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仙傳

列仙傳

《列仙傳》是中國第一部系統敘述神仙的傳記,具體成書時間與作者爭議頗多,現多認為是西漢史學家劉向所著,主要記述了上古及三代、秦、漢之間的70多位神仙的重要事跡及成仙過程。

《列仙傳》開創了神仙傳記的先河,為神仙作傳,建構了一個較完整的神仙譜系,在開創仙人題材小說、形成富有意義的文學母題、創作思維、仙道思想等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文章古雅簡潔,敘事細緻生動,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列仙傳》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道藏
  • 文學體裁傳記
  • 作者:劉向
  • 字數:11535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歷史背景,時間爭議,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後世影響,作品評價,版本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列仙傳》共兩卷,記載了自三皇五帝時至漢代的神仙人物。卷上記載了41位,卷下記載了30位。《列仙傳》記述了每位神仙的形跡,所述之事多與長生、變化方術相關,大致講述了修道成仙的方法,一是通過服食丹藥可以成仙:如服食神果仙花,靈丹妙藥就可以成仙,如秦穆公時的赤須子、黃帝時期的赤將子輿等便是通過服食一些果實和藥物得以成仙。二是通過服氣養氣可以成仙。《列仙傳》認為神仙是以氣為形,所以食氣也被視為修養的方法,服氣就是吐納之法,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彭祖,從夏代至商代末年,活了800餘歲,他“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三通過行善積德也可以成仙,《列仙傳》記載木羽母親常做善事幫助人們接產,木羽十五歲便成仙,就是上天為了報答其母的善行。四是得到高人的相助,也可以成仙。
列仙傳列仙傳

作品目錄

註:《列仙傳》版本較多,收錄於《道藏》的《列仙傳》收錄了71位神仙人物的傳記,此詞條以此為準。

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據《列仙傳敘》載,漢武帝時,信奉神仙的淮南王劉安陰謀反叛朝廷,結果事情敗露後被迫自殺。當時漢皇族楚元王劉交三世孫,即劉向的父親劉德受命負責這個案子,他從劉安家中搜得一本《枕中鴻寶密秘》,專言“神仙使鬼物”及“重道延年”之術。幼年的劉向對它很感興趣,閒來無事時,常常翻閱。到漢成帝時,劉向受詔總校群書,得覽歷代典籍秘要,又受時風感染,更加相信神仙之事“實有不虛”、“真乎不謬”,只是世人求之不勤罷了。所以,出於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和宣揚神仙思想的需要,“遂緝上古以來及三代秦漢,博採諸家言神仙事者,約載其人”,撰寫了這部神仙列傳。
從來源上《列仙傳》中的神仙分為三類:
⑴由上古至西漢末年間流傳下來的,為人們所傳頌的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如黃帝、赤松子等;
⑵史傳中確有記載,但對其神異之事沒有記載的歷史人物,如老子、東方朔、范蠡等;
⑶史傳和仙傳中沒有記載,為作者根據自己所見聞的當時的神異之事或根據時事誇大後所創造的神仙人物,如女丸、木羽等。

時間爭議

《列仙傳》的作者與成書時代問題歷來頗多爭議。古今學者圍繞《列仙傳》的作者是否為劉向產生了其成書於西漢末年、東漢和魏晉中三種說法。認為產生於西漢末年的說法自然承認《列仙傳》為劉向所撰。而其他兩種說法則不承認其為劉向所撰。
⑴成於西漢末年之說的代表首推葛洪,葛洪在《神仙傳序》和《抱朴子論仙篇》中都提及《列仙傳》為劉向所撰。現代魯迅、侯忠義、李劍國、王枝忠和歐陽健等學者,也持此觀點。魯迅認為:現存漢人小說“惟此外有劉向的《列仙傳》是真的”。侯忠義在《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中采此說。李劍國認為《列仙傳》乃劉向晚期作品。他認為:其一,最早稱劉向作《列仙傳》者是葛洪,葛洪所處時代離劉向未遠,必有所據;其二,他還對其他學者提出的疑點進行了逐一辯駁,認為他們所列證據都不足以推翻劉向對《列仙傳》的著作權;其三,《列仙傳》和贊乃出兩人之手,傳自傳,贊自贊耳,不能因贊語佛經,即疑傳非向作。王枝忠和歐陽健都贊同李劍國的論點及其理由。
⑵成於東漢之說始於北宋。北宋黃伯思以為“不類向文,恐非其筆……疑東京文也”。(《東觀餘論》卷下《跋劉向列仙傳後》)從而首先開始懷疑劉向對《列仙傳》的著作權。南宋陳振孫也從文風上判定“似非向本書,西漢人文章不爾也”,但他並沒有指出為何人所撰。楊守敬《日本訪書志》提出兩個疑點:一是《世說新語文學》注引《列仙傳序》稱七十四人在佛經,而劉向之時並無佛經傳入。二是今本《列仙傳》中有很多地名是東漢才出現的,如《文賓傳》中出現的太邱,《木羽傳》中出現的鉅鹿南和都為東漢才出現的地名。據此,楊守敬認為《列仙傳》為東漢方士所託。余嘉錫在《四庫提要辯證》中認同楊守敬的觀點,並以為《列仙傳》蓋明帝以後順帝以前人之所作也。王青則為《列仙傳》的成書劃定了一個時間範圍,認為其成書應該在東漢順帝永和五年之後至西晉太安二年之前這一段時間內。陳洪也持東漢末年說,與王青一樣,他也認為《列仙傳》並非一次性成書,中間應有一個續作的過程。但他認為這種續作只是文人個人行為,與王青所認為的在流傳過程中的集體增補不同。他認為這種續作至曹魏時已經完成並形成與今本大致相同的版本,其續作者可能就是《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裴注中所提及的敲弘。
⑶成於魏晉中期之說始於明代。以明代胡應麟和四庫館臣為代表,胡應麟認為:“果向有此書,班氏決弗遺。蓋偽撰也,當是中古間人。……非中古則三國無疑也”。清代四庫館臣亦以為“魏晉間方士為之,託名於向”。
《列仙傳》的作者與成書時代問題至今沒有定論。現代學者基本認同《列仙傳》是在西漢末年由劉向匯集整理當時的神仙傳說而成這一說法,而《道藏》中收錄的《列仙傳》並不是劉向整理時的原貌,《列仙傳》是首先經劉向整理成定本,其後經過後人的增補和調整,從而形成了《道藏》中的版本的與劉向原本有所差別的版本。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列仙傳》較為鮮明地體現了早期神仙思想的特點。
  • 奇幻多彩的神仙群像
《列仙傳》中所記神仙, 身份各異, 上至帝王將相, 下至平民百姓, 乃至乞丐。《列仙傳》中固然有地位尊崇的人物得道成仙, 如黃帝、呂尚、范蠡、王子喬等。但更多的是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普通人物, 如馬師皇是馬醫,偓佺是採藥者, 嘯父是補鞋匠,平常生是門卒,酒客是酒坊主,祝雞翁是養雞人,陰生是乞丐,赤將子輿是木工,等等。《列仙傳》把眾多的神仙集中在一起,記述他們種種奇異的事跡,構成一幅奇幻多彩的神仙群像圖。
  • 群仙的形象特徵及生活方式
從形貌上來看,《列仙傳》中的仙人大多與常人相差無幾,只有少數形貌稍顯怪異。如黃帝“有龍形”;務光“耳長七寸”;桂父“色黑而時白,時黃,時赤”;毛女“形體生毛”。《列仙傳》所記群仙形貌異常的大約有十人左右,其他神仙的形貌未見描述。
雖然《列仙傳》中的仙人形貌與常人差別不大,但列仙的生活方式與一般人相比,是有不小差別的。他們一般不食人間五穀,而是服用各種其他物質,如水玉、雲母、丹砂等。這些物質有助於他們導引服氣,甚至有返老還童乃至起死回生的功效。他們的住處也與常人有異。雖然也有一些是住在人間世界中的,但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住在高山大澤之中,有的乾脆就住在海上仙山之上。他們的出行方式也與常人有別,或是乘坐龍、鳳,或是騎行赤鯉、白鶴等,而這是標識他們神仙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們所具有的法術也較為神奇,比如能呼風喚雨、隱形變化,乃至飛舉升天。
《列仙傳》中的神仙形象, 與上古神話傳說中的諸神有很大區別。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他們不再以神格為中心,而是已經完全人格化。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有機會得道成仙,諸如補鞋匠、木工、門卒、養雞人乃至乞丐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都有機會成為世人羨慕的仙人,說明《列仙傳》中的神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變得非常親近。
  • 五花八門的升仙途徑
《列仙傳》中所描述的升仙途徑多種多樣,其中最常見的是靠服食而成仙。如赤將子輿“不食五穀, 而啖百花草”;偓佺“好食松實”;務光“服蒲韭根”;彭祖“常食桂芝”;等等。也有服用某類礦物或化合物的,如赤松子服食水玉,方回煉食雲母,任光善餌丹,主柱餌砂,等等。
其次是通過導引行氣而得道成仙。如容成公“守生養氣”,彭祖“善導引行氣”,邛疏“能行氣鍊形”。這種導引行氣的修煉方式常常涉及到“房中術”。比如容成公雖是善守生養氣,但亦善補導之事;老子好養精氣。而《女丸》中更是直寫沽酒婦人女丸行養性交接之術,直言不諱地點出房中術的內容乃至實行房中術的過程。
除服食和導引行氣之外, 《列仙傳》中成仙的另一條途徑就是做好事得到善報而成仙。如《馬師皇》中寫馬師皇是黃帝時的馬醫,因為治好了向其求治的龍,後來被龍駝著升天而去。《陵陽子明》中寫陵陽子明放了一條釣得的白龍,後龍來迎去成仙。這是積善得到好報的故事,也是善惡報應觀念在《列仙傳》中的生動體現。
應該指出的是, 雖然升仙途徑各有不同, 但很多都是以服食作為基礎的。如赤松子能入火自燒, 似乎是修煉火化登仙之法, 但亦服水玉;關令伊是在服食基礎上與老子同游流沙而化胡成仙。又如上文提到的陵陽子明, 雖是得到了神仙的指引, 但得道的基礎卻是服食。此外如園客、朱璜等都是在服食和遇仙的雙重作用下而成仙。
早期的神仙信仰中,只有地位尊崇的人物或是傑出的英雄人物以及方術之士才有機會與神仙交往,或是得道成仙,如黃帝、漢武帝、呂尚、東方朔等。尤其是像秦皇漢武的求仙行為,非一般平民可為。這表明在西漢以及之前,仙道之流離一般平民距離尚遠。《列仙傳》中所記群仙由人及仙的途徑主要是服食及導引行氣為主的修煉之法,或主要是靠個人修煉而來。這傳達這樣一種觀念,即修道成仙是不論身份高低的。不論是何種身份,也不論其社會地位如何,只要是勤於修煉,或是得到某種機遇,都可以達到長生不老甚至是飛舉升天的境遇。他們用自身的經歷向世人昭示:長生是可求的,神仙也是可學的,這對普通民眾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而諸如仙人濟世等故事情節,也使人仙之間不再隔閡。這說明這一時期的神仙思想帶有較為濃厚的平民色彩,與早期的具有貴族化傾向神仙思想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反映出漢人在仙道思想上的變化。

藝術特色

《列仙傳》雖篇幅短小,敘事簡略,但亦蘊含作者對其結構的深入思考和內容的精心選擇。就其巨觀結構而言,該書大致是按由遠及近的時間順序安排人物傳記,自神農時赤松子始,至殷周時老子、呂尚等,再到秦時安期先生、蕭史等;最後是漢代東方朔、修羊公等。就具體篇目而言,其敘事結構趨於雷同化,基本採用同一種模式:首敘神仙來歷,次言神仙事跡,終述神仙去向。這種“來歷+事跡+去向”的敘事結構與史傳的略同,只是少了文末贊語。

後世影響

  • 開創了神仙傳記的先河
《列仙傳》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神仙傳記,它按照傳記體的敘事形式,以神仙個人為中,單篇按時間順序展開神仙的生平事跡。開創了以“神仙”為中,以神仙所經歷的生平事跡為基本內容,開篇陳述神仙生平,篇末一般交待升仙結局的神仙傳記模式。後代的神仙傳記藉此為基礎進行創撰,基本沿用了《列仙傳》的寫作模式,此後,神仙傳記的形式基本確立。後世以《列仙傳》為開端,陸續出現了《神仙傳》、《晉仙傳》、《續仙傳》、《墉城集仙錄》、《洞仙傳》、《後仙傳》等,神仙傳記蔚為大觀。
  • 形成了成仙的基本模式
神仙思想是《列仙傳》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在《列仙傳》除了本身是神仙的赤松子、江妃二女、嘯父等,其餘皆由平凡人通過各種途徑修煉成仙。《列仙傳》試圖以各種形式賦予平凡人神仙信仰,並最終成為可長生不老、遊走天地、能致風雨的神仙。這種平凡人通過努力可成仙的思想,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能夠使他們擺脫命運的苦痛,滿足他們對於生命永恆的渴望,因此許多人開始接受這種思想,求長生、求飛天。《列仙傳》在繼承前代神話、仙話的過程中,經過總結和自己的虛構,形成了幾種成仙的方式:服食成仙、得奇遇成仙、修道煉丹成仙和從德或事功成仙。
  • 增益了文學典故
《列仙傳》中有許多帶有神仙色彩的離奇故事,這些充滿想像與離奇的神仙故事因其自身的文學性及深刻的寓意而被後世廣為流傳,神仙們的事跡和神仙故事逐漸被化用,成為後代文人經常在作品中引用的文學典故。《列仙傳》的神仙人物故事己經成為文人們廣泛使用的寫作素材運用到詩文之中。如《文選》李善注中徵引了《列仙傳》的許多神仙事跡;如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鮑照化用了《列仙傳》中的蕭史創作了《代升天行》;如三國時期詩人阮籍《詠懷》其二和南朝齊詩人王融《遊仙詩》之四化用了江妃二女的典故;《列仙傳》中的許多表達時間流逝、生命短暫、求仙問道的神仙極其故事都成為後世文人寄託內心情杯、表達思想情感的典故。這些典故對遊仙文學,特別是遊仙詩產生了深遠影響。
  • 豐富了文學母題
《列仙傳》中形成的文學母題給後代小說,尤其是神仙傳記樹立了基本的範式,充實了中國小說的內容。《列仙傳》在長期發展中,繼承了前代詩文和神話中的己有母題並進一步發展,同時還進行了藝術的再創造,逐步形成了人神相戀母題和誤入仙境母題等。
⑴人神相戀母題:《江妃二女傳》和《蕭史傳》是人神相戀母題的典型代表。《列仙傳》以簡練的語言寫出鄭交甫與江妃二女的語言和形象。整個故事對於人神的相戀並沒有清晰地表達,只是以朦脫的語言寫出鄭交甫對江妃二女的欣賞,故事在“漢有游女,不可求思”這樣的感嘆中結束。這個故事對後世成為人神相戀的文學母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後代的文人墨客為追求這種境界,紛紛寫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後世小說在此基礎上演繹出了眾多動人的愛情故事。如曹植的《洛神賦》,如明清雜劇《秦樓蕭史引鳳》、《吹簫引鳳》、《跨鳳乘龍》等都是根據這些故事改編的。
⑵誤入仙境母題:《列仙傳》還孕育了誤入仙境的母題。平凡人在無意中來到了仙境,感受到與世間完全不同的地方,或心情舒暢、心生嚮往,或因此得福、得道成仙。《列仙傳》中對邗子故事的敘述正是誤入仙境母題的源頭之一。這個母題影響深遠,後代的許多文人都嘗試多種文體就此母題進行文學創作,如小說《搜神後記》中的“袁相根碩”、“桃花源”,《幽明錄》中的“劉晨阮肇”都是以此模式進行的創作。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也是這一母題的變奏。
  • 開創了新的仙人敘述模式
在寫仙人形象方面,《列仙傳》基本擺脫了把仙人寫成凶怪模樣的神巫模式,開始讓仙人以隱士、犢子、園客、漁翁、馬醫等形象出現,開創了後代寫仙人往往遁跡人間的寫法。對於宣揚神仙思想來說,這樣寫更具迷惑性,使世人覺得時時在在有仙人考驗其誠心,藝術上這樣寫則更具生活氣息。

作品評價

東晉道教學者葛洪:劉向所述,殊甚簡要,美事不舉。此傳雖深妙奇異,不可盡載,尤存大體。
唐代詩人顧況:志怪之士,劉子政之《列仙》。
北宋文學家黃伯思:事詳語約,詞旨明潤。
清末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自魏晉以下詞人據為典要,何可廢也。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盧國龍:我們可以從《列仙傳》等書中看到其深遠影響,此類仙傳所記神仙之事,往往與《莊子》《列子》同。

版本信息

成書年代版本年代版本
唐朝
《隋書·經籍志》版本
清代
《琳琅秘室叢書》版本胡埏
五代十國
《舊唐書·經籍志》版本
清代
《道藏精華錄》王照圓校
北宋
《新唐書·藝文志》
清代
《叢書集成初編》版本清代胡埏校
北宋
《雲笈七籤》版本節選
清代
《龍溪精舍叢書》版本王照圓校
宋代
《紺珠集》(節選)
清代
王照圓《列仙傳校正》
明代
《五朝小說》版本
清代
洪頤煊《列仙傳校正序》
明代
說郛》版本
清代
沈濤《列仙傳斠注序》
明代
《道藏》版本(現行版本
清代
孫詒讓《列仙傳校勘記》
明代
《古今逸史》版本
清代
《郝氏遺書》版本
清代
《漢唐三傳》版本
清代
《古今說部叢書》版本
清代
《秘書二十一種》版本
民國
《舊小說》版本節選
清代
《四庫全書》版本
民國
《道藏舉要》
清代
《指海》版本

作者簡介

劉向(前77?一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蘇沛縣)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歷仕宣、元、成、哀四朝,官至光祿大夫、中壘校尉,故後人稱劉光祿、劉中壘。通經術,善文辭,成帝時曾總理校勘群書,著《別錄》、《說苑》、《新序》、《列女傳》、《五經通義》等,有《劉向集》,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