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下屬的二級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簡稱中國社科大,英文名稱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組建於2017年5月,是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由教育部批准創辦的國家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科大的前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社科大的校訓是“篤學、慎思、明辨、尚行”。學校以科教融合為辦學特色和優勢,堅持“入主流、入體系,一體化、一盤棋”的辦學方略,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積極探索科研機構辦高等教育的規律,有效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主流,全面融入中國社會科學院體系,實行“研究型教學”培養模式,貫通本碩博培養體系,實行本碩博一體設計、一體部署,將科教資源融為一體,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調配,努力辦好讓中央滿意、讓人民放心的現代高等教育。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主要依託中國歷史研究院設定,於2020年9月29日正式成立,現由考古系、古代史系、近代史系、世界歷史系、中國邊疆歷史系、歷史理論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系7個系和歷史學本科、文物與博物館碩士以及方誌學專業組成,現任院長為李國強教授,執行院長為朱昌榮

共擁有11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14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History, UCASS
  • 簡稱:社科院大歷史學院
  • 創辦時間:2020年9月29日 
  •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 主管部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 現任領導李國強楊艷秋施勁松朱昌榮
  • 本科專業:歷史學 
  • 碩士點:14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 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博士點、11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 院系設定:由考古系、古代史系、近代史系、世界歷史系、中國邊疆歷史系、歷史理論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系7個系和歷史學本科、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及方誌學專業組成 
  •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長於大街11號 
  • 知名校友吳恩遠於沛王建朗武寅卜憲群陳星燦
  • 知名教師顧頡剛白壽彝侯外廬李學勤楊天石、張海鵬、於沛單霽翔 
辦學歷史,學院簡介,現任領導,師資隊伍,中國歷史研究院,

辦學歷史

2020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印發《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院系調整暨推進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該方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將與中國歷史研究院一起,共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並進一步加強各研究生教學系建設。
據稍早前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印發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院系調整暨推進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簡稱《方案》),根據該方案,中國社科大將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研究所(院)一起,共建12個本碩博一體化的科教融合學院,並進一步加強各研究生教學系建設。這12個科教融合學院已獲批成立,它們是在原有7個本科學院,3個研究生學院和17個研究生教學系的基礎上組建的,每個學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個研究所(院)作為牽頭合作單位。其中,歷史學院的牽頭單位為中國歷史研究院。
2022年6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社會與民族學院、文學院、哲學院、歷史學院、政府管理學院命名重組大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召開。社科大歷史學院進一步重組調整,目前歷史學院由考古系、古代史系(原名歷史系)、近代史系、世界歷史系、中國邊疆歷史系、歷史理論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系7個系和歷史學本科、文物與博物館碩士2個專業組成。

學院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主要依託中國歷史研究院設定,於2020年9月29日正式成立,現由考古系、古代史系(原名歷史系)、近代史系、世界歷史系、中國邊疆歷史系、歷史理論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系7個系和歷史學本科、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及方誌學專業組成,現任院長為李國強教授。
歷史學科是我校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早在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成立時,考古系、古代史系、近代史系、世界歷史系便開始招生。在40餘年的歷史發展中,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學者如顧頡剛侯外廬楊向奎夏鼐尹達唐長孺安志敏胡厚宣謝國楨、孫毓棠、白壽彝張政烺李學勤、黎澍、李新、廖學盛石興邦、宿白、王毓銓、劉起釪、余繩武、陳之驊、張長壽、林甘泉王曾瑜陳瀚笙、張振鵾、陳鐵健、蔡美彪劉大年仇士華王慶成徐苹芳張海鵬楊天石陳高華耿雲志張澤鹹陳祖武、劉慶柱、於沛朱佳木等先生先後在此植桂培蘭,奠定了我校歷史學科的堅實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學科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共擁有3個一級學科(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博士點,75名博士生導師,188名碩士生導師,300餘名專任教師,居全國各高校之首。我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50餘名,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180餘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170餘名,博士學位研究生210餘名。
在本科教學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充分發揮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資源優勢,積極創新培養方式,以培養服務於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學術型人才為核心導向,以學術研究促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高質量,推出了教學科研一體化、本碩博教育一體化、訂單式人才、深度國際化等培養模式,充分發揮“新苗計畫”等學術訓練和培養機制在學生自主學術研究能力培養中的引導作用,注重國內外學術前沿知識在學生專業視野培養中的積極作用,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專家智力資源,取得了明顯效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的學科建設能力和科研實力在全國處於重要位置。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共擁有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邊疆史地、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世界史、中國當代史、方誌學共11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文物與博物館、歷史地理學、中國當代史等14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在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漢唐考古、先秦史、秦漢史、中國近代外交史、中國邊疆史等專業領域有著獨特優勢。從2016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師共成功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3項(含重大、一般、冷門絕學、後期資助、青年項目),居全國之首。目前,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纂的《清史》正由中國歷史研究院牽頭審讀,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有多名學者參與;此外,中央把重修《中國通史》的重任交給了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也有多名學者參與編撰。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40餘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所培養1000餘名畢業生中,大約有一半以上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工作,其中既有陳祖武、宋振豪、王震中王巍陳星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也有武寅章百家等學者型高級領導幹部,又有安家瑤吳恩遠李零沈志華袁靖於沛等聞名全國的資深學者,還有王建朗汪朝光夏春濤卜憲群朱佳木等學術中堅,以及臧運祜、邢文、嚴志斌、呂鵬等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
具有豐厚學術積澱和銳意創新精神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將秉承“教育服務於社會”的理念,合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最高殿堂諸同仁之力,為我國的歷史學人才培養事業做出應有貢獻,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美好的明天。

現任領導

院長:李國強
執行院長:朱昌榮
副院長:楊艷秋施勁松
黨總支書記:閆雷(兼常務負責人)

師資隊伍

特聘教授
崗位教師
考古系
葉曉紅、陳相龍、何努趙春青、趙春燕、王樹芝、叢德新龔國強等;
古代史系
卜憲群、劉源、鄔文玲邱源媛楊寶玉徐義華、蘇輝、邵蓓趙凱宋艷萍陳爽戴衛紅、楊英、劉琴麗、康鵬、林鵠、趙現海、解揚、孫靖國、王啟發孫曉劉中玉楊海英陳時龍等;
近代史系
金以林崔志海鄒小站羅敏李學通李細珠李志毓賈小葉、雲妍、宋廣波、王來特、吳敏超、趙妍傑、馬平安褚靜濤唐仕春、趙曉陽、李理、侯中軍陳開科卞修躍程朝雲等;
世界史系
劉健汪朝光俞金堯高國榮徐再榮景德祥、張躍斌、呂厚量王超華張煒、魏濤、孫泓、李文明、鄧超、姚慧娜、胡玉娟畢健康王曉菊孟慶龍、金海、張紅菊、陳偉、王文仙、姜南等;
邊疆學系
歷史理論系
校內教師(歷史學院教研室)
歷史學院教研室為歷史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領導下的基層教學組織,主要負責歷史學院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學工作的組織、協調與管理工作,負責制定歷史學院的中長期教學規劃,推動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與隊伍建設。教研室應及時了解歷史學教學的前沿動態,關注與歷史學教學密切相關的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以最新的教學思想與觀念、最優的教學方式與方法,為歷史學院教育教學事業的重大決策提供諮詢建議,同時落實教學指導委員會決議。
現有劉強、袁寶龍王華魏萬磊、金德寧、張夢晗等教師。
外聘教師
王紅梅、朱萬章單霽翔、徐婉玲等;

中國歷史研究院

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於2019年1月3日,主要職責是統籌指導全國歷史研究工作,整合資源和力量制定新時代中國歷史研究規劃,組織實施國家重大項目,講好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文化,建設成為全國中國歷史綜合研究中心、中國歷史研究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世界上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歷史研究機構,致力於推進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積極推動歷史學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的史學功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中國史學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
中國歷史研究院
中國歷史研究院作為我國歷史研究的首要陣地,將有數名學部委員、多名二級研究員受聘為社科大特聘教授,上百名研究人員將成為社科大崗位教師。與此同時,中國歷史研究院豐富的圖書資源、科研資源、文博資源將向歷史學院廣大師生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