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是2011年12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
- 類型:剛要
- 頒發部門:政府
- 相關內容:糧食行業
- 發布時間:2011年12月28日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糧食局通知,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第一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一節 面臨的形勢,第二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第三節 主要目標,第二章 健全糧食巨觀調控體系,第一節 完善糧食購銷體制,第二節 健全儲備調節體系,第三節 加強監測預警系統,第四節 提升糧食應急能力,第三章 完善糧食倉儲設施,第一節 加強倉儲設施建設,第二節 推進倉房維修改造,第三節 完善烘乾設施,第四節 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第四章 推進糧食現代物流發展,第一節 打通“北糧南運”主通道,第二節 完善黃淮海等主要通道,第三節 建立糧食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第五章 發展現代糧油加工體系,第一節 調整產業結構,第二節 最佳化區域布局,第三節 加快升級改造,第六章 健全糧食市場體系,第一節 規範收購市場,第二節 完善零售市場,第三節 健全批發市場,第四節 穩步發展糧食期貨交易,第七章 完善糧食標準與質量檢驗監測體系,第一節 健全糧油標準體系,第二節 提高檢驗能力,第三節 強化質量安全監測,第八章 加快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和發展,第一節 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第二節 最佳化企業布局和結構,第九章 增強糧食科技創新能力,第一節 提高研發能力,第二節 改造傳統產業,第三節 加強套用基礎研究,第四節 建設創新體系,第十章 加強監督檢查,第一節 推進體系建設,第二節 加強庫存檢查,第三節 強化市場監管,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第一節 完善政策支持,第二節 加大投入力度,第三節 深化改革創新,第四節 嚴格市場準入,第五節 強化科技支撐,第六節 引導愛糧節糧,第七節 強化糧食安全責任,第八節 加強規劃實施組織領導,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糧食局通知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糧食局關於印發《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國糧展〔2011〕22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發展改革委、糧食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中國中紡集團公司:
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有關糧食流通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為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制定了《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地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加快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全面加強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構建完善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攻堅時期。制定並實施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加強監督檢查,加快發展現代糧食流通產業,提高糧食巨觀調控能力,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糧食流通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保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和價格基本穩定、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省級發展改革部門、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規劃實施的溝通協調和支持配合,切實落實責任,細化目標任務,確保規劃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各地要將本地區糧食行業發展規劃,以及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報送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糧食局。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糧食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糧食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糧食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第一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第一節 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影響,有效應對國際糧食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的複雜局面,通過不斷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糧食行業實現了持續穩定發展,基本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符合我國國情的糧食流通體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年來,糧食巨觀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糧食市場監測、應急體系不斷完善,保供穩價措施有效實施,國內糧食市場基本穩定;糧食倉儲設施和物流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糧油倉儲管理規範化持續推進,糧油加工業不斷壯大;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基本形成;糧食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整體水平邁上新台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繼續發揮主渠道作用,結構和布局進一步最佳化,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力顯著提高;糧食法規標準體系、監督檢查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逐步健全和完善,依法管糧有力推進。面向未來,我們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專欄1 “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略)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加快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全面加強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構建完善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攻堅時期。
新形勢下我們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升級加快,人們更加注重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的糧油食品,從而為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間。二是國家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糧食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逐步完善,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國家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力度進一步加大,為糧食流通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升級提供了重要契機。四是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推動傳統糧食倉儲、物流和加工的技術升級,為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五是國家交通運輸網路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物流體系的建立,為降低糧食流通成本、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創造了有利條件。六是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為發展現代糧食流通產業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一是保障糧食供求平衡的難度加大。受資源環境約束、種糧成本增加、糧食生產比較效益較低以及人口增長、工業化、城鎮化等影響,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偏緊狀態。二是糧食供求的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矛盾加劇。糧食主銷區產消缺口逐年擴大,玉米消費增長較快,大豆及食用植物油對國際市場依賴性不斷增加,對糧食供求平衡形成較大壓力。三是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對國內糧食市場影響日益加劇。受氣候變化、生物質能源快速發展和投機行為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供求偏緊和高價位波動趨勢更加明顯。四是糧食流通基礎設施還有很多薄弱環節。倉儲、物流體系不完善、分布不平衡,倉房維修改造資金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流通基礎設施和科技發展缺乏持續、穩定投入。五是糧食流通監管有待加強。監管制度不健全,監管體系不完善,監管手段和能力不足。六是糧食流通管理體制機制還不適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新要求。部分地區糧食行政管理機構、隊伍、職能有待完善,地方各級政府的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需要加強,糧食省長負責制也有待全面落實。
第二節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二五”時期糧食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糧食流通形勢新變化,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對糧食需求的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加強監督檢查,加快發展現代糧食流通產業,提高糧食巨觀調控能力,保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和價格基本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十二五”時期,糧食行業發展要堅持以下原則:
——加強巨觀調控。繼續推進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糧食市場調控機制。靈活運用多種手段,增強糧食巨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針對性、有效性。
——促進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調整。實現糧食收購、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各環節的有效銜接,促進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的協調發展。
——提高創新能力。套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成果,改造傳統糧食產業,推廣低碳技術,發展綠色儲糧和糧油加工,減少糧食損失,完善創新體系,支撐糧食行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推動糧食產業結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以人為本。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保證食品安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完善糧食標準與檢驗監測體系,保障城鄉居民糧食質量安全。
第三節 主要目標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十二五”時期糧食行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糧食巨觀調控能力、倉儲物流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高;推進法制建設,全面實現依法管糧;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競爭有序、監管有力、質量安全的現代糧食流通格局。
根據以上總體目標的要求,糧食行業發展實現以下具體目標:
——糧食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中央專項儲備不低於既定規模數量,地方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核定規模以上。適當提高稻穀庫存比例,小麥和稻穀庫存保持在合理水平。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形成布局合理、運轉高效的應急網路。
——糧食流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糧食倉儲設施滿足糧食增產、保障供給的要求,基層糧庫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使糧食主產區基本消除長期露天儲糧,並建立維修改造長效機制。主要跨省流出通道能力顯著增強,推進東北地區散糧火車“入關”,散糧流通比例明顯提高。主產區農戶儲糧條件得到改善,全國種糧農戶實現科學儲糧的比例5%左右,項目實施地區的農戶儲糧損失率降低到2%以下。
——糧食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糧食收購服務體系更加規範高效,滿足居民日常糧食消費需求的零售供應網路更加健全,全國統一的糧食競價交易系統更加完善。——糧油加工業健康發展糧油加工業健康發展糧油加工業健康發展糧油加工業健康發展。產品結構明顯改善,區域布局更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2%以上。糧油加工關鍵設備自主化率提高到60%以上。
——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更加明晰,經營機制更加靈活,組織結構更加合理,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經濟效益穩步增長。
——糧食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更加健全。糧食質量標準體系更加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明顯增強。制定糧油新標準120項,修訂糧油標準300項。
——糧食流通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推進《糧食法》儘快出台,完成《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的修訂。研究制定相關配套制度辦法,糧食法制體系建設更加健全。
圍繞上述目標,“十二五”時期糧食行業的主要任務是:深化一項改革,健全六大體系,重點建設六大工程。深化一項改革,即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健全六大體系,即健全糧食巨觀調控體系,糧食倉儲物流體系,糧油加工體系,糧食市場體系,糧食科技創新體系,糧食監管和標準質量檢驗監測體系;重點建設六大工程,即糧食倉儲設施工程、糧庫倉房維修改造工程、糧食現代物流工程、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工程、糧油加工業升級工程、糧食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工程等。
第二章 健全糧食巨觀調控體系
進一步完善糧食巨觀調控機制,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證糧食市場供應,保持糧食價格基本穩定。
第一節 完善糧食購銷體制
構建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購銷模式。逐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水平,進一步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具體操作辦法,保證最低收購價政策的貫徹落實。研究完善主要糧食品種的臨時收儲政策,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市場化要求、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糧食價格支持體系。
做好政策性糧食銷售工作,根據巨觀調控需要和市場價格趨勢,適時安排政策性糧食競價銷售,把握好銷售節奏和力度,保持糧食價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穩定。
完善糧食產銷合作長效機制,進一步理順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的利益關係。逐步建立多形式、深層次、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合作關係,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糧食區域平衡。建立有利於產銷合作發展的支持體系,重點保證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成渝等地區的糧食供應。
第二節 健全儲備調節體系
細化中央專項儲備和調節儲備的功能,建立健全中央儲備糧存儲、吞吐輪換和進出口有效結合的機制。完善地方糧食儲備管理制度,探索銷區地方儲備糧輪換與產區糧食收購緊密銜接的模式。形成調控有力、運作規範、高效靈活的儲備糧管理局面。
充實儲備庫存,增強巨觀調控物質基礎。中央專項儲備和地方糧食儲備達到合理規模,中央調節儲備數量根據市場情況和調控需要靈活掌握。
完善儲備布局和品種結構,調整最佳化中央儲備糧地區布局,重點向主銷區、西部缺糧地區和貧困地區傾斜,增強對大中城市糧食供應的保障能力,地方儲備要和中央儲備相互銜接補充。中央專項儲備和地方儲備按照優先保證口糧安全,兼顧其他用糧的原則,最佳化品種結構,總量上適當提高稻穀庫存比例。修改完善中央儲備糧輪換管理辦法,及時下達中央儲備糧輪換、收購、銷售計畫。積極支持地方加強調控能力建設。
第三節 加強監測預警系統
做好全社會糧食供需平衡調查工作,建立健全統計調查體系,準確反映國內糧食供需狀況。完善糧食市場信息監測體系,實現對糧食市場的動態監測和分析。合理確定預警指標,擴大監測預警範圍,力爭全國糧食市場信息直報點增加到500個左右,提高糧食巨觀調控預警能力。發展面向全社會的糧食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以多種方式提供市場信息服務,促進糧食流通和市場穩定,引導糧食生產和消費。
第四節 提升糧食應急能力
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各級應急體系,加強演練培訓。按照有糧可用、有糧可調的要求,充分做好應急物質保障準備。促進糧油購銷、調運、儲存、加工、供應等各環節的相互銜接,形成布局合理的糧食應急網路。各地要按規定建立和充實成品糧油應急儲備,確保隨時投放市場,保證應急需要。全國省級糧食應急指定加工企業從1700個增加到2000個,供應企業從4000個增加到5000個。全國大中城市成品糧油應急儲備規模應滿足15天以上的社會消費需要。
第三章 完善糧食倉儲設施
加快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倉儲設施布局,加大倉房維修改造力度,加快烘乾設施建設。繼續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推廣科學儲糧技術,改善農戶儲糧條件,減少糧食產後損失。
第一節 加強倉儲設施建設
最佳化糧食倉儲設施布局,推廣套用糧庫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倉房設施標準化、技術裝備現代化。新建糧食儲備倉容2000萬噸,增加倉儲能力。針對收納、中轉、儲備等不同糧食倉儲需求合理選用倉型,推廣先進實用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裝備。36個大中城市建設一批成品糧低溫儲備設施,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成渝等地區要優先滿足成品糧儲備應急保障需要。
第二節 推進倉房維修改造
全國維修改造倉容1億噸以上。重點對倉房防潮防雨、保溫隔熱進行維修改造,配置必要的糧情檢測、機械通風、環流熏蒸等儲糧設施和裝卸輸送設備,配置檢化驗儀器,推廣低溫儲糧、氣調儲糧等綠色儲糧新技術。
第三節 完善烘乾設施
新建和改造一批糧食烘乾設施,淘汰技術落後的烘乾能力,使全國烘乾能力保持在1.1億噸以上,其中東北地區9100萬噸以上,南方地區2000萬噸以上。在東北地區改進烘乾工藝和控制技術,節能減排,降低烘乾成本,減少環境污染,保證烘後品質。在南方地區推廣經濟適用的烘乾設備。在農墾系統水稻產區推廣低溫烘乾技術。
第四節 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
繼續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為800萬農戶配置標準化儲糧裝具,項目地區的農戶儲糧損失率降低到2%以下。在糧食主產區開展種糧大戶新型儲糧設施建設試點,重點建設一批示範性小型鋼板筒倉。
專欄2 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略)
第四章 推進糧食現代物流發展
全面實施《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2006—2015年)》,加快“北糧南運”主要物流通道建設,加強產銷銜接和糧食物流資源整合,重點推進鐵路散糧火車在東北區域及全國其它區域的運營,以及鐵路與公路、水路的多式聯運,實現跨省糧食主要物流通道的散儲、散運、散裝、散卸,最佳化和完善糧食物流供應鏈。
第一節 打通“北糧南運”主通道
重點建設東北地區一批大型糧食裝車點,以及與其相銜接的華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區一批大型糧食卸車點,並加強與公路集並的銜接,配套建設糧食中轉倉儲設施。完善東北地區糧食鐵水聯運物流系統,配套建設東南沿海港口和長江、珠江流域主要物流節點的糧食中轉和接卸設施。開展東北地區糙米“入關”集裝化(貨櫃或集裝袋)運輸試點和成品糧儲運技術示範。
第二節 完善黃淮海等主要通道
建設一批物流節點項目和中轉倉儲設施,完善黃淮海通道、長江流域通道和京津通道、華東通道、華南通道的中轉和接卸發放設施,發展黃淮海地區的散糧汽車運輸以及長江、珠江、大運河、淮河等流域的散糧船舶運輸。提升西部地區糧食中轉、發放設施能力。
圖1 全國主要糧食物流通道示意圖(略)
第三節 建立糧食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加快建立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糧食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優先整合和利用現有糧食物流資源。完善糧食供應鏈管理,建立全國糧食物流配送、交易和管理信息平台,實現糧食物流信息資源共享。支持糧食物流園區有序發展,加強糙米流通、散糧汽車和貨櫃運輸技術的開發研究,制訂和完善相關建設和技術標準規範。
第五章 發展現代糧油加工體系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結構最佳化、布局合理、安全營養、綠色環保的現代糧油加工體系。保持糧油加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2%以上,進一步最佳化產品結構,引導糧油加工業集聚發展,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加工基地或產業集群。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和節能減排力度,明顯提高副產物綜合利用率。
第一節 調整產業結構
有效利用糧油資源,提升加工技術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按照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等要求,加大系列化、多元化糧油產品開發力度,提高優、新、特產品的比重,強化質量安全,加強品牌建設。
鼓勵和引導大型企業兼併重組,推動上下游聯合協作,培育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競爭力。支持中小型糧油加工企業強化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強化衛生、環保、安全、能耗等指標的約束作用,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壓縮和疏導過剩產能。
第二節 最佳化區域布局
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遵循產區為主、兼顧銷區和適當考慮重要糧油物流節點的原則,實現糧油加工業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
在長江中下游、東北等稻穀主產區,發展稻穀綜合加工基地。在華北、華東、西北等小麥主產區,形成優質專用小麥粉、全麥粉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加工基地。積極開發玉米食品,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企業的產能擴張和用糧增長。在東北、華北、中西部等雜糧及薯類主產區,建立一批加工基地,提高加工規模和技術水平,加快發展雜糧傳統食品和方便食品。在江蘇、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形成一批糧油加工成套裝備製造基地。
圖2 稻穀加工業布局示意圖(略)
圖3 小麥加工業布局示意圖(略)
充分發揮東北非轉基因大豆優勢,提升當地大豆油加工產業帶建設水平,引導整合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在長江中下游和西部油菜籽主產區,黃淮海花生主產區,黃河、長江流域和西部棉籽主產區,西部葵花籽主產區,結合淘汰落後產能,發展一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大型加工企業,鼓勵建設一線多能、多油料品種加工項目;依託稻穀、玉米主產區大型糧油加工企業、加工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大力發展米糠油、玉米油等特色油脂加工;在長江中游及淮河以南地區,大力發展油茶籽油等木本植物油加工,增強食用植物油供給能力。嚴格控制大豆壓榨及浸出項目,合理控制沿長江地區菜籽油加工產能規模,推進企業兼併重組,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
圖4 食用植物油加工業布局示意圖(略)
第三節 加快升級改造
加快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糧油加工企業,提升糧油加工業整體技術水平,實施糧油加工園區建設、技術改造、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主食品工業化示範、應急加工供應等工程。
依託現有資源,整合、新建或改擴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綜合利用全、帶動能力強的糧油加工園區。加大糧油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和關鍵設備自主化,提高節能降耗水平。加強企業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健全並嚴格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度,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完善加工標準體系,大力倡導適度加工和健康消費,合理控制大米、小麥粉、食用植物油等產品加工精度。加快傳統主食品工業化步伐。加大對大中城市及重點地區糧油應急加工、供應等設施建設和改造力度。
第六章 健全糧食市場體系
加快糧食市場體系建設,形成以糧食收購市場和零售市場為基礎、批發市場為骨幹、糧食期貨交易穩步發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糧食市場體系。
第一節 規範收購市場
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在糧食收購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勵各類具有資質的市場主體從事糧食收購活動,搞活糧食流通,構建規範高效的糧食收購服務體系。嚴格執行收購市場準入制度,規範各類主體的糧食收購行為,維護良好的糧食收購市場秩序。
第二節 完善零售市場
大力發展超市、便民連鎖店為主要形式的城鄉糧油供應網點,發揮集貿市場在糧食供應中的作用,建立滿足居民日常糧食消費需求的零售供應網路。大中城市要確定一批用得上、實力強、效率高的糧食應急供應網點,確保糧食應急供應。鼓勵和支持糧食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延伸,創新經營理念,提高零售網路的服務水平和效率。規範糧食零售市場管理,健全糧食零售經營者誠信檔案制度。以深入開展“放心糧油”進農村、進社區活動為重點,進一步擴大“放心糧油”覆蓋範圍。
第三節 健全批發市場
根據糧食巨觀調控的需要,繼續選擇部分大型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組建國家糧食交易中心。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為依託,加快健全全國統一糧食競價交易系統,擴大交易系統的市場聯網範圍,完善統一交易規則。積極推進中央儲備糧及其他政策性糧油進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交易。抓緊制定《糧食批發市場管理辦法》。
引導糧食批發市場積極組織開展跨區域的大宗糧食品種的交易,充分發揮其在糧食產銷銜接中的作用。加快大中城市成品糧批發市場建設,著力推進特大城市的成品糧批發市場建設。在全國重點指導和扶持一批大中型成品糧批發市場。
全面提升糧食批發市場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加快糧食批發市場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重點加強批發市場的信息系統和質量檢驗檢測系統建設。健全市場管理制度,提高糧食批發市場管理水平和從業人員素質。鼓勵具備資質的多種所有制糧食市場主體從事糧食市場經營活動。
專欄3 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略)
2004年國務院決定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後,為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健全糧食市場體系,提高糧食流通效率,根據糧食省長負責制的要求,由省級人民政府申請,國家糧食局已陸續批准了23個省區市在糧食批發市場的基礎上組建國家糧食交易中心,並聯網形成全國統一的政策性糧食競價交易平台,承擔國家政策性糧食競價交易任務。“十一五”期間,全國統一的競價交易平台共交易了各類政策性糧食2.4億噸、食用植物油70.2萬噸。通過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公開交易國家政策性糧食,充分發揮了市場競爭機制,節約了糧食流通成本,提高了糧食巨觀調控效率,對保證糧食市場供應、穩定糧食市場價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時期,國家糧食局將根據省級人民政府申請,繼續做好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的組建工作,更好地發揮政策性糧食競價交易平台在巨觀調控中的作用。
第四節 穩步發展糧食期貨交易
逐步增加糧食期貨交易品種,引導糧食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增強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聯動性,加強對糧食期貨交易的監督管理,規範糧食期貨交易行為。
第七章 完善糧食標準與質量檢驗監測體系
完善糧油標準體系,加大標準化工作實施力度。建成以國家和地方糧食檢驗監測機構為骨幹,以糧食企業為基礎,覆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地級市、糧食主產縣、糧食購銷企業、大型糧食加工企業的糧食檢驗監測體系。配備儀器設備,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整體水平和糧食企業質量管理水平,促進糧食企業承擔糧食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消除監測盲區,保障糧食質量安全。
第一節 健全糧油標準體系
加強糧油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糧食收購標準、糧油產品標準、糧食儲藏標準和糧油加工標準等。研究制定小麥、稻穀、玉米、大豆等產品質量、檢驗方法和技術規範新標準120項,對現有300項糧油標準進行複審修訂。
專欄4 糧油標準制修(訂)主要內容(略)
第二節 提高檢驗能力
加強糧食檢驗監測體系建設,以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為重點,增強綜合檢驗能力、仲裁檢驗能力、快速應對糧食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檢驗能力。通過國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配置相應的糧食檢驗儀器設備、改善基礎設施,著力提升國家糧食質量監測機構的糧食衛生指標檢驗水平和先進快速檢驗技術的研究套用水平、地方糧食檢驗監測機構的常規指標和主要衛生指標的檢驗水平、糧食企業的檢驗技術水平。
專欄5 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建設(略)
第三節 強化質量安全監測
建立國家和地方糧食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定期開展糧食質量安全監測、收穫糧食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糧食出入庫檢驗及政策性糧食質量安全抽查檢驗。加強糧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建立污染區域糧食收購、儲存、銷售質量安全管理機制和追溯制度。建立糧食質量安全監測預警網路,確保收購環節糧食質量安全。
專欄6 糧食質量安全監測主要內容(略)
第八章 加快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和發展
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以發揮主渠道作用為重點,進一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戰略性重組,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切實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第一節 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進一步理順和規範政府調控與企業經營的關係,完善糧食政策性業務由政府委託企業代理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加強糧食企業國有資產監管,理順糧食基礎設施的產權關係。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推進大型糧食企業兼併重組。
第二節 最佳化企業布局和結構
逐步培育以大型國有糧食企業為骨幹、基層國有糧食企業為基礎,優勢互補的糧食市場主體,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積極培育50個左右國有或國有控股的地方大型糧食企業,增強區域糧食市場調控能力。
完善糧食購銷網路和產業鏈條,以糧食主產縣(市、區)為單位,以縣級糧庫為基礎,每縣保留、組建和培育1~2個國有或國有控股的糧食企業,以及必要的收購網點,作為國家掌握糧源、搞活購銷的重要基礎。加快國有糧食企業發展方式轉變,形成以糧食產業化企業為龍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糧食生產基地為依託的糧食產業化經營服務體系。重點扶持150個以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
第九章 增強糧食科技創新能力
加大儲藏、物流、加工、檢測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增強糧食科技創新能力。以高新技術為著力點,以節能環保技術為切入點,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提高現代化水平。糧食行業國家科研經費投入明顯增加。
第一節 提高研發能力
發展基於物聯網技術的現代糧食流通體系,在重點區域開展糧食物流信息採集、追溯技術、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套用示範,實現糧食物流的信息資源共享。加大信息化手段在糧食巨觀調控中的套用,利用專用感測器等技術,逐步實現對糧食庫存信息的智慧型化監控。
在糧食收購品質檢測、儲糧環境控制、庫存品質監管、有害物質防控等方面,加大信息、生物等高新技術研發。開展生態環境溫濕度與糧食品質關係研究,實現對糧食黴菌、害蟲等的實時監測。
第二節 改造傳統產業
加快節能減排技術套用,研發儲藏、乾燥等方面的綠色、節能、降耗新技術。推動生物技術套用,研究綠色儲糧技術體系。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替代化學物的高效菌株、酶製劑。研製糧油食品衛生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和儀器。
推動先進制造技術套用,開發裝備智慧型控制和線上監測技術。開展綠色儲糧、倉儲信息化技術和裝備的集成示範。開發全自動散糧成套接卸輸送裝備。採用新材料、新工藝,提高糧食加工裝備設計和製造水平。
第三節 加強套用基礎研究
開展糧食流通環節的生物技術與糧食質量安全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加強生態儲糧等關鍵技術和糧食品質特性及化學機理、物理特性與生態環境關係的規律研究,建立糧食品質特性基礎資料庫。制訂糧食信息安全等新技術標準。
第四節 建設創新體系
強化國家、省、企業三級創新能力。發揮科研院所、大學、企業優勢和技術特長,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套用開發和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技術推廣體系。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完善國家糧食科技創新平台,加強基礎研究,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強糧食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機制,引進高層次人才,培養複合型人才。發揮地方糧食科研院所在區域糧食產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專欄7 糧食科技創新重點項目(略)
第十章 加強監督檢查
建立機構健全、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覆蓋全面的糧食流通監督檢查行政執法體系,鞏固監督檢查各項制度,使定期檢查、專項檢查、重點抽查和專案調查等方式得到有效落實,實現政策性糧食檢查、糧油庫存檢查、社會糧食流通檢查的常態化、制度化。
第一節 推進體系建設
強化監督檢查工作體系,切實做到地方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監督檢查機構、職能、人員、經費“四落實”,全面落實監督檢查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加強監督檢查隊伍建設,重點加強省級以下糧食監督檢查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提升執法隊伍專業水平,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糧食監督檢查法規制度,完善監督檢查行政執法程式和工作紀律,建立和完善層級監督制度,加強對地方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監督檢查工作的指導,落實糧食流通監督檢查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完善政策性糧油監管體系,加強政策性糧油的監督檢查力量,對中央儲備等政策性糧油的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實施監管。推進糧食流通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規範企業經營行為。
建立糧食流通監督檢查信息管理系統,包括檢查對象基本情況、各級糧食監督檢查機構與隊伍情況,以及執法信息等內容,統一開發軟體,建立信息平台,實現資源共享。配備必要的調查取證器材、車輛和設備等,保證執法需要。
第二節 加強庫存檢查
完善糧油庫存檢查辦法,最佳化庫存檢查組織方式,強化檢查工作制衡與約束機制。將例行檢查、專項檢查、不定期檢查等方式進行有效結合,加強對不同性質企業和糧油庫存的分類監管,增強監管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第三節 強化市場監管
加強對糧食最低收購價、國家臨時收儲等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強化對收購、競價銷售、出庫、移庫的監督檢查。做好退耕還林、水庫移民、應急供應、救災等政策性糧食供應的監督檢查,確保政策性糧食供應及時到位。
加強對糧食經營者從事糧食收購、儲存、運輸、銷售等經營活動的監督檢查,加強對收購資格、最低最高庫存規定、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實施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加強對行政執法工作的層級監督,切實做到公正執法、文明執法。開展監督檢查行政執法示範單位創建活動,規範和提升監督檢查行政執法的行為和水平。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完善政策支持
改善和健全糧食調控機制,引導市場糧價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糧食獎補政策,積極探索與糧食儲備訂單收購掛鈎的補貼辦法。健全完善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
加強與鐵路、交通等部門的協作,創新糧食物流機制,整合現有糧食物流資源,推進倉儲、碼頭設施社會化和運輸服務市場化。建立支持農戶科學儲糧的長效機制,爭取將農戶儲糧裝具及簡易儀器設備等納入農機具補貼範圍。
積極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對糧食收購的保障作用,完善糧食收購資金信貸管理辦法,支持國有糧食企業開展糧食購銷業務,掌握糧源。積極利用企業上市、發行債券和商業銀行貸款等多種形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落實和完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糧油加工企業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有關稅收政策。研究出台相關政策措施,支持重點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
爭取政策支持,對國有糧食企業產業(物流)園區建設用地優先安排;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中依法取得的資產轉讓收入和按規定處理企業使用的劃撥土地收入,優先留給企業用於繳納社會保險費和安置職工;加強對國有糧食企業資產管理,對依法出售自有公房、建築物的收入,優先用於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和發展。
第二節 加大投入力度
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符合條件的重要糧食倉儲、物流、應急保障等流通基礎設施、市場體系建設、加工業升級改造、科技創新、技術引進、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等的投入,積極引導多渠道社會資金投向糧食流通領域,並建立穩定的長效機制,明顯提升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科學發展能力。對糧食淨流出省(自治區)和新疆、西藏以及青海、四川、雲南、甘肅四省藏區等中央明確給予政策支持地區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給予適當傾斜。
第三節 深化改革創新
深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改革,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步伐,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渠道作用。制定和完善促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措施,採取多種形式,做好企業經營性掛賬的消化處理工作。多渠道籌措資金,解決國有糧食企業富餘職工分流安置的資金缺口。理順國債、世行貸款和地方政府等投資糧食流通基礎設施的產權關係。
完善地方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體系,落實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管理全社會糧食流通的職責,重點做好糧食行業管理和指導市場準入、行政執法和監督檢查、監測預警和應急供應、流通統計、新技術推廣等工作。實行政企分開,切實轉變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落實基層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
第四節 嚴格市場準入
進一步完善糧食收購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規範市場秩序。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強化安全、出品率、能耗、質量、環保、土地等指標的約束作用,制定和完善糧油加工行業準入條件和落後產能界定標準,鼓勵發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進產能。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完善糧食收購、儲存、物流、加工等領域的外商投資管理和併購安全審查機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第五節 強化科技支撐
強化糧食科技對現代糧食購銷、倉儲、物流、加工產業跨越發展的支撐作用,推進建立穩定的糧食行業科技創新資金支持機制,加強糧食科技國際合作交流,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普及。實施智慧財產權質押等鼓勵創新的金融政策,加強智慧財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加強科研誠信建設。
大力加強糧食行業行政管理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加大力度引進高層次人才。大力推進糧食從業人員職業教育,加強糧食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最佳化、素質優良、富有競爭優勢的行業人才隊伍。
第六節 引導愛糧節糧
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強化從收穫、收購、儲存、運輸、加工和消費全過程的節糧措施,減少糧食浪費和損耗,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抑制不合理的糧食需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廣泛開展愛糧節糧等主題宣傳活動,加強糧油食品營養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公眾愛糧節糧和健康消費意識,大力倡導適度加工和科學用糧,引導合理膳食,促進健康消費。
第七節 強化糧食安全責任
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保障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在國家巨觀調控下,全面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強化地方保障區域糧食市場供應和穩定價格的責任,落實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完善應急預案,健全應急機制,加強糧食應急加工、供應體系和網路建設,提高應急保障能力。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和監督檢查,保證糧食質量安全,維護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
第八節 加強規劃實施組織領導
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強化部門分工協作機制,發揮規劃對糧食行業發展的指導性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規劃實施的綜合協調,國家糧食局具體負責規劃的組織實施,精心部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政策,紮實推進各項規劃工作,並根據需要編制一批專項規劃,細化落實本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
各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在省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主動加強與省級發展改革等部門的溝通協調,提高認識,密切配合,切實落實責任,根據本規劃總體要求和本地實際,編制本地區的糧食行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細化落實具體任務,制定促進本地區糧食行業發展政策措施,形成強有力的協作機制,抓好本規劃貫徹落實,確保本規劃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