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研究院

中國歷史研究院

中國歷史研究院是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相關研究所為基礎組建的國家頂級研究機構。

2019年1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北京成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歷史研究院
  • 外文名:Chinese Academy of History 
  • 成立時間:2019年1月3日
  • 機構職能:歷史研究
  • 院長高翔 
  •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國家體育場北路1號院1號樓 
  • 性質:國家頂級歷史研究機構
  • 職責:推進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建設、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
歷史沿革,主要職責,活動交流,機構設定,辦公室,科研管理部,文獻信息部,歷史研究雜誌社,院屬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現任領導,領導祝賀,

歷史沿革

2019年1月3日,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

主要職責

中國歷史研究院承擔中國歷史領域相關研究,推進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建設、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統籌指導全國歷史研究工作,展示和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組織國內外學術交流等職責。
主要職責是統籌指導全國歷史研究工作,整合資源和力量制定新時代中國歷史研究規劃,組織實施國家重大項目,講好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文化,建設成為全國中國歷史綜合研究中心、中國歷史研究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世界上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歷史研究機構,致力於推進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積極推動歷史學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的史學功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中國史學的智慧和力量。

活動交流

2019年9月24日,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學術諮詢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委員會會議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圍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提出的重大任務、推動新時代中國史學融合發展、更好發揮“兩委會”功能等展開了交流。

機構設定

辦公室

綜合處
綜合處履行院務管理、公共事務管理等職能,在辦公室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具體負責院務會議、工作會議等會務組織工作;起草各類公文、督辦院務會議決定和領導批示精神的落實工作;督促檢查單位有關決策、工作部署及重要事項的辦理落實情況,及時反饋工作進展和辦理結果;負責公文管理、信息報送、新聞宣傳、信訪、值班工作;負責固定資產和日常易耗辦公用品管理;負責職工住房管理、體檢、計畫生育、無償獻血等工作;負責大樓修繕、設備維護、職工食堂、保潔、園林綠化等後勤保障管理;負責辦公用房、會議室等公共用房、公務用車的使用和管理。
人事處(黨辦)
人事處(黨辦)在院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負責院職工的幹部任免、考核、職稱評審、專家、人員調配、工資等工作;負責宣傳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黨建工作;執行黨中央、上級黨組織和本組織的決議;負責工會、青年、婦工委及紀檢監察等工作。
財務處
財務處行使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和財務監督職能,在院黨委、院務會及院部辦公室領導下開展各項財務工作。根據財務各項規章制度和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單位各項財務制度,建立財務管理體系;根據業務開展需求,為單位機構運行和業務開展提供資金保障,做好各項資金收付管理及資金監管;根據預算情況和業務部門資金需求,做好資金統籌,為業務開展提供財務服務;按照財政部和上級主管部門要求,督促各部門完成預算執行並做好年度預算績效自評工作;配合政府採購部門做好固定資產和政府採購工作登記固定資產總賬、明細賬,參與資產盤點;承擔公務卡申辦和業務管理等工作。
保衛處
保衛處承擔安全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在院辦公室領導下開展工作。履行院內安全管理和政治穩定相關工作中的監督、檢查、指導、服務、考評等職能,積極開展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安全服務等工作。具體負責治安、防火、消防、交通安全、應急安全、特種設備、地下車庫等安全管理工作;負責安全教育、安全業務培訓、安全組織工作;負責重要來賓、重要活動(外事)的安全保衛工作;負責院內建築工程施工、改造、維修安全的監督工作;起草全院安全管理工作規劃及經費使用計畫;全面落實安全管理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監督院各部門、各單位落實“一崗雙責”安全工作責任制的要求。

科研管理部

科研規劃處
科研規劃處主要負責承擔綜合文稿的起草、整理及報送等工作;承擔院學術委員會、學術諮詢委員會辦公室工作;編制新時代中國歷史學中長期事業發展規劃;編制中國歷史學領域年度計畫及相關研究專項規劃;統籌指導各級各類歷史學教科書的編寫工作;做好學科建設系列資助計畫及工作室(站)建設;按組建方案整合、調整好院屬各所已有二三級學科;制定本部門的規章制度檔案等。
項目管理處
項目管理處主要負責承擔中國歷史研究院項目辦公室的相關工作;成立專項基金向全國發布研究指南並進行項目招標;承擔中國歷史研究院各級各類課題全流程的管理工作;承擔資助學者計畫系列管理工作;承擔各級各類成果的資助出版工作;承擔成果報送、發布及獎勵等工作;做好要報及內刊系列成果的報送、管理工作;制定本部門的規章制度檔案等。
合作交流處
合作交流處主要負責承擔中國歷史研究院對外科研合作的相關工作;承擔中國歷史研究院對外交流辦公室的相關工作;管理學術社團、研究中心、學術陣地的建設工作;承擔全國歷史學主要研究與教學機構聯席會議工作;組織協調院內外主辦各級各類的學術活動;組織部內相關工作會議、公文辦理及督辦等工作;綜合協調、統籌部內日常性事務工作;制定本部門的規章制度檔案等。

文獻信息部

綜合協調處
綜合協調處職責為承擔文獻信息部相關規定、制度的制定;承擔綜合性文稿的起草;處理和流轉每日來往公文;組織開展文獻信息部辦公會;承擔重大會議、活動組織、接待、記錄等工作;組織開展文獻信息部對外交流工作;協調和督辦各處室重要工作;負責對展示中心下屬的相關公司進行管理;協助領導制定文獻信息部發展規劃;辦理院部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博物館處
中國考古博物館(中國歷史文化展示中心)隸屬於中國歷史研究院,是國家大型歷史文化、考古文物的展示與傳播中心。博物館依託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設。組織開展博物館學術研究與學術交流活動;策劃實施考古學、歷史學相關主題的陳列展覽;舉辦青少年校外課程、講座、劇目、展演等社教活動,開展中國考古、歷史相關主題的文創開發;規劃構建中國考古學、歷史學大眾化的綜合傳播業態;統籌指導全國考古學、歷史學的文化展示和傳播。
信息化辦公室
信息化辦公室主要負責制定並落實中國歷史研究院的信息化建設規劃和年度計畫;負責信息化項目的申報、建設、管理和運維;負責院網站、新媒體等平台建設和技術運維;負責網路和信息化相關設備設施的建設和運維;負責網路宣傳工作;負責網路安全工作;負責信息化方面教育培訓和對外交流工作。
圖書館
中國歷史研究院圖書館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屬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國邊疆研究所等5家科研單位的圖書資源整合而成。是一個以收藏各國歷史及考古相關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為主的學術專業圖書館,同時還收藏大量珍善本、古籍(包括古籍方誌、古籍家譜以、徽州文書等)、民國文獻、特藏資料(包括敦煌資料、金石拓片、契約文書、刻本、各種稿本、精抄本、名家批校本、收藏本等)、專家文庫等特色資源。圖書館始終以為科研服務、為政府決策服務為宗旨,為繁榮發展我國的歷史學、考古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並在信息資源建設、讀者服務、文獻古籍整理與開發、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等各個方面不斷開拓進取,為學術研究提供長期持續的支撐。
文物檔案館
中國歷史研究院文物檔案館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屬考古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等單位的文物及檔案資源整合而成。文物資源以考古研究所近七十年實地發掘出土的實物為主。藏品包含玉石器、陶瓷器、青銅器、金銀器、骨角牙器、漆木器等近十個大類,年代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延續到明朝。文物資源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文化序列具有延續性,大多出自重要遺址,尤其以興隆窪、陶寺、二里頭、殷墟、古長安城、古洛陽城等遺址為特色,填補了多項考古學研究中的缺環,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檔案資源主要以近代史研究所原檔案館的資料為主,80%以上都是原始資料,包含文稿、書信、電稿、日記、年譜、奏摺、圖片、碑帖、契約等,內容以晚清和民國時期為主,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同時還徵集了大量海內外數位化檔案文獻。檔案文獻數位化在現代技術發展和學術研究需求兩個因素的促進下,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今後將加快檔案數位化工作,紮實推進,以現有特藏檔案為基礎,繼續擴大收集海內外有關珍稀史料。文物檔案館將為學術研究和交流提供長期持續的服務。

歷史研究雜誌社

歷史研究雜誌社是中國歷史研究院直屬的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單位。雜誌社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精神,充分發揮中國歷史研究院院刊——《歷史研究》的權威學術期刊引領作用,帶動國內史學期刊界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充分發揮史學研究知古鑒今、資政育人作用,刊發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養一批學貫中西的歷史學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推動中國歷史研究發展、加強中國史學研究國際交流合作作出貢獻。
歷史研究雜誌社下設三個編輯室,負責《歷史研究》《歷史評論》《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等歷史學專業期刊、集刊的編輯出版。

院屬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成立於1950年8月1日,是中國科學院建院伊始組建的研究所之一,後屬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1977年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基本任務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以田野考古為基礎,套用包括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在內的各種方法,並結合古代文獻,揭示史前及各歷史時期不同類型文化遺存的內涵、特徵、性質及其相互關係,進而對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進行全方位的考古學研究,探討古代社會發展演變的進程和規律。同時,開展對古代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
古代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是我國歷史學領域的國家級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斷代史和專門史學科的研究工作。1954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歷史研究所第一所、第二所。1960年2月26日中央批准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和第二所合併為中國歷史研究所。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歷史研究所由此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下屬機構之一。2019年,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歷史研究所更名為古代史研究所。
近代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國家級專業中國近代歷史研究機構,主要研究1840—1949年間的中國歷史,內容涉及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思想、文化、社會等領域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歷史。其前身為建於1938年的延安馬列學院歷史研究室,1950年5月1日成立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5月改稱現名。
世界歷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5月,前身為1959年設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所的世界歷史研究組;1962年擴建為世界歷史研究室;1964年5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在研究室的基礎上擴編,正式建成世界歷史研究所,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專門學術機構。
中國邊疆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原名“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成立於1983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直屬的開放性研究機構。主要任務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繼承和弘揚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優秀遺產和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為本學科的學術繁榮,為維護國家統一,為我國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做出貢獻。下設馬克思主義國家與邊疆理論研究室、新疆研究室、西南邊疆研究室、海疆研究室、東北與北部邊疆研究室、編輯部、辦公室(下設科研處)7個部門。
歷史理論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理論研究所)成立於2019年1月。中央核定編制80名,下設11個處室,包括1個綜合處、1個編輯部和9個研究室。其中,9個研究室,分別是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研究室、中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外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歷史思潮研究室(理論寫作組)、中國通史研究室、國家治理史研究室、中華文明史研究室、中外文明比較研究室、海外中國學研究室。歷史理論研究所在學術上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致力於豐富與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倡導正確的歷史觀;在學科設定上打通古今中外,注重長時段、大歷史研究,樹立世界眼光,重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致力於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提供歷史智慧、智力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

2020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印發《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院系調整暨推進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根據該方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將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研究所(院)一起,共建12個本碩博一體化的科教融合學院,並進一步加強各研究生教學系建設。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的牽頭合作單位為中國歷史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主要依託中國歷史研究院設定,於2020年9月29日正式成立,現由考古系、古代史系(原名歷史系)、近代史系、世界歷史系、中國邊疆歷史系、歷史理論系6個系和歷史學本科、文物與博物館碩士2個專業組成,現任院長為李國強教授。

現任領導

院長、黨委書記:高翔
副院長:李國強
黨委副書記:余新華
副院長:萬建武
紀委書記兼副院長:路育松
副院長(掛職):楊艷秋

領導祝賀

2019年1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習近平強調,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長期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史學界人才輩出、成果豐碩,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希望我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繼承優良傳統,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著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展,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習近平希望中國歷史研究院團結凝聚全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養一批學貫中西的歷史學家,充分發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作用,為推動中國歷史研究發展、加強中國史學研究國際交流合作作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