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印發《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印發《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的通知是國務院於1993年11月04日發布,自1993年11月04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務院關於印發《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的通知
  • 發布部門:國務院
  • 發布日期:1993年11月04日
  • 實施日期:1993年11月04日
  • 效力級別:國務院規範性檔案
  • 法規類別:農業管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研究,並貫徹執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有效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安定。九十年代,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發展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提出了九十年代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明確了我國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黨的十四大又進一步確定了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制定和實施《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對於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和黨的十四大精神,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九十年代農業邁上新台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要根據《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農業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按照《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提出的各項基本目標和政策措施,積極配合,大力協同,促進和保障我國九十年代農業發展目標的實現。
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日,經國務院第七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堅持把加強農業放在首位,全面振興農村經濟,是事關全局的頭等大事。八十年代我國農業成就顯著,在以下六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加快改革開放、加速國民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農業經營突破了長期以來“一大二公”統一經營的體制。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
--農業生產突破了長期緩慢增長的局面。從一九八0年到一九九0年,全國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6.4%,糧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和豬、牛、羊肉及水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按可比口徑年均增長6.4%,基本上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豐富了城市居民的“菜藍子”。
--農村經濟結構突破了長期以來比較單一的狀況。林牧漁業比重增加,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逐步改變了過去三十多年農村經濟就是農業經濟,農業生產基本是種植業,種植業基本是糧食生產的狀況。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突破了長期緩慢提高的狀況。中央、地方、集體和農民累計投資一千五百一十九億元,用於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大江大河大湖的防洪能力;改造中低產田二千六百七十萬公頃左右,開荒二百五十萬公頃;建設了一大批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林牧漁業良種繁育基地;森林覆蓋率由12%上升到12.9%;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報能力提高,減輕了農業的損失;各種適用的農林、畜牧、水產種養技術得到普遍推廣套用;全國糧、棉等綜合生產能力由八十年代初的三千億公斤和二百五十萬噸左右,提高到九十年代初的四千二百五十億公斤和四百五十萬噸左右,肉類、水產品等綜合生產能力也都有明顯提高。
--農業經濟突破了自然經濟的格局,商品化、專業化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八十年代,中央和地方聯合投資近五十億元,建設了一批糧、棉、肉、菜等農副產品商品生產基地。農產品的商品率由54%提高到63%;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創匯額增長了一點五倍。
--農業開發突破了單項開發的模式,開創了農業綜合開發的新局面。從一九八八年開始,國家籌集大量資金,進行農業綜合開發,以增產糧、棉、油、肉、糖等主要農產品為重點,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農業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的原則,先後在全國設立了四十一個農業綜合開發區,對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強農業發展後勁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十年代,必須持續穩定地發展農業,更好地滿足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奔小康的需要。當前,穩定和加快我國農業的發展還面臨一些難題:第一,農業是既有自然風險又有市場風險的弱質產業,又是本身效益小、社會效益大的基礎產業,在我國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由於調控機制還不健全,受比較利益的驅使,資金、物質投放重點將會向非農產業傾斜,對農業發展不利。第二,耕地等農業資源不斷減少,人口不斷增加,農業生產的負荷日益加重。第三,農業物質基礎薄弱,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第四,農業生產效益低,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五,農業生產上新台階,缺少品質兼優的良種和低成本、高效益的種養新技術,不能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因此,從長遠和整體的角度看,九十年代農業發展的任務將是十分艱巨的。
我國農業發展仍有相當大的潛力。現有九千五百多萬公頃耕地中,中低產耕地占60%,加以改良,每畝可增產糧食幾百斤;現有草場中,二三等草地占80%,改良後載畜量可以成倍提高;現在已經利用的養殖水面平均畝產只有九十五公斤,養殖業的飼料報酬率還比較低,改進飼養方法後,可以大幅度增加肉類產量;全國尚有三千三百多萬公頃宜農荒地、七千六百七十多萬公頃荒山荒坡、一百三十多萬公頃沿海灘涂、一千二百萬公頃淡水水面有待開發利用。採取有效措施,增加農業投入,加快對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九十年代,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性歷史階段,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決定和黨的十四大精神,爭取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八十年代的基礎上取得新的突破。發展農業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堅持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的指導方針,採取有效的措施,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把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農林牧副漁各業和鄉鎮企業持續發展,促進農業再上新台階。為此,特制定我國九十年代農業發展綱要。
一、九十年代農業發展的目標和指導思想
(一)九十年代我國農業發展主要目標是:全面發展農村經濟,主要農產品穩定增產,在數量、品種和質量上,適應全國人民小康生活和國民經濟加快發展的需要。到二000年,糧食產量要達到五千億公斤,棉花產量達到五百二十五萬噸,油料、糖料等經濟作物和肉類、水產品要持續發展。農村經濟要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二000年農業總產值(按一九九0年不變價格)達到一萬二千一百億元,年均增長4%左右。全國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五萬二千九百億元(按一九九0年不變價),年均增長18.5%。農業生活要達到小康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一千二百元,年均增長5.8%。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步子要加快,到本世紀末,確保解決民眾的溫飽問題。
(二)九十年代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繼續穩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不斷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各地實際出發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加強農業基礎,加大農業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確保農業再上新台階,滿足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按照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市場、交通、運輸、倉儲、信息、諮詢等基礎設施和各種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帶動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繼續組織農業綜合開發,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灘、荒沙等農業後備資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最佳化農村產業和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創匯農業,使農業逐步走上“面向市場,利用資源,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的道路。實行“種養加”、“貿工農”結合,開拓農村新興產業,促進農林牧漁業與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擴大農村就業領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小康目標。
二、九十年代農業發展的總體布局
(三)農業生產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發揮各地自然資源和經濟技術優勢的原則,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促進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推進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專業化、商品化。
(四)國家鼓勵和扶持發展糧食生產。全國的糧食產銷要按照以省(區)為單位自給有餘或基本自給、就近調運的原則,合理布局。到本世紀末,大多數省(區)要以本省(區)為單位做到糧食總量基本自給;少數調入糧食的省(市、區)要按照互利的原則,與鄰近的糧食調出省(區)建立長期穩定糧食產銷關係;糧食調出省(區)仍要從全局利益出發,發揮當地產糧的優勢,根據本省(區)、國家和調入省(區)的需求,組織商品糧的產銷;有條件做到糧食自給的省(區),要積極發展糧食生產,力爭做到糧食消費自給。各地都要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糧食的品種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糧品種,增加飼料用糧。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要多生產優質稻穀;黃淮海地區、東北地區要積極發展小麥、玉米和大豆生產。
(五)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要按照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適當集中的原則,繼續調整布局。棉花生產,主要在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新疆地區發展。油料生產,以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地區的油菜籽,長江以北的花生為重點,兼顧其他各類油料產區的開發與生產。糖料生產,要穩定發展東南沿海地區的甘蔗和東北、西北地區的甜菜,同時,要加快發展雲南、廣西的甘蔗生產。
(六)林業生產要以培育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木材和林產品供給能力為出發點,合理調整生產布局。在長江、沿海以及風沙危害大、水土流失嚴重的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地區、太行山以及平原地區建設一批重點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和農田防護林工程。以集約經營的方式,在華東、中南、西南為主的地區建設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在長江以南和有條件的地區建設木本油料、香料、藥材、乾果等基地;在嚴重缺柴的淺山丘陵區、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和沿海地區積極發展薪炭林,緩解農村能源困難,促進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過腹還田”和發展沼氣。
(七)畜牧業生產要在穩定發展肉豬的同時,大力發展食草型、節糧型畜禽生產。大中城市郊區應重點發展畜、禽、蛋、奶生產,以滿足城市居民對鮮活畜禽產品的消費需求。農區要繼續著重抓好肉豬生產,努力提高出欄率,積極發展瘦肉型豬的生產。同時,要積極推廣秸稈氨化技術,大力發展農區養牛業。半農半牧區要充分發揮飼料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發展牛、羊等草食性動物的生產。牧區要重視草原和“草庫倫”建設,搞好草場的改良和開發利用,防止草原退化、沙化,提高肉類生產能力;積極發展羊毛生產,滿足紡織工業發展的需要。
(八)水產業要大力發展海、淡水養殖,積極開發外海和遠洋捕撈,重視水產品的加工和綜合利用。淡水養殖重點是抓好珠江三角洲等十一大片地區的開發,並搞好水庫養殖。海水養殖的重點是沿海灘涂的開發。在捕撈方面,要嚴格控制近海捕撈強度,積極開發東海、黃海外海的中上層魚類和南海魚類資源。同時要加快發展遠洋漁業。
三、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提高土地和各種農業資源的單位產出率
(九)實現九十年代農業的增產目標,必須抓住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個關鍵。要依靠科技進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高單產水平。十年內糧棉畝產要分別增加五十公斤和十二公斤,接近八十年代畝產增長水平。
(十)積極組織實施節水灌溉新技術,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要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型農業。推廣管道輸水、渠道襯砌、防滲和噴灌、滴灌等技術。加強水利工程設施的管理和維護,提高工程的使用效益。使我國灌溉水的利用率由40%提高到50%左右。
(十一)提高科學施肥和使用農藥的水平。要採取深施化肥、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等科學施肥措施,使化肥利用率由現在的30%左右提高到40%左右。對農民要進行培訓,使其能及時、合理、科學地使用各類農藥,提高病蟲害綜合防治水平。積極推廣生物農藥和生物防治技術,減少病蟲害給農業造成的損失。
(十二)採取綜合治理措施,提高現有耕地的質量。要通過坡地改梯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完善灌排系統、培肥地力和實行科學種田,使現有的三分之一的中低產田得到改造,較大幅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十三)要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改進耕作技術,提高複種指數,擴大播種面積。採取提高南方冬閒田種植率、擴大間、套作面積,在南方光熱資源兩季不足、一季有餘的地區發展再生稻等措施,到本世紀末,使全國耕地複種指數由八十年代末期的150%左右提高到160%左右,平均每年平約增加播種面積七十三萬多公頃。
(十四)選育、推廣、普及農業優良品種。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儲備和培育一批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農作物及林木優良品種和畜禽水產良種。同時,要有計畫、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一批優良品種。在大力推廣和普及各種常規優良品種的同時,重點選育優質高產的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雜交油菜,加快推廣瘦肉型豬和牛、綿羊、家禽等雜交優良品種。全國糧棉油生產用種在九十年代要更換一至二次,畜禽、水產、糖料、林果等良種普及率要進一步提高。
(十五)大力推廣適用的農業技術。要實行良種良法配套,選擇一批效果顯著的適用技術,重點組織推廣。到二000年,要使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由現在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要繼續大力開展“豐收計畫”、“星火計畫”、“燎原計畫”等科技推廣活動,推廣模式化栽培、旱作農業、農地膜覆蓋、保護地栽培、最佳化耕作制度、病蟲鼠草害測報及綜合防治等農業技術;推廣家畜、家禽最佳化飼養技術及配合飼料、秸稈氨化技術、海淡水高效養殖和資源增殖、疫病防治等技術;推廣普及農產品保鮮、加工、貯運等技術。要廣泛開展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科學種田的水平。
四、加強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建設
(十六)加強糧棉油糖商品基地建設。要在鞏固完善現有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的基礎上,新建二百二十六個,使全國商品糧基地縣達到五百個,商品糧的綜合生產能力達到全國商品糧產量的一半,並使其建設成為為生產商品糧為主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基地,同時,把黑龍江、新疆、內蒙古三大墾區建設成為以生產商品糧為主的農業商品基地;還要新建優質棉基地縣一百五十個,新建一批糖料生產基地。把一批以生產棉花、糖料、橡膠為主的國有農場建設成為專業化、商品化的示範基地。
(十七)加快速生豐產名特優用材林和經濟林基地建設。國家要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和東北、內蒙古的大型國有林區建設一批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新造林五百萬公頃,以增加二十一世紀初期木材的供給能力。同時,在全國建設五百個名特優經濟林生產基地。
(十八)加強“菜藍子工程”建設。1、肉蛋奶菜基地建設。新建二百個瘦肉型豬商品生產基地,增加年出欄五千萬頭;積極推廣秸稈氨化養牛技術,建設一批商品肉牛生產基地,達到年出欄肉牛九十萬頭;在東北、內蒙古、東南等地建設奶牛和水奶牛生產基地,發展奶牛二十萬頭,年提供六十萬噸商品奶;在西北、內蒙古等地建設出綿羊基地;在一些大中城市和工礦區建設一批集約化、現代化的蛋、肉雞場,並建設一批蔬菜生產基地。在南方一些地區利用水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建設一批禽類養殖基地。2、水產養殖基地建設。淡水養殖要抓好增產潛力較大的中低產魚塘的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設,提高單產水平。要利用江河湖泊等大中型水面、水庫和一些沿江河窪地,積極發展水產養殖,建設一批新的水產品商品基地。海水養殖基地在搞好“兩島一灣”(遼寧、山東半島、渤海灣)養殖基地建設的同時,加快南方沿海灘涂的開發利用,積極發展海珍品養殖,逐步建成一批新的海珍品生產基地。繼續搞好西非、北美、南美、南亞基地和南太平洋等遠洋漁業基地建設。
(十九)加強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發展創匯農業,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把我國農業推向國際市場,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在鞏固完善現有農副產品出口基地的基礎上,繼續建設一批新的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充分利用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採用先進適用技術,發展名、特、優、新產品和精加工、深加工製成品的出口,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五、加強農業綜合開發
(二十)九十年代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任務是:
1、保持全國耕地總面積的基本穩定,新開荒面積不少於被占用的耕地。採取嚴格的管理措施,控制占用耕地,堅持占用一畝墾復一畝的原則,全國開荒要達到二百一十萬公頃以上。
2、改造中低產田一千八百萬公頃,造林六百六十萬公頃,建設人工草場和改良草場二千萬公頃,改良中低產水面一百六十七萬公頃。
3、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要擴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三百八十億公斤、棉花綜合生產能力四十萬噸。
(二十一)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是:
1、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遼平原、黃河三角洲、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十大片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共開荒一百九十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一千四百六十七萬公頃。
2、燕山山前平原、渭北隴東地區、南陽盆地與鄂北岡地等十二片省級重點開發區,開荒二十八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三百三十多萬公頃。
3、內蒙古北部草原、新疆伊犁和阿勒泰草原,川西北、甘南、青海湖草原,東北農牧混合帶等六片重點牧區和半牧區,共建設人工草場與改良草場一千三百三十萬公頃,其中高標準人工草場三百三十多萬公頃。
4、西南岩溶地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這些貧困縣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區實現人均占有基本農田一畝左右。
5、河西走廊、新疆綠洲等地區開展治沙二百三十三萬公頃,開發利用沙區資源一百萬公頃。
(二十二)農業綜合開發要增強市場和質量、效益觀念;根據市場需求在努力增加農產品產量的同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切實做到效益為中心,最佳化資源配置和生產結構、布局。立足於整個土地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深度開發和廣度開發相結合。要促進農產品流通,搞好倉儲設施和農村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
(二十三)穩定和完善農業綜合開發政策。“七五”期間對農業綜合開發區實行的政策,如:治理改造中低產田後增產的糧食和新開墾耕地生產的糧食,五年內不安排國家定購任務;新開墾的耕地五年內免徵農業稅;國家安排一部分貼息貸款,既給指標,也給資金,由地方貼息;江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國家繼續增加投資;在分配柴油、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生產資料方面給予優先安排等,九十年代要繼續執行,穩定不變。
(二十四)加強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現有渠道用於農業綜合開發的資金要確保落實,同時要從國有土地使用轉讓費和各種經濟開發區的土地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用於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要運用市場機制,採用項目公開招標等競爭手段,借鑑和採用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項目管理辦法,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農業綜合開發要與本地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扶貧開發、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植樹造林、以工代賑等緊密結合,相互配套,從巨觀上構成大規模的整體開發工程。
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二十五)發展鄉鎮企業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九十年代,在鞏固農業基礎的同時,要把鄉鎮企業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要繼續貫徹“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大力開拓與農業相關聯的新興產業,堅定不移地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
(二十六)鄉鎮企業要按照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調整結構,提高效益。要按照靠近原料產地、經濟合理的原則,統籌安排城鄉農產品加工布局。新增的農產品加工業,儘量放到農村去辦。有條件的城市,要逐步把適宜放在農村的農副產品加工業轉移到農村。鄉鎮企業要在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對不同地區的鄉鎮企業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要充分發揮其特有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積極引進人才和技術,發展橫向聯合,建立一批資源加工型企業,帶動全面發展。中部地區要努力發揮本地糧食等農產品資源優勢,實行經濟綜合開發,提高加工水平,對糧食等農產品生產進行綜合補償。沿海地區要立足現有基礎,加快技術改造,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和出口創匯產品。要加強企業管理,促進鄉鎮企業上水平、上質量,提高企業素質。
(二十七)制定政策措施,積極引導扶持鄉鎮企業健康發展。特別要大力扶持中西部鄉鎮企業的發展。人民銀行安排用於中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專項貸款每年應適當增加,重點支持中西部糧食主產區發展鄉鎮企業。國際金融組織的鄉鎮企業貸款也要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傾斜。鼓勵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橫向經濟聯合與協作。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要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實行區域間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十八)要繼續實行鄉鎮企業“以工建農”。通過鄉鎮企業的發展,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到二000年,在滿足農業生產要求的前提下,鄉鎮企業力爭再吸收五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
(二十九)加強對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引導。農村小城鎮建設,要依託現有集鎮,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以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要引導鄉鎮企業在地域上相對集中,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農民進入小城鎮,從事工業、商業、建築、運輸、服務等行業的工作。
七、加強農業發展支撐體系建設
(三十)水利工程是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央和地方都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重點水利工程。九十年代的主要建設項目有:
1、防洪工程。長江建設三峽工程,澧水江埡水利樞紐,繼續加高加固中下游堤防、治理洞庭湖和鄱陽湖,建設洪湖等蓄洪工程。太湖建設太浦河、望虞河和杭嘉湖南排等十項工程。黃河建設小浪底水利樞紐,加高加固下游堤防。淮河拓寬中遊行洪通道,擴大下游入江入海出路,建設懷洪新河、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工程、石漫灘水利樞紐。珠江建設北江飛來峽、西江大藤峽水利樞紐。同時,繼續建設海灤河和松遼河等水系的防洪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2、水資源工程。重點建設為京津華北供水的南水北調工程、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及引黃入晉工程、河北桃林口水庫、新疆烏魯瓦提水利樞紐。開工建設黃河大柳樹工程。加快東北地區北水南調和安徽引江濟淮等工程的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
3、灌排工程。建設和改造一批大型灌排工程,主要有四川武都、升鐘灌溉工程和都江堰改造工程,寧夏、內蒙古河套灌排工程,陝西東雷抽黃工程,河南、山東大型引黃灌溉工程,安徽淠、史、杭灌區,內蒙古、吉林察爾森水庫灌區,甘肅引大入秦和景泰提灌工程,海南松濤灌溉工程等,力爭十年內淨增有效灌溉面積五百三十三萬公頃,二000年全國灌溉面積達到五千三百三十多萬公頃。
4、水電工程。全國水利系統新增水電裝機一千五百萬千瓦,其中大型水電裝機二百八十萬千瓦,中型六百二十萬千瓦,小型六百萬千瓦。建成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五百個。
5、水土保持。九十年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四十萬平方公里,主要是加快黃河中游和長江上游重點水土流失區的治理步伐,同時抓好珠江、海河、淮河、遼河等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在西北地區要採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開展小流域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三十一)加快支農工業的發展是保證農業上新台階的重要條件。這方面的重點工作是:
1、加強化肥工業建設。九十年代要建設年產重鈣八十萬噸的貴州瓮福化肥廠、五十六萬噸重鈣的湖北大峪口工程,年產氯化鉀八十萬噸的青海鉀肥廠二期工程和雲南高濃度磷復肥工程,以及海南、內蒙古、陝西渭河、江西九江、湖南洞庭化肥廠等一批大中型化肥生產廠和配套化學礦山項目。加快小化肥廠的改造,促進產品更新換代。二000年化肥生產能力達到一點五億噸(標肥)。
2、加快農藥、農膜、農機等農用工業建設。農藥工業要加快調整品種結構,建設和改造一批大中型企業,大力發展高效低殘留的農藥新品種,並建立我國的農藥研製中心。二000年農藥產量達到二十四至二十五萬噸。要新建和重點改造一批農用地膜原料生產企業,生產更多規格品種的農用薄膜。二000年農膜產量達到八十萬噸。要加快農機工業的發展,二000年生產能力達到年產大中型拖拉機二十萬台,小型拖拉機五十萬台,聯合收割機一萬台,內燃機八千萬馬力。農用柴油.農村用電都要逐步增加,努力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
(三十二)林業是農業高產穩產的生態屏障。九十年代要抓好以下重點林業建設項目:
1、“三北”防護林工程,到本世紀末完成造林總面積七百一十八萬公頃。
2、長江中上游九省一百四十五個縣的防護林體系一期工程,造林六百六十七萬公頃。
3、沿海十一個省、區、市的防護林體系一期工程,造林二百四十四萬公頃。
4、繼續抓好三江平原、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我國主要糧食產區的平原綠化工程和太行山綠化工程。
(三十三)加強氣象預測預報體系建設。九十年代要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步伐,重點建設中期數值預報實時業務、靜止氣象衛星地面資料接收處理、氣象衛星綜合套用業務、大氣監測自動化、氣象綜合信息網路、氣象衛星監測套用等系統工程,強化災害性天氣監測和短期氣候預測,提高預報的時效和精度,減少自然災害給農業造成的損失。
(三十四)加強飼料工業建設。九十年代油料產區新建一批菜籽粕開發利用企業。建設五千噸級賴氨酸企業二個;十萬噸級磷酸氫鈣生產基地一至二個,建設大型飼料級維生素A、E裝置一套。到二000年,全國配、混合飼料加工能力要達到七千萬噸以上,配、混合飼料產量力爭突破五千五百萬噸。
(三十五)加強畜禽用疫苗和藥品廠的建設。九十年代畜禽疫病防治要繼續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集中人力、財力抓好對畜禽和人類健康危害大的疫病防治。要重點建設和改造一批為全國服務的生物藥品廠。“八五”期間,在山東濟南和上海分別安排動物保健品建設項目,新增畜禽疫苗六十億羽(頭)份的生產能力。要對重點生物藥品廠進行技術改造。
(三十六)加強農業科研建設。要加強國際科學技術的交流合作,組織好國內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的研究工作。加強國家重點開放實驗室和專業研究室的建設,充實和改善農業科研條件。要努力增加農業科研攻關、中間試驗和新技術開發經費,力爭研究出一批農業科技新成果用於農業生產。國家重點建設中國農科院、林科院、水科院等為全國服務的農林水科研院所。加強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的基礎科學研究和良種繁育、栽培技術、灌溉技術、水土保持技術、病蟲害防治和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等套用科學研究。各級政府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扶持和促進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緊密結合。既要集中力量扶持農業基礎科學研究,又要十分重視科研成果的套用推廣,加快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
(三十七)抓好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業高等教育。積極推進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促進教育同經濟建設密切結合。縣、鄉兩級要把教育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分級管理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在農村國小高年級和國中開展農業技術的普及教育。統籌規劃經濟、科技、教育的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一步搞好一批農林水利重點大學、院校、重點學科的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水平較高的重點中等農林水利學校。加快高、中等農林水利院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建立農林水利院校師資培訓中心。各級政府要真正樹立全面振興農村經濟必須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加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八、廣辟農業投資渠道,增加農業建設資金
(三十八)完成九十年代的農業建設任務,需要大量投資。必須努力拓寬農業投資渠道,大幅度增加農業投資。國家預算內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國家財政支農資金、銀行的農業信貸資金、以工代賑資金等現有渠道的農業投資要長期穩定,並逐步增加。為了保證農業發展的需要,從中央到地方,計畫、財政、信貸盤子都要優先保證農業資金,一定要下決心改變農業投資份額小的狀況。根據國家財稅、金融、投資、外貿體制改革方向,積極開闢資金渠道,更多地吸收和利用外資。在利用外資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積極擴大農業利用外資的數量、範圍,不斷提高水平,並給予優惠的政策。
(三十九)增加農村集體、個人用於農業的投入。通過發展鄉鎮企業等措施,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要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保證農村集體將一定比例的積累資金用於農業,引導農民增加用於農業建設的資金。各級政府要根據本地情況,進一步完善勞動積累制度,充分利用我國廣大農村勞動力資源充裕的優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四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增加農業投入。通過多種方式集中一部分社會資金用於大中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農工商一體化,創造條件推動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投資於農業。
(四十一)管好用好農業投資,提高農業投資使用效率。中央和地方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要嚴格按照國家的基本建設投資管理辦法進行管理,主要用於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國家級重要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大型重點防護林工程、氣象預測預報系統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重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央和地方財政支農資金、以工代賑資金、銀行農業建設貸款都要保證用於加強農業生產建設。農村集體用於農業的建設資金,由農村集體掌握,不能平調和挪用。鼓勵農民將資金用於生產性建設。不允許違反國家規定,以任何方式向農民搞集資和攤派,增加農民負擔,不允許擠占農民用於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在農業建設資金使用的管理上,既要發揮各級各部門增加農業投資的積極性,又要從巨觀上建立有效的調控機制,對多渠道的農業投資進行總體規劃和協調,在農業建設上形成合力。要加強農業建設項目前期論證,逐步推行項目業主責任制和招標制,提高農業投資的使用效率。
九、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四十二)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對堅持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推動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上新台階具有重要作用。到本世紀末,要在全國逐步建立起以鄉村集體和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以專業經濟技術部門為依託,以農民自辦服務為補充的多經濟成份、多形式、多層次的服務體系。
(四十三)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重點是:1、搞好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開展的以統一機耕、排灌、植保、收割、運輸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2、完善鄉級農技、農機、水利(水保)、林業、畜牧獸醫、水產、經營管理和氣象服務等組織,搞好服務工作;3、辦好供銷合作社和信用社。國家和集體的有關技術經濟組織要大力幫助農民開展農產品和農用生產資料購銷、倉儲、加工、運輸、出口,以及籌資、保險等為重點的服務。4、搞好科研教育、信息、諮詢等部門開展的技術信息、人員培訓、技術承包等服務。5、鼓勵發展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等組織,開展專業互助服務。6、建立鄉鎮企業的支柱產業“龍頭型”服務組織,面向國內外提供產供銷的全程服務。通過各種服務組織為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全方位服務。
(四十四)各行業部門都要樹立為農民、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觀念,不斷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要實行農科教結合,農工商結合。實行多部門服務功能配套,發展貿工農工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系列化綜合服務,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向產業化、專業化和企業化發展。
(四十五)積極支持農民自辦、聯辦服務組織。各級政府對農戶自辦、聯辦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要給予支持,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金融、科技、內外貿等部門要從資金、技術和物資供應上給予扶持。
(四十六)要進一步制定和落實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的扶持政策。要在資金上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落實有關科技部門興辦服務實體在工商管理、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十、加強領導,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十七)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牢固樹立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要多做調查研究,解決農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特別注意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加強巨觀管理和調控,保證農業所必需的資金,安排好農產品和農用生產資料的生產、收購和供應工作,努力創造有利於農業發展的社會環境。
(四十八)保護農業生產,維護農民利益。國家對農業生產,特別是糧、棉等關係國計民生的農產品生產實行切實的保護政策。各行各業要真心實意地為農業生產服務,為農民服務,維護農民的利益,大力支援農業的發展。
(四十九)加強法制建設,逐步實現以法治農,以法促農。要把宣傳和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等作為重點,增強全民的法制觀念。要健全農村法律機構,搞好農村法律的實施,積極開展農村法律諮詢服務。加快制訂保護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以及減輕農民負擔等配套法規。運用法律手段,嚴厲打擊製造、銷售假冒、偽劣化肥、農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和各種破壞農業生產的行為,促進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的穩定。
(五十)各級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門要在國家農業發展綱要指導下,因地制宜地制訂本地的農業發展規劃,並認真組織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