直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一部黃河史就是中華民族的輝煌史、苦難史、奮鬥史。
  立足黃河文化,堅持文化引領、文旅融合,突出黃河文化之魂、華夏文明之源,緊密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走廊為重點,建設三門峽、洛陽、濟源、焦作、鄭州、開封等水文化傳承節點,依託三門峽水庫、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洛河、伊洛河、大運河遺址、小浪底水庫、人民勝利渠渠首暨嘉應觀、花園口、城摞城、東壩頭等水文化資源,深入挖掘黃河蘊含的民族品格和時代價值,深度融入南水北調穿黃工程、宋都水系等水利工程和鄭州黃河文化公園、黃河國家博物館、懸河文化和城摞城展示館、開封州橋遺址博物館等水文化工程載體,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促進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古都文化、紅色文化、南水北調文化等交融輝映,擦亮黃河符號,講好黃河故事,把黃河文化主軸打造成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地標和情感紐帶。
  二、隋唐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構成,河南段包含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洛河及汴河)、永濟渠(衛河)、京杭大運河會通河段等,已探明河道長度686公里(有水段267公里,無水段419公里),流經洛陽、鄭州、開封市。
  依託大運河豐富的文化資源,堅持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合理利用,把大運河文化遺產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協調統一,以打造沿通濟渠古都發展軸、沿永濟渠古城發展軸為重點,發揮洛陽、鄭州、開封、安陽四個水文化傳承核心資源富集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挖掘千年運河積澱的深厚水文化資源。針對有水河段、無水河段、淤埋地下河段的不同特點,分段施策:永濟渠重點推進防洪排澇治理、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適宜河段通航,建設調蓄工程,打通補水通道,統籌利用本地水、引黃水向永濟渠補水;通濟渠重點推進有水河段通航、防洪排澇治理、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實施水系連通,打通補水通道,統籌利用本地水、引黃水向通濟渠補水,淤埋河段加強現狀綠植保護;會通河利用黃河水補水,逐步恢復河道生態,力爭融入京杭大運河復航線路。構築大運河實體與黃河文化、古都文化、南水北調文化、地域水文化伴生共榮的集中展示空間,再現千年運河芳華。
  三、南水北調中線文化帶建設
  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工程縱貫全省,境內全長731公里。立足南水北調中線生態工程、民生工程、現代工程特點和沿線豐富的水文化元素,堅持保護與傳承並重、生態和文化融合,以打造丹江口水源文化傳承區和總乾渠生態文化長廊為重點,發揮南陽、鄭州、安陽等水文化傳承節點帶動作用,聯動平頂山、許昌、焦作、新鄉、鶴壁等區域水文化,挖掘丹水、埡口、滍水、鴻溝、黃河、淇水、漳水等特色水文化,積極對接荊楚文化、燕京文化等,深度融入總乾渠生態廊道、調蓄工程等水文化工程載體建設。建設襄漢漕渠紀念館、南水北調科學教育基地及移民文化園等科教文化工程,構築南水北調文化與大運河文化、黃河文化、古都文化、地域水文化交融共榮的集中展示空間,打造“今古相映、多元融合”的南水北調中線文化帶。
  四、水文化傳承弘揚節點建設
  鄭州——立足黃帝故里、古都、根親、天地之中以及黃河是中華母親河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結合黃河、大運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3條水脈,銘記黃河水患慘痛教訓,弘揚大禹治水、賈魯治河等精神,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博物館等水文化工程載體,助力鄭州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提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文化品位。
  洛陽——立足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副中心城市定位,結合古都、釀酒、禮樂、佛教、牡丹、石窟等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水文化,結合黃河文化主軸、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文化帶建設,以伊洛河治理、黃河文化生態公園等工程為水文化載體,弘揚傳承河洛文化、大運河文化。
  開封——立足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疊加融合優勢,深入挖掘宋都文化、民俗文化、園林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按照世界歷史文化名都、中國宋代都市文化、大運河漕運文化、黃河治理文化以及新時代焦裕祿精神弘揚要求,緊密結合黃河文化主軸、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文化帶建設,深度挖掘“城摞城”遺址,以宋都水系、賈魯河治理等工程為水文化載體,弘揚宋都水韻文化。
  三門峽——立足富集的黃河文化資源,結合仰韶文化、道家文化、虢國文化、黃帝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深入挖掘三門峽治黃歷史和黃河水利文化,建設三門峽中流砥柱博物館等水文化載體,彰顯砥柱精神。
  駐馬店——立足豐富的淮水文化資源,結合盤古、嫘祖、梁祝、重陽、車輿、鑄劍等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洪河、汝河水文化和“75·8”抗洪救災精神,銘記慘痛的歷史教訓,充分發揮駐馬店市防洪博物館等水文化載體作用,藉助宿鴨湖水庫清淤等工程建設,宣傳人水和諧理念,普及防洪、生態水利等知識,達到存史、資政、警示、教育目的,進一步提高水患意識。
  安陽——結合殷墟、甲骨文、周易等文化資源,挖掘漳水、洹水、紅旗渠等水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對接三晉文化、燕趙文化,結合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南水北調中線文化帶建設,建設衛共治理等水文化工程載體,利用紅旗渠幹部學院傳承紅旗渠精神。
  南陽——結合楚風漢韻、三國、冶鐵等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淮源文化內涵,充分發揮淮瀆廟文化保護和傳承作用,保護和傳承丹水、召父、杜母、伯益掘井等特色水文化,建設襄漢漕渠紀念館、南水北調科學教育基地及移民文化園等科教文化工程,充分利用南陽南水北調幹部學院傳承南水北調精神。
  信陽——立足自然山水格局和“豫風楚韻”文化特色,結合紅色文化、根親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等資源,深入挖掘治淮、漕運、灌溉等水文化內涵,充分發揮南灣水庫、出山店水庫等水文化載體作用,開展河南省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袁灣等淮南支流水庫、灌河治理等水文化工程載體建設,保護和挖掘期思陂文化。
  濟源——保護和挖掘濟瀆廟、枋口渠等文化遺存,充分發揮小浪底水庫、五龍口等水文化載體作用,保護和傳承濟水、黃河等特色水文化。
  焦作——立足焦作北依太行、南臨黃河形成的懷川水文化特色,結合太極文化、根親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深入挖掘人民勝利渠渠首、嘉應觀、廣利灌區、丹西灌區、黃河號子等水文化遺產時代價值,充分發揮國家方誌館南水北調分館、大沙河生態治理工程等水文化載體作用,保護和傳承黃河、大運河、南水北調文化。第三節水文化宣傳與教育
  水文化宣傳平台搭建。積極發展水文化創意、廣播影視、動漫遊戲、數字出版、報紙期刊等產業,充分發揮微博、微信、手機APP等新媒體作用,鼓勵開展水文化宣傳、展示、展覽等活動,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水文化宣傳平台,提升宣傳效果,營造保護和傳承水文化的良好氛圍。
  水文化教育基地建設。結合安陽、濟源、焦作、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駐馬店、南陽、信陽等水文化保護傳承節點建設,建設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水文化、水情教育基地,加強水文化教育與交流。推進水文化傳播、水情教育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
  水利風景區建設。依託水利風景區水文化載體和區位文化優勢,不斷挖掘水文化資源、豐富水文化內涵、創新水文化理念、提升水文化功能,進一步加強水文化基礎能力建設,打造一批各具文化特色的水利風景區,使其成為保護和傳承水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展示視窗,充分發揮水利風景區水文化傳播輻射力。
  水文化研究交流。凝聚科研單位、設計單位、大專院校、社會團體等多方力量,圍繞黃河、大運河、淮源、濟源、期思陂、紅旗渠、南水北調、小浪底等為代表的古今水文化,加強對治水歷史、治水理念、治水方略、治水措施等的研究和交流,從中提煉科學的文化核心,形成一批水文化研究成果,為未來治水興水提供有益借鑑。
第九章 水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按照“建機制、強能力”的思路,強化河湖長制,健全水治理法規體系,完善四水同治工作機制,全面深化治水體制機制改革。依託智慧水利建設,加強對河湖、水資源、水工程、水土保持、水安全風險的監管,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水治理體系,不斷推進水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一節 強化河湖長制
  強化河長湖長和部門職責,全面推動河湖長制六項任務有序落實,紮實推進河湖長制從“有名有實”向“有力有為”轉變,努力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一、完善組織體系
  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監管體制,提升省級體系、完善市級體系、健全縣級體系、充實鄉級體系、強化村級體系,實現五級河長一齊抓、一張網路全覆蓋。充分發揮河湖長制工作的牽頭抓總、組織協調、交辦督辦等作用,完善組織體系,形成黨政負責、河長辦牽頭、部門協同的河湖長制工作體系。黨政主要領導簽發總河長令部署河湖長制年度工作,適時組織開展河湖長述職,進一步強化各級河湖長履職盡責意識。
  二、建立長效機制
  推進“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機制建設,規範認定和整治標準,消除存量,遏制增量,防止問題反彈。固化“三個清單”交辦機制,加大暗查暗訪力度,落實定期通報、提醒約談制度,強化河長制權威。推廣“河長+檢察長”“河長+警長”機制,落實“河長+格線長”機制,助推“天、空、地、人”一體化“智慧河湖”監管網路建設。建立河道采砂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工程性采砂監管,嚴打非法采砂,規範合法采砂,大力推廣機制砂。嚴格水域岸線分區管理和用途管制,依法劃定河湖管理保護範圍,合理劃分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實現岸線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創建示範河湖,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三、加強能力建設
  加強河長辦能力建設,發揮參謀助手作用,找準角色定位,做好牽頭抓總、組織協調、分辦督辦、宣傳引導等工作,不斷提升綜合服務、業務處理等能力;加強河長製成員單位能力建設,履行本部門職責,協助服務對口河長,積極主動參與河長辦工作,形成有效合力。
第二節 健全水治理法規體系
  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推進水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健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體制機制,為四水同治規劃實施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環境。
  一、健全水法規體系
  ——加強水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堅持以改革完善法治、以法治保障改革,按照立改廢釋並行、省市各有側重的立法思路,加強溝通協調,加快補齊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重點領域法規制度短板,力爭到2025年,進一步完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相配套、以地方法規為主體、以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為補充的水行政法規制度體系。
  ——推進重點領域立法。研究制定《河南省水資源管理條例》,完善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配套政策,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加快《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河南省地下水管理辦法》立法進程,研究制定《河南省河湖長制條例》和規划水資源論證制度,圍繞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推進立法工作,協同推進淮河、衛河等重要河道(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立法,積極推進河湖、水庫水域岸線管控和水生態補償等相關制度建設。
  二、全面加強水行政執法
  ——加強水行政綜合執法。建立健全權責統一、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執法體制,建立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跨流域的聯合執法機制,推進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完善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協作執法機制,提高水行政綜合執法效能。
  ——加強重點領域執法。以河湖長制為依託,建立健全案件移送、接收和處置信息通報制度,全面加強水資源無序開發、河湖水域岸線違規侵占、河道非法采砂、人為水土流失、水生態破壞等重點領域法律監督與行政督察。
  ——加強基層執法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執法網路,下移執法監管重心,充實基層執法力量,加強基層執法隊伍業務培訓,落實“三項制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第三節 深化治水體制機制改革
  按照“破障礙、激活力”的思路,完善四水同治工作機制,統籌五水綜改,堅持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破除治水改革發展瓶頸。
  一、完善四水同治工作機制
  ——完善工作協調機制。以推進重大治水工程建設為重點,以項目謀劃落實、落細、落地為主線,發揮四水同治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等協調機構職能,建立規劃編制、項目審查、信息統計、督查通報、工作推進、問題解決等協調機制,形成指揮一體、步調一致的工作格局,解決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中的重大問題。
  ——健全部門協同機制。發揮各單位職能作用,構建省、市、縣各級涉水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共同推進、協同推進、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各單位實行重點工程領導、部門分包制,明確責任,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的困難問題,加快工程建設進度。建立部門聯席機制,定期召開協調推進會議,研究形勢任務,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工作開展。
  ——構建上下聯動機制。省、市、縣各級分別建立四水同治協調機構,分級制定區域規劃、年度方案、目標任務、項目清單,構建分級負責、加壓督促、層層落實的上下聯動機制,形成指揮一體、步調一致的工作格局,確保工作任務高質、高效推進。
  ——建立督導考核機制。完善工作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職責、任務,實行台賬管理,建立“月通報、季點評、半年觀摩、年終考核”制度,推動工作落實。完善考核和日常檢查督導機制,對項目建設、目標完成、指標達標等進行考核,督促有關單位落實責任、推動工作。
  二、統籌推進五水綜改
  統籌推進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改革。其中,水源是前提,水權是基礎,水利是根本,水工是支柱,水務是主業。
  ——水源改革。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以水資源稅價改革為手段,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節約和保護,促進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加快構建全省域集約高效的水資源配置體系,形成“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態水、涵養地下水、多用再生水”的有序用水新格局。
  ——水權改革。以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為核心,推行水資源有償轉讓。完善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擴大水權交易範圍,建立權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流轉順暢的水權體系,培育構建與水資源稟賦相適應的水權交易市場,促進水資源最佳化配置。
  ——水利改革。落實《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深化水利工程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豫政辦〔2021〕25號),圍繞水利工程建設,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事權,以創新水利投融資機制為重點,強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破解公益性項目建設資金籌措難題。
  ——水工改革。在鞏固全省水管體制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水利工程運管體制,推動水工設施“企業化、精準化、標準化、物業化”四化創新管理,實現水利工程綜合效益最大化。強化政府對水利工程的水資源調度、防洪減災、應急調水、抗旱調水等工作的指導和監管,打造覆蓋水利產業全鏈條的水工“省隊”,培育水務旗艦勁旅,提高行業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
  ——水務改革。建立以市場化方式實現城鄉供水水務一體化的機制,推進農村供水與城鎮供水實現“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探索形成合理管制、有序競爭的水務產業市場,打造從原水、供水、配水、排水、污水處理到中水回用的產業鏈,促進城鄉水務提檔升級。
  三、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
  建設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先行區,嚴格落實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要求,把水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和約束要素,強化供需雙向調控,實現以供定需、需供適配的高水平動態平衡。
  ——強化“四水四定”。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將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關鍵資源環境要素,統籌城鄉建設、產業布局、經濟社會發展。落實規划水資源論證制度,把水資源作為城市建設、土地開發、人口規模、產業發展的約束性要素,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應當開展規划水資源論證,劃定水資源開發利用上線,明確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紅線,禁止超出水資源承載能力審批經濟社會發展區域、行業規劃。強化取水許可,規範取水許可行為,對取水許可總量已經超過或接近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地方,暫停和從嚴審批新增取水許可。
  ——強化節水優先。嚴格節水評價和定額管理,加強節水技術套用,嚴控高耗水行業發展,禁止超指標用水產業取水許可、超定額用水戶取水,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推動全社會節水、惜水、護水。
  ——嚴格水資源“雙控”管理。實行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繼續開展跨省轄市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和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目標確定工作,進一步細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建立健全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與動態評價機制,分區域實施水資源差別化管控。
  ——推進水權水價機制改革。統籌推進農業節水工程建設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落實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完善城鎮、農村供水價格形成和動態調整機制,全面實行居民用水階梯水價制度,有序推行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完善水利工程供水定價機制,鼓勵供水單位與非農業終端用戶協商定價,支持新建工程在項目前期約定意向價格;建立健全污水處理費標準定期評估、動態調整機制,逐步達到覆蓋污水處理設施運營和污泥無害化處理成本的水平;推進再生水供需雙方根據優質優價原則自主協商定價,實行累退價格機制。完善省水權交易制度,以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為平台,建立多種期限並存的水權交易機制,促進水資源充分利用。
  四、健全水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持續推進排污許可制度。推進涉水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探索推動排污許可與相關環境管理制度融合,強化排污許可證後監管,按照《排污許可管理條例》規定,對無證排污、不按證排污等違法行為予以處罰,逐步構建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加強鄉鎮和農村污水排水管理。
  ——建立水域岸線管控制度。以河湖水域岸線管理與保護為基礎,依法劃定河湖管理保護範圍,合理劃分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建立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制度。從末端約束的角度出發,加快建立管控目標責任制度、考核獎懲制度,逐步構建“源頭嚴控、過程嚴管、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全過程覆蓋的水域岸線管控制度體系。
  ——建立健全生態流量保障機制。開展全省主要河流重要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目標標準確定工作,研究成立水量調度管理機構,理順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開展省內主要河庫統一調度、分級管理。
  ——建立以水量水質為主要指標的水生態補償機制。科學劃定水生態補償範圍和權責。按照受益者補償原則,確定受益群體作為補償主體,貢獻或受限群體作為受償對象。以水生態保護紅線區為載體,逐步建立水生態補償標準,根據不同補償主體採取財政轉移支付、建設資金直接投入、稅收扶持等多元補償方式。同時開展水生態補償效益評估,完善水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鈎的激勵約束機制。
  五、創新投融資機制
  遵循“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完善政府投入保障機制,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盤活存量資產,拓寬政府籌資渠道。發揮各級投資公司作用,提高市場化投融資能力,加快投資公司市場化轉型,創新信貸融資方式,利用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貸款,以收費權、特許經營權等作為質押的擔保融資,放大槓桿效應。經營性項目通過創新合作模式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益性項目採取配置經營性資源,或與經營性項目組合開發經營等方式,遵守按效付費,支持社會資本獲得合理投資回報。持續完善制度,不斷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
  六、創新工程運行管護制度
  ——構建重點工程統一調度機制。逐步建立全省水工程防洪聯合調度系統,最佳化區域骨幹工程調控方案,健全區域控制性水利樞紐防洪多目標聯合調度機制,最大限度發揮防洪工程群削峰、錯峰作用,實現洪水資源化,有效解決水資源短缺矛盾。研究建立水量調度信息系統,構建水資源統一調配管理平台,分區域構建聯合調度機制。強化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與管理,保障主要河流生態用水、重點用水戶用水要求。
  ——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護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小型水利工程管護體制機制,按照分級分類原則,積極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工程管理模式,注重發揮工程效益,明晰所有權,界定管理權,明確使用權,搞活經營權,重點解決管護主體、管護責任和管護經費等問題。
第四節 強化涉水事務監管
  按照黨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結合不同流域、不同區域,按照節水優先、以水定需的原則,提出可量化、可操作的指標和清單,為人的行為劃定紅線。建立全省統一分級的監管體系,以智慧水利建設為抓手,運用現代化監管手段,通過強有力的監管發現問題,通過嚴格問責推動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推動“重建輕管”向“建管並重”發展。堅持問題和目標導向,著力加強河湖監管、水資源監管、工程監管、水保監管,實現強監管有依據、有規則、有手段、有保障。
  一、強化河湖監管
  ——嚴格河湖水域空間管控。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關於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的管控要求,明確河湖水域空間管控範圍,持續推進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強化分區管控和用途管制。
  ——加強河湖開發利用活動監管。深入推進“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持續開展清理整治,重點整治非法建設、非法圍河圍湖、非法采砂以及農村河湖髒亂差、非法種植養殖等問題。依託河湖長制平台,與各級河湖長緊密結合,壓緊壓實河湖管護責任,推進規範化管理,加強日常巡查監管。
  ——強化河湖水生態水環境監管。加快重要河湖重點控制斷面的加密監測站點建設,強化王家壩、周口、界首、蔣家集等重要控制斷面下泄生態流量和重要跨省斷面水質達標情況監管。強化監測能力建設,優先升級黃河流域水質自動監測監控系統,對流域內有重金屬污染風險的一、二級支流入幹流前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形成以自動站監測為主的水質預警預報體系。
  二、嚴格水資源監管
  ——強化水資源監管基礎。健全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圍繞“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的目標,加快跨區域河流水量分配,制定生態流量保障實施方案並嚴格落實。制定取用水總量控制管理措施,嚴格取用水總量控制。
  ——加強取用水監管。加強國家、省、市三級重點監控用水單位監督管理,加快推進取用水大戶的水資源監控體系建設,結合地下水超採區治理規劃和綜合治理試點推進地下水監測體系建設。及時與國家監控監測體系銜接,逐步實現數據資源交換共享。
  ——加強水資源保護監管。加強飲用水水源水量、水質監測,嚴格落實地下水超採區、限採區、禁採區監管政策,繼續推進河流生態流量調度試點工作,提升改善河流生態流量。
  三、加強工程監管
  ——加強工程建設市場監管。嚴格市場準入和資質資格管理,持續推進水利建設市場信用制度體系建設,落實失信聯合懲戒措施。加強水利建設市場監管,開展建設項目監督檢查,逐步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嚴格查處轉包、違法分包、出借借用資質等違法違規行為,營造公平有序規範的市場秩序。
  ——加強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監管。在前期工作、設計變更、“四制”執行、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程驗收等各環節,嚴格全過程質量控制和監督管理,壓實參建各方主體責任,確保在建工程生產安全,提升工程建設質量。強化巡查巡檢和暗訪暗查,加大質量安全問題整改力度,嚴肅處理違規行為,確保質量安全可控。
  ——加強工程安全運行監管。以落實全省大中型水庫大壩安全責任為重點,完善工程安全責任體系,以涉水工程管理考核為抓手,實現安全鑑定、除險加固和維修養護常態化管理,加強工程安全規範運行監管,強化水利工程調度監管,確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長效益。
  四、加強水土保持監管
  ——開展生產建設項目監管工作。依法依規對在建生產建設項目開展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情況跟蹤檢查,規範監督檢查行為。開展已報備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自主驗收核查,切實加強生產建設項目事中事後監管,有效防治人為水土流失。
  ——推進信息化建設助力監管。完善河南省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礎平台建設,依託信息系統和移動終端,強化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圖斑精細化”管理,推進使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高新技術,做好重點工程信息採集、整理、核實和錄入上傳工作。
第五節 提升綜合管理水平
  圍繞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依託智慧水利建設,全面提高水安全風險防控能力,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切實提升涉水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一、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提高水災害防禦能力。堅持以防為主,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不斷完善防禦預案,強化落實防禦措施,做到措施可操作、風險可控制、結果可承受。深入分析全省水安全重大風險,依託洪水風險圖,開展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重點事件專項整治和隱患排查工作,督促重要防洪城市編制《城市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
  ——增強水資源戰略儲備能力。加強源頭區水源涵養保護,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總量,逐步恢復地下水涵養能力,增加水資源戰略儲備。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配套建設地下水庫,儲備外調水及雨洪水應急備用。統籌水源,打通調配通道,最佳化全省供水調度,增強區域應急供水能力。
  ——提高水源地水污染風險防控能力。按照“水量充足、水質優良、水生態良好”的原則,定期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風險評估,提前規劃建設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清污隔離空間,編制或修訂各地《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水源地突發污染事故應急聯動機制,完善應急值守、應急監測、應急演練制度,提高風險應急處置能力。
  ——強化尾礦庫環境風險防控。以黃河幹流、伊洛河等支流沿岸為重點,禁止在黃河幹流岸線三公里範圍內和重要支流岸線一公里範圍內新、改、擴建尾礦庫。以河湖岸線、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區等為重點開展尾礦庫、採礦廢石堆場、冶煉礦渣堆場等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實施“一庫(場)一策”分類分級整治,完善尾水截排水、回用和處理系統等。
  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開展重大科技攻關。依託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開展體現我省特色的重大水利科技問題研究,在節約用水、智慧水利、河湖管理、水利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促進水利科技發展與創新。
  ——加強科技創新基礎建設。以四水同治建設需求為導向,協調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和機構,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科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產、學、研等科技創新多方位融合。推進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
  ——實施創新示範套用工程。擴大科技成果轉化和套用,集中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高效節水示範基地、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水生態修復示範工程、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城市和水美示範鄉村,提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在工程建設與管理中的套用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規模化、集成化套用。
  ——強化標準支撐作用。圍繞四水同治工作,加強我省地方標準系統性、前瞻性建設,完善我省標準體系框架;規範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重點制定公益性強、行業急需的通用性地方技術標準;適時開展標準實施監督工作,進一步提高地方標準制修訂質量和標準化工作水平。
  三、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培育多元供給主體。理順涉水事業單位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中的關係,積極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公共服務和政府委託事項。推動供給方式多元化,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發展“網際網路+”益民服務。構建面向公眾的一體化線上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具備條件的服務事項實行網上受理、網上辦理、網上反饋、實時查詢。積極套用大數據理念、技術和資源,及時了解公眾服務需求和實際感受,為水行政主管部門決策和監管提供支持。
  ——加強宣傳和公眾參與。加強四水同治規劃宣傳,在相關政策制定中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積極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營造全社會關注四水同治、支持四水同治的濃厚氛圍,調動全社會力量,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協同治水興水的良好局面。
第六節 加強智慧水利建設
  按照“需求牽引、套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為主線,以數位化場景、智慧化模擬、精準化決策為路徑,全面推進算據、算法、算力建設,通過建設一個“水利大腦”、完善兩張網路、搭建九大協同套用、強化兩類支撐,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1292”智慧水利體系,完善全省現代化水治理體系,為全面提升水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撐與強力驅動。
  一、建設一個“水利大腦”
  基於“一朵雲、一個中台、一張圖和一個庫”建設“水利大腦”,提供敏捷計算能力、數據服務能力、知識匯聚能力和決策支撐能力,全面支撐水利業務協同和智慧決策。
  “一朵雲”提供算力、存儲等基礎支撐環境,“一個中台”提供數據交換共享、專業模型、算法等服務支撐,“一張圖”提供水利空間信息服務支撐,“一個庫”提供知識數據的融合、分析和挖掘。
  二、完善監測感知與信息傳輸兩張網路
  完善水利監測感知網和水利信息傳輸網,建成具有泛在立體感知能力和高速互聯的業務網、工控網、視頻會商網,提供全面、可靠的感知數據。
  ——完善水利監測感知網。結合已建水利信息採集站網,完善構建全省空、天、地立體化水利監測感知網,高度共享國土資源、氣象、農業、環保等行業相關數據,實現水要素的立體感知。
  ——提升水利信息傳輸網。完善和升級水利業務、水利工控、視頻會商等信息傳輸網路,提升通信水平,全面實現各類水利信息高速安全傳輸。
  三、構建九大智慧型協同套用
  基於“水利大腦”,在全面整合現有業務套用基礎上,加快構建九大智慧型協同套用,實現水利業務、政務、決策支持數據全面共享和套用協同。
  ——水災害套用。圍繞防洪除澇、山洪災害、防旱應急等重點工作,在已建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洪水風險圖編制與管理套用系統、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等基礎上,結合監測感知數據和洪水預報、區域乾旱預測等水利專業模型,提升洪水預報能力、流域防洪調度能力、抗旱應急能力,提高水災綜合治理能力。
  ——水資源套用。在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基礎上,整合已建河南省水資源管理、河南省水資源稅信息管理、國家水資源管理取水許可登記、用水統計台賬等系統,建設省級水資源綜合管理平台,擴展業務功能,提升水資源分析評價水平,構建水資源智慧型套用,支撐水資源開發利用、城鄉供水、節約用水、水量調度和生態保障等業務。
  ——水環境水生態套用。圍繞河湖長制、水域岸線管理、河道采砂監管、水土保持管理等重點需求,基於現有省級河湖長制信息管理系統、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運用高分遙感數據解譯分析、圖像智慧型分析、大數據等技術,構建水環境水生態套用,支撐河湖管理、水土保持等業務套用。
  ——水工程套用。圍繞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行管理等工程全生命期各階段重點,利用“網際網路+”、BIM(建築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統)、電子簽名等新技術積極推進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全過程數位化管理,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農村水利套用。以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和農村供水安全工程建設為抓手,基於“水利大腦”充分整合和深入挖掘現有農村水利基礎數據及資源,建設和完善智慧灌區管理、農村供水安全管理、農村小水電信息管理等系統,為農村水利業務管理提供基礎支撐。
  ——水利監督套用。圍繞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全過程、工程質量監督、污染防治、項目稽察、水行政執法等,推進行業監督與專業監督信息互通。
  ——移民監管套用。圍繞移民安置信息管理和移民後期扶持管理,構建移民監管套用,實現從前期規劃成果到後期扶持的全過程信息管理。
  ——水利政務套用。圍繞綜合辦公、規劃計畫、公共服務等行政事務管理需求,完善升級現有套用系統,構建水行政智慧型套用,實現水行政管理智慧化。
  ——綜合決策套用。圍繞政府監管、江河調度、工程運行、水利政務等綜合管理決策需要,橫向打通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工程、農村水利、水監督、水行政等水利業務智慧型套用,運用“水利大腦”智慧型支撐能力,通過多業務聯動的大數據分析與計算,構建綜合決策智慧型套用。
  四、強化安全與保障兩類支撐
  強化安全和保障兩類支撐,確保智慧水利有序實施和安全運行。
  ——建設綜合防禦的安全體系。強化網路安全技術與管理,依託政務雲安全基礎體系,加強水利套用防禦安全能力建設,提升水利感知、傳輸、決策、套用等的綜合防禦安全水平。
  ——營造多維高效的保障環境。統籌推進省級智慧水利建設工作,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審核方案、統一調度資金、統一運維,規範建設內容,加強信息共享,避免重複低水平建設。充分利用服務外包方式,利用社會化力量解決數據和套用的建設、運維問題。加大投資和財政支持力度,保障已建信息系統運行維護經費。
第十章 規劃實施
  根據規劃目標任務,立足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統籌兼顧、系統治理”,開展六項重大行動,實施四類重點工程,系統謀劃、科學設計、統籌安排,提出實施安排,確定資金籌措方案。
第一節 重大行動
  水災害科學防治達標行動。通過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蓄滯洪區建設、病險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骨幹防洪河道及重要防洪城市防洪排澇達標治理等措施,構建水災害科學防治體系,補齊防洪減災工程短板,加強洪澇管理及洪澇災害風險管控。近期實施袁灣水庫、昭平台水庫擴容(替代下湯水庫)、漢山水庫等控制性樞紐工程,推進黃河下游貫孟堤擴建工程、溫孟灘防護堤加固工程和黃河灘區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開展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治理,加快海河流域蓄滯洪區建設與最佳化調整,進一步完善淮河流域蓄滯洪區安全設施,繼續實施賈魯河、衛河(共產主義渠)等重要支流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到2025年,全省1—5級堤防達標率達到77%,重要防洪城市達標率達到64%。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行動。以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強化全社會節水控水,開展重大水資源配置、城鎮供水、農村供水、農業灌溉等工程建設,構建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近期實施宿鴨湖水庫清淤擴容、袁灣水庫、漢山水庫、觀音寺南水北調調蓄等重點水源和調蓄工程,建設引江濟淮(河南段)、引沙濟商、鄭州西水東引等引調水和水系連通工程,有序實施駐馬店、新鄉、平頂山、開封等南水北調供水配套工程和鹿邑、柘城等引江濟淮配套工程,實施大功、人民勝利渠等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進前坪、故縣等水庫灌區工程建設,開展淮水北送等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到2025年,全省城鄉飲用水地表化率達到6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3%,耕地灌溉面積達到81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000萬畝。
  水環境綜合治理行動。深入開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通過陸域污染防治及控制、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重點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措施,構建與健康水生態系統相匹配的水環境保障體系。近期實施鄭州、洛陽等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及提標改造項目,開展惠濟河等重點河段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潁河、賈魯河、唐河等重點河段水質改善。到2025年,全省地表水優良比例繼續提升,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良好,鄭州市、其他省轄市和縣級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分別達到90%、80%和70%。
  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行動。貫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系統修復,強化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通過濕地保護與建設、河流生態帶建設、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地下水綜合治理和保護等措施,構建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體系。近期實施衛河、黃河、沙潁河、淮河、唐白河重要河流重點河段生態廊道建設,開展黃河灘區、淮河等重要濕地保護和建設,繼續實施水源涵養林營造、坡耕地綜合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等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工程,持續開展地下水綜合治理。到2025年,全省水土保持率達到88.55%,濕地保護率達到53.21%,地下水壓采10.74億立方米。
  水文化保護傳承行動。挖掘與保護水文化遺產,探索水文化保護傳承途徑,豐富水文化載體,構建水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彰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實施黃河文化公園、人民勝利渠渠首暨嘉應觀、桐柏淮源等水文化提升項目,蘭考黃河東壩頭、開封宋都水系、南水北調移民文化園、滑縣和濬縣大運河等工程,完成《河南省河湖大典》等著作編纂工作,推廣運用新媒體傳承和弘揚水文化。
  水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行動。持續強化河湖長制,建立健全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保護、水工程管理、水環境治理、水生態補償等水法規體系;完善四水協同推進機制,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完善投融資創新機制,健全水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和工程運行管護制度;全面推進五水綜改,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水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提升涉水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智慧水利建設,提高水治理現代化水平;強化河湖、水資源、水工程、水土保持等涉水事務監管;構建水法規制度保障的現代化水治理體系。
第二節 重點工程
  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開展袁灣水庫、昭平台水庫擴容(替代下湯水庫)、漢山水庫、淮南支流其他水庫等控制性工程建設,研究建設桃花峪、合河水庫,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優先實施近年來防汛形勢緊張、出現險情、存在安全隱患或遭受洪水沖毀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賈魯河、衛河(共產主義渠)等主要支流綜合治理,繼續實施史灌河等骨幹河道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重點山洪溝治理,建設河南省黃河下游封丘倒灌區安全建設(貫孟堤擴建)工程、黃河下游灘區綜合治理工程(河南)、河南省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近期治理工程,繼續實施漳衛河系衛河坡窪蓄滯洪區工程,研究大逍遙滯洪區規劃方案,開展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等。
  水資源配置工程。實施宿鴨湖等水庫清淤擴容,建設白果沖等中型水庫,規範有序實施觀音寺、魚泉等南水北調中線調蓄工程和引黃調蓄工程,實施引黃涵閘改造工程,建設引江濟淮(河南段)、引沙濟商、鄭州西水東引等引調水及水系連通工程,研究淮水北送、引白入沙等工程, 建設小浪底北岸、小浪底南岸、趙口引黃二期、西霞院、前坪水庫、出山店水庫、故縣水庫等灌區工程及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等工程。
  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污水處理廠建設及提標改造項目、河流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實施生態需水保障工程、濕地保護與建設工程、重要生境修復工程,繼續實施地下水綜合治理、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工程,建設河流生態廊道工程。
  鄉村振興水利保障工程。開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改造,有序實施鄭開同城東部供水等南水北調中線供水配套工程和周口市、商丘市等引江濟淮配套工程,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農村應急抗旱水源,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
第三節 資金籌措
  綜合考慮四水同治工程性質、投資規模、資金回收期、收益回報率等因素,參照《河南人民政府關於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實施意見》(豫政〔2017〕37號),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根據項目公益性程度分類進行資金籌措。
  ——公益性工程。工程以社會效益為主,基本沒有經濟效益,工程投資以各級政府投資為主,一方面掌握上級投資重點,積極申報項目,盡最大可能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加大涉及地方財政投入,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四水同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從上到下政府投入機制。
  ——準公益性工程。工程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由政府和社會共同出資建設。一種方式是政府資金作為引導性投資,隨後讓出部分項目的收益或不參與收益分配,同時通過水價調整、財政補貼等方式保證投資者的合理收益。另一種方式是對整個工程分拆,經營性較差的部分由政府出資建設,經營性較強的部分由社會資本建設,並對工程進行運營維護。
  ——經營性工程。按照市場投入為主的原則,可採取金融機構信貸支持、政府和社會資金合作模式、社會資本注入、投融資平台直接參與等方式,積極籌措建設資金。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加強黨的領導
  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於四水同治工作的各領域、各環節,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四水同治始終保持正確方向。各地要從講政治的高度、抓重點的精度、抓到底的深度,切實履行四水同治建設主體責任,緊密結合發展實際,細化落實本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四水同治辦要完善四水同治建設任務和目標考核監督,加強指導督促和統籌協調,對實施效果定期總結,進行評估,發展改革委、財政、水利、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四水同治辦成員部門要協調聯動、齊抓共管,形成全省四水同治建設工作合力,在黨的領導下開創河南治水新局。
第二節 強化依法治水
  完善水法規規章和制度體系,全面加強水事綜合執法,為四水同治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快修訂地方性水法規,研究制定水資源管理條例、規划水資源論證制度、地下水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建立完善防汛抗旱、水土保持、農田水利、水利工程建設、河道采砂管理、水權交易等制度體系。探索部門之間聯合監督檢查、聯合執法機制,加大日常執法巡查和現場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取水、非法排污、非法采砂、違法設障、侵占河湖水域岸線等影響水安全、破壞水環境、危害水生態的水事違法行為,用法律、法規、體制、制度保障和推進現代化建設。
第三節 保障資金投入
  各級政府要制定支持實施四水同治投資政策,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和投入力度,基本建設資金、財政專項資金、地方政府債券要向四水同治工程項目傾斜。提出涉水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辦法,構建事權清晰、權責一致的涉水基礎設施投入責任體系;加大對防洪保全、節水建設、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力度,規劃項目實施應積極與相關規劃銜接,釐清資金籌措方案,避免重複投資,並在規劃項目實施方案中編制財政承受能力評價。在政府主導下,發揮市場作用,拓寬融資渠道,強化監管,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提高投資效益。
第四節 完善科技創新
  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聯合高校、科研單位等通過定向委託培養、技術培訓、科技下鄉、對口幫扶等方式,鍛鍊和培養既熟悉業務又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加快前沿科技和業務需要的深度融合,推進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在水管理工作中套用;加強水資源有償使用、水生態補償、工業領域重點用水行業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產品等標準體系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強化政府的引導、推動和支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為規劃實施提供科技保障。
第五節 統籌項目推進
  做好規劃期內重點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建立前期工作的穩定投入機制,促進重大項目前期工作順利開展,保證成果質量,做好項目儲備。建立規範有序的項目審批機制,規範有序推進項目實施,建立多部門協同的項目建設要素保障機制,認真履行建設程式;跨區域協同推進的重大項目,妥善處理工程建設中的區域水量分配、各方利益協調等問題;項目開展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征地移民等相關事項的落實。形成建設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項目的建設格局。
第六節 促進公眾參與
  將四水同治工作納入公益性宣傳範圍,全省各地組織媒體做好四水同治政策解讀,多層次、多渠道開展宣傳教育,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公眾對四水同治建設的意見,提高規劃全民參與性和有效性。做好重點工程進展情況宣傳報導,正確引導社會預期。積極開展四水同治專題訪談,宣傳報導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的好做法好經驗,全面展示四水同治的工作成效。積極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最大範圍地爭取人民民眾的理解和支持,積極營造全社會關注四水同治、支持四水同治的濃厚氛圍,促進全民參與到四水同治的建設中,維護好生態環境,加快實現人水和諧的美好願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