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簡稱中國社科大,位於北京市,是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批准,由教育部審批創辦的以科教融合為辦學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文科大學,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
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1985年12月,在中央團校基礎上,教育部和共青團中央組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7年5月,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整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資源組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同年秋季首次招收本科生;9月12日,舉辦學校成立大會暨2017級中國社科大、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生開學典禮。2020年9月,學校重組建成12個科教融合學院,每個學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個研究所(院)作為牽頭合作單位。2022年6月,學校國際政治經濟學院、社會與民族學院、文學院、哲學院、歷史學院、政府管理學院命名重組。
2023年底,學校有教職工2083人,其中專任教師1694人;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其中本科生占比23.25%。截至2024年6月,學校設有房山良鄉、朝陽望京兩個校區,;設有16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5個具備博士後招收資格的研究所;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2個;16個本科招生專業;有省部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2個,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5個,教學科研單位17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 外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簡稱:中國社科大( UCASS)
- 所在地:北京市
- 辦學性質: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以科教融合為辦學特色的研究型文科大學
- 主管部門:中國社會科學院
- 現任領導:崔唯航(黨委書記) 、張政文(校長)
- 本科專業:16個(截至2024年5月)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截至2024年6月)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32個(截至2024年6月)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2個(截至2024年6月)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截至2024年6月)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24個(截至2024年6月)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6個(截至2024年6月)
- 院系設定:17個二級學院(截至2024年6月)
- 校訓:篤學、慎思、明辨、尚行
- 校歌:《人文之光》(又名《中國社會科學院校歌》)
- 校慶日:5月17日
-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長於大街11號(良鄉校區)
北京市朝陽區望京中環南路1號(望京校區) - 院校代碼:14596
- 知名校友:宋鎮豪 、徐義華
- 專任教師:1694 人(截至2023年底)
- 在校生:12000人(截至2023年底)
歷史沿革,建校基礎,合併建校,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學術資源,校園文化,學校標誌,精神文化,社團文化,校區情況,良鄉校區,望京校區,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校友情況,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建校基礎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194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接管的原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以及北平研究院部分科學研究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1951年6月11日,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發布《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成為新中國開始研究生培養的標誌。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設定了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哲學社會科學部等四大學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科學院的科研機構、隊伍和制度遭到全面破壞,停止了招生工作。“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科學院率先恢復了研究生制度並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研究生院。1977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獨立建院,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綜合研究中心。
1981年9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舉行首屆研究生畢業典禮;11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為中國首批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4年9月3日至11日,與《經濟日報》《經濟學周報》《世界經濟導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十餘家單位在浙江省德清縣莫乾山聯合舉辦“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即“莫乾山會議”)。1985年7月22日至27日,研究生院由北京市十一學校遷往西八間房131號(後改為望京中環南路1號),即望京校區。由於辦公樓、教學樓、圖書館樓尚未竣工,各部門的辦公室暫設在1號宿舍樓,圖書館暫搬到汽車庫內。
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慶祝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在研究生院建校二十周年時題詞:“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辦成一流的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養基地”,為研究生院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00年,研究生院開始招收港澳台地區研究生。2008年4月26日,研究生院良鄉新校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2008年也正是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際,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為研究生院題寫了八個大字——“篤學、慎思、明辨、尚行”,後被確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校訓。
2011年4月26日,經過三年的建設,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良鄉新校區正式落成。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啟動“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幹人才計畫”,於次年春季起專門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1932年12月,少共蘇區中央局在瑞金縣洋溪村創辦了列寧團校。長徵到達陝北後,1936年,團中央在保全縣劉家坪村創辦了該校,後改名為魯迅青年學校。1937年10月,黨領導的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在國民黨統治區創辦了戰時青年訓練班,統稱安吳青訓班。1940年5月,黨中央在安吳青訓班基礎上於延安創辦了“澤東青年幹部學校”。1948年5月,為培養團的青年幹部,中央青委從山東、河北、山西等老解放區抽調了一些有青年工作經驗的幹部作為建校骨幹,同時制定了《教育計畫》;緊接著,中央青委就在位於平山縣東崗上村的華北黨校內開辦了青年班,稱華北黨校六部;9月,華北黨校六部遷到兩河村,並正式命名為中央團校,中央青委書記馮文彬兼任中央團校校長。
中央團校第一期學員488人大都是青年工作者、學生運動領袖及骨幹,來自解放區和蔣管區。團校的教學圍繞幫助學員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組織政治理論學習,重點安排了社會發展史、唯物史觀、列寧主義基礎、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等課程。教學還安排了黨的方針政策和團的業務學習。此外,還向學員介紹蘇聯、美國及歐洲、東南亞的情況,分析國際形勢;11月,中央團校領導邀請周恩來、鄧穎超參加團校即將舉辦的一二九紀念活動。 1949年7月4日,毛澤東、朱德出席中央團校第一期學員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畢業典禮;8月,中央團校第二期在良鄉縣開學,學員達到1180人;10月1日,團校學員和教職員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同年11月,學校正式遷入北京,校部和各班部分別設在市區東四一帶的民用住宅。1954年夏,遷入西郊海淀區新校舍,即現在的校址,工作和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1978年7月,中央團校正式復校;8月1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相關負責同志出席中央團校復校後的第一期(第十六期)輪訓班開學典禮。根據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和團中央關於團校教育正規化的構想,中央團校自1983年起探索開辦正規學歷教育,舉辦了三屆兩年制在職團幹部大專班。
1985年9月,國家教委批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正式建立,同時繼續保留中央團校的校名。學校兩塊牌子,一套機構,承擔普通高等教育與幹部培訓的雙重職能。中央團校從此跨入國民教育系列,成為中央直屬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 1986年成立夜大學,1989年開辦函授大學。1990年,學校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資格,向社會輸送了首屆本科畢業生,並開始招收第二學士學位生。1995年成立中華全國青聯高等教育培訓中心。1997年,一次性通過國家教委專家組的全面檢查並被授予“合格院校”後,學校實施“一個先導三個工程”的教學工作整改方案。2000年,實施以全面學分制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改革,並開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2001年,成立繼續教育學院。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辦學層次邁上新台階。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同年,被確定為國內大學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教育項目首批試點院校之一,並且成立中國內地高校首個社會工作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2008年,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成立了專門研究共青團的理論研究所。2012年獲批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2015年,中宣部批准的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落戶學校。
合併建校
2016年11月26日至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術調研團來青島,與青島市人民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意向書。2017年1月7日,青島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定,將共同建設高等院校,合作共建青島研究院;5月,經教育部批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整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資源創辦,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不再舉辦本專科學歷教育;8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西三環北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區正式掛牌;9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成立大會暨2017級新生開學典禮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舉行。2017年共有4個學院7個專業在全國招生首批招收392名本科生。
2018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等國內8所高校在蘭州大學共同啟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建設協同創新平台”,實現跨區域教育資源整合。2019年9月20日,榮獲中國綠化模範單位稱號;11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北京正式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雙方通過學生互換、課程互認、學分互認、教師雙聘等方式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構建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教育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020年8月,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印發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院系調整暨推進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研究所(院)一起,共建12個本碩博一體化的科教融合學院,並進一步加強各研究生教學系建設。這12個科教融合學院是在原有7個本科學院,3個研究生學院和17個研究生教學系的基礎上組建的,每個學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個研究所(院)作為牽頭合作單位。
2021年12月,學校入選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據2024年6月1日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17個二級學院(部),16個本科專業招生。
學院名稱 | 本科專業名稱 |
---|---|
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 | |
漢語言文學 | |
經濟學 | |
國際經濟與貿易、套用經濟學 | |
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 | |
---- |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
新聞學、廣播電視學、網路與新媒體 | |
哲學 | |
財務管理 | |
法學 | |
社會學 | |
英語、法語 | |
歷史學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終身教育學院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體育教研部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計算機教研部 | - |
學科建設
- 優勢學科&重點學科
2020年11月,學校擁有34箇中國國內優勢學科、69個學校重點學科。
學科級別 | 學科名稱 |
---|---|
北京市重點學科 |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民商法學 | |
中國哲學 |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
- 碩士、博士學位點
截至2024年5月,學校有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6個,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4 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2個;金融、稅務、法律、社會工作、文物、博物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國際中文教育、會計、翻譯、新聞與傳播等1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 | 二級學科 | 授權級別 |
---|---|---|
哲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科學技術哲學、宗教學 | 碩士、博士 |
理論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 碩士、博士 |
套用經濟學 | 國民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數量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勞動經濟學、氣候變化經濟學 | 碩士、博士 |
金融、稅務 | 碩士 | |
政治學 | 政治學理論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世界政治與比較政治、中共黨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行政管理、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 | 博士 |
國際政治、政治學理論、黨內法規學、行政管理、社會保障、公共管理 | 碩士 | |
民族學 |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 | 碩士、博士 |
社會學 | 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政策、社會治理 | 碩士、博士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黨的建設 | 碩士、博士 |
中國語言文學 | 文藝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民間文學、媒體語言學、計算語言學、語言文字測試學、文學闡釋學 | 碩士、博士 |
外國語言文學 | 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印度語言文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歐洲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碩士、博士 |
新聞傳播學 | 新聞學、傳播學 | 碩士、博士 |
考古學 |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 | 碩士、博士 |
中國史 |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當代史、中國邊疆史地 | 碩士、博士 |
世界史 | 世界史 | 碩士、博士 |
工商管理 | 會計學、企業管理、旅遊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 碩士、博士 |
農林經濟管理 | 農業經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 | 碩士、博士 |
公共管理 | 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 | 碩士 |
參考資料:數據更新至2024年5月 |
專業名稱 | 學位授予級別 |
---|---|
金融 | 碩 |
稅務 | 碩 |
法律 | 碩 |
社會工作 | 碩 |
漢語國際教育 | 碩 |
文物與博物館 | 碩 |
工商管理 | 碩 |
公共管理 | 碩 |
國際中文教育 | 碩 |
會計 | 碩 |
翻譯 | 碩 |
新聞與傳播 | 碩 |
資料來源:數據更新至2024年5月 |
級別 | 學科名稱 |
---|---|
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套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新聞傳播學 |
資料來源:數據更新至2024年5月 |
師資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大學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副研究員、學科帶頭人,及國內外知名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內外知名學科帶頭人和領軍人才組建教師隊伍。根據2024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66人,2018-2022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8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青年教學名師)7人。截至2023年底,學校有職工2083人,其中專任教師1694人,外聘教師103人。在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11人,具有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1580人,具有研究生學位(碩士和博士)的專任教師1671人;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者”1 人,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81人,近一屆教育部教指委委員6人,省級高層次人才60人。
類別 | 名稱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66人) | |
2018-2022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8人) | |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青年教學名師)(7人) | |
資料來源: |
教學建設
- “師徒制”的指導模式
“師徒制”的指導模式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多年探索不斷完善建立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本科教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設立本科生學業導師。導師由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每位導師指導2-5名學生。
- “本-碩-博”一體化培養
大學向本科教育導入研究生教育資源,組建13個本碩博一體化的科教融合學院,在某些基礎學科和重點學科開展連續培養。學校實施特聘教授、崗位教師、專職教師和研究生導師制度,形成 “四位一體”的師資隊伍,為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 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
學校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兼任學生導師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學者,承擔大量的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項目、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或委託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研究任務、個人的獨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為本科生提供科研機會,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納入到日常教學體系和培養方案中,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和導師的科研活動,通過實踐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方法,接觸學科領域前沿內容。
- 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
大學除強調基礎學科學習外,還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優勢,注重通過整合、設立交叉專業,保證大學專業設定的綜合性。學校給予拔尖學生轉專業的一定自由度。在管理制度上為學生提供有序轉調專業的機會,發揮個人潛能,激發學習興趣。採用精英教育模式,進行小班教學,每班級人數穩定在15-30人左右。根據各院系的差異化培養要求,授課還採取大型綜合課、系列化小型獨立課、研討課、長學時課、短學時課、結合科研的多種形式的研討課等。並且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調整了不同專業課程設定,以適應學生多元發展需求。
- 獎助學金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設立新生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對優秀新生和在校生進行獎勵。對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提供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的幫助。
- 人才培養
2022學年,學校獲得9項省部級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立項,獲評省部級線下一流課程4項,省部級其他項目10項。截至2022年6月,學校開設的16個本科專業全部入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畫”。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3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截至2023年底,學校2023年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門,有省部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2個,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5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平台)4個,均為創業示範基地。
專業名稱 | 專業級別 |
---|---|
哲學 | 國家級一流 |
漢語言文學 | 國家級一流 |
歷史學 | 國家級一流 |
社會學 | 國家級一流 |
政治學與行政學 | 國家級一流 |
財務管理 | 國家級一流 |
思想政治教育 | 國家級一流 |
新聞學 | 國家級一流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國家級一流 |
廣播電視學 | 國家級一流 |
經濟學 | 國家級一流 |
英語 | 國家級一流 |
法學 | 國家級一流 |
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 | 省級一流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省級一流 |
法語 | 省級一流 |
資料來源:(數據截至2023年底) |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項目級別 |
---|---|---|
政治學導論-優質本科課程 | 線下一流課程 | 省部級 |
大學計算機-優質本科課程 | 線下一流課程 | 省部級 |
經濟學原理-優質本科課程 | 線下一流課程 | 省部級 |
中國共產黨歷史-優質本科課程 | 線下一流課程 | 省部級 |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優質本科教材課件 | 其他項目 | 省部級 |
《史記》中英雄的傳奇-優質本科教材課件 | 其他項目 | 省部級 |
社會調查方法-優質本科教材課件 | 其他項目 | 省部級 |
新聞與傳播導論-優質本科教案 | 其他項目 | 省部級 |
形勢與政策-優質本科教案 | 其他項目 | 省部級 |
教育部第一期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 | 其他項目 | 省部級 |
創業基礎-北京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 | 其他項目 | 省部級 |
北京高校優秀教學管理人員 | 其他項目 | 省部級 |
北京高校優秀本科教學服務保障人員 | 其他項目 | 省部級 |
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 | 其他項目 | 省部級 |
資料來源: |
- 教學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師既注重知識性教學、思維性教學,也注重發揮自身特長,進行研究性教學。2022年,學校教師共出版專著269部,譯著或辭書20本,教材13本,將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2022-2023學年,學校在校本科生參與國家級及省部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獲立項259項,獲省級以上各類競賽獎項人次209人次,在各類文藝、體育競賽中創作、表演的代表性作品11項,獲獎7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2 篇,學生參與教師科研800餘項。另外,在本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共立項建設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44個(其中創新41個,創業3個),省部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5個(其中創新25個)。截至2023年年底,學校參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全日制本科在校學生為477人,參與創新創業競賽全日制本科在校學生為67人。2023年獲評北京市教學名師等省部級教學類項目22項。
2023年4月26日召開的“人文社會科學新苗支持計畫”優秀成果表彰大會上,共有27項“新苗計畫”優秀項目獲得表彰,其中課題研究項目20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6個、三等獎11個);讀書會優秀項目2個,學術團體優秀項目2個,學術競賽優秀項目3個。
教師姓名 | 專著或教材名稱 | 類別 |
---|---|---|
李為人 | 大數據背景下智慧稅務建設研究 | 教材 |
劉國民 | 《史記》人物傳記講讀 | 教材 |
劉英華 | 數據新聞實戰(第2版)修訂版 | 教材 |
羅自文 | 傳媒衝擊波:智媒時代美國傳媒產業和傳媒教育巨變與中國方略 | 教材 |
王凱山 | 全媒體報導實踐——思政教育導向下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 教材 |
王艷茹 | 基礎會計(第五版) | 教材 |
王艷茹 | 中小企業財稅管理(第二版) | 教材 |
王艷茹 | 創業企業財務管理 | 教材 |
張菀洺 | 金融智慧型投顧(高級) | 教材 |
周漢華 | 《個人信息保護法》條文精解與適用指引 | 教材 |
李洪雷 | 行政處罰制度教程 | 教材 |
梁慧星 | 民法解釋學 | 教材 |
荊林波 | 電子商務概論3版 | 教材 |
資料來源: |
項目 | 數量 | |
---|---|---|
學科競賽獲獎(項) | 總數 | 140 |
國家級 | 35 | |
省部級 | 105 | |
.文藝、體育競賽獲獎(項) | 總數 | 7 |
國際級 | 0 | |
國家級 | 0 | |
省部級 | 7 | |
學生髮表學術論文(篇) | 12 | |
資料來源: |
合作交流
- 國際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與美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多所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採取聯合培養、海外學習等形式,本科在讀期間,符合要求的學生將受資助赴海外接受培養,優秀學生在經過本科學習的基礎上,可通過海外學習途徑,繼續攻讀學位,或取得聯合培養學位。針對本科生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學分項目;英國牛津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課程項目;美國加州大學3+X攻讀碩士、雙碩士項目,日本政策研究大學碩士項目等。
學校自2012年6月起與美國杜蘭大學合作舉辦碩士學位教育,合作舉辦的金融管理碩士學位教育(Master of Finance,簡稱MFIN);與英國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合作舉辦的創新與領導力博士項目,學生畢業被授予英國斯特靈大學頒發的管理學學位(Doctor of Management)。
- 國內交流
2021年3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故宮博物院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敬勝齋續簽戰略合作框架協定,雙方將合作開展文博人才培養、文化遺產研究、一流學科建設等工作。故宮博物院將選派更多的古書畫、古陶瓷、古建築、宮廷史、博物館學、文物修復等領域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學校研究生導師;12月7日,與中國人民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兩校的戰略合作以優勢互補作為合作基礎、以互利共贏作為合作目標、以強化執行作為合作抓手;12月17日,與北京外國語大學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兩校就培養探索“外語+專業”雙精的複合型新文科人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以及打造一流國際研究和人才培養新智庫達成合作。2021年度,學校與澳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歐洲研究國際中心、莫斯科大學等境外知名高校及機構建立新的合作關係,簽署6份合作協定。
2023年12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戰略合作協定簽約暨閱江書院揭牌儀式在南信大舉行。雙方將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深化戰略合作。
2024年1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兩校就深度推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平台共建等領域進行交流合作。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從2020年9月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研究所(院)一起,共建科教融合學院。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TTCSP)2016年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顯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中國智庫中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業化智庫數量達到24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國內新聞傳播學領域頂級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和其他五種定期出版物在中國國內引領學科發展;主持管理一個全國性的二級學會——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建有五個實驗室——全球影視與文化軟實力實驗室、中國輿情調查實驗室、融媒體實驗室、非線編實驗室、數據新聞與計算傳播實驗室;九個研究中心——政治傳播研究中心、媒體法研究中心、傳媒和青少年研究中心、創意傳播研究中心、新媒體研究中心、傳媒發展研究中心、世界傳媒研究中心、傳媒調查中心、廣播影視研究中心;兩個國情調研基地——國情調研江蘇張家港基地和湖北英山基地;一個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治理研究智庫輿情研究部。
學院名稱 | 依託平台 |
---|---|
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 |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誠信網) |
國際政治經濟學部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 |
文學哲學學部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歷史學部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 |
經濟學部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 |
參考資料數據截至2024年6月6日 |
研究機構級別 | 研究機構名稱 |
---|---|
國家級 | 教育部、國家文物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 |
省部級 |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 |
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 |
全國退役軍人事物研究基地 | |
退役軍人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研究中心 | |
社會科學家精神傳承示範基地 | |
哲學社會科學學風涵養工作室 | |
省部級文科實驗室 | 數位化決策與國家治理實驗室 |
國家未來城市實驗室 | |
中國社會科學院非實體研究中心 | 文學與闡釋學研究中心 |
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 | |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 | |
合作研究機構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南開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南陽師範學院南陽研究院 | |
校級非實體研究機構 | 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高等研究院 |
公共政策與經濟高等研究院 | |
闡釋學高等研究院 | |
中俄關係高等研究院 | |
“一帶一路”高等研究院 | |
思想政治教育高等研究院 | |
新時代法治創新高等研究院 | |
國家城市群空間戰略研究院 | |
數字中國研究院 | |
中華文化傳承高等研究院(智庫中心) | |
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 | |
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 | |
社會責任研究中心 | |
品牌領導力研究中心 | |
黨內法規與國家監察研究中心 | |
競爭法研究中心 | |
領導力研究中心 | |
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研究中心 | |
中華文化研究中心 | |
創意傳播研究中心 | |
平台經濟研究中心 | |
科技與法律研究中心 | |
價值觀與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 |
能源法研究中心 | |
刑事法判解研究中心 | |
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 |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 |
稅收政策與治理研究中心 |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
金融研究中心 | |
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
故宮學研究中心 | |
老年學與社區研究中心 | |
國家金融安全研究中心 | |
國際商法研究中心 | |
中國資本市場研究中心 | |
數字史學研究中心 | |
中國古典社會學(群學)研究中心 | |
數字文化研究中心 | |
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 | |
政治傳播研究中心 | |
資料來源:數據截至2024年6月5日 |
基地(平台)名稱 | 基地(平台)類型 | 級別 |
---|---|---|
行為經濟學實驗室 | 創新創業示範基地 | 省部級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 | 創新創業示範基地 | 省部級 |
東方軟集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大數據新聞雲平台開發與利用” | 創新創業示範基地 | 省部級 |
東方軟集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融合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於融媒體雲實驗室的人才培養與產業實踐” | 創新創業示範基地 | 省部級 |
資料來源:數據截至2024年6月5日 |
研究成果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截至2016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共完成專著12938部,學術論文147003篇,研究報告27140篇,譯著3724部,譯文23473篇,學術資料33266種,古籍整理514種,教材1108部,普及讀物1819種,工具書1886部;建成院級、所級、專業化智庫共18個。
2019年8月9日至10日,在第二十次全國皮書年會上,學校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推出的《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18》,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第十屆全國優秀皮書獎”三等獎。
2020年11月,學校政法學院何慶仁教授的《共同犯罪的歸責基礎與界限》、新聞傳播學院劉繼業副教授的《感性批評和現當代小說》和歷史學院魏萬磊副教授的《晚年梁啓超與五四“文化保守派”》等三部學術著作先後出版,成為該校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文庫”首批問世的成果。
2021年學校出版著作32部,其中專著12部、譯著3部、教材5部、智庫報告6部;發表論文482篇,其中頂級期刊論文13篇(《中國社會科學》7篇、《管理世界》3篇)、權威期刊論文44篇、核心期刊論文177篇。獲得9項省部級成果獎。其中教育部成果獎1項,北京市優秀成果獎3項,中國社會科學院獎5項。
2022年入選大學文庫的著作有40部,分別是智庫報告系列4部,引導性選題系列11部,理論研究成果系列18部,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系列6部及新苗計畫優秀成果文集1部;出版32部成果,其中學術研究系列31部,思政研究系列1部。
2023年12月,學校教師申報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內涵和建設路徑研究、21世紀視域中的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和帝國主義本質新表現研究等16個項目入圍2023年度國社科重大項目立項公示名單。另外《中國少數民族漢文文獻中的中華傳統文化關鍵字研究》獲得教育部社科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課題(重大項目)”立項。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2020年度學院著作《信息主義及其哲學探析》,獲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著作《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的傳播——歷史視野與哲學思考》,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共享發展研究》獲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論文《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及其價值取向》,獲北京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研究會徵文一等獎;論文《共青團投身脫貧攻堅路徑研究》,獲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19年會暨新時代中國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一等獎。
2022年度,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共獲批25項科研項目。省部級項目占比近50%,其中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1項,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團中央中特中心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4項,團中央“青少年發展研究”課題1項,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研究課題2項。此外,還獲批校級重大項目5項、一般項目3項,咨政委託項目3項,資助出版項目2項,校教改項目2項。
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 |||
典型課題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 重要獲獎 | 著作《信息主義及其哲學探析》,獲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 著作《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的傳播——歷史視野與哲學思考》,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
“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青年民眾基礎研究”,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 著作《共享發展研究》,獲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 ||
“新時代中國‘兩岸四地’青年認同研究”,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 論文《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及其價值取向》,獲北京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研究會徵文一等獎 | ||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政治引領重要論述研究”,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 | 論文《共青團投身脫貧攻堅路徑研究》,獲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2019年會暨新時代我國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一等獎 | ||
“未成年人網路空間權益保護機制研究”,2019年共青團中央青少年發展研究重點課題 | -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圖書館由良鄉校區圖書館和望京校區圖書館組成,還提供信息檢索中心、研討室、篤學講堂、視聽空間、自由研討區、信息素養培訓室等多種研討、交流、休閒場所。此外,圖書館充分藉助移動網際網路與信息化技術,為讀者提供館藏資源檢索、信息查詢、書刊借閱、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信息素養培訓、多媒體資源、移動端微服務等多種線上支持服務。截至2023年9月,學校擁有圖書館3個,擁有紙質圖書544.52萬冊,擁有電子期刊6.72萬冊,學位論文1521.29萬冊,音視頻5413.0小時。2023年底,圖書館館藏文獻總量為64萬餘冊,其中中文圖書49.5萬餘冊,外文圖書6萬餘冊,中外文過刊7萬餘冊。館藏圖書以經典著作、研究專著、資料彙編為重點,並特別收藏有關新學科、交叉學科及邊緣學科的書籍。可供使用的各類資料庫209個。此外,圖書館還收藏有自創建開始的歷屆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提供電子版學位論文的瀏覽服務。
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圖書館總館”,館藏資源全部對大學師生開放。
- 學術期刊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是月刊,1979年出版試刊號,1981年1月正式創刊,為綜合性學術刊物,原名《學習與思考》,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全國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實行雙向匿名審稿期刊。2003年,蟬聯“全國百強社科學報”;2006年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評定為“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2010年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全國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2023年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全國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國社會科學院擁有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規模最大、學科結構最完整、綜合實力最強的學術期刊群。全院擁有學術類期刊82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核心期刊。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原名《團校學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中國青年論壇》,創刊於1982年,是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雙月刊。本刊為青年類專業學術期刊,以“弘揚學術精神、突出青年特色”為宗旨,強化政治性、學術性、專業性、學科性。主要欄目有“特別觀察”“青年理論”“共青團與青年工作”“青年思想與教育”“青少年與社會發展”“青少年與法治”等,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社科學報名刊、CSSCI來源集刊。
校園文化
學校標誌
- 校徽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徽核心圖案為五角星和書籍,兩側是雄鷹翅膀,周圍是學校英文名稱,下方是學校中文名稱和建校時間。
- 校旗
旗面正中是中英文校名及校徽,周圍是金穗。
精神文化
- 校訓
學校校訓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院訓——篤學、慎思、明辨、尚行。“篤學”出自《論語·泰伯》中“子曰:‘篤信好學,止於善道’”,希望我們以求真務實、持之以恆的態度做學問;“慎思”“明辨”均出自《禮記·中庸》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表明在學習過程中,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時要學會周全地思考、形成清晰的判斷力;“尚行”出自《皇極經世書》中“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提倡將專業知識付諸實踐,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服務國家、貢獻民族、推動發展。
- 校歌
詞:朱海、李克 曲:徐沛東 |
陽光打開心靈的窗,讓夢翱翔,我是春天的翅膀。 復興之路旌旗高揚,薪火相傳,有我生命之光, 啊,沿著千年文明的跑道,以人為本是共同的方向; 跨越未來世界的巔峰,天人合一是人文的力量。 人文興民族興,教育強中華強, 開始就是永遠,現在就在路上, 我們高擎人文之光! |
社團文化
根據社團業務範圍,學校學生社團分為學術科技類、文化類、體育類、志願公益類、自律互助類。截至2020年1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準予年審註冊的學生社團有42個。
序號 | 社團名稱 | 社團分類 | 指導單位 |
---|---|---|---|
1 | 西部之窗協會 | 志願公益類 | 學生工作處 |
2 | 青年志願者協會 | 志願公益類 | 團委 |
3 | 紅十字會學生分會 | 志願公益類 | 學生工作處 |
4 | 綠色青春環保協會 | 志願公益類 | 文學院 |
5 | 自強之友 | 自律互助類 | 學生工作處 |
6 | 青年之友讀書社 | 學術科技類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7 | 芹夢軒學社 | 學術科技類 | 文學院 |
8 | 模擬聯合國協會 | 學術科技類 | 國際關係學院 |
9 | 國際關係協會 | 學術科技類 | 國際關係學院 |
10 | 經筵歷史社 | 學術科技類 | 歷史學院 |
11 | 黨史研究會 | 學術科技類 | 社科院社會主義研究中心 |
12 | 政治學學會 | 學術科技類 | 政府管理學院 |
13 | 電影眼協會 | 學術科技類 | 新聞傳播學院 |
14 | 網路與信息法學學生聯合會 | 學術科技類 | 法學院 |
15 | 廣陽學社 | 學術科技類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16 | 政治經濟學學會 | 學術科技類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17 | 慧新社 | 學術科技類 | 文學院 |
18 | 文博苑 | 學術科技類 | 歷史學院 |
19 | 求實學會 | 學術科技類 | 馬克思主義研究系 |
20 | 尚行社會工作社 | 學術科技類 | 社會學院 |
21 | 沐泠音樂社 | 文化類 | 文學院 |
22 | 白犀美術社 | 文化類 | 計算機教研部 |
23 | 銀燈多媒體二次元向研究會 | 文化類 | 計算機教研部 |
24 | 書畫篆刻協會 | 文化類 | 政府管理學院 |
25 | 熾翎街舞社 | 文化類 | 體育教研部 |
26 | 蘭亭天茗茶社 | 文化類 | 新聞傳播學院 |
27 | 幾希話劇社 | 文化類 | 校團委 |
28 | 心理協會 | 文化類 | 學生工作處 |
29 | 一七詩社 | 文化類 | 文學院 |
30 | 網球協會 | 體育類 | 體育教研部 |
31 | 滑雪協會 | 體育類 | 體育教研部 |
32 | 桌球協會 | 體育類 | 體育教研部 |
33 | 太極協會 | 體育類 | 外國語學院 |
34 | 腳踏車協會 | 體育類 | 體育教研部 |
35 | 翰軒棋社 | 體育類 | 文學院 |
36 | 羽毛球協會 | 體育類 | 體育教研部 |
37 | 跆拳道協會 | 體育類 | 體育教研部 |
38 | AESUCASS電競社 | 體育類 | 計算機教研部 |
39 | 排球協會 | 體育類 | 體育教研部 |
40 | 篤行健身社 | 體育類 | 政府管理學院 |
41 | 足球協會 | 體育類 | 體育教研部 |
42 | 籃球協會 | 體育類 | 體育教研部 |
資料來源: |
校區情況
良鄉校區
學校本部良鄉校區占地面積610畝,建築面積10.2萬平方米,位於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長於大街11號。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除法律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在良鄉校區學習。
望京校區
望京校區校區占地37.8畝,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望京中環南路1號。截至2023年4月,望京校區有國際教育學院、法學院、商學院、政府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五個學院,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法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以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校區學習生活。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任次 | 姓名 | 任期 |
第一任 | 周揚 | 1978-1982年 |
第二任 | 1982-1985年 | |
第三任 | 1985-1990年 | |
第四任 | 江流 | 1990-1991年 |
第五任 | 1991-1994年 | |
第六任 | 1994-2000年 | |
第七任 | 2000-2002年 | |
第八任 | 武寅(女) | 2002-2007年 |
第九任 | 2007-2013年 | |
第十任 | 黃曉勇 | 2013-2019年 |
參考資料來源: |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學校歷任校(院)長均由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兼任,馮文彬、胡耀邦、韓英、王兆國、胡錦濤、宋德福、李克強、周強、胡春華、陸昊、秦宜智等同志先後擔任校(院)長。
校友情況
姓名 | 備註 |
---|---|
宋鎮豪 | 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字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明安香 |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
楊武能 | 重慶市圖書館榮譽館長,重慶市國際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
閔家胤 | 國際廣義進化研究小組成員,學術期刊World Futures(《世界未來》)編委,中國《系統科學學報》編委 |
蘇國勛 | 期刊《國外社會學》主編 |
徐義華 | 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甲骨學、殷商史 |
徐恆醇 | 1998年退休並任天津美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2009年天津社會科學院授予科研成就金獎 |
所獲榮譽
時間 | 獎項名稱 |
---|---|
2019年11月15日 | 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
2021年1月29日 | 獲評中央和國家機關創建模範機關先進單位 |
2021年3月 | 2020年西部計畫績效考核優秀等次高校項目辦 |
2021年9月28日 | 入選首批退役軍人事務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