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龍(中華龍介紹)

中華龍(中華龍介紹)

中華龍是一個個魅力的傳說編織而現,由於人們的信仰使得龍成為我們這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偉大民族的象徵,直到五千年後的現在,中國人仍在驕傲的說自己是“龍的傳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龍
  • 類別:文化
  • 歷史:華夏民族圖騰
  • 地區:中國
華夏圖騰,起源,歷史,文化,更名之說,英文,

華夏圖騰

:中華龍

起源

中華文明的信仰圖騰為什麼是“龍”?
因為在8135年前的二月二,無上聖母華胥氏誕伏羲女媧兄妹時,天空中青紫二氣如蟜龍般盤旋而下,天雷聲轟隆隆的響個不停,故而稱“聖龍降世”,誕下伏羲女媧的聖體脖頸以下有龍鱗護體,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自稱是龍的傳人的緣故。
二月二龍抬頭節,從中華文明始初就傳延下來,每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視,在民間有廣泛的歌謠傳唱曰“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因此二月二龍頭節,基本上變成後世歷代執政者鼓勵農桑的時日;過了二月二龍頭節後,務農的人們就要下地幹活了,也希望能在新的一年裡,有個好收成。因為有這樣務實的期願,所以才能夠使二月二龍頭節一直流傳至今。
中華文明的“龍”,和中華文明的“易”與“道”一樣,是守護神,也是精氣神,更是中華文明的經絡,而不是西方文化的惡魔(Dragon)。
還有很多不讀古經史的無知之人說:“伏羲、神農、黃帝都是神話傳說”,這只是證實了自己的文化修養淺薄。“神話”這個概念及名詞,是漢至三國南北朝時期才真正風行起來的,如漢《列仙傳》、東晉《神仙傳》等。
但三千多年前的《周易·繫辭下》就載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和“ 包羲氏沒,神農氏作”等,這在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經冊中記載的清清楚楚。

歷史

在人類由蒙昧向文明進化的歷史上,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美麗傳說和英雄史詩。在中國,再沒有比龍的形象更為真切動人的了,儘管誰也沒有目睹過“龍顏”,但這並不妨礙人們憑豐富、浪漫的想像對它進行修飾裝扮,使之既有神靈的奇異,又有人的德性,人們無時不感到它的存在。更由於龍的形象是在華夏民族的形成中完善起來的,故龍也成為我們這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偉大民族的象徵。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而且牢牢地銘刻在中國人的頭腦之中,我們常以龍的傳人引以自豪。今日的中國人,仍自豪地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中華龍

文化

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中華龍文化歷史悠久,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將龍文化融入到各種生活、文化、藝術當中。在生活中的龍文化,如龍舟,將船畫以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將龍文化與中國傳統節慶相結合;在現代文化藝術當中,中華龍為主題的作品也相當豐富,如“中華龍”柴窯筆筒,將中華龍文化與陶瓷工藝相結合,以五龍、海水和祥云為主題元素,融合了宮廷龍同民間龍的圖案特色,既有皇家龍威武莊重的氣派,又有民間龍優美、自由、奔放、生動的造型,構思巧妙,形象刻畫精緻,雕刻處理層次分明,富於“中華龍”的氣質,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

更名之說

“首屆中華龍文化蘭州論壇”通過了一份《蘭州宣言》,提出應將中華龍的英文譯名“dragon”改為“long”,理由是“中華龍形象神奇,主要象徵正義與吉祥;西方的‘dragon’外貌醜陋,猖狂肆虐,主要代表邪惡與禍祟”,改名是為了避免中華龍在西方被誤讀。《蘭州晨報
這個建議在網民中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響,有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不以為然,認為這純粹是吃飽了撐的。
我是支持改變中華龍的英文譯名的,理由很簡單:名不正,則言不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和世界的交往日趨頻繁,如果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一些形象(如麒麟等)的譯名,在西方的語境中都先天性地帶有貶損、邪惡甚至恐怖的含義,那顯然是無助於西方人正確認識中國的。
當然,良好的形象並不完全取決於名字,但名字也很重要。以人際關係做比喻,假如一個陌生人叫“大偉”,我們就會對他產生一種比較好甚至比較信賴的感覺,假如他叫“小三”,感覺可能就比較一般了,如果他叫“垃圾”,我們會產生什麼感覺就不必多說了。
中國為西方大國所起的譯名,都含有很正面的意義,諸如“美利堅”、“法蘭西”、“英吉利”、“德意志”、“義大利”等。這些名字讓人聽了以後,即便不會立即肅然起敬,也會產生一些很美好的聯想。試想,假如我們不改變這些國名的讀音,而把其改成“霉離間”、“發懶系”、“蠅蒺藜”、“得一趾”、“夷耷狸”等,會是一種什麼感覺?
其實西方人也是很在意名字的,當時英國人給清廷的照會,就堅決反對清廷稱其為“英夷”。
反過來,西方在音譯中國的名字時,就很有些馬馬虎虎了。比如“china”即瓷器的意思,就很不妥當,無論是意義還是讀音,都與“中華”、“中國”等相去甚遠。再比如香港的譯名“hongkong”則是粵語的音譯而並非國語的音譯,至於“龍”的譯名,就更不用說了。
今日的中國是國際社會中平等的一員,我們就很有必要對諸多中國象徵的英文譯名進行一番“正名”。這樣的事情也是有先例的,比如北京原來的譯名是“peking”,現就改成了“beijing”。
當然,有些譯名已經約定俗成,又無惡意如“hongkong”,我看就不必再改了。但“dragon”就最好改一改,甚至“china”,北京史學研究者賈元良近日在其部落格中提出將“中國”按照漢語拼音直譯成Zhongguo。

英文

舊(西方)dragon 新(中國)Loon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