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忠能

中山忠能

中山 忠能(なかやま ただやす、文化6年11月11日(1809年12月17日) - 明治21年(1888年)6月12日)日本江戶時代末期至明治時代前期的重臣、公卿、華族、外戚,孝明天皇的岳父。明治天皇的外祖父。明治政府議定。從一位·準大臣·大勛位·侯爵。字子個。

父親是藤原北家花山院流權大納言中山忠賴,母親是藤原北家閒院流參議正親町三條實同之女綱子。兒子中山忠愛、中山忠光、正親町公董。女兒中山慶子(中山一位局)是孝明天皇典侍,生育了睦仁親王(即日後的明治天皇)。

中山忠能在幕末以尊攘派公卿活躍於朝廷安政5年反對幕府的條約勅許奏請,為安政勤王八十八廷臣之一,後來推進公武合體論和和宮降嫁。因支持長州藩的尊攘派,禁門之變後一度失勢,慶應3年明治天皇踐祚後復出,與岩倉具視策劃討幕密敕王政復古。維新後官至從一位、準大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忠能
  • 外文名:なかやま ただやす
  • 別名:子個
  • 國籍:日本
  • 民族大和
  • 出生地京都
  • 出生日期:文化6年11月11日(1809年12月17日)
  • 逝世日期:明治21年6月12日(1888年6月12日)
  • 職業:公卿、政治家、外戚
  • 信仰神道教
  • 主要成就:策劃尊王攘夷公武合體
    策劃王政復古和倒幕維新
  • 代表作品:《正心誠意》
  • 家格:堂上公家·羽林家
  • 位階從一位
  • 勛等大勛位菊花大綬章
  • 爵位侯爵
  • 稱號:麝香間祗候
  • 官職:準大臣
  • 官職:神祗伯兼宣教長官
人物生平,公家子弟,公卿、外戚,反對幕府,明治元勛,榮典,著作,

人物生平

公家子弟

文化6年11月11日(1809年12月17日)生於山城國京都(現在的京都府京都市)的貴族中山家。中山家是羽林家之家格的公家家祿200石),系出藤原北家花山院流花山元庶流,始祖是平安時代公卿正二位·內大臣中山忠親(藤原北家·藤原忠宗的第三子)。中山忠能的曾祖父中山愛親(正二位·權大納言·議奏,贈從一位)參與“尊號一件”事件(指京都朝廷與江戶幕府之間就光格天皇生父閒院宮典仁親王尊號一事發生的爭議事件),與幕府對立。忠能的父親是正二位·權大納言中山忠賴,母親綱子出身藤原北家閒院流三條庶流正親町三條家(公家·大臣家)。中山忠能是中山忠賴與綱子夫婦的次子,系中山忠親第二十六世孫,中山家第二十四代當主。

公卿、外戚

文化7年1月10日(1810年2月13日)被授予從五位下的官位,文化9年1月20日(1812年3月3日)升敘從五位上。文化10年2月7日(1813年3月9日)任朝廷侍從(相當於拾遺),文化11年1月27日(1814年3月18日)升敘正五位,以侍從兼任阿波權介。文化13年3月7日(1816年4月4日)元服,升殿聽政。文化13年3月19日(1816年4月16日)升從四位下,侍從·阿波權介如元。文化15年1月5日(1818年2月9日)升敘從四位上,仍任侍從·阿波權介。文化15年1月28日(1818年3月4日)免阿波權介。文政3年1月4日(1820年2月17日)升敘正四位下,侍從如元。
文政4年5月10日(1821年6月9日)轉近衛府,任左近衛權少將(檢校左羽林中郎將)。文政5年4月3日(1822年5月23日)兼任伊予權介。文政7年6月19日(1824年7月15日)轉任右近衛權中將(檢校右羽林將軍)、伊予權介兼皇太后宮權亮。文政13年2月2日(1830年2月24日)免伊予權介。天保2年12月19日(1832年1月21日)兼任內教坊別當。天保5年7月8日(1834年8月12日)兼任藏人頭。天保5年8月4日(1834年9月6日)準著禁色服聽政,天保5年8月7日(1834年9月9日)申行宿衛後朝之儀。天保5年8月28日(1834年9月30日)日升敘正四位上,任藏人頭·右近衛權中將·皇太后宮權亮。天保6年8月5日(1835年9月26日)、天保6年10月4日(1835年11月23日)為神宮奉行。天保11年3月27日(1840年4月29日)補任參議宰相平章事),兼任右近衛權中將·皇太后宮權亮。天保11年4月16日(1840年5月12日)聽直衣。
天保11年11月18日(1840年12月11日),光格上皇(光格天皇崩御,圍繞“天皇諡號”問題,中山忠能以朝中唯一倡導反對論者令朝野為之側目(但是,反對論並不反對恢復諡號,而在於對退位天皇所贈“天皇號”的疑問,認為諡號的使用應限於在位天皇崩御的情形下)。
天保12年閏1月22日(1841年2月13日),皇太后欣子內親王後桃園天皇之女、光格天皇中宮、仁孝天皇嫡母)出家,女院(新清和院)宣下,中山忠能停任皇太后宮權亮,改兼領新清和院別當。天保12年2月4日(1841年3月26日)升敘從三位,新清和院別當、參議兼右近衛權中將如元。天保14年1月4日(1843年2月2日)升敘正三位,新清和院別當、參議兼右近衛權中將如元。弘化元年12月22日(1845年1月29日)轉任權中納言(檢校門下侍郎),仍兼領新清和院別當。弘化2年2月18日(1845年3月15日)升敘從二位,新清和院別當、權中納言如元。弘化3年6月20日(1846年8月11日),新清和院崩御後,女院別當去任。弘化4年3月14日(1847年4月28日),鷹司祺子(仁孝天皇準後·女御孝明天皇嫡母)被冊立為皇太后,中山忠能兼任皇太后宮權大夫。弘化4年5月27日(1847年7月9日)升敘正二位,任權中納言兼皇太后宮權大夫。弘化4年10月13日(1847年11月20日),鷹司皇太后(新朔平門院)崩御,止任皇太后宮權大夫。弘化4年12月27日(1848年2月1日)任權大納言。
嘉永4年(1851年),中山忠能的次女中山慶子被納入宮中充任典侍,成為孝明天皇的後宮,因深得天皇寵愛,不久就懷孕,嘉永5年9月22日(1852年11月3日)在京都石藥師的娘家中山邸誕下二皇子祐宮睦仁,也就是未來的明治天皇。安政3年(1856年9月29日),按照日本皇室傳統,睦仁從宮中移居中山家府邸,由外祖父中山忠能撫育。萬延元年7月10日(1860年8月26日)祐宮以準後·女御九條夙子(英照皇太后)之子的名分被立為儲君

反對幕府

嘉永6年(1853年),美利堅合眾國的佩里艦隊來航(黑船來航)提出建交通商要求之際,中山忠能持攘夷論的主張,圍繞條約締結,批判關白九條尚忠安政5年(1858年),江戶幕府老中堀田正睦上洛,向朝廷奏請締結日美友好通商條約敕許許可之際,中山忠能與正親町三條實愛(嵯峨實愛)共同提出反對締約的建議書。安政5年3月12日(1858年4月25日),關白九條尚忠向天皇提出準許締結條約,中山忠能、岩倉具視、正親町三條實愛、大炊御門家信等88名堂上公家聯名參奏,強烈要求撤回條約案並靜坐抗議,其後,官務壬生輔世、出納平田職修等97名地下官人奏請撤回條約案,史稱“廷臣八十八卿列參事件”,中山忠能等88位公卿亦被稱為“安政勤王八十八廷臣”。
安政5年5月10日(1858年6月20日),中山忠能兼領議奏,成為朝議決策的組成人員。嘉永2年2月9日(1849年3月3日)為神宮上卿。文久2年12月9日(1863年1月28日)兼領朝廷之國事御用掛,向幕府施壓,敦促其攘夷。在這一時期,隨著公武合體論的興起,中山忠能作為公武合體派的公家,與岩倉具視一起推進和宮降嫁,萬延元年(1860年)擔任和宮御緣組御用掛,辦理和宮親子內親王(孝明天皇的皇妹)與第14代幕府將軍德川家茂的婚事。文久元年(1861年)10月,中山忠能護送公主東下江戶。文久2年(1862年),他支持島津久光薩摩藩主導的公武合體運動,因此激起了一部分極端的尊王攘夷派的憤怒,招致尊王攘夷志士和攘夷派廷臣們的攻擊。隨著尊攘派勢力的抬頭,中山忠能在文久3年1月27日(1863年3月16日)被迫辭去議奏一職而下台,文久3年2月14日(1863年4月1日)辭任權大納言。文久3年8月17日(1863年9月29日),中山忠能的兒子中山忠光(尊攘派公家的急先鋒)被過激的尊王攘夷派天誅組推舉為盟主,在大和國舉兵起義,這是尊攘派武力對抗幕府的起點,史稱“天誅組之變”。結果事變在幕府發兵討伐下失敗,忠光逃亡長州藩,第一次征伐長州後,長州藩內主張妥協恭順的俗論黨得勢,並指使刺客暗殺了中山忠光。
元治元年7月19日(1864年8月20日),長州藩為奪回因“八月十八日政變”失去的京都控制權而舉兵上洛,中山忠能支持長州藩發動的禁門之變。忠能支持長州藩的政變,顯然是想借著政變成功,使自己復歸朝廷的權力中心。然而,長州藩在禁門之變中敗北,中山忠能充當內應的事被揭發,孝明天皇大怒,中山忠能受到禁足的處分,被禁止參朝、與他人會面和外出。慶應2年12月25日(1867年1月30日),孝明天皇崩御,中山忠能的外孫皇太子睦仁親王踐祚登基,是為明治天皇,慶應3年1月25日(1867年3月1日),中山忠能獲大赦被解除處分,敕許恢復參朝。慶應3年4月19日(1867年5月22日)再次被委任為議奏,固辭不受。慶應3年9月27日(1867年10月24日)本座聽政。

明治元勛

慶應3年10月14日(1867年11月9日),中山忠能聯合中御門經之、正親町三條實愛以明治天皇的名義向薩摩藩和長州藩秘密下達討伐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的詔書,即“討幕密敕”。密敕由岩倉具視主導,其心腹玉木真弘起草,中山忠能、中御門經之、正親町三條實愛署名。與密敕同時下達的還有命薩長兩藩誅殺會津藩藩主松平容保桑名藩藩主松平定敬的敕書。慶應3年12月9日(1868年1月3日),中山忠能與岩倉具視、中御門經之共同策劃發動王政復古政變,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攝政·關白和幕府的舊朝幕體制,成立明治維新政府。政變後,新設三職制(總裁、議定、參與)的政府體制,中山忠能任政府議定,同時解任國事御用掛(該職廢止)。同日召開小御所會議,中山忠能總司會務。慶應4年1月17日(1868年2月10日)兼領明治政府神祗事務總督,掌管國家宗教事務。慶應4年2月3日(1868年2月25日) 由政府神祗事務總督改任政府輔弼,議定如元。慶應4年閏4月20日(1868年6月10日)辭去政府輔弼。慶應4年閏4月21日(1868年6月11日)官制改革後,改任議政官上局議定(上議院議員)。
慶應4年閏4月26日(1868年6月16日)升敘從一位,補任準大臣(此職相當於中國的開府儀同三司),著異紋位袍輪違並小直衣,上局議定如元。明治2年5月15日(1869年7月4日) —— 明治2年7月8日(1869年8月25日)兼任神祗官知事,免議定。明治2年7月8日(1869年8月15日)—— 明治4年6月25日(1871年8月11日)改任神祗伯,明治2年10月3日(1869年11月6日)兼任宣教長官。當時,神祗官獨立於太政官,置於國家行政機關首位的地位,管轄祭祀、祝部、神戶(神社的封戶)、諸陵(天皇陵)和宣教神道思想的普及)事務。
明治2年9月26日(1869年10月30日)以王政復古之功勳(贊襄恢復之策、匡輔中興大業)被永世下賜賞典祿1500石(永世祿)。明治3年12月10日(1871年11月16日)賜家祿280石6斗(永世下賜)。明治4年6月25日(1871年8月11日)辭任神祗伯兼宣教長官,賜終身祿500石,就任麝香間祗候(受天皇召對、備國事諮詢)。明治7年(1874年)為創立華族會館(今霞會館)而盡力。明治9年(1876年)1月20日賜馬車一輛以優渥老臣。明治11年(1878年)12月5日任御歌會式取調掛·文學御用掛。明治12年(1879年)5月12日任權典侍柳原愛子大正天皇生母)御產御用掛。明治12年(1879年)12月7日任明宮嘉仁親王(大正天皇)御用掛,擔當曾外孫嘉仁親王的養育。按照皇室風俗,嘉仁在出生滿月後寄養在中山忠能位於麴町區(今千代田區)有樂町一丁目的宅邸,由曾外祖父撫育。明治17年(1884年)7月7日,日本頒布施行《華族令》,建立華族制度,中山家因為是明治天皇的外戚以及多年來維新輔弼之功勳,故而中山忠能在敘爵時被封為侯爵。
明治21年(1888年)6月12日,中山忠能薨逝於東京,享年80歲。墓所在東京都文京區的豐島岡墓地(皇族專用墓地)。

榮典

1810年2月13日(文化7年1月10日)-從五位下;
1812年3月3日(文化9年1月20日)-從五位上;
1814年3月18日(文化11年1月27日)-正五位
1816年4月16日(文化13年3月19日)-從四位下;
1818年2月9日(文化15年1月5日)-從四位上;
1820年2月17日(文政3年1月4日)-正四位下;
1834年9月30日(天保5年8月28日)-正四位上;
1841年3月26日(天保12年2月4日)-從三位;
1843年2月2日(天保14年1月4日)-正三位
1845年3月15日(弘化2年2月18日)-從二位;
1847年7月9日(弘化4年5月27日)-正二位
1868年6月16日(慶應4年閏4月26日)-從一位
1880年(明治13年)11月2日-勛一等旭日大綬章
1884年(明治17年)7月7日-侯爵
1888年(明治21年)1月26日-御紋付御杯一組;
1888年(明治21年)5月14日-大勛位菊花大綬章

著作

中山忠能著有《中山忠能日記》(原題為《正心誠意》)全3卷,是研究幕末、維新時期歷史的珍貴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