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

  “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和2020年主要工作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的五年,也是忍住陣痛、迎難而上、破題突圍的五年。面對外部複雜多變的嚴峻形勢和內部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市政府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治亂象、去泡沫、厘思路、調結構、提質量,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市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
  • 類型:工作報告
 過去五年,是直面問題、重塑發展格局的五年。特別是近兩年,針對經濟成長乏力、土地管理粗放、重大平台建設滯後、投資結構失衡、創新能力不強、產業層次偏低等一系列突出問題,我們堅持對歷史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正視問題,堅決把工作重心聚焦到高質量發展上來。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動對接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大力實施環灣布局、向東發展戰略,進一步釐清城市發展思路和戰略重點。鐵腕整治土地、規劃亂象,出台55項制度重塑國土空間規劃管理體系,強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產業發展用地保障,土地、規劃對城市發展的支撐作用得到根本性轉變。重大戰略平台建設加快推進,翠亨新區、岐江新城開發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歡樂海岸、富元國際金融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重大平台戰略引領作用逐步顯現。投資結構持續最佳化,基礎設施投資比重提高到34.6%,工業投資比重提高到19.6%,房地產開發投資比重從70.8%下降到40.6%,扭轉了多年來投資結構失衡局面。完成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四標四實”工作,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進一步摸清全市經濟、人口、土地、設施底數,有效解決基礎數據不清的問題。
 過去五年,是轉型升級不斷加快的五年。三次產業結構從2.2∶55.9∶41.9調整為2.3∶49.4∶48.3。工業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先進制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49.3%和15.8%。規上工業企業增至3868家。形成電子信息、白色家電、裝備製造等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建成3個省級大數據產業園。累計完成技改投資776億元,推動3400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建成31個國家和省級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項目。服務業支撐作用更加突出,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2%。外貿轉型提質增效,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比重提高到57.5%。上市掛牌企業增至85家。建成1個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6個省級質檢站,在全省質量工作考核中獲得最高等級A級。
  過去五年,是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五年。有效發明專利達8383件,高新技術企業從427家增至2500多家。重大創新平台取得突破,引進光子科學中心和先進低溫研究院,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哈工大無人裝備人工智慧研究院等建成並投入運營。科技創新基礎更加紮實,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增至351家,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省市重大科技專項累計立項225個。市級以上科技孵化載體增至73家,火炬開發區獲批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翠亨新區獲批省級“雙創”示範基地。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省市創新科研團隊增至50個。
  過去五年,是城鄉面貌不斷改觀的五年。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穩步推進,村莊規劃實現全覆蓋。處置閒置土地6.3萬畝、批而未供用地2.6萬畝,完成“三舊”改造超過1萬畝、違法建設治理805.2萬平方米。交通建設紮實推進,公路總里程達2935公里,南沙港鐵路、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開工建設,黃圃快線、北二環主線等一批快速路建成通車,打通26條“瓶頸路”,完成一批市政道路升級改造。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成效顯著,完成608公里農村公路建設,超過60%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創建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培育16家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形成一批特色農業品牌。
  過去五年,是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五年。完成市級機構改革和鎮街體制改革。推進“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企業開辦平均僅需1個工作日,5年淨增各類市場主體16.7萬戶、總量達46.3萬戶。穩步推進簡政放權,下放依申請管理職權607項、非依申請管理職權2521項。“數字政府”加快建設,七大類政務服務事項100%實現“一網通辦”,3362項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國企、財政、農業農村等領域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市場採購貿易試點,古鎮燈飾、小欖五金製品、南頭家電獲評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際貿易“單一視窗”主要套用覆蓋率達100%,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縮87%和89%。成功舉辦中國全面小康論壇、海峽兩岸中山論壇、中國(中山)花木產業大會等活動。
  過去五年,是生態環境逐步好轉的五年。獲評國家森林城市,累計造林4.5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1%,建成翠亨國家濕地公園、金字山公園等一批公園。空氣品質不斷提升,累計淘汰黃標車9597輛,PM2.5等指標持續達標,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90.2%。水環境綜合整治紮實推進,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提高到83.3%,入海河流消除劣Ⅴ類水體,完成21座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新建污水管網747公里,15條城市黑臭水體消除黑臭。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固體廢物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南部組團垃圾處理基地、中心組團垃圾處理基地(三期)、北部組團垃圾處理基地(三期)建成投入使用,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5460噸、提高170%。
過去五年,是民生事業持續改善的五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5.3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1.45∶1。城鎮新增就業28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全市參保999萬人次,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成為國家首批醫保信息平台上線試點城市,全省首發第三代社會保障卡,全省率先建立“大病困難幫扶中心”。累計建成保障性住房2萬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覆蓋率超過80%。教育質量持續提升,幼稚園增至552所,完成新改擴建公辦中國小53所,增加公辦學位3.2萬個,中山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中山)籌建工作進展順利。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醫療衛生機構增至1078個,在全省率先實現國家衛生鎮、省衛生村全覆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80.9歲。高質量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對口幫扶肇慶、潮州131個相對貧困村、1.7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幫助雲南昭通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認真做好援疆援藏工作,對口支援四川甘孜、與黑龍江佳木斯對口合作紮實推進。文化旅遊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中山紀念圖書館開放運營,街區自助圖書館實現鎮街全覆蓋,孫中山故里旅遊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成功舉辦中山國際馬拉松賽等大型體育賽事。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掃黑除惡成效明顯,智慧公安成型發展,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等榮譽稱號。外事、港澳事務、台務、僑務、民族宗教、統計、審計、國防建設、退役軍人、婦女兒童、紅十字、氣象、殘疾人、人防、檔案、地方志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
  過去五年,是政府建設全面加強的五年。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持續深化“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914件、政協提案1259件,推動人大監督事項、政協協商議政成果落地落實。法治政府、廉潔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加強,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強化審計監督和督查落實,政府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中山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我們堅持全市一盤棋,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時、非常之事,堅定不移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統籌”,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在大戰大考中向全市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一年來,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疫情發生後,我們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及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回響,迅速指定定點收治醫院,全力抓好病患救治和密切接觸者隔離觀察,提前啟動應急救治醫院建設,果斷出台“十嚴”舉措,加強重點地區人員管控,籌集和保障醫療防護物資供應,縱深推進“格線化”聯防聯控,構築“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嚴密防線,實現本地確診病例“清零”、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一年來,我們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促進經濟穩定向好、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我們因應疫情形勢變化,建立常態化防控機制,分級分類、分批分次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復學複課,加速經濟復甦,恢復生活秩序。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出台穩企安商20條等一攬子紓困惠企政策,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28億元,穩住了經濟基本盤。全市生產總值增速從一季度的-13.1%回升到1.5%,在全省排名明顯上升,經濟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
  一年來,我們堅持打基礎、謀長遠,築牢高質量發展根基。面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和一些長期性、結構性的深層次問題,我們始終堅持長遠眼光、保持戰略定力,科學謀劃中山未來發展。高標準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謀劃布局7個重大功能平台,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著眼科技創新基礎能力提升,引入一批高層次創新平台,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建立城市更新政策體系,為最佳化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激活城市潛力打牢基礎。
  一年來,我們堅持改革創新、質量為上,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緊緊抓住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深化國土、規劃、城市更新等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翠亨新區、岐江新城等重大平台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取得紮實成效。針對多年來發展後勁不足、投資不斷下滑的問題,我們充分發揮投資的支撐作用,超額完成省市重點項目年度任務,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5%,排名全省第一,為經濟恢復奠定紮實基礎。
  一年來,我們堅持盡力而為、積極作為,全面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穩定。重點抓好“米袋子”“菜籃子”等民生工程,保障居民生活物資供應。大力實施就業穩崗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加強困難民眾救助,兜牢民生底線。十件民生實事順利完成。教育、文化、醫療、社保等民生工作穩步推進。宜居環境不斷最佳化,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30天。平安中山建設紮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一年來,我們堅持真抓實幹、奮發圖強,不斷激發社會各界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活力。牢記初心和使命,在大戰大考中勇於擔當、主動作為,與社會各界戮力同心、共克時艱,不斷增強社會各界信心。針對長期以來項目落地難問題,狠抓項目建設,強化用地保障,最佳化審批流程,推動223個工業項目動工建設,總投資達454.2億元,堅定企業紮根中山發展決心。打響交通攻堅戰,全面融入大灣區交通網,深中通道、中開高速、東部外環高速、西環高速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廣中江高速、坦洲快線即將通車,區位優勢正加快轉變為發展優勢。
  各位代表!回顧“十三五”時期,我們遇到的困難前所未有,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幹部民眾團結奮鬥的結果,是海內外各界關心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向駐我市中央有關單位和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幹警、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和支持中山現代化建設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一是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產業層次偏低,產業集聚能力不強,骨幹龍頭企業缺乏。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不暢,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新動能尚需培育。二是有效管理制度缺失問題依然存在,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社會資源未得到高效利用。三是要素制約亟待破解,解決土地碎片化、閒置用地、低效用地的辦法不多,城市更新力度不夠。四是城市吸引力影響力有待提升。營商環境有待最佳化,城市功能品質與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對高端要素的吸引力不強。五是生態環境改善任務艱巨。水環境治理任重道遠,大氣、固廢污染治理仍需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還需加大力度。六是公共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與人民民眾需求還有不小差距。七是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在依法行政、政務服務、防範化解風險、城市精細化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腐敗問題仍時有發生。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各位代表!“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做好“十四五”期間各項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綜觀國內外形勢,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但要看到,我國制度優勢顯著,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當前,我市正迎來“雙區”建設和“一核一帶一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多重紅利交匯疊加。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部署實施了一系列治亂象、去泡沫、厘思路、調結構、提質量的重大舉措,積極效應已初步顯現,全市經濟呈現企穩回升、加速轉型態勢。我們要把重大發展機遇轉化為堅韌的戰略定力,把外部壓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推動中山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
  按照中央、省的部署,根據《中共中山市委關於制定中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市政府編制了《中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努力打造灣區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改革開放新高地、城市文明示範區、綠色發展標桿市、和諧善治幸福城。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率先建成教育強市、文化強市、體育強市、健康中山,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實質性進展。
  “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再創新的輝煌為總目標,積極參與“雙區”建設、對接“雙城”聯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打贏經濟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加快高質量崛起,奮力建設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打造“灣區樞紐、精品中山”,加快建設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沿海經濟帶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時期,我們要緊跟灣區前進步伐,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奮力譜寫中山改革發展新篇章。
  我們要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中山產業和區位優勢,扭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統籌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擴大內需為戰略支點,堅持內外需相互促進、經濟循環高效暢通,努力在融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走在前列。
  我們要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創新發展能級,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構築創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塑造發展新優勢。
  我們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充分利用好“雙區”建設的集聚效應、協同效應、戰略效應,深入推動城市環灣布局、向東發展,加快與灣區城市互聯互通,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動實施一批新的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進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加快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打造改革開放高地。
 我們要持續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推進產業跨區域布局共建,推動創新資源和成果轉化共享,促進服務功能延伸拓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在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資源要素平等互換、生產要素充分對接等方面加大力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我們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幸福中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典範,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們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安全發展貫穿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堅決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全面推進依法治市,保障政治安全、經濟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社會公共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山、法治中山,打造和諧善治幸福城。
  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我們要牢記初心和使命,以更寬的視野、更強的定力、更大的擔當,搶抓“雙區”建設機遇,直面問題促改革、心無旁騖謀發展、聚精會神抓落實,努力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加快推動中山高質量發展。
  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進出口增長4%,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完成省下達的能耗強度控制目標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搶抓“雙區”建設機遇,全面構築發展新優勢
  堅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以對接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為牽引,充分用好“雙區”驅動效應,推動城市環灣布局、向東發展,打造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
  加快打造參與“雙區”建設的重大平台。實施“頭號工程”,建設“3+4”重大功能平台。集中力量推進翠亨新區建設,加快科技金融新城等重點片區開發,大力發展生物醫藥、低溫裝備、精密製造、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參與灣區建設的主陣地。充分發揮火炬開發區創新發展主引擎作用,謀劃建設灣西智谷、科技新城中軸線等產業總部帶,推進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光電信息三大優勢產業提質升級。高標準推進岐江新城開發建設,統籌做好控規編制和地下空間設計,推進重點片區土地整備,著力引進總部經濟、現代商貿、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項目,打造城市未來新客廳。推進中山科學城、南部新城、北部產業園、西部產業園規劃建設。
  全面融入大灣區現代化交通體系。加快補齊交通短板,構建高鐵、城軌、高速、快線、港口一體化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打造大灣區西部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加快軌道交通建設,爭取動工建設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廣州捷運18號線南延線),推進深江鐵路建設,實現南沙港鐵路通車,做好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前期工作,謀劃對接深大城際和佛山捷運11號線。推進中山北站、中山站綜合樞紐站場改擴建和中山西站建設,謀劃布局中山南站。加快構建“四縱五橫”高速路網,推進深中通道、中開高速、東部外環高速、西環高速、南中高速等項目建設,加快西環高速南延線前期工作。推進“二環十二快”幹線公路網建設,實現坦洲快線等項目建成通車,加快東二環、民眾快線、古鎮快線等項目建設,推動民古路、南外環道路改造等項目動工,謀劃建設西北快線。加快市政路網最佳化升級,推動起灣道、世紀大道快速化改造,推進青溪路等道路建設,打通芙中路等12條“瓶頸路”。
  深入推進區域協同發展。主動對接深圳“西協”戰略,推進深中產業拓展走廊建設,加強與深圳重大科技創新資源對接合作和產業協同發展,引導優質產業鏈條、創新資源向中山集聚。積極對接廣州都市圈,加強高端服務業、高技術產業等領域的合作。深化與港澳合作,推進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加強與珠海、江門對接合作,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建設。推動與灣區城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對接,加強跨市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二、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提升發展新動能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對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奮力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持續提升創新能力。
  加強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山科技創新園,加快光子科學中心、先進低溫研究院建設,推進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哈工大無人裝備人工智慧研究院建設。實施新型研發機構能力提升計畫,圍繞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建設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進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培育創新標桿企業和領軍企業。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省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畫,突破一批行業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全鏈條孵化體系,推動孵化載體向特色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發揮國有企業在建設創新平台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佳化創新生態環境。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完善科技評價機制。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加快發展科技金融,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支持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支持科技服務業發展,做強做優技術成果交易專業化服務機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建設中國(中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完善智慧財產權快速維權機制。
  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做好人才住房、入戶、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等服務保障。實施“雛鷹歸巢”“333”緊缺急需人才引育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中山創新創業。謀劃建設大灣區國際人才港加快留學人員創業園建設。加強技能人才培育,培養高素質技工。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建設線上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三、堅持擴大內需、暢通雙循環,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內外聯動,努力在新發展格局中育先機、開新局。
  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依託強大國內市場,推動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內大循環。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機銜接,促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係協調。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
  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用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中歐投資協定等重大機制,大力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新興市場,繼續深耕發達經濟體等傳統市場。爭取建成藥品進口口岸,積極申報綜合保稅區。爭取設立特殊用途化妝品和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工作站(視窗)。加大出口信保、外貿融資、境外市場開拓等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重點外貿企業幫扶機制,支持外貿企業發展。加大重要原材料、先進設備、核心裝備、關鍵零部件等優質產品進口,擴大機電產品出口。積極發展外貿新業態,加快跨境電商業務管理平台及監管場所建設,培育引進跨境電商優質企業,推動市場採購貿易試點穩健發展。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推進外貿示範試點建設,做強古鎮燈飾、小欖五金製品、南頭家電、沙溪休閒服裝等國家和省外貿轉型基地。支持外貿企業轉內銷,實施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加大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推廣力度,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
  充分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全年安排224個省市重點項目,年度計畫投資527億元。加強工業項目建設,強化工業用地保障,確保工業投資不低於240億元。加快補齊教育、醫療、治水等民生短板,布局建設5G網路、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不低於280億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精準對接大型優質項目,提高項目落地效率。放寬準入門檻,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充分釋放消費潛力。堅持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相結合,著力保就業、穩收入、促消費。積極培育引進電商平台和電商頭部企業,鼓勵企業發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體驗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提升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能力,推動商業、旅遊、文娛、金融、健康等領域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進西區水牛城、沙溪龍瑞服裝城等專業市場改造升級。開展節慶假日促消費活動,鞏固提升餐飲、汽車、家電、家具等大眾消費市場。鼓勵“網際網路+家政”“網際網路+居家養老”等新業態發展。擴大信用消費規模,鼓勵建立跨行業促消費聯盟,引導市民消費升級。
  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最佳化升級
  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建設產業共性技術平台,打牢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基礎,加快補齊產業鏈短板。建立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構建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生態。推廣工業物流標準化,促進供應鏈上下游相銜接。支持企業建設供應鏈數位化平台,加強供應鏈上下游合作,增強供應鏈協同和整合能力。創新流通組織方式,提高流通集約化水平。完善重要產品追溯體系,提高供應鏈產品質量保障能力。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革機遇,加快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智慧型家電、生物醫藥與健康、高端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半導體與積體電路、雷射與增材製造、新能源、智慧型機器人、精密儀器設備、數字創意等新興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聚能力。推進海上風電機組研發中心建設,做大做強海上風電產業集群。積極布局氫能產業。加快推進比亞迪智慧型終端、康方灣區科技園等項目建設。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加強標準、計量、認證、檢驗檢測能力建設。
  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實施生產性服務業改造提升行動,壯大供應鏈管理、工業設計、環保服務,做大做強法律、會計、審計等專業服務,推動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科創服務、會展等專業化發展。加快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推進物流體系智慧型化改造和冷鏈物流建設。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整合提升會展資源,推動會展業與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燈博會等展會影響力。深挖文化旅遊發展潛能,加大文旅項目招引力度,推進文化旅遊景區提質升級。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積極參與省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數字資產化等八項工程,重點布局和建設超高清視頻產業基地等六個基地,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快發展超高清視頻、智慧型終端等產業,重點扶持5G、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新興產業發展,謀劃建設數字經濟創新園區。推動企業開展數位化轉型。
  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計畫,推動650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推進家電、家具、燈飾、五金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數位化、綠色化,打造一批智慧型製造標桿示範項目和樣板工廠。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支持企業上雲上平台。實施工業設計提升工程。推進全生命周期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體系建設,為中小企業技術研發、智慧型化改造等提供支撐。以碳達峰、碳中和牽引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提升資金鍊融通水平。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促進資金鍊有效支撐經濟良性循環。以港澳為重點推進金融內外聯動,探索引入境外低成本資金。強化政銀企合作,完善間接融資服務體系,更好保障企業融資需求。完善上市服務機制,促進優質企業上市,支持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拓展“中小融”平台套用功能,推廣套用“銀稅互動”項目,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爭取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強化項目資金保障。組建中山產業投資基金,支持重點產業發展。
  五、提升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建設更有品質、更加智慧的灣區城市
  堅持統籌推進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破解資源要素瓶頸,提升城市硬實力和軟實力。
  最佳化提升城市空間格局。高質量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落實用地規模“下山、出林、退岸”,形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做好各專項規劃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銜接,統籌平衡空間資源供給,加快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盤棋”。做好村莊規劃最佳化提升試點工作,加快形成“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試點成果。
  提高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效益。完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開展國土變更調查。守住250平方公里工業用地保護紅線。編制土地年度利用、收儲、供應計畫,新增用地指標優先保障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產業發展需求。繼續加大力度整備存量土地,開展閒置用地、批而未供用地專項清理。推進低效工業園區連片改造。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服務能級。高標準塑造城市景觀風貌,抓好重點區域、重要地段、重要節點城市設計,加強重點站場、建築、標誌性景觀設計審查。完善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加快推進東區沙崗村、三鄉泉眼村等舊村莊改造項目,啟動一批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積極推進城市微改造,在重要地段和關鍵節點建設體現街區特色、文化底蘊的街頭小景,加快孫文西路歷史文化街區升級改造。完成樹木園、紫馬嶺公園等公共停車場建設。加強能源供應保障,推進輸變電和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取水口工程建設,實現所有小型水庫標準化。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發展裝配式建築。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提高城市管理智慧型化精細化水平。實施“智慧城市”三年行動計畫,加快推進地理空間“一張圖”作業平台、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建設。深化智慧城管和社會治理平台套用,健全城市管理運行監管機制。堅持精細化管理,制定城市容貌標準,加大環衛保潔、園林綠化、市政設施等監督管養力度,集中開展違法占道、非法占用岸線、違法傾倒垃圾、戶外廣告設施等專項整治活動。堅決遏制“兩違”增量,消化“兩違”存量。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加強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基地運營管理。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統籌城鄉發展,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養精勤農民。做強現代農業,推動水產養殖綠色發展,促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加快橫欄花木、東升脆肉鯇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發展。完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基本覆蓋種養業主要品種。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深入推進“五大美麗”行動,建設一批特色精品示範村和美麗宜居示範村。對重點歷史風貌古村落實施保護性開發。加快建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打造2個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村。抓好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規範重建一批風貌與田園相融合的農田棚舍。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實施“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促進基層依法治理。落實國家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對口合作部署。加強動植物重大疫病疫情防控。
  六、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用好改革“關鍵一招”,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乾”的作風,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上激發發展活力。
  突出抓好重點領域改革。深化行政體制機制改革,探索推動翠亨新區與南朗鎮、火炬開發區與民眾鎮統籌整合發展。加大市級統籌保障力度,支持鎮街平穩渡過經濟轉型期,進一步激發鎮街發展活力。加快鎮街綜合行政執法、行政複議體制改革。推進金融改革創新,進一步豐富金融業態,推進供應鏈金融工作。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和管理機制,探索推行農村股份合作制股權到戶管理改革,加快推進“房地一體”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工作。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建立集中力量辦大事預算安排機制,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加快“數字財政”建設,推進鎮街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完善市鎮兩級權責清單。完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市場主體退出機制,推行告知承諾制。開展建設工程招投標評定分離改革試點,精簡工業項目審批流程。最佳化政務服務,推行“不見面審批”“全流程網上辦”,實現超過200個政務服務事項“全城通辦”。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打造電子政務一張網,完成政務大數據中心(一期)建設,推進政務數據共享。做好“粵省事”“粵商通”“粵政易”推廣套用。
  全面推動國企深化改革。摸清國企底數,加快推進國企分類處置。完善國企用人機制,發揮國企在保民生、強服務、促轉型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儘快形成國企發展新格局。加快市屬國有資本布局最佳化、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提高盈利質量,增強市屬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和抗風險能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之間的協同合作與融合發展。打造城市投融資建設管理綜合平台,增強國有資本投融資功能,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政府項目建設。
 積極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深化住所(經營場所)登記制度、生產許可證制度等改革,充分釋放市場活力,促進市場主體數量增長。實施龍頭骨幹企業和領軍企業“雙培育”計畫,支持大企業做優做強。加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力度,支持中小企業做專做精。扶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推動320家工業企業上規模。暢通政企溝通常態化機制,狠抓穩企安商、惠企扶企政策落地,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實施新生代企業家培養計畫。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紮根中山發展。
  七、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中山
  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加強生態保護。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編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建立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完善環境保護責任考核機制。建立市級統籌污染排放指標體系和水權交易機制,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推進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
  強化環境綜合治理。加大未達標水體治理力度,完成中心組團78條未達標水體整治,動工建設非中心組團15個流域11個項目。推進新增管網建設,做好老舊管網檢測修復,推動建立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化管理體系。加強河湧水質監測,做好入河(海)排污口核查,提高水質預警管控能力。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嚴控涉揮發性有機物項目準入,加大移動空氣污染源管控力度。加強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嚴控污染地塊開發利用。強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建立地下水水質監測網路。加快建設危險廢物綜合處置項目。推進南部組團垃圾處理基地焚燒發電廠和滲濾液處理廠二期擴容工程、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建設。加強環境執法監管,嚴厲打擊偷排、漏排、非法傾倒等環境違法行為。
  擴大綠色空間。加強森林資源精細化管理,整合最佳化自然保護地,開展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試點。推動森林資源提質增效,完成更新造林5500畝。高標準推進中山國家森林公園和香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完成60公里碧道建設。加快城市公園建設,全面完成金鐘湖公園、兒童公園建設,推進古香林公園、秀麗湖公園建設。
  八、最佳化公共服務供給,持續推進社會民生事業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常住人口為基準統籌配置教育、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兜牢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提升民生服務,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不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持續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健全常態化防控機制。有序推進疫苗接種。堅持人物同防,嚴格落實重點人群閉環管理,常態化監測重點場所以及冷鏈環節產品、人員和環境。加強社區和單位防控措施。完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完善市、鎮(街)、村三級疾病預防控制網路,健全疾病防控和衛生應急指揮體系。
  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做好重點群體就業保障,確保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搭建用工供需對接平台,強化重點企業用工保障。支持和規範新就業形態發展,加強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人員管理。實施普惠性創業扶持政策,加快創業孵化體系建設。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誠信機制建設。
  提供更優質的教育供給。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和公益普惠性幼稚園,增加規範化幼稚園學位4000個。實施新一輪公辦中國小建設計畫,完成10所公辦中國小建設,增加公辦中國小學位8000個。動工建設南區高中、西區高中。推動職業教育提質擴容發展,推廣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中國小集團化辦學。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支持舉辦高水平民辦學校。推進中山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中山)建設。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深入實施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計畫、特殊教育提升計畫和體育課程計畫,深化美育綜合改革,加強學校勞動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加快健康中山建設。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動醫療衛生高質量發展。推進市第三人民醫院、市疾控中心實驗室大樓建設。加強高水平醫院建設,力爭1所醫院進入省高水平醫院行列。最佳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推動鎮街醫療資源高效利用。加快重點臨床專科建設。推動中醫藥強市建設。完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提升婦幼健康服務水平,強化職業健康綜合管理。推動50%以上二甲公立醫院建成網際網路醫院。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進衛生城鎮常態化管理,鞏固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實施健康中山行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養。
  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推進市美術館、規劃館、科學館和大灣區博物館等場館建設。改造提升鎮街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推進共享閱讀空間、共享文化館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加快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完善旅遊諮詢服務中心、旅遊集散中心功能,實施孫中山故里旅遊區整體升級工程,推動南區、大涌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一批文化振興、鄉村旅遊示範村。挖掘鄉村文化旅遊資源,推進鄉村民宿規範化、特色化發展。加強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和非遺項目傳承活化,做好楊殷故居、鄭觀應故居、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等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開發。開展廣電5G建設試點,加快市鎮兩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發展智慧廣電事業。推進全民健身廣場和興中體育場升級改造。加快發展體育服務業。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穩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推進醫療保險分類保障,擴大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範圍。健全醫保基金監管體系,提高醫保服務質量。加強精準救助幫扶,落實困難家庭大病醫療、助學、住房改造等幫扶政策。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將符合條件的新就業職工、外來務工人員、公共服務領域特殊工種崗位職工納入公租房保障範圍。實施“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實現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全覆蓋、對困難民眾和特殊民眾社會工作服務全覆蓋。強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智慧養老”平台建設,居家養老站點實現村(居)全覆蓋。實施“關愛空巢老人工程”,完善高齡困難獨居老人照護幫扶機制。做好睏境兒童關愛服務。推進“微捐贈”公益服務平台建設,擦亮“慈善中山”品牌。
  推進平安中山建設。運用智慧公安成果,完善“圖情指行”一體化防控網路。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工作機制,深入開展命案防控,嚴厲打擊突出違法犯罪和民生案件。深入推進警務模式改革,著力提升見警率、覆蓋率和破案率。開展整治突出毒品問題三年行動計畫,完善毒品問題治理體系。強化地方金融風險防控,保持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高壓態勢。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處置一批“問題樓盤”。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推動法律服務資源向低收入群體、殘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傾斜。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管理,爭創國家級食品安全示範城市。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成應急指揮中心建設,推動構建鎮街“四個一”基層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強化安全生產管理,防範重特大安全事故。做好氣象服務,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做好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加強社會組織管理。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大力推進雙擁工作。認真做好外事、港澳事務、台務、僑務、民族宗教、統計、審計、住房公積金、國防建設、婦女兒童、紅十字、殘疾人、人防、檔案、地方志等各項工作。
  做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加大醫保惠民力度;二是提升食品安全保障;三是提升飲水安全保障;四是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公交服務;五是增加公共教育服務供給;六是最佳化政務便民惠企服務;七是“童心同行、護苗成長”兒童權益保護;八是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終端處置設施建設;九是關愛老年人群體;十是完善醫療健康服務。
  各位代表!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自覺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政府工作各領域各方面。要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深入貫徹憲法、民法典,規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完善政務公開制度,發揮政府法律顧問作用。嚴格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積極支持市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意見。要全面推進自身能力建設。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強化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實踐鍛鍊、專業訓練,增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專業化能力,努力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行家裡手。提高政府服務和引領經濟能力,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要加強廉潔政府建設。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抓好重點領域、重要部門、關鍵崗位廉政風險防控,拓展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使命呼喚擔當,實幹成就未來。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凝心聚力,砥礪奮進,接續奮鬥,繪就新藍圖,闊步新征程,為“十四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為打贏經濟翻身仗,加快高質量崛起而努力奮鬥,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附屬檔案1
  2021年中山市十件民生實事
  一、加大醫保惠民力度。確定職工醫療保險繳費年限,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年限已達到規定年限的,退休後不再繳納醫療保險費,按規定享受退休醫療保險待遇。提高退休職工報銷比例,退休職工住院報銷比例在在職職工報銷比例的基礎上提高2%。全面推廣使用醫保電子憑證,2021年底前全市醫保電子憑證激活率60%以上,實現藥店購藥、就醫繳費、大廳認證、異地就醫備案的無卡便捷服務。為不少於5萬名職工贈送“在職職工住院醫療綜合互助保障”(簡稱“住院二次醫保”)。
二、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推動5個農貿市場標準化升級改造試點工作,進一步提升試點市場的管理能級,提高農貿產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強地產農產品質量監測力度,抽檢本地農產品樣品3600個,對不合格樣品及其生產者依法處理,保障源頭食品質量安全。完成32大類食品抽檢任務,生產經營環節全年抽檢不少於13520批次,食品檢驗量達到每千人4批次,食品抽檢信息公布不少於52期。立體化打擊海上走私凍品食品犯罪,加強海上疫情防控,確保通過凍品等涉私貨物傳播新冠肺炎病毒“零輸入”。
  三、提升飲水安全保障。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每季度開展1次水質監測,如發現水質異常狀況及時啟動應急處置措施。建成3個飲用水水源地高空全方位監控站,實現自動化、智慧型化、可回溯高清監控,提升處理突髮狀況的成因溯源能力和反應效率。完成舊城供水管網改造不少於115公里,惠及市民約1萬戶。
  四、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公交服務。繼續推進“瓶頸路”建設,完成兩年(2020-2021年)打通38條“瓶頸路”目標。坦洲快線一期工程(金字山互通至龍塘互通段)主線通車。國道G105南段改建工程10座跨線橋通車。西二環(縱四線終點段)通車。購置200輛新能源公車。最佳化公交線網,新開通1條跨市公交線路,最佳化調整公交線路10條,加密延長公交線路服務時間5條,新開通定製公交線路10條、特色公交線路3條。
  五、增加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新增幼稚園規範化學位4000個。完成10所公辦中國小學校建設(含工程主體完工),新增公辦中國小學位8000個。完成一中南校區擴建工程建設。
  六、最佳化政務便民惠企服務。完成“精品中山”(暫定名)小程式線上功能開發,實現200個政務服務事項“掌上辦”,市民可直接通過小程式申請辦理。實現50個政務服務事項“全城通辦”,市民可就近選擇政務服務視窗申請辦理非所在政務服務大廳歸屬地的政務服務事項,減少往返各級政務服務中心時間。住房公積金提取業務全流程網際網路辦理,實現業務覆蓋100%。在全市選取100個銀行網點設定開辦企業政銀合作點,拓寬企業開辦全流程涉及的登記、稅務信息採集、銀行開戶、公章刻制等事項申辦渠道,實現企業開辦一次辦、就近辦。豐富完善政企通平台。在“粵商通”中山專區建設政企通平台(企業側),服務對象與“粵商通”同步,提供企業訴求、政策推送、政務辦事、金融服務等高頻需求服務;在“粵政易”平台開發企業管家板塊,創新溝通服務機制,深入推進管家式服務。
  七、“童心同行、護苗成長”兒童權益保護。製作5條“童童安安”兒童權益保護公益宣傳系列視頻。舉辦3場兒童權益保護主題大型親子外展公益活動、5場兒童權益保護主題親子互動劇場以及100場兒童權益保護系列宣傳講座。發放1萬份兒童權益保護愛心包,包含指引、漫畫冊子、主題遊戲工具等。開設兒童權益保護宣傳諮詢平台,邀請律師、公安民警、檢察官、家教指導師等解難答疑。
  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終端處置設施建設。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焚燒發電廠和滲濾液處理廠二期(擴容)工程投入使用。南部組團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投入使用。各鎮街至少有3個社區(村)實現垃圾分類。東區街道物管小區實現廚餘垃圾單獨收運。新增1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科普體驗館。
  九、關愛老年人群體。破解我市困難老人養老難題。為500名困難老人提供上門家政服務16萬小時;為1200名困難老人、高齡失能獨居老人提供上門照護服務8萬小時;為困難老人提供送餐服務,年度送餐量12萬餐次。開展老年人心理關愛行動。對全市25個養老機構開展心理關愛行動全覆蓋,對自願接受評估老年人實現全覆蓋或占在院老年人數80%以上。
 十、完善醫療健康服務。全市50%以上二甲公立醫院完成醫院信息系統改造,建成網際網路醫院,線上為患者提供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健康諮詢等服務。以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為主要載體,開展“骨骼健康”專項活動80場次,包括骨骼健康講座、骨科義診和骨科常見疾病篩查等,促進全民重視骨骼健康。提升心理援助熱線服務能力,將市專業心理援助熱線坐席擴容至3席以上,接聽故障率降低至1%以下,來電綜合滿意率達到95%以上,更好地滿足市民心理援助需求。
附屬檔案2
  名 詞 解 釋
  1.“四標四實”:“四標”是指標準地址庫、標準作業圖、標準建築物編碼、標準基礎網路;“四實”是指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實有設施。
  2.“單一視窗”:是指參與國際貿易和運輸的各方,通過單一的平台提交標準化的信息和單證,以滿足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要求,促進貿易便利化。
  3.“十嚴”舉措:是指道路交通管控、村(社區)和居住小區管控、公共場所管控、房屋出租管控、人員聚集管控、個人報告情況、復工企業員工管控、隔離監測措施、居民外出管控、責任追究等10個方面一律從嚴。
  4.“雛鷹歸巢”計畫:是指吸引中山生源為主體的青年人才回歸中山的一系列措施,包括設立“市政府獎學金”、建立中山青年人才驛站、建設中山青年人才回鄉創業基地等。
  5.“333”緊缺急需人才引育計畫:是指通過3年時間引進300名左右30周歲以下的緊缺急需專業全日制博(碩)士研究生。
  6.“同線同標同質”:是指出口企業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按相同標準生產,使供應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產品達到相同質量水準。
  7.“下山、出林、退岸”:是指對於坡度大於25%、高程超過50米的山體,生態公益林以及大江大河水利管理範圍,不新增與生態無關的建設用地,現狀建設用地逐步有序退出。
  8.“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是指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以村或鎮為基本單位,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一個鎮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
  9.“五大美麗”行動:是指“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五個行動。
  10.“雙隨機一公開”:“雙隨機”是指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一公開”是指及時向社會公開抽查情況和查處結果。
  11.“圖情指行”:是指以地圖為承載,實現指揮要素全上圖;以情報為驅動,實現智慧指揮全支撐;以指揮為中樞,實現打防管控全覆蓋;以行動為目的,實現情報情況全落地。
  12.“四個一”基層應急管理體系:是指有一個應急管理機構,有一支應急救援隊伍,有一個應急回響平台,有一個應急物資倉庫的基層應急管理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